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大器晚成之理

编辑推荐 大器晚成之理


作者:柴瑞林 秀才,158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41发表时间:2015-01-04 19:21:41

中国有句成语:“江郎才尽”,说的是这样一个典故,南朝文学家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渐衰。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句,故世传江郎才尽。”后来,人们把文思减退称为“江郎才尽”。
   前多年兴过一阵子少儿上大学,屈指算算,当年入学的少年大学生现在也不惑之年了吧,还没听到一个功成名就的,似乎都是平平。
   同事的孩子三两岁时能背几首唐诗,那种鹦鹉学舌,也使很多人吵吵过一阵子,认为出了“天才”、“超常”、“不得了”……日子渐渐过着,“超常”的小孩子变成了大孩子,大孩子变成了青年、青年还在变着,可连个大学还没考上,“出息”成一位烧水工人。有人说,那孩子是江郎才尽了。实际那孩子本来就没才,两、三岁的孩子有多么大的才华,真是神童了。
   历史早有过《伤仲永》的教训吗:有一个名叫仲永的农民儿子,五岁会写诗,人们随便指物体什么的命题,让他作诗,他都作得出来,父亲看他有才,不再上学了,走村串户让他作诗赚钱,等到十二、三岁,他作诗不再那么顺溜,二十岁简直不会作诗了,以后,他变成一位平常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度完了平常的一生。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是天生就有,或不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知识,不再受到良好的方方面面的教育就能发展和提高,永葆不变的才华,世间根本就不存在。
   发展也有个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寂寞的时候,如凹地要注水一样,有个过程。
   世界上在人类精神史上独树一格,红极一时的黑格尔,还有过缄默六年的“学徒”生活呢。并且这寂寞的六年奠定了他事业的成功。这段时间,正好在他大学毕业和著书立说之间。六年之间,他甘守寂寞,不露锋芒。
   在六年之中,德国哲学界是纷乱而极不平静的六年,人们渐渐从对宗教的信仰之中冲刺出来。提倡思想自由,成了当时的热潮。哲学家们都独树思想,不容别的思想渗入。黑格尔觉得在这百家争鸣之时,真理还隐在其中,一刻不能很好的被认识。在人们风风火火大喊大叫的时候,他去立志“灯火阑珊处”。
   黑格尔暗观世态风云,以思为主,兼收并蓄,思学齐进。他学习和研究过历史,宗教,但他不以当时火暴而簇拥其中,转向伦理学,后来转向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他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哲学的发展;他熟悉和研究了三个哲学家康德、费希特、谢林(是黑格尔的好朋友,黑格尔常写信和谢林交谈学术问题)三个人哲学思想的关系,得出了新的认识,将哲学思想运用在观察和研究历史中来。在研究过程中,他的观点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变化;开始他认为康德的哲学思想是正确的,很叹服他,等他思想认识明确以后,他认为康德的哲学思想有好多地方不能成立便转换态度批评他,甚至反对他;对基督教进行过几次深刻的批判,文章写得十分尖刻,命中要害,死后,为他写传的人,把这种批判的内容公布于世;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很大的困难,“难免四野寥廊,瞻顾苍茫,渺不知所在。”在这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虽则困惑难当,但没有遇难而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甘心为事业艰苦奋斗,孜孜不倦,不计较付出之多。他曾经在研究过程中,找不着寄托,向神秘主义求援,但终于又推翻了自己的欲想,坚定不移的意志,使他终于发现了他的好朋友谢林哲学思想不成熟的一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的研究出现了成绩,真是曲径通幽。立志成事者,没有这种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的精神,谈不到成功。
   黑格尔如果因为自己有大学优异的成绩,而自满自足,不再努力学习、积蓄,不再渐渐修成渊源博大的学识,因一点小的成功而止步,不再更加深刻的观察、研究、理解,与成功便毫无缘份。他保持沉默,才能使他有宁静的心态、冷静视力去看到别人学术上的不足和错误,抑或正确与真理;人类精神的历史不断地摈去错误,不断地发现正确,不断臻于真理,而不是一下是错误,忽而是真理,毫无发展规律,必须如璞玉那样不断琢磨,不断明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说黑格尔缄默六载的“学徒”生活是黑格尔一生中最主要的时期,是他取得“一种慎思明辩的形式”的过程。
   一个关心国家变革,关心政治现实的热血青年,并没有要求他这么去做,而是自发的,十分情愿地处在那种寂寞和尴尬的地位,是很难能可贵的。黑格尔的天赋和研究过程告诉他,在奋斗过程中,在分辩过程中,保持冷寂和缄默是一切教育和搞学问的前决条件。首先要认识别人的思想和结果,开始自己的所用所为,为追逐的目标和过程。这种态度是正确的态度,无论搞那门学问,那项研究都应该有这种态度。
   在黑格尔和谢林的追求学问的过程,也看出了《伤仲永》的“现象”。他俩是好朋友,但两人的结局不一样:“当不到二十岁的谢林开始其著作生涯,并享有盛名的时候,二十几大的黑格尔却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庭教师,天知道他为啥默不作声;而当三十几岁的谢林“江郎才尽”止步不前的时候,四十来岁的黑格尔却迈着坚定的步子,登上了当代哲学的奥林帕斯山顶。”
   “黑格尔,是为马克思哲学的出现准备了基础的伟大思想家。然而,假如他没有守过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缄默,兴许成为这等伟大思想家的就不是黑格尔了。”

共 21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文很好,运用历史实例来诠释主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生来就是聪明的,要靠后天不懈的努力,要靠持之以恒的追求,方能达到巅峰。文中的实例表明,少年时的聪慧不一定好事,长大了无所事事成为平凡之人的大有人在。只有不懈的追求,敢于挑战自己,才能获得成功。篇章论点明确,诠释到位,不失为一篇佳作!欣赏!【编辑:阳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5-01-04 19:24:56
  小文章彰显大道理,篇章文字精炼,主题突出,欣赏学习了!
回复1 楼        文友:柴瑞林        2015-02-07 16:05:50
  谢谢,高见。
回复1 楼        文友:柴瑞林        2015-02-16 15:13:08
  谢谢美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