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舌尖征文】烩菜

  【舌尖征文】烩菜


作者:韦玉溪 童生,97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5发表时间:2014-12-30 19:03:49

我的家乡在沿海地区,说起特色,一般人都知道阜宁大糕和海产品。我今天要写的不是阜宁大糕也不是海产品,而是一道没有学名却缠绕舌尖几十年,一道曾经关系到女人一生的菜肴。
   七八十年代整个中国还非常贫瘠,作为江苏省有名的三大穷县之一,我生长的那片土地更加荒芜,尤其到了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屋檐下结着一串串冰溜子,河里的冰通常十几公分厚,连芦苇荡里的野鸡野鸭都消声灭迹,人们只有蜷缩在家里对着火盆取暖。而我的母亲有时会顶着风雪去挖一种没有学名的野菜,这种野菜生长在麦田里,叶子呈菱形状,性味苦,土名钙菜。父亲说即使是吃食堂那几年,各家各户情愿刨树根也不愿吃它,就连家养的猪都不愿触碰它,可见其苦味多浓。
   就这样苦得不能再苦的野菜,经过母亲的手,变成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让我们至今难以割舍。
   可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一个冬天最多能吃几顿。原因是野菜好找,配料难寻。要做出这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必须要一样主配料,那就是豆饼渣,所谓豆饼渣,就是做豆腐时压榨出的残渣,做豆腐人家通常会有二道工序,将它压榨成一块块圆圆饼状物,目的是好堆放,也好卖。
   豆饼渣很贵,也许在那个年代吧!多是外地人来收购,每次卖完后总会有磕磕碰碰遗留下来的碎渣。母亲这时会去讨要一些,大概一海碗左右,回来后马上又一头扎进风雪里。父亲这时也会出门,去杀猪人家买几两花油回来熬,我们则眼巴巴地盯着门口。经过漫长的等待(其实也就一小时左右),母亲背着一篮野菜回来了,马上吆喝我们捡菜,她则将豆饼渣泡在热水里。那天也会破例煮一锅香喷喷的大米饭(一般大米饭都是家里哪个过生日或过节煮,平时多为玉米粉和大麦粉饭)。
   母亲的饭煮好,我们的菜也捡好洗净了,母亲会把它切得又细又碎,姐姐这时会按照母亲的吩咐烧一大锅开水。
   母亲准备第二道工序了,出水。
   她将野菜放进开水里搅拌一会,捞起来用力将水挤尽,姐姐这时会再烧半锅水,母亲又会过滤一次,如此三番五次过滤,直到能放在嘴里咀嚼。
   这时候我们就会帮助母亲准备佐料:葱,姜,蒜,是必备品,母亲将父亲熬好的油放在锅里烧热,放上葱姜蒜,香味弥漫着整个屋子,母亲又会拿出一个小袋子,从袋子里捏出一小撮暗红色的粉末放进锅里。然后将碾碎的豆饼渣放进锅里,这时候的我们通常不会到别处,而是围在灶边上,紧盯着母亲翻炒的手臂……
   母亲一边笑着呵斥我们一边将野菜放进锅里,不停地翻炒,中间还不停加水。每次加一酒杯左右,这是我们不明白的地方,每次问,她都笑着说等你们大了学会做这道菜就知道原因。
   又是漫长的等待,直到母亲说你们这些小馋虫,快去盛饭,菜好了。我们这才屁颠屁颠的盛饭摆筷,不打不闹坐在座位上等母亲将菜端上来。
   盛菜的碗通常是一个硕大的黑海碗,当母亲将一大海碗的菜放在桌上,马上就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那都是筷子碰碗边时发出的,父亲会唬着脸训斥我们一点家教没有,活像饿死鬼投胎。母亲则笑着说难得吃上一顿好菜,由他们去吧!我们对父母的对话置若罔闻,忙得不亦乐乎,用父亲的话叫三点成一线。
   其实这道菜并非像常人所想象那样鲜美无比,而是有着淡淡的苦涩,略带一些酸味,虽然母亲切得很细,经过那么多次过滤,但还会有一些刺嘴。它能让我们回味至今的不是它这些缺点,而是它的苦融合豆饼渣的香,所产生的那种奇异的味道,从舌尖贯穿到喉咙,久久不愿散去。
   这顿饭我们通常吃得肚大腰圆,平时吃一碗的吃一碗半,平常吃一碗半的吃两碗。直到实在撑不下去,用父亲的话说到嗓子眼了,才意犹未尽地放下碗筷,再恋恋不舍瞅了几眼碗里的剩菜,围坐在火盆旁,讨论着谁吃得多,谁的筷子夹别人筷子上。
   父母这时才端起饭碗,一小筷一小筷夹起剩菜放进嘴里,仿佛在品尝什么,我们这时也似乎才发现原来他们还没吃。
