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随笔】且带快乐到天堂

精品 【雀巢随笔】且带快乐到天堂


作者:杨柳依 秀才,13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6发表时间:2014-12-29 14:56:04
摘要:从兰迪鲍什直面死亡的事实,悟出“且带快乐到天堂”的道理。

恋生怕死是人的本性,死亡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的。许多人对死亡心存恐惧,对死亡的话题避而远之。然而,死亡又是每个人迟早都要经历的,那么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最近读了有关兰迪鲍什的报道,深受启发。
   兰迪鲍什是虚拟科技的先驱之一,著名的电脑游戏《虚拟人生》就出自他之手。他被《时代》周刊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而匹兹堡更将11月9日定为“兰迪·鲍什日”
   2007年9月18日,他46岁,就被请去讲人生中的“最后一课”。这是名副其实的“最后一课”,因为他刚刚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医生确切地告诉他,他只有3到6个月的时间了。
   面对400名学生、同事及朋友,在全长76分钟的演讲中,他始终以一种健康而乐观的口气谈人生,脸上始终挂着轻松的微笑。他以轻松的语调和幽默的言谈,回忆自己童年时的梦想,包括撰写世界百科全书中的条目、体验没有地心吸力的环境以及成为国际美式橄榄球联盟的球员。
   在演讲开始时,他向全场展示了他身体的电脑扫描,并且指出肝脏肿瘤的位置。他说:“我很快就要死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棒。”接着,他在众人面前,开始做单手俯卧撑。他的演讲打动了所有人。之后,他的演讲视频被传到youtube上,被全世界的人们争相下载收看。
   鲍什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感染了许许多多普通的美国人。看了他的演讲视频,人们纷纷写信或者发电子邮件给他,感谢他激励了自己,使自己放弃了自暴自弃的想法,有些人则称自己从此更加关注家庭和家人,甚至有人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很多人因为他的演讲而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兰迪鲍什还与妻子一道,成为美国ABC一小时新闻特别节目的嘉宾,那个节目大约有820万美国人观看。他对观众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不开心。我要死了,我依然很开心,我要在最后的日子里保持每天都要开开心心。”
   他在同家人度过的最后一次万圣节时,同妻子及3名子女扮成卡通人物“超人特工队”的队员, 2008年7月25日,兰迪?鲍什终因胰腺癌并发症安详去世,享年47岁。比医生告诉他的时间多活了5个多月。他是带着快乐一直走完他的人生之路。
   兰迪鲍什的故事,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启示:面对死亡,应该乐观,从容,超脱,把快乐留给人间,也把快乐带到天堂。
   对生死禅悟得最透彻的莫过于佛教徒了。佛教徒的生死观是这样的:能生则必须求生,非死不可,则当欢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当感谢死亡。他们认为死亡可以分三个层次:
   1、随业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梦死。
   2、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与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乐,死得乾脆。
   3、超越生死——虽然有生有死,对於已经解脱、超越生死、大悟彻底的人来讲,生不以贪为生,死不以怕为死。死亡来到时,若能自主自知,当以喜悦的心,勇敢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
   兰迪鲍什对死亡的态度,已经达到了自主生死乃至超越生死的最高层次。他以喜悦的心,勇敢地面对死亡、快乐地接受死亡,超越了生死。
   智者们说,他们并不惧怕死亡,但却有点害怕垂死的那段时光。因为死亡只是另一个神秘的世界,而垂死却是人们所不愿经历的、最难熬的旅程。
   而兰迪利用这段旅程,把自己的生命带向了一个新的纬度。为了让脆弱的妻子能在他离开时间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他带病离开了匹兹堡,搬到了妻子的故乡弗吉尼亚,在那段最后的日子里,他每天为每个孩子写下不同的人生建议。
   为了让妻子早日适应永远离开他的日子,她当着陌生的朋友说:这是我的遗孀,并叫妻子习惯这种称呼。这也许是一种伤害,但更多的是对妻子的关爱-------现在至少还有他在身边,痛苦的时候还有依靠的肩膀,这样,妻子就能慢慢适应承受失去他的巨大痛苦。而作为要先走一步的鲍什来说,说出这话,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有谁可以像他那样坦然的公开自己的病情,坦然的说自己即将死亡?坦然的叫自己的妻子做“遗孀”?如果没有对生死的大彻大悟,如果没有超越了生死,鲍什又怎么可以这样从容,这样洒脱,这样乐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只能决定要如何过日子。” 我们无法改变死亡的自然规律,但可以决定怎样对待死亡------可以平静的,坦然的、快乐的接受它。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物。1948年,医生发现爱因斯坦的腹腔里长了个柚子大小的大动脉瘤。医生警告说它随时可能爆裂。“那就让它裂吧。”面对死亡的威胁,爱因斯坦十分平静。因为爱因斯坦一直认为:“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可是,人类普遍惧怕死。实在没有道理。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在爱因斯坦生命的最后阶段,尽管病情危重,但爱因斯坦常常不让注射吗啡,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他说:“我想走的时候就会走,人为地延长生命是无谓的。我已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该走的时候,请让我平静而体面地离去。”