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恍若弥生(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恍若弥生(散文)


作者:朱朝敏 举人,392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79发表时间:2015-02-09 13:49:35

我常常想,若是我们文化传统缺少了楚地文化这个链条,我们及我们的文学现在是什么模样。或者说当时群雄争霸年代,楚国战胜诸侯国,一统天下,我们及我们的文学现在又是什么模样。这两种想法看似相悖,实则殊途同归,终究以莫名的惋惜甚至一种透彻到骨髓的寒意而终结。
   说到的惋惜和寒意,即失望甚至绝望吧。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这两种想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类似事后诸葛。历史作为一种过去的现实,不需要任何假设,它要的是对现实和未来的指引与渗透。我们成为我们,不同于他者,无不是长河般的历史流至现在的使然。然而,我们却分明感觉,我们在慢慢地改变,由纯粹的质地而掺和杂质,我们不再是我们。
   这样说吧,我们身上的符号,在历史长河流逝到物质至上的时代,已经被更换。
   符号又是什么?
   从外观而言,穿着的衣服佩戴的饰物,包括我们与生俱来的器官和品相。从内部来说,就是谈吐格调气韵等等。又哪里只这么简单?我们从来就不是个人,是群生人类。所以,我们要交流沟通要寄托相信。
   说到信仰了。我们楚地信仰天地自然,信仰魂灵。直至现在,我家乡的那些老人,他们还保存着敬奉天帝菩萨的习惯,还会豁着漏风的嘴巴,逼尖了喉咙,发出清亮犹如少女般的声音,唱起屈原的《招魂》:魂兮,归来——为失去魂魄的生命喊魂。
   魂灵犹在,生命尚存。
   这是我们楚地亘古延续的最朴素的认知。仿佛真理。又仿佛血液和骨骼。
   而今呢?残酷的现实。在追求速度的今天,圈地运动无所不及。坚硬的物质到处矗立的工业化时代,利益圈子化话语权集中化,事故层出不穷,生态失衡,信仰崩溃,道德解体,良知丧失……每一个人都缺乏安全感,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愤懑。可如何说起?不是不能说不想说,而是,我们都抱残守缺,不再在一个话语系统内,我们没有合适的交流语境。
   文学呢,它的面目也不再是文学。那些充斥大刊杂志的所谓小说,充满时代感的故事越来越精致,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悬疑。这些故事,在赚取读者眼球的注意力后,却又为读者轻视。时代之殇,远远地走在编者的想象力之外,它犹如空心的泡桐树,在无法预料的时间爆发无法意料的倒塌事件。瞠目结舌的坍塌和破坏,远远走在小说家们的前面。而可悲的是,在每一个充满时代感伤与悲剧的故事被描摹出来后,却又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轻易地抛弃。到处是事故与故事的时代,它留为我们的只是轻蔑而冷硬的眼神。这样的小说,说到底,只不过是新闻的补充,是物质时代的小小点缀。
   我无权质疑他人的写作。但我可以反思自己,这样的写作实际很危险,迎合这样的写作更加危险。因为,时代的破落,绝对不等于事件,特别是几个悲剧性的大事件,更不是单纯的事件造成的,它的症结必须为我们所认识,我们写作者,秉持公正之心,就是要不断地追问质疑,我们不难发现,其症结是从根部开始、内质开始腐朽走向没落的。
   在这里,我不免赘言下我理解的五四精神新文化运动,它喊出了“人”的口号,喊出了“我”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人权思想,的确塑造了许多文化瑰宝,贡献出诸多的国学大师。然而,我始终觉得,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坚持,我们在引来过多的舶来品时,却轻易丢弃我们自己的许多东西。五四精神,新文化运动,它的重心还是喊出“我”的口号。“我”本存在,再次提出就是回归、重建、修复。
   我对这个口号的理解是,作为个体的“我”,在与世界交流中曾经创造出属于我们这块土地独特的语境,比如《诗经》、《楚辞》、《论语》等等,这些传流下来的文学作品,实际就是我们先人的话语集,它们尊崇万物敬畏天地相信灵魂,文学蕴藉的土地成为滋养我们风流雅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懂得爱与仁慈,懂得恩情与反哺,还懂得罪与罚。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受其影响。我可以这样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人人都是文学家,人人都在以丰富的内心创造作品,其作品肯定在世界首屈一指。
