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作家面面观

精品 作家面面观


作者:吴润涛 秀才,131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7发表时间:2015-01-31 11:09:44
摘要:这是几年前写下的。但时不时就想翻开浏览一番。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

最近,在网上连着看了十几集《小崔说事》。全都是与作家的对话。能上这档节目的作家大都是有天赋、会用功、很执着的名人,也都是独立、独特、独行的主儿。在作家的行当里,还真的很难找出谁与谁是特别相似的呢。
  
   陈忠实
  
   陈忠实,陕西长安人。曾在《白鹿原》扉页上,见过他的照片。虽然也是满脸的皱纹,但头发茂密,目光炯炯,显得沧桑睿智,精力充沛。如今做客节目,却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老者。
   他说自己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是选登在初二课本上的赵树理小说。于是便模仿其风格,写起了作文。此事引起班主任“车老师”的关注,不仅推荐其评奖,还鼓励他向《延安文学》投稿。虽然都没有成功,却让他成了一个文学青年。
   他对作家柳青有着一种“覆盖式的崇拜”情结。认为柳青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典范。柳青的《创业史》一直放在他的枕边,随时进行欣赏式、品味式的阅读。柳青在《创业史》开篇前,写了两句民谚与格言:“创业难”;“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让全村人团结起来”。这应该是柳青当时对人生和社会认识的提炼与升华。无疑是经典箴言。
   但时隔二十多年后,陈忠实却干了一件与柳青当年完全“反动”的事情。柳青挨家挨户动员群众走集体化道路;他却把集体的土地与牲畜分给各家各户。他们是不同时期的两代中国人,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心理历程与精神感受。这个很复杂的过程,陈忠实称之为“剥离”。
   陈忠实推崇《静静的顿河》。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当时刘绍棠刚被打成右派,学校读书馆还未来得及清理其作品。于是,陈忠实有幸读到刘绍棠赞扬该书作者肖霍洛夫是天才的文章。正是这篇文章激起了他的好奇心,第一次接触了外国文学作品。从此而一发不可收。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偷偷读了许多外国名著。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此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白鹿原》构思了两年,写了四年,称得上“一个民族的一部秘史”。我93年读这部书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震撼。第一次在国家出版社公开发行的读书中,看到如此大量而又直接的性描写。更为惊奇的是,书中对国共两党的人物刻画,不是简单地按阵营去划分,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呈现出了历史的真实。共产党里有个别小人,国民党里也有正人君子。这在建国以后的文学创作史上,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
   过后也经常想一个问题,作家也是凡人,很难脱俗的。在那个时候,用白嘉轩娶七房媳妇开篇,的确非常新潮与夺人眼球。但毕竟有商业操作之嫌。如果放在现在的年代呢,他会选择另一种开头吗?但陈忠实本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旁人并不清楚。
  
   王跃文
  
   王跃文,湖南湘西人,1962年生,1984年大学毕业。1999年一部《国画》成名。
   他不赞成《国画》是官场小说、或政治文化小说的说法。对所谓的“经典”之说,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经典不是评论家评的,不是官方下文件封的,也不是评奖的结果。一部作品,能读三十年、五十年,就是经典了。《国画》到现在13年,刚出版三个月,就重印了五次,中间因故停印,却一直在流行。行内保守估计,最少在500万册以上。
   王跃文在县政府工作8年,市政府工作3年,省政府工作9年。他说,《国画》书中的朱怀镜,既不是正面人物,也不是反面人物,只是出于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北方某省一位财政厅副厅长称,他的经历与朱怀镜一模一样,只是没有到地区当副书记、书记。很多干部,见面调侃,都相互称:怀镜兄。王跃文感到忧虑的是,大家认为领导干部能像朱怀镜这样,就很不错了。
   王跃文用很长时间,描述了他的家人。父亲、母亲、奶奶。很细致,很艺术,也很动听。但过后细想,总觉有编造之嫌。像编故事一样,虽然情节显得特别极致、集中与整齐,但修剪、取舍与拔高的痕迹犹在。联想到王蒙写他父亲的文字,连发酒疯的事也不回避。真是不同的两样感受。我其实是非常喜欢王跃文作品的。见到他出的新书,便忍不住要买。可他对家人的叙述,听了却让人很不舒服。
   王跃文与沈从文是老乡,也很推崇沈从文。他俩都是大家。沈从文以家乡为题材,写了著名的《边城》。如今王跃文也以家乡为题材,写了《漫水》。据他说,业内人士反映很好。我没来得及看,却十分的期待。
  