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他因“大动脉瘤破裂”逝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平静地、勇敢地面对死亡,表现了他对生命的大彻大悟;死亡是自然现象,没有必要害怕,没有必要担忧。他那朴素的唯物主义生死观,体现了尊重生命,尊重死亡的伟大智慧。确实,人赤条条的来到人世,最终也将赤条条的离开人世,但他可以体面的离开。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害怕死亡,当知道自己患了某种重病后,就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有些人甚至放弃治疗,最后因惊恐绝望而死。我单位一个临工就是一个例子,50多岁的他从发现有胃癌到他去世,前后才两个月。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被吓死的。他一听到自己的病情无法接受,精神一下子就垮了,根本没有配合医生治疗。
   这些人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对死亡的不理解。其实,大自然中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天就会有地,有阳就会有阴,有长就会有短,有生就会有死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只是偶然,离开这个世界却是必然的。既然所有的生命都无法逃避从生到死的规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为什么不坦然的快乐的接受死亡呢?
   这让我想起了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大意是说,惠子(惠施)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心里很难过,急急忙忙向庄家走赶去,想对庄子表示一下哀悼之情。可是当他到达庄家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却使他大为惊讶。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先是发愣发呆,继而愤愤不平了:“庄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说:“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在庄子的哲理中,生与死同为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般;人“生”的从无到有,人“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就此而言,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理路看来,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否则就是不知命。
   其实,只要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了该做的事,享受过快乐的人生,对生命无怨无悔,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死亡----就像一棵树,在春天里发芽生长,尽情享受阳光雨露;在夏天开花结果,尽情吐露芬芳;到了秋天,把果实撒向大地,撒下希望;在寒风渐起的初冬,解下身上所有的负累,让落叶划一条美丽的抛物线,深情的扑向母亲大地的怀抱。
   佛家有云: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人的死亡和人的出生一样,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当我们享受了美好的人生,当我们了却了所有的心愿,当我们衰老的身躯被疾病的痛苦反复折磨,那时,死亡就变成了上苍对我们的奖赏!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会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应该笑着和死神握手,把死亡当成一次长眠吧。
   突然想起一位名人的话来:“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时,所有的人在笑,只有我在哭;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所有的人在哭,只有我在笑。”
   当死亡来临时,让我们像兰迪鲍什那样,且带快乐到天堂。
  

共 37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死亡本不是件轻松的话题,但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兰迪·鲍什的“最后的演讲”为我们阐释了快乐死亡的含义;死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恐惧的,但因为“光电效应”而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爱因斯坦,却以其死后的骨灰撒向无人知晓的河中、无立碑不建坟的大度心怀,表达了——死亡可以平静而有尊严地选择;死亡让许多人绞尽脑汁也无法理解,一旦触及就茫然失措,但失去妻子后淡然镇定“鼓盆而歌”的庄子,则用他生死乃四季运行的豁达世界观,为世人描绘了一幅世间万象更新的美丽画卷。“且带快乐到天堂”似乎不是在描写悲穆的生与死,而是在娓娓深情地歌颂一颗种子从无到有、从兴到亡的生命历程,读来慧而空灵,禅悟其中,颇为耐人寻味。推荐阅读。编辑:晴翠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230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4-12-29 15:03:48
  坦然面对死亡,说着容易,其实很难。
回复1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12-29 16:18:03
  邵魁先生所言极是。确实,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具体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我们连道理都不明白,那对死亡就更惧怕了。
2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12-29 15:04:04
  不知死,焉知生!大彻大悟之语,读来受益匪浅!
