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重读《爱莲说》(赏析)

精品 【江南】重读《爱莲说》(赏析)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16发表时间:2015-02-09 15:10:50

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乃传世名作。上学的时候,我读过,老师教过;做了老师,我又不止一次地教过,也记不清这其间又有多少次地读过。由于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由于受权威人士的指引,或者干脆说由于它太有名了,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评说,几乎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所以,我尽管读了很多遍,印象都大同小异,甚至是一层不变。有人说读好作品,如饮醇酒,久而弥笃;如嚼橄榄,越嚼越香。闲来无事,静下心来,再次品读,我猛然间好像醍醐灌顶,觉得读这《爱莲说》,似乎又有一番新的境界。
   莲为世间一物,爱乃人之常情。心中爱“莲”,作者为何偏偏还要“说”呢?周敦颐一代大儒,据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像“二程”、朱熹等大学问家还是继承了他的衣钵。那这么一位高人, “爱莲” 想必自有他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难道作者仅仅在标榜自己是位正人君子吗?这很明显不符合古往今来的“君子之道”。我们常说“谦谦君子”,可见“谦虚”是对君子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大儒,他不会连这一点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吧?既然知道,可他为什么还要“说”呢?作者的良苦用心究竟何在?如果作品仅仅是在说自己的爱好和情趣,那么为什么它能从古至今得到很多人的推崇并广为流传呢?
   当然,这里的“说”,大家都知道,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说”,它是古代的一种托物言志、说明道理的文体。截至目前,人们一般认为《爱莲说》意在以花喻人,通过对莲的赞美,歌颂高尚坚贞的气节,鞭挞追名逐利的小人,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我个人则认为这只说出了其中的一部分。《爱莲说》中的“莲”只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尚的“君子之风”;“爱莲” 是一种“君子之爱”,而这种“君子之爱”,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还应该包括“兼济天下”,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社会的担当意识。作者之所以说出来、写出来,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种“忧患”在里面。而这种对时局的“忧患”,也正是历朝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所崇尚的家国情怀。这或许是这篇短文之所以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
   我很欣赏周先生的哲学思维。作者写莲,却从“花”说起,真可谓洞察事物,高屋建瓴。花,是大自然的精华,世间之美丽者。“花”前冠以“水陆草木”,看似限定,实乃泛化。“水陆”是花的生存环境,“草木”是花的根本属性,这一限定从内外两方面概括说明了自然界所有的“花”的特征。“可爱者甚蕃”,其中“可爱者”三字,是说花自身具有爱的资本、具有可贵之处。它是立足于客观的角度,从花的本身来说的。“蕃”是多的意思,但我认为又不单单是“多”,它还应该有繁杂、丛生和茂盛等意思在里面。这一“蕃”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无尽的遐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作为自然之精华,花的世界是美丽的,是可爱的。
   正是由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才引发了人们的无限追求与热爱。自然是繁杂的,人们的情感和志趣也是多变的。面对众多的美丽与诱惑,人们会有怎样不同的选择呢?“晋陶渊明独爱菊。” 此句犹如横空出世,乍一看,给人以突兀之感。漫长的历史,作者却从“晋”代开始;众多的人物,作者只选择了一个“陶渊明”;万千的花中,作者也只说了“菊”这一种。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它不仅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还突出地表现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而陶渊明正是这个时期一位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士大夫的代表。从他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等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厌弃溜须拍马、谄媚讨好、欺上瞒下的封建官场习气,追求一种自由纯真、朴实自然、率性而为的人生境界。他不愿“心为形役”,随波逐流,最终毅然决然地辞官归园田。他的这种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做法,一直为封建士大夫们所赞赏、所推崇。可以说陶渊明的此举,为封建士大夫选择了一条由进而退的道路。
   至于“菊”,它绽放于秋天,不与群芳争艳,凌霜耐寒,确有其独到之处。菊花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古老的神话中就赋予了它吉祥长寿的含义。“菊”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深受人们的喜爱。“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在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很早就有重阳登高赏菊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通常认为是从陶渊明开始的。我想即便是这样,人们对菊的喜爱的历史还应该更早。虽然我们一时很难找出比陶渊明更早的爱菊者,但在陶公以后、周先生之前,从我们熟知的古诗来看,至少就有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更有甚者,身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也曾写过两首关于菊花的诗,而且气度不凡。一首叫做《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首叫做《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两首诗从内容来看,都表达了一位草莽英雄爱菊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可见,在周先生之前,爱菊也并非是陶公的专利。