   虹影
  
   虹影,美女作家,重庆人。她的装束与外表充满着洋气与洒脱。这倒不是因为她嫁了个洋丈夫,并移居到国外,就沾上了洋气。而是她的气质与谈吐,能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与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她的身世很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从小生活在贫穷饥饿的大杂院中。六岁时曾被送人,后又被接回。18岁时,才知自己是母亲与另一个男人所生。因此愤而出走,一走就是十年。浪迹天涯的十年,使她成了一个诗人。后来因为喜欢英国文学,便移居海外。35岁(九十年代)时写了《饥饿的女儿》,一举成名。新书销售量超过畅销书《哈利波特》。
   《饥饿的女儿》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女儿”物质上的饥饿,更多更切肤的是精神上的饥饿。书中“母亲”的形象,当然不是很好。直到自己当了母亲,母亲去世以后,才真正读懂了母亲。“母亲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包括做人的尊严”。为此又写了一本《好儿女花》和《小小姑娘》。她的创作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经历。
   虹影爱书成癖。国内与国外的家,都有一个很富有的书房。她说,书的财富,永远是无穷尽的。她戏称文学就是撒谎。说作家要不怕寂寞与孤独,也要碰运气。但作家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团队,不管多老,都可以去做。
  
   王树增
  
   王树增,北京人,1952年生,军旅作家。他的书的确很厚。如《解放战争》、《朝鲜战争、《长征》、《1901年》等,都是大部头。
   他对纪实文学的理解是,非虚构;不是教科书;有文学特质。
   王树增曾上过《百家讲坛》。其风采早有领略。这次做客《小崔说事》,仍是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可能因为他上节目太多的缘故,似乎对主持人也不怎么客气。他在节目中,详细地谈了为写书所做的大量的“功课”。说每一个事件,包括细节都是有据可查的。并说到有一次也是做访谈节目,年轻的女主持人,竟然怀疑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岂不知王树增本人曾在黄继光生前的连队当过兵,对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早就熟烂于心。他随即毫不客气地中断节目与其辩论。最后愤怒地扔下一句硬话,绝不允许辱没我们的祖先。
   我边听边想,王树增写这么重大的题材,可真够艰辛的。但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幸运的作家。这些像天地一样大的题材,不是所有像他这样有才的作家,都有此好运的。写重大题材,背后哪能没有推手呢?他能在很多节目中侃侃而谈,正是因为他有缘写了这些重大题材的书。而许多像他一样有才的人,却没有这种机遇。即使想为也无缘去为。如果想想这些人的感受,或许他的声调会变得平和许多。
   不过在结尾时,王树增特别自然与亲切。这么一个威武之人,却喜欢看动画片。床头放的是菜谱。他幽默地告诉大家,烦闷时,不妨背背地图与字典。
  
   周大新
  
   周大新,河南邓州人,军旅作家。他的名气不像王树增那样响亮,形象也不威武,腼腆的微笑,浓浓的河南口音,以及朴素的衣着,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两个字:低调。
   周大新是一步步从社会底层走过来的。从小剜过菜,拾过柴,种过地。有18天没吃过一粒粮食、已经浮肿的经历。饿的恐惧早已植入内心深处,不能自拔,甚至影响到观察事物的方法。直到现在,一听到谁说减肥,就特别的反感。真是饿怕了。他1970年从军,其中最实际的一个想法,就是能吃饱饭。
   周大新是受村里一个人称“鸭嘴叔”的影响,慢慢走上创作之路的。从他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这样的情景: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农村;夏天,月光下;全村人集中在场院中,听着鸭嘴叔说书。冬天,饲养室里;同样挤满了人,还是在听鸭嘴叔说书。他1979年开始发作品,有《香魂塘畔的香油坊》、《第二十幕》、《紫雾》、《银饰》、《走出盆地》、《21大厦》等。
   周大新感情极为丰富,甚至有些“脆弱”。他说,人活在世上太不容易了,所以你要爱一切人,包括你的仇人。说到此处,竟哽咽失声。他说,他的新书《安魂》,就是为每一个死后的人建立一个合理的去处。
   但愿吧!目前还未拜读此大作,不好发什么具体的议论。
  
   麦家
  
   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从军17年,辗转7个省市;历任军校学员、技术员、宣传干事、处长等职。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定居成都,供职于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
   麦家的主要著作有《解密》、《暗算》、《风声》、《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充满爱情和凄楚的故事》等。其中《解密》被中国小说学会评定为“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第一名并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电视剧《地下的天空》(编剧)获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等。根据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成为2006收视率最高、影响最广泛的荧屏节目。
   麦家的文笔神鬼莫测,每当你以为发现了真相时,却总是感到疑雾重重;在揭开谜底之际,才顿时豁然开朗。他笔下的人物性格丰满,几乎每个人物都值得细细玩味。他推理缜密,伏笔千里,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就是事件的亲历者。其作品也被称为“新智力小说”。
   就是这样一位有实力与潜力的作家,却不是很健谈。言语之间多次流露出特别的孤独之感。甚至怀疑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还是个思想、精神的传播者”,因此,他经常的失眠。
  
