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冬至(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冬至(散文)


作者:月影荷韵 布衣,13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01发表时间:2014-12-23 10:30:40
摘要:冬至到了,妈妈,即便孩子们不在身边,您也记得要吃饺子呀!父亲,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如果不够,请您一定在梦中告诉我。

随着冬至的到来,冬的意味越来越浓,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踏着冬的脚步降临人间。
   提起冬至,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饺子吧。人常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饺子还是难以抵挡的美味。冬至的饺子,除了美味,恐怕还有那道不尽的浓浓亲情和殷殷期盼。
  
   (一)饺子
   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今天冬至,记得要吃饺子哦!
   这些话,大概已经成了冬至这一天的流行语了。又是一年冬至到,此时此刻,我也禁不住要问一句:“大家今天吃饺子了吗?”
   在我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大人们常说,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饺子和耳朵有什么关系呢?这大概还得问问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先生了。
   传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常常为当地百姓治病。有一年,长沙瘟疫盛行,于是他就在衙门口支起大锅,为百姓熬药,深受人民爱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自己家乡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中万分难过,决心救治乡民。然上门求医的人太多,他抽不开身。于是让弟子仿照长沙的办法,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父老乡亲舍药治伤。他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到锅里熬煮,熬好后再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一碗汤。人们喝下这种祛寒汤之后浑身发热,血流通畅,两耳随之变暖。服药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自然康复。张仲景的这种药名为“祛寒娇耳汤”,人们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取名“饺食”、“饺子”。
   在我们家乡,就有一种饺子专门做成耳朵的形状。记得每年一到冬天,妈妈就会将饺子包成这种耳朵状的,所以我也很早就会在一旁帮忙了。她先将面揉好、擀开,然后用刀切成一边较窄一边略宽的类似梯形的方片状。我则拿着面片,将馅放至较窄的一边,然后用手慢慢地将面片连同饺子馅一起卷向较宽的一边,随后将圆筒弯成弧形,将两头捏在一起,一个耳朵状的饺子就完成了。对于初学者来说,馅儿的拿捏是个问题,太多则会胀肚露馅,太少又显得没精打采。但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练习的多了,慢慢就会好的。
   冬天是农村较为悠闲的日子,因而冬至的饺子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天,一家人能够围着桌子,吃着妈妈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感觉整个冬天都是暖暖的。小时候,我们是一大家子,妈妈要忙好几个小时才能做够一家人的饺子,但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的笑容也在腾腾的热气中绽开......
   那一年,我上高中,因为学校离家太远,只能住校。记忆中的冬天很冷,水管都被冻住了。学校只好给我们放假。也就在那个冬天,我的手、脚、脸和耳朵全长了冻疮。回到家中,妈妈赶紧将我塞到了热热的炕头。然而,随着寒气的消褪,冻疮处奇痒难耐,两只手一刻也没法停下来,恨不得自己变成千手观音。妈妈心疼的看着我,一边帮我揉搓,一边说:“我可怜的娃呀,都是冬至没有吃妈包的饺子,才会冻成这样……”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突然停下了我忙乱的手。
   妈妈,冬至,即便孩子们不在身边,您也记得要吃饺子呀!
  
