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来吉水湴塘,寻杨万里(我的2014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来吉水湴塘,寻杨万里(我的2014征文·散文)


作者:张昱煜 秀才,247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4发表时间:2015-01-25 07:54:42
摘要:环视着幽静的墓地,心头情不自禁涌上这样的一段话:清廉节义的诚斋公呀,你的墓地就应该是这样清清寂寂,就应该是这样素素雅雅,你看,青山隐隐,白云悠悠,鸟声啾啾,清寂是自由的,素雅是飘逸的,这样好,你是这里的王。

【雀巢】来吉水湴塘,寻杨万里(我的2014征文·散文) 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认识了杨万里,因为杨万里,我来到了吉水县黄桥镇“名人之乡,千年古村”的湴(ban)塘村。
   庆幸,我们在课本上学过的这么多鲜活的诗句,那村童、黄牛、弱柳、黄碟、小荷、蜻蜓、芭蕉、酸梅、晚风、平野、西窗、红月……都出自杨万里之手;庆幸,杨万里就在我居住的邻县吉水湴塘,驱车一小时就可以抵达。
   心头早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去湴塘,去湴塘,找寻诞生诗人的这块热土,找寻铮铮诗魂的原生地。
   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两边青绿的树,一直在带路,到了黄桥镇,停车问路,一位卖鸭子的老农,发稀牙黄,热情有加,刚说到杨万里,他就说前面五百米往左拐就有一个大牌坊,那里就是杨万里的老家,很好找。
   果然见一高大的牌坊,上面的对联,静静叙说着诗人的一生:文采倾朝野雄居诗界辟蹊径独树一帜诗名千秋颂,节操誉神州勇谏权贵挺脊梁首倡四番风范万代传。
   后人的赞誉,杨万里担当得起。
   此时,扁豆花开的正艳,此时,白鹭扑棱着翅膀,在田野里翱翔,此时,我的心情灼灼然,想早一点与诗人的气息对接。诗人,今天,我为你而来。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他一生笔耕不辍,写了两万余首诗,现存的有四千二百余首。他的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似田野里清新的风,又像涓涓溪流,成为别具一格、独霸诗坛的“诚斋体”。
   1127年,他出生于湴塘村,1206年,他八十岁,又安详地卒于此。生于斯,葬于斯,人生如一条抛物线,应该说,诗人的一生,是圆满的一生。
   最先看到田野间突兀的廊桥,当地人叫砥柱桥,下面就是南溪,浅浅的溪水,映着三孔的桥拱。水面上开着紫花的水葫芦,静静地陪伴着廊桥,吞吐着时光。据书上记载,杨万里六十三岁弃官归田,乡居静谧,五谷养人,他卸下一身疲惫,让心春去,让梦秋来,回归故土,他爱着这片土地,归来,是最好的选择。
   我知道,他回到了属于他的湴塘,安放着心灵。据说,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无论多大的官,来到湴塘,必在廊桥下马步行到他家。“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洒脱、闲适、惬意、自在的生活,是他需要的,清新豪放的诗句里,住着一个干净而安详的诗人。
   我还知道,诗人现存的四千二百余首诗,都是他三十六岁以后所作。此前作诗有一千多首,均在1162年七月由他自己一举焚烧。焚诗,一了百了,告别一个过去,创新一个现在。也许,焚烧不满意的诗,让诗歌的“火凤凰”涅槃重生,煅烧成烈火中的精灵,才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别样红”。
   走下廊桥,遇见一位双手提着两个大南瓜的老妇人,她笑着说她老头子也姓杨。我问她知不知道杨万里,她脸上炫耀着自信,说,杨万里就是村里人,四、五岁的孩子都会背诵杨万里的诗。
   湴塘,诗人的家乡,真的没有忘记这个八百多年前的先人,没有忘记家乡的诗人,我心中窃喜。
   迎面遇见六旬男子杨武生,他扛着锄头,正准备到地里侍弄白菜,看着我手中的相机和一身装扮,许是知道我是为诗人而来。他顺口说:“你是来找万里的吧,万里就是我们屋里人,他的诗,总祠里挂了好多哩。我们这里水塘多,湴塘是我们的村名,这个‘湴’字,原来,字典上都查不到这个字。我们的先祖杨辂是做大官的,唐朝末年间,从陕西华阴来到吉安任吉州刺史,他有两个儿子,都是原配老婆生的,第二个儿子杨铤长大后,骑着马找新地盘,马蹄子陷入池塘的淤泥中,出不得出,进不得进。我们这里前面是朝元岭,后面是后龙山,中间还有南溪水,是风水宝地,他就随了天意,下马在这里安家,是我们的一世祖,杨万里是十一世,现在,我们这里都是四十几世了。”他放下锄头,给我详细介绍杨氏总祠和杨万里墓地的准确方位。
   “你是来找万里的吧,万里就是我们屋里人”他的话语再一次蘸着曼妙的芦花,在秋风中穿梭着。在这里,姓氏是多余的,一声“万里”,听得我热泪盈眶。八百多年了,时间的跨度真的很长,但是,杨万里,他的后人喊他时,依然还像喊着现在邻居的名字,自然而亲切,在他们心里,这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人,这个“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人,一直没有走远,他一直就在湴塘。
   一排朱红色的围墙上,镌刻着心尖上的诗歌,黄色的丝瓜花点缀其间,蜜蜂和蜻蜓也赶来凑热闹,伏在黑底金字的诗行间,一遍一遍品读着诗。两棵诗人手植的香樟,虬曲交错,枝繁叶茂。树下,七、八个杨氏幼童在追着黄碟,一白一黑两只大狗,欢快地摇着尾巴,这静谧的小村,携带着清素的时光,柳丝间透着晴柔,泉眼里细流潺潺,湴塘,有意把世间的喧嚣,都远远地挡在村外。
   热情的村书记杨足生为我打开杨氏忠节总祠的大门。怀揣着虔诚之心,迈上青砖的台阶,我想近距离接近诗人。杨书记又开启了右边杨万里书画社的偏门,一进门,我就瞧见木刻的诗人画像,戴着官帽,眉宇间不染纤尘,我心目中诗人的形象,就该是这个样子的。陈列的玻璃罩子里,摆放着杨万里诗文集、杨万里年谱、发黄的线装书,还有那珍贵的清代时期木刻杨万里诗作的雕版,也孤洁地叠放在一起,一笔一划,工工整整,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不愿移步。
   我的眼前,八百多年之后的阳光,摇醒了诗人,透着窗花漫射过来,细说着流年和诗意。在这里,诗歌伴着诗人,一直睁着双眼,一直在屋角浅唱低吟,一直是一曲锦瑟的青音。唯有诗歌,让生活有情趣,让心灵干净,在这里,诗歌一直是活着的!
   拐了几个弯,一片翠柏簇拥着杨万里墓地,墓地后面,是平缓的山丘,墓地前面左右两侧,有斑驳的石人、石马和如椽的大笔,有石碑上镌刻的清新诗句,还有远道而来的我,静静地陪着诗人。
   “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这是解缙的赞誉;“脊梁如铁心如石”这是诗人葛天民的赞誉。我双手合十,亦步亦趋,靠近,再靠近,我和黄土下面的诚斋公对视着,心里似乎有万语千言要说:聊着文人就要寂寞而刚正;聊着诗歌就要自然而耐读;聊着一笺白纸就应该散发着清正的香气;聊着丢弃在红尘里的三千繁华;我会说,我看到了,看到了他眼中纷飞的彩蝶,看到了他柳条间淡晴的花影,看到了他野菊荒苔的忧郁;我还会说,八百八十七年后的一个秋天,我,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来看他了……我相信心灵的第七感应。
   环视着幽静的墓地,心头情不自禁涌上这样的一段话:清廉节义的诚斋公呀,你的墓地就应该是这样清清寂寂,就应该是这样素素雅雅,你看,青山隐隐,白云悠悠,鸟声啾啾,清寂是自由的,素雅是飘逸的,这样好,你是这里的王。
   秋风弱草正离离,在湴塘,在杨万里的湴塘,才半晌时日,我就感受了这里的诗味禅理,怀揣着找到的语气、节奏和韵律,倾听着遥远的回声,心,知足了,在这个季节,这一趟,来得真好。
  

