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汾水长流有多长

编辑推荐 汾水长流有多长


作者:吴润涛 秀才,131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46发表时间:2015-02-07 16:57:23
摘要:文学创作脱离不开政治 环境,但绝不能只是图解政策。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读过山西著名作家胡正写的《汾水长流》。那时全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面临着同一种命运,那就是毕业后回村务农。因此功课的压力很小,大家的兴趣全都在课外读物上。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读的《汾水长流》。由于后面还有人急等着要看,便读得很粗很快。尽管如此,书中的动人情节还是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几十年都难以忘怀。现在回想起来,大概要归结于年少的单纯和记忆力尚好。如果放在现在,不仅很难被感动,而且昨天刚刚看过的,今天可能就是一片馄饨。当然,震撼心灵的除外。
   《汾水长流》与《艳阳天》的历史背景差不多。文风也有点相似。只是没有《艳阳天》的场面宏大,更没有《艳阳天》的运气好。《艳阳天》在文革期间,几乎相当于现如今的畅销书。而《汾水长流》却不知什么原因就销声匿迹了。作者打倒没打倒,我在外地不太清楚。不过我猜想,受批判与冲击恐怕是在所难免的。
   前段时间,我偶然看到一本2009年出版的《汾水长流》。拿到手里,有点不太相信这就是当年看过的那种版本。与原来相比,又小又薄。我怀疑这是作者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经过大量删改后重新出版的。抱着这样的疑惑,我重读了一遍《汾水长流》。
   可读后却发现并无多大的删改,基本与我当年留下的印象差不多。这才意识到书之所以又小又薄,可能是纸张优劣的差异造成的。我记得当时看的《汾水长流》,纸张既厚又黑,钢笔在上面轻轻地划一下,便会留下很粗的一条道道。
   重读过这本书后,我感到特别的遗憾、乏味与惋惜。不仅原来的美好记忆消失殆尽,还随之冒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怪念头。
   我认同时代造就人的说法。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绝大多数农民对共产党对毛主席对新社会,充满着信任与感恩。只要是党和政府号召的,便都会衷心拥护积极参与。像《汾水长流》中的郭振海与杜红莲式的人物,就应运而生。郭振海年轻气盛,一腔热血。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有胆有识,有效地推动着合作化的运动。杜红莲年轻漂亮,单纯泼辣。她冲破落后家庭的束缚,积极要求进步。他俩又是一对恋人,相伴着到野外点火抗春寒,在汾河边互诉衷肠,最终结为幸福伴侣。那时候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是非常单纯好胜与渴望进步的。我当时虽然年少,但幼稚眼光中的农民,是既清贫又单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当时流行着一句时髦语,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真幸福!
   但我更觉得时代也常常捉弄人。它造就英雄与天才不假,而很多时候却是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试图把人变为一种驯服工具。这个时候,作家们的所谓创作,只能是政策解读与粉饰歌颂。作家其实就是一个高级文字匠。胡正与束为、马锋、西戎、孙谦同属于山西第一代山药蛋派。他们的作品曾经影响了好几茬人。我就是看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但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看,他们的作品却只能在当时的年代走红,不可能流传百世。现在再审视他们当时的写作状态,可能既是兴致勃勃的,也是战战兢兢的。因为他们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革命者,对党绝对忠诚,对新社会充满着激情,对党领导下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想真心歌颂的。但同时也特别怕犯错误,只能聚精会神地先领会文件的精神,再小心翼翼地去揣摩上级的意图,然后才挖空心思去构思自己的作品。他们这种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怎么能打开思路,进入创作的自由天地呢。他们真的是被时代捉弄了。
   然而创作却是脱离不开政治的。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最核心的东西,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包括精神与物质的全部生活状态。文学作品不去描写在某种政治驾驭下的具体人性特征,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又会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呢?但凡流传百世的名著,哪个又真的能脱离得开政治呢?四大名著就是如此。《西游记》看似云山雾罩,一会儿玉皇大帝,一会儿东海龙王,一会儿又是妖魔鬼怪的,但其中无不折射出浓郁的政治色彩。其他三部,则是在直裸裸的政治大背景下的精彩搏击。
   可在具体的创作时,又必须远离政治。只有远离,才能看得透彻。《汾水长流》有个反面人物叫赵玉昌。他在村里开个小卖店,那里实际是反动势力的集聚地。当时早已是解放多年明朗的蓝天,却又存在着剧烈的阶级斗争。客观地讲,当时是有人不理解甚至坚决反对合作化。但在势如破竹的大势下,并翻不起什么大浪。作者之所以那样塑造与描写,完全是按照当时政治要求的一种夸大。何况中国这么大,个把的极端事例也是不难找到的。但那绝不是普遍现象。现在看来,这个人物实在是立不起来。倒是郭振海的老爹郭守成,塑造得有血有肉,倍感亲切。他思想转变过程描述得非常细腻,也很合乎情理。看过之后,觉得活灵活现。当年我对这个人物并没在意,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也不知是不是作者重新加工了呢。如果原来就这么写,肯定会卷入“写中间人物”的泥潭之中。那样的话,作者的命运可就堪忧了。
   《汾水长流》的书名起得好。汾水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水流域贯穿山西南北,到晋南融入黄河,奔向大海。汾水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一直不泄地流淌。以后还将继续如此。可是这本书呢,它还能流传多久,真的不好说。我猜想,如果胡正不是有身份的革命前辈,他这部书,2009年恐怕是不会再版的。

共 20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小小的文字,解读了胡正的小说《汾水长流》的内涵,不同的年代看书得到了结论也不同,年少时看到的只是小说人物的激情豪迈,多少年后的重读,作者有了深度思考,有了自己的阅历和见解,对书中的人物理解更加透彻,更加全面展示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篇章文字顺畅,诠释详细,欣赏!【编辑:阳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5-02-07 17:01:29
  欣赏友友精彩文笔,期待更多佳作!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