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回来吧,消失的报刊亭(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回来吧,消失的报刊亭(随笔)


作者:赵亚亚 秀才,252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56发表时间:2015-01-12 09:12:38
摘要:活得像啥时候,下班回来,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拿了本最新杂志或者今日晚报回来了,这才个县城人。

我坐着淳化2号公交,从城关镇出发坐到了大店,眼睛不眨地盯着街道的西面,没有;我又坐着公交2号从大店坐回到城关镇,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街道的东面,没有。繁华的街道,拥挤的人群,我却感觉到自己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荒凉无比。偌大的县城,没有一个报刊亭,你想买一本《读者》都没有,悲摧吧!
   这二三十年,县城消失了两个场所,一个是牲畜交易市场,另一个是邮局报刊零售处。导致的结果是人吃农家猪肉,真的成了癞蛤蟆吃天鹅肉——妄想;另一个结果是买本杂志得到咸阳去,这条说出来丢人。
   记得老邮局的门市位于现在电信局那块,报刊零售处门面离街道有十来米,临街口有个墨绿色的大邮筒,要寄的信件直接从半指宽的缝里丢进去。邮筒后面有两棵高大的泡桐树,枝繁叶茂。邮局门口地面用砖铺了,一年四季上面似乎砖头缝里都有一层浅绿的苔藓,走上去干净清爽。邮局的门市分为两大块,南面卖杂志报刊,北面卖邮票寄信邮寄包裹拍电报。大桌子上的罐头瓶里面装着白色的黏糊糊的浆子,一般信件贴上八分钱一张长城邮票就寄走了。
   九岁上四年级那年我第一次进入这里,给上师范的姐姐寄信,进门就看见了玻璃柜台里面花花绿绿的书。我要了《小学生作文选刊》《作文》《故事大王》,前两本各两毛钱,最后一本是一毛五分钱?,我递进去了五毛钱,自己竟然还觉得钱够,一看这数学就是体育老师教的。当人家说缺五分钱时,我却舍不得把其中的任何一本放回去,怀里抱着书,面红耳赤的站在那里。这时在邮局工作的赵有发叔叔恰好过来了,我叫了一句“大大”,眼泪就出来了。具体他说什么了我已经不记得了,反正后来他给了人家五分钱,我如愿以偿地抱着那三本书欢欣雀跃地回去了。一边走一边看,等回到辛店,书已经看了一遍了。那个兴奋激动啊,三十年过去了还清楚地记得。
   后来在冶峪中学念书,一周一块钱的零花钱基本花在了邮局的报刊零售门市部。各类作文书、《故事会》、《中学生数理化》《读者文摘》等等,自己买,同学的书也借着看。我们不大去新华书店,那年代书店的书太贵,卖书的人很牛逼,根本不用正眼看这些穿鞋大拇脚趾头露在外面的屁孩。真是奇了怪了,那时的孩子,上学背馍,睡冰床板,可是教室里的课外书真不少。我的午饭时间基本是一边啃干馍,一边看课外书。班里谁有好书,藏得再隐秘,我一定能弄到手,以最快的速度把它们看了。
   后来工作,杂志一本接一本买。到外地念书,西安咸阳学习进修,一看见街头的报刊亭进去,不花几块钱就觉着心里空落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县城的报刊门市消失了,大概是看的人少了,人都忙着挣钱去了。给孩子只好订整年的《东方娃娃》《幼儿画报》,自己订阅《语文报》。很闹心,经常少了这一期,那一份。
   这几年县城发展挺快,可美中不足还是没有一处报刊亭。有人觉得,没有就是不需要,杂志肯定卖不出去。
   街道没有卖报刊的,群众看不到只好无可奈何地在心里说:“那就不看吧,又饿不死人。”就像你说你想吃荔枝,没卖的你自然只好望梅止渴了,其实荔枝也不是一千多年前杨贵妃吃的荔枝那么金贵了。群众也不都是爱打麻将爱吆雀爱跳舞的,还有几个爱看书的,只不过悄悄装着没人言传。婆婆前两年给我们在咸阳看娃,我买了一期《小说月报》,她没事翻着看,有回发感慨,“书上写的红旗和跃进不养活他大他妈,农村里那类人多的很,我看一会哭一会。”我一听笑了,她老人家看了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唉,写书的人把农村老婆老汉的可怜写尽了。”后来我买的许多书她都看,有想法了和我还交流一番。你说,一个仅上过三年学的农村老太太都觉得看小说有意思,都看到了心里,凭什么说人民群众不需要最贴近时代的报刊呢?凭什么说报刊卖不出去呢?
   现在,而报刊亭已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公共设施,功能和外观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比如信息查询功能,并可以在报刊亭中购买报刊、饮料、零食等常用的生活用品,且大多报刊亭都有可以使用的公用电话。只要经营得当,哪会赔钱呢?
   咸阳一个送《华商报》的姐们给我说:“我进小区去送报,城里老头和乡下老头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凭什么?你也太小瞧县城来的人了。”我大声质问。“穿的吃的差不多。城里人订报订牛奶,农村进城的老头老太太舍不得。”我无语。
   活得像啥时候,下班回来,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拿了本最新杂志或者今日晚报回来了,这才个县城人。
  

共 17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曾几何时,邮政报刊亭的那一抹绿色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即便是偶而眼前一亮,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了,现在的邮政报刊亭上摆满了零食、饮料,敞开的简易门上挂的也是五颜六色的时尚画册,真正飘着墨香的报纸杂志稀稀疏疏,也鲜有人问津。现在的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电脑、电视和手机上,浮躁的人们更容易接受那种视觉盛宴。那么邮政报刊亭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作者深情款款地回忆了小时候自己与书的故事,还有只上过三年学的婆婆对书的迷恋,无意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回来吧,消失的报刊亭!虽然是小随笔,也写出了深深的留恋之情。推荐共赏!【编辑:红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泥        2015-01-12 09:14:10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你更精彩!
2 楼        文友:红泥        2015-01-12 09:17:32
  一篇充满深情的小散文,很精彩!
3 楼        文友:红泥        2015-01-12 09:18:09
  愿作者佳作连连,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鱼在游        2015-01-12 13:20:21
  是呀,值得怀念的报刊亭和爱书的生活!问好作者!!!
5 楼        文友:潮仙        2015-01-14 08:54:46
  “我进小区去送报,城里老头和乡下老头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凭什么?你也太小瞧县城来的人了。”我大声质问。“穿的吃的差不多。城里人订报订牛奶,农村进城的老头老太太舍不得。”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赵亚亚        2015-01-14 09:49:43
  谢谢来访,随感而发,不成体统!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