   不过,陶公的爱菊却与其他人的爱菊不同。陶公的爱菊是“独爱菊”,也就是只爱菊。他的“爱菊”是一种主观的自我选择,是一种随意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盲目的随从,而是率性自然。陶公把“爱菊”和自己的生活融入到了一体。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那首《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不是一般的“赏菊”,或拿在手里,嗅一嗅香气;或戴在头上,装扮一下自己;而是一种劳动中的动作。在这里,身处“东篱”的亲切、面对“南山的舒畅和那副“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看是一个轻轻的手的“动作”,却是一种陶然的心态的呈现。
   作者运笔有致,放收自如。一“放”,将“花”无限扩大至“水陆草木”,乃至世上所有的“花”;一“收”,将时空、人物和花甚至“爱”的方式一下子缩为“唯一”。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大家的风范,可见一斑;文章的来龙去脉,明矣。作者表面说“花”,其意并不在于说“花”,这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它要借爱花来表明“心迹”。在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到,“爱花”只是一种情感倾向,它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作者之所以从陶公说起,应该说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它既体现了作者对陶渊明愤世嫉俗的敬慕,也表达了自己并不苟同的心理。到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立足于士大夫阶层来说的,他要表达的也是正统的士大夫们的情感。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作者对历史的概括明显是粗线条的。它好比在从极为开阔的背景下作画,大笔一挥,气势雄伟,山头立就。然后用力一拐,笔走龙蛇,顺势而去,便一下子从晋说到了唐,从菊说到了牡丹,从陶渊明说到了众人。那么,李唐又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呢?“世人”到底应该指的是哪些人呢?“牡丹”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又为何说“世人甚爱”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我们不由得不去思考。
   李唐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创建的大唐王朝。由于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实施了所谓的开明政治,在选拔官员的制度上突破了两汉的荐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推行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条走向仕途的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从此在众多读书人的心中弥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天下知?岂不知最清醒还是统治者本人,你听那“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多么的得意!
   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的美誉,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作雍容典雅、富贵吉祥的象征。相传杨贵妃喜欢牡丹,唐玄宗李隆基召李白赋诗。李白醉酒题《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描写了美人和牡丹相得益彰的情景,深得玄宗和贵妃的赞赏。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便是像李白那样的大诗人,其作用也不过如此。好则,大诗人最终不是那种随波逐流者,便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愤然离去。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这首诗中,作者明显是通过对比和侧面描写来盛赞牡丹的。唐人看重牡丹,据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白居易《牡丹芳》也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见,唐人对牡丹的喜爱是不争的事实。
   而《爱莲说》中所说的“世人甚爱牡丹”中的“世人”,应该是指哪些人呢?我想这里所说的“世人”,决不是指一般的黎民百姓,因为“游赏”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情趣;也不是指那些所谓的世袭的达官贵人,因为这些人只需坐享荣华富贵就是了。除去两头,便是中间。这中间的部分应该就是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或者说具体点,就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他们中的有些人为了上爬而不讲尊严,有些人为了贪图富贵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人格。他们混迹于官场,阿谀奉承,追腥逐臭,腐败堕落。这些人正是所谓的“甚爱牡丹”者。
   而 “甚爱”一词,就是“特别的爱、过分的爱”的意思。我想这种特别的或过分的“爱”的背后,应该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也应该是有特殊含义的。从隋唐开始,牡丹便被引入了皇家花园,深为皇家贵族所喜爱和重视。它便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种象征——富贵与荣华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赋予了“牡丹”极为特殊的社会含义,所谓的“甚爱牡丹”就是指过分地追求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这一“甚”字,很容易让人们想起李林甫杨国忠炙手可热、权势熏天时的官员们的投机专营与攀龙附凤,很容易让人们想起牛李党争时的官吏们的蜂拥而至与结党营私,它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官场士大夫们热衷于功名利禄、蝇营狗苟的批判。