   (二)祭祀
   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在冬至都有祭祀的风俗。和清明不同的是,清明节祭奠是烧纸钱,而冬至则是烧“棉衣”。
   记忆中的冬至,不只有母亲亲手包的饺子,还有她年复一年为已故亲人准备的“棉衣”
   每当冬至快到的时候,母亲都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准备过冬的“棉衣”。小时候,大概是觉得好玩,我也曾在一旁学着母亲的样子做。说是棉衣,其实就是在四方形的纸上放几朵棉絮,大致折叠成棉袄棉裤的样子。妈妈告诉我,一定要做成成套的,不要做成单件的,就和我们换洗衣服一样,是要一身一身换的。
   做完之后,母亲就把它们整整齐齐的摞起来,用布一裹,就像我们收拾衣服一般。等到冬至那天,便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去老人的坟上烧掉。到了坟前,先用树枝画个大圈,将做好的“棉衣”放到圈里面(母亲说,如果不画圈或者不放到圈里面就会被别人拿走的,老人们这个冬天就该受冻了。)然后,点火,边烧边说:“爸,妈,这是我和娃们给你们准备的冬天的棉衣。天冷了,记得穿厚点,不要亏待了自己。要是不够,你们就给我托梦,我再给你们做……”那时候,每当母亲说这些话时,我都忍不住想笑。然而,看着母亲严肃的神情,我硬是将笑声憋了回去。
   年少无知,对于死亡没有切身的感受。而在那个小小的土堆里埋葬的,是与我未曾谋面的爷爷奶奶。在那个照片都很少保存的年代,我复原奶奶的样子大致依靠我的姨奶,家里人说她们俩长得很像。而爷爷,我几乎没有见过他的照片和长相相似的人。爷爷奶奶的坟也只有父母才能辨认出来,可见爷爷奶奶去世的时间有多长!即便如此,母亲还是年年做“棉衣”,年年烧“棉衣”,年年重复着那些在我当时听来毫无意义的话语。
   两年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失去至亲的悲痛。跪在坟前,我用心读懂了母亲——那些“棉衣”,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冬至到了,我也想说:“父亲,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女儿一直惦记着您。如果不够,请您一定在梦中告诉我。”
   走在异乡的大街上,我闻到了饺子的香味,但那不是母亲的味道。我听到了父亲的呼唤,但那也不是我记忆中的声音。这个冬至,不,也许以后每个传统的节日里,我都会这样,迷失在故乡的记忆里……
  

共 21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记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是啊,在北方,冬至这天吃饺子,已经成了一种风俗,但是很少见到祭祀。今天见到作者的这一篇散文,让我想起了前天,老师说是要回家去祭祀的事情。看来,这人必须是活着今人,不能忘记先人啊。作者在冻着这天,想起了父亲,烧“棉衣”,让我明白了“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了河南的一些冬至的习俗。一篇融情于饺子的精美散文,震撼人心,值得品茗细读,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清风淡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12-23 11:02:48
  感谢作者赐稿给【荷塘】!问好!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1 楼        文友:月影荷韵        2014-12-23 19:24:10
  谢谢淡雅的精心编辑,荷塘编辑都好敬业!辛苦啦,致敬!
2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12-23 11:06:49
  是啊,在北方,冬至这天吃饺子,已经成了一种风俗,但是很少见到祭祀。今天见到作者的这一篇散文,让我想起了前天,老师说是要回家去祭祀的事情。看来,这人必须是活着今人,不能忘记先人啊。作者在冻着这天,想起了父亲,烧“棉衣”,让我明白了“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了河南的一些冬至的习俗。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2 楼        文友:月影荷韵        2014-12-23 21:13:24
  这篇文章完成的有些仓促,在荷塘学习了。问好淡雅!
3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12-23 11:07:22
  【荷塘】有你更精彩!期待你佳作频出!祝冬安!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3 楼        文友:月影荷韵        2014-12-23 19:36:25
  如若能有淡雅的一半勤奋和上进就好了,向你学习!
4 楼        文友:边关草民        2014-12-23 11:27:52
  《冬至》写出了我们北方人的民俗,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正是这种民俗,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时间之巅。
阎保成,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能源化工作协会员。2017年出版散文集《小街》(团结出版社)。散文《父亲的鸽子》选入《大地上的灯盏——2018年散文精品选》(作家出版社)。
回复4 楼        文友:月影荷韵        2014-12-23 19:33:46
  中华民族的很多民俗不仅具有文化色彩,还让人感受到浓浓亲情!感谢文友来访,遥握!
5 楼        文友:天龙        2014-12-23 19:16:46
  祝作者在【荷塘】写作愉快,佳作频出!!
回复5 楼        文友:月影荷韵        2014-12-23 19:30:04
  谢谢社长,虽然太忙太懒,但我会努力,在荷塘让自己成长!
6 楼        文友:陕西派        2014-12-24 21:30:19
  是个大节令,值得记一记。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月影荷韵        2014-12-25 21:27:27
  谢谢文友,咱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问好陕西派!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