   但无情的是,我们的语境却在时代更迭中,不断地丢弃不断地自我埋葬,导致我们对话交流语境的丧失。我们说内心,他人却在强调权益和物质。我们表达诉求,他人却在发笑颐指气使玩霸权。我们诘问不公,他人却虚与尾蛇装聋做哑。我们呼吁良善和公正,他人却在呸呸地推委搞黑幕……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平台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何论交流?总是不甘,于是赶着出人头地,赶着迎合坚固自己的底盘。因为,话语权高度集中、越来越圈子化利益化的时代,心灵和精神不过是奢侈品。而心灵和精神萎缩的时代,语境越发消失没有踪迹。
   语境是什么?我举个例子表达,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只不过写了一个简单的事情,贵族聂赫留朵夫使女仆玛丝洛娃怀孕,又抛弃她使她沦落为妓女后怅悔赎罪的故事——这在我们看来,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我们的杂志会说,太平常没有新意。我们的后代会说,太莫名其妙了。我们的读者会哼哼发笑,没劲一点都不刺激。当然,我们也不会花费笔墨去写这样的作品。即使去写,我们也仅仅是从肤浅的男女情爱表达。为什么?因为我们缺乏这样的语境,情人、小三、包养、开房等词语漫漶的时代,谁还为一个妓女买单?怅悔赎罪,在时代大潮中,已经是陌生至极的词语,如何表达交流?
   缺乏这样的语境,文学最根本的东西也一再地与我们擦肩而过。我说到了文学根本性的东西,我的理解是,文学就是相对政治和经济为代表的冰冷的硬物而产生的对峙物,它的本质就是约束与净化,但它只是文学,不是救世主,却至少可以去引导心灵、修复废墟。
   而我们的语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融合了自然的诗性。所谓参乎天地之变化,观乎盈虚消长之道。此乃天地大道。大道就是:自然在心,感念自然之所赐。
   也的确如此。中国第一个以诗人身份出场的作家屈原,他在作品中,无不是把自己化形于天地生灵中。他以惠兰秋菊比喻高洁的品行,他吟诵橘子不过是以物抒怀,他问天问地问的不过是灵魂。他留下经典性的诗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争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魂兮归来,哀江南……真是风骨盎然。
   这些,都是我们的来处,文学的来处。而今想来,倍感幸运。我们生长在一个多么高贵而浪漫的土地。文学遍地,诗性张扬,我们的心灵曾经与生活等同,灵魂与肉体并肩行走。
   文学走到今天,如果除了只会以平庸粗糙的语言编造一些故事,对着千疮百孔的时代隔靴搔痒,而无它能,是多么痛心的事情。我们丧失的不只是先辈留下的风流才情,还有高贵和尊严。更可怕的是,文学它作为心灵交流的底盘却彻底丧失交流的语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的小说大都围绕我家乡——长江中心的孤岛和孤岛上一个名为庙村而写的故事。又哪里是故事?就是楚文化尚存的一种氛围。既是氛围,它讲究的是文化韵味和格调。而这些相对故事而言的东西,虚无了些飘渺了些。但,当它们从我心灵深处慢慢淌出,它给我却摆渡出一条河流,我在其之上普渡,月明风清之夜,恍若弥生。
  

共 27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探讨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散文。什么是文学性?在日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文学的出路在哪?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从文化的回归,谈到个人的信仰,进而谈到时代对文学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文学受时代的冲击越来越大,但作为写作者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文学,这是值得深思的。作者以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为例,分析了现在的社会已缺少了文学生活的语境,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及对文学发展前景的深切的担忧。这样的文字,不啻当头棒喝,令人警醒,促人奋进。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5-02-09 13:50:42
  读朱老师的这篇文章,深受教益。问好朱老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秀子        2015-02-09 20:16:22
  这是一篇大气、深思的文章。非一般人能及。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