   从厌弃官场的陶渊明,到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再到作者自己。转了一个大圈,由“独爱” 到“甚爱”又转回到了“独爱”。作者的“爱莲”和陶渊明的“爱菊”其性质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出于本心,都是自己的一种主观选择,都是一种“只爱”。这种“爱”明显与众人的“随大流”式的靠外力吸引有着本质的差别,与众人的不顾一切、不讲人格、不择手段的“滥爱”与“乱爱”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这种“独爱”,很明显都是偏重于精神的,都是关注于心灵的,而众人的“甚爱”则主要是指物质上的追求。因此,分析周先生的“爱莲”,应该把外在的“物”(莲)要和作者的“爱”(君子之风)联系起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此句从“莲”的生存特点,点明了“莲”的根本特性;同时也喻指君子做人的本分。“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莲”从污泥中生长出来的,却不沾染任何污秽;其寓意在于作为君子生长在世俗的环境里,要能保持自己纯洁的天性,不要沾染尘世的污浊,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保持本性。“濯清涟而不妖”,是说莲在清水里洗涤,但并不显得妖媚;其寓意在于君子处世要不卑不亢,待人接物要不招摇、不炫耀、不自欺、不媚俗,始终保持应有的君子本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此句是从“莲”的生长状态,来说明“莲”的成长特征,从而提出对君子的要求。“中通外直”,表面是说“莲”的茎梗中间空通,外形挺直;暗喻君子处世要做到谦虚通透、正气凌然、行为端正。“不蔓不枝”,外在的意思是说“莲”不生藤蔓,也不旁逸斜出;暗含君子为人既要做到不攀龙附凤、拉帮结派、仗势欺人,也不滥用职权、无事生非和节外生枝等。莲与君子互为表里,妙然天成。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此句是从“莲”的气味、形体特点,说明“莲”给人的美好印象,进而表明君子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香远益清”是说莲香传播得越远,其味道愈加清纯;喻指君子的高尚品德和优良风格能感染世人。“亭亭净植”是说“莲”的形象洁净笔直而挺立;暗指君子风姿绰约、举止优雅、神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句从整体上概述了“莲”在世俗的世界里超然独立的神韵与品格,也是儒家所崇尚的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至此,莲与君子的形象可谓形神兼备,骨肉丰满,光彩照人。

共 72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静静地阅读完酋黄老师的《爱莲说》赏析,就仿佛听老师讲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历史课一样。重温这篇短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脑海里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也许因为喜欢莲花,不,是欣赏莲花的高尚坚贞的气节。酋黄老师精彩绝妙的赏析,带给我们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读完酋黄老师的文字,对《爱莲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和《爱莲说》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哲学思想。很多人“一直认为《爱莲说》意在以花喻人,通过对莲的赞美,歌颂高尚坚贞的气节,鞭挞追名逐利的小人,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其实,这只是一部分,“《爱莲说》中的“莲”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尚的“君子之风”;“爱莲” 是一种“君子之爱”,而这种君子之爱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还应包括“兼济天下”,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社会的担当意识;作者之所以说出来写出来,应该还有一种“忧患”在里面。而这种对时局的“忧患”,也正是历朝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所崇尚的家国情怀,这或许是这篇短文之所以流传之久的重要原因。”随着酋黄老师深入的赏析文字,引入历史典故诗句,从古到今,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到最后说出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的今天,作为一名党员或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国家的期望,更应该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奋发有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中绽放光芒。”深化了主题。全文语言流畅自然,文化底蕴深厚,读来受益匪浅,欣赏阅读,倾情推荐共赏!【责编:河南雪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210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5-02-09 15:18:17
  欣赏问好酋黄老师,祝好!
河南雪儿
2 楼        文友:酋黄        2015-02-09 15:34:46
  雪儿编辑出手好快,抓住要害,评点到位,深为佩服!问好!
挥鞭赶四运,拈笔集华彩
3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5-02-09 17:30:50
  酋黄老师的回复,让雪儿有点飘飘然,才识学浅,还希望酋黄老师多指点!读这篇文字,我就在想做你的学生一定很幸运!因为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幸福!新春将至,祝你天天都是快乐的!你的书陌然社长已经快递给你,注意查收!江南有你的文字就多了更多的精彩!