   我们终究没有学会母亲这道特有的野菜肴,原因很简单,母亲生养的五个儿女,除了大哥遗传她会烧菜之外,其余四个都是拿起锅铲不知道咋用。可大哥也不会做母亲这道菜,也许是工艺太复杂,也许是生活条件日渐好转,这道让我们回味无穷的野菜肴只能搁浅在母亲记忆里。
   母亲也似乎忘了这道菜,直到那年,我们几个孩子都回家过年,眉开眼笑的母亲突然想起什么说:“今天中午什么菜都不烧,做钙菜豆饼。”说完就急匆匆背着篮子出去了,父亲又像我们儿时一样去菜场买花油,顺道要一块豆饼渣(豆饼渣现在不值钱),老半天母亲才回来,感慨说现在都打农药,连钙菜都要绝种了。
   我们则笑着说你以为还是我们小时候,母亲笑笑没说话,而是忙活她丢了几十年的野菜肴。也许是许久没做,也许是上了年纪关系,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生疏而迟缓,尤其是出水这个环节,总是力不从心,最后在大哥帮助下才完成。
   我们也知道小时候一直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要不停加水?并且每次加一酒杯?原来是为了保证野菜的鲜,母亲说如果水加多了,菜就没有活性,味道也会随之而变。
   她说这道野菜肴是她母亲,也就是我外婆教她的,这道菜还有一个名字:压夫菜,以前姑娘出阁时都要准备一道菜,当新婚第一晚拜堂后,不是送入洞房,而是由喜娘搀扶着去厨房,做一道拿手菜,也叫压夫菜,旺夫菜,做好后由喜娘端到男方长辈面前,让他们品尝。媳妇的地位也就在这道菜里,如果得到长辈们的夸奖,男方父母觉得脸上有光彩,对新媳妇自然会好。如果菜做砸了,让男方父母在长辈们面前丢脸,新媳妇的日子可想而知。
   为了女儿不受罪,有女儿的人家都会费尽心思研制出一道道秘菜,母亲说真正做好这道菜的是那袋暗红色的粉,没有它,这道菜不会出锅。
   母亲说老辈人为了保证菜不泄露,规定传女不传儿,都是到女儿出阁前一个月才教。到了她这一代,天下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老一套自然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过我外婆还是遵照祖训传给了我母亲和二姨。
   也许是我和姐姐太笨,母亲没有遵照祖训教我们这道菜,而是当作美味留在我们舌尖上。母亲感慨说看来到我这里算完了,大哥笑着说他来学,以后过年吃团圆饭都做这道菜,母亲无奈地说她不能违背祖训,我们都说现在啥年代,还兴那一套。
   大哥学会后,只要我们过年回家聚在一起,就会做这道菜,母亲虽然不会亲自操作,但是不离大哥左右,指挥这指挥那……
   最近几年母亲一直感慨说以前是豆饼渣宝贵,现在是钙菜宝贵,为了能在大年三十吃上这碗野菜肴,母亲特意腾出一小块地种了一些,它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烩菜”。

共 25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先用对比衬托手法,写了烩菜最为本真的特点——特别苦,苦得没有人愿意吃,可母亲却做得让一家人吃了难忘,突出了母亲的勤劳智慧。作者重点描写了母亲做这道菜的步骤和程序,特别是用水问题。扣住这道菜,作者还讲述了与之有关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兄妹没有学会这道菜的遗憾。文章写菜、写人,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韦玉溪        2014-12-31 11:16:06
  感谢老师辛苦编辑,这道菜说美味那是名副其实,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说。
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3-14 09:01:38
  文章采用正面侧面结合的写法很成功,借助母亲的劳作,写清楚了做法程序;借助家人对话和作者感受的描写,渲染出了菜味的诱惑力。
语文教师
回复2 楼        文友:韦玉溪        2015-03-14 12:06:06
  感谢老师佳评,问好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韦玉溪        2015-03-14 12:09:39
  感谢老师佳评,问好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