   刘震云
  
   刘震云,河南人,当代走红作家。他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但似乎并没有带给他多少庄严与神圣。他在节目现场始终都是调侃。
   他说,中国知识分子有存在的必要性,目光应该像探照灯,照未来,有担当。但现在有的是有些知识,却没有见识;有的不是知识分子,仅仅是知道分子。知识分子在目下只是个中性词,甚至成了贬义词。他说,中国教育本身需要教育。应试教育把100个孩子变为1,而素质教育则可以把100个孩子变为200。他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缺。人不缺,钱不缺,奢侈品不缺,就是缺见识。
   他说,读过书的就是知识分子吗?不识字的同样也可以成为知识分子,而且是大知识分子。他的大舅不识字,赶了一辈子马车,但学问大得很。他成功的秘诀是:一个不聪明又不很笨的人,虽然在世上难混,但只要一辈子坚持干一件事情,肯定能成功。他就是听了大舅的话,一辈子干“说瞎话”。他的二舅是木匠,也是一位大知识分子。他的绝招是,做事情要慢,慢工出细活。而崔永元则是他的三舅。崔永元曾发牢骚说,有的人有知识,但没有见识。这话说得太好了,与康德一个水平。
   他写的书,名字都很怪。有一本叫《一地鸡毛》,写了一个小公务员小林。三十年过去了,小林也该变成老林了。他准备写个续篇,题目就叫《鸡毛飞过三十年》。获奖的《一句顶一万句》,开头的一大段文字特别“绕”,像绕口令一样,说老杨与老马的朋友关系。现在也想弄个续篇,名字就叫《一万句顶一句》。最近他出了一本新书,名字也是怪怪的,叫《我不是潘金莲》
   他还要求崔永元把节目的名字改了。小崔说事,名不副实,应该叫《老崔说理》。
  
   梁晓声
  
   梁晓声,祖籍山东荣城,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过知青。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人间烟火》、《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郁闷的中国人》等。
   人们印象中他是一位专写知青题材的作家。他分辨说,他的全部文集55卷,约1600万字,而知青题材仅有200万字,占十分之一多一点。他谈到今年热播的电视剧《知青》时,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山东的省长姜大明是他们一起的知青,知青情结浓而不衰,竭力支持这样的题材。主要目的就是不要忘记那段特殊的历史,因为知青与文革在时间上是重合的。《知青》还有后续,叫《返城年代》。
   梁晓声说自己郁闷得很。坐出租车都与司机争吵。他说,仇官、仇富的情结好理解,但仇知识分子的情结,他怎么也想不通。在两会上,他曾拍桌子要求减免农村学杂费,自以为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结果也被人“仇”上了。
   梁晓声说话,不慷慨激昂,也不咄咄逼人。但不失幽默,充满了机智与善意。文革中,他的家庭出身好,却从未发飙整人。见了受批判的老师,总要鞠躬问好;给同学们做鉴定,竭力争取最好的评语。他感叹现在“好人”的标准太低了。不坏即好。朋友也不像朋友的样子,只要不落井下石就可当朋友,太匪夷所思了。

共 81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解读了中国著名的作家们,写出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每一个作家的文字都不多,也不是小说写法,可读着文章,这些作家的个性却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结尾,重点肯定了三个作家的三个方面的思想言论,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该文在给我们“推介”作家的同时,引导我们去思考写作的问题。该文对写作者看待写作,是能起到思想深化的引领作用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201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1-31 19:02:05
  读了该文,很受启迪。一是了解了几位作家们的独特个性,二是从他们身上受到了写作的启迪,三是品味到了作者精彩洗练的表现语言。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02-01 10:20:50
  春雨好!欢迎你品味。以后多交流多联系。
过几年再看这些文字,不仅脸不红,还觉得有点嚼头。
3 楼        文友:芳源        2015-03-07 15:26:51
  我也有回读自己文章的习惯,有许多时候能发现新的东西。
   这一篇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欣赏。这里提到的作者,一半我熟悉。我读书面儿较窄。读书也有个对脾气的因素,读来顺口,合了脾气,就好读,否则,好也是不好。这里我比较崇拜阿来和王跃文。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