河南雪儿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5-02-09 18:42:28
  您太谦虚了,老乡,祝你新年快乐!问好!
4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2-09 20:40:17
  老师的这篇赏析真可谓是精彩,由《爱莲说》一文引申着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的种种深意,最后笔锋一转,与改革反腐倡廉的社会主义今天相结合,使得文章的主旨得以深华。文章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欣赏了!祝老师创作愉快!
樱水寒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5-02-10 07:24:32
  感谢水寒老师的细读细评,辛苦了!问好!
5 楼        文友:健康是福        2015-02-10 07:38:19
  《爱莲说》人人学过,但是对于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又有几人能了解一二?
   酋黄老师的赏析,从文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全面的《爱莲说》。酋黄老师深厚的文史知识,和对文政一家的认识,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文字是传达感情的最好方式。周老用《爱莲说》表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忧国情怀,老师用赏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志向。
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 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5-02-10 08:11:02
  我以为欣赏与评析是可以有自己的视角的,它有时也不一定就是当时作者的本意,因为时过境迁,有些细节对于我们来说很难考证,况且我们也不是专门考证的,只要从字里行间和时代背景分析,不违背其原意,能够自圆其说,有些生发也是可以理解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立足点应放在时代的鼓点上。谢谢健康是福文友的精细点评。问好!
6 楼        文友:心若闲云        2015-02-10 13:44:05
  说的是莲,也说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文人风骨。老师从多方面解读了《爱莲说》,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问好酋黄老师 ,提前祝您新春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5-02-10 13:52:07
  问好淡若闲云朋友,感谢精细点评,辛苦了!
7 楼        文友: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        2015-02-10 20:57:38
  一言一语,一字一文章,静默中品生动;一山一水,一花一世界,平淡里看精彩。
   江山文学是一个着力打造精品文学的大型文学网站,坚持正文学,努力提高发文质量。
   江山文学,文,不贵多,贵精。
   “贵”在读人,读心,读情,读人生;“重”在心动,心懂,心诚,心共鸣。
   “精”在文章,或有温度,或有境界,或有思想,或有深度。
   在这里,有真情实感,有人性的探索,生命的叩问,
   您可以看到人间万象,刹那浮生,也可以感受智慧的呢喃,灵魂丰盈。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美丽流连,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倾心,以文取暖。
   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愿善待文字,不亵渎文字。
   我们知道,您的某篇文,等着我们去拜读、去喜欢。
   我们更知道,您的某篇好文章,像一杯精心炮制的花茶,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去评。
   认真品读您挥就的倾情之作,恭喜您,您此文被“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评定为精品!特推荐给更多读者共赏!
   感谢您支持江山文学,江山有您更辉煌,期待您更多精彩!祝您在江山文学写文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酋黄        2015-02-10 21:02:28
  此段文字写得很美很有哲理,问好精品组!
8 楼        文友:锦梅园林        2015-02-15 19:35:47
  《爱莲说》一文是我的传家宝,老祖先的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寓意。翻开我们周家的族谱,这篇文章就被放在最前面。他对我们爱莲堂周姓起着一种指导警示,教会我们做人道理的难得的传家宝。
一个底层农民,年少贫寒,没读过几年书,生活中历经磨难。曾有过田坎地头拉黄牛,寒霜夜宿路边愁的生活。喜欢散文杂文,闲时写一些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的身边事。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5-02-16 07:43:37
  难得一遇,不知解读当否?表示恭敬!
9 楼        文友:锦梅园林        2015-02-16 11:46:32
  老师解读的非常好,欣赏了。作为爱莲堂二十七世的后人,真的很谢谢你。
一个底层农民,年少贫寒,没读过几年书,生活中历经磨难。曾有过田坎地头拉黄牛,寒霜夜宿路边愁的生活。喜欢散文杂文,闲时写一些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的身边事。
回复9 楼        文友:酋黄        2015-02-16 14:37:42
  国学研究有待后人,让我们一同努力!问好!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