在安静中学会坚强。
回复2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12-29 16:20:26
  谢谢午荷,俺的水平你是知道的,这文章是凑数而已。期待拜读你的佳作,祝冬安。
3 楼        文友:晴翠儿        2014-12-29 15:13:07
  古今讨论生与亡,谁能淡泊置一旁?天上行云来又去,何不快乐上天堂?——读“且带快乐到天堂”有感。问候作者!
回复3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12-29 16:21:49
  晴翠儿,你的小诗写得很精美,佩服!
4 楼        文友:王希萍        2014-12-29 15:35:33
  哦,太棒了!我忍不住击掌称赞!我也刚刚发表了临行留言,写遗言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弃笔而去,会让自己豁达、快乐、知足!每一个人都应该学着笑对生死,知死方知生!
回复4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12-29 16:33:20
  希萍姐姐好!俺也拜读过您的很多文章,其中对《我的一份遗书》印象很深,您的坦荡、乐观、豁达很让我佩服。说来也真巧,前两年,我就让我的学生写过《我的遗书》《我的墓志铭》这样的文章,我对学生进行过“死亡教育”,通过“死亡教育”,让学生更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遗憾的,在我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中,“死亡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谢谢您的解读,谢谢您的鼓励!祝顺利。
5 楼        文友:闲妹        2014-12-29 15:45:40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无论长短。只要做了有益的事就长存。正如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在人们心中。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5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12-29 16:38:53
  谢谢闲妹,您说得很有道理,人到这世上走一遭,“只要做了有益的事”,就不会白活,到“落叶归根”时也就不会后悔。祝福。
6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12-29 16:13:05
  谢谢晴翠儿的编辑,辛苦了,请用茶。按语写得很好,喜欢!
热爱文学和音乐
7 楼        文友:苏庸平        2014-12-29 17:30:25
  死亡本来是自然现象,任何生物(包括人)不必为死亡而悲哀,尽管是可悲的是却又是无法逃避的。顺其自然,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坦然面对,这就是最好的心态!但是每一个人在自己将要离开人间的时候,却都不能坦然释怀,大概是因为他有许多要做的事没有做完,或者自己的夙愿没有实现。可是死亡来了,只能让自己去接受吧!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7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12-30 09:37:00
  苏教授说得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在即将要离开人间时,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没做完,确实是很遗憾的,因此,我们要只争朝夕,实现自己的夙愿。问候与祝福。
8 楼        文友:庐陵竹        2015-01-04 21:13:53
  感人至深,哲理透彻
未曾出土先有节,待到凌云也虚心!
回复8 楼        文友:杨柳依        2015-01-05 22:55:13
  谢谢竹子童靴。祝新年身体安康,一切顺利!
9 楼        文友:落霞与天使齐飞        2015-01-12 13:59:01
  感谢杨柳依文友赐稿,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的微信公众账号选择推送给文友共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quezhichaorongshuxia”后在可“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
   您在微信-通讯录-添加朋友-查找公众账号-输入“quezhichaorongshuxia”或“雀之巢—榕树下”,点击“关注”即可经常看见自己和文友的文章,感谢常来雀之巢赐稿。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回复9 楼        文友:杨柳依        2015-01-12 16:01:10
  谢谢落霞与天使齐飞美女。辛苦了,请喝咖啡。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