共 27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好清新,好唯美的一篇散文。作者带着我们走近古老美丽的湴塘村,去寻访一位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湴塘,诗人的家乡。家乡的一幅对联,是对诗人最好的介绍:“文采倾朝野雄居诗界辟蹊径独树一帜诗名千秋颂,节操誉神州勇谏权贵挺脊梁首倡四番风范万代传。” “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传世佳句,都是出自他的手。“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杨万里六十三岁弃官归田,回归故土,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创作出流芳千古的诗篇,为后人留下文化瑰宝。湴塘,传承诗人的遗风,浓浓的文化氛围,淳朴的风土民情,让作者描写的美妙如画,真是享受。感叹作者的文笔。推荐阅读。编辑:柴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柴英        2015-01-25 08:29:04
  我把文章的标题改动了一下,不知合不合作者意。
2 楼        文友:王希萍        2015-01-25 08:30:02
  张昱煜的文章很美,经常见诸于报端,今日看到此文,其美丽便不足为奇了!才女也!
3 楼        文友:柴英        2015-01-25 08:35:44
  抱歉,我留评给留错了,串了行,是另一篇文章的标题改动了。更正。
4 楼        文友:秋绪        2015-02-23 13:30:37
  作者在第二故乡,对庐陵文化如此了解,真乃是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扑捉生活中的点滴。文笔的驾驭与情感触通,让人看到了一代名流杨万里的风韵。问候作者!祝羊年万事如意!
我以我笔写我心,轻描淡泻酬知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