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存而不论,凡事皆有度(影评)

精品 【酒家】存而不论,凡事皆有度(影评) ——观电影《Ⅰ型起源》后杂感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48发表时间:2015-02-19 11:10:15

【酒家】存而不论,凡事皆有度(影评) 预备在部队过年,日子过得枯燥又单调,晚上把自己投进不休不止的国外电影观潮里,借以打发无聊的时光。从“霍比特人三部曲”到“魔戒三部曲”,再到“蝎子王系列”,然后是《超体》等科幻片,所有看过的影片都如过眼云烟,片尾曲一结束即忘掉大半,没有激起一丝涟漪。直到那晚看了《Ⅰ型起源》,才被深深触动,心湖一时波涛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Ⅰ型起源》是于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的科幻剧情片,迈克·卡希尔身兼导演和编剧,迈克尔·皮特饰演男主角伊恩,阿斯特丽德·伯格斯·弗瑞斯贝饰演女主角索菲,伊恩的妻子凯伦则由布里特·马灵扮演。
   《Ⅰ型起源》故事情节简单:伊恩是一名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专攻眼睛的进化。他拍摄了许多眼睛的特写照片。在一次参加万圣节的聚会上,他邂逅了一位戴着面具的神秘女孩,被她美丽独特的眼睛所吸引,但女孩转瞬消失在黑沉的夜色中。凭着对女孩眼睛的记忆,他终于找到了女孩索菲,尽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存在巨大差异,两人还是迅速陷入爱河,并准备结婚。但在登记结婚时,伊恩实验室的女助手凯伦打电话来说实验有重大发现,伊恩急着返回实验室,索菲尽管极不情愿,还是跟着去了。两人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伊恩的眼睛受伤,暂时失去视觉。两人返回索菲住处时,在电梯里发生争吵,与此同时,电梯发生故障。伊恩撞开电梯,自己先爬出去,然后拉索菲出电梯。索菲身子被拉出一半时,电梯突然坠落,索菲被斩成两半,伊恩痛不欲生,自此颓废消沉。后在助手凯伦的抚慰和激励下重新振作继续课题研究,多年后获得成功,并与凯伦结婚育有一子。在儿子做虹膜验证输入身份时,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循着这个线索,伊恩把索菲的虹膜输入系统,意外发现远在印度还有一个小女孩与索菲拥有一模一样的眼睛。在妻子凯伦的鼓励下,他远赴印度,找到了那个小女孩,最终印证了他们这项新发现的意义。
   单从这个故事情节看,似乎只是一部爱情片,充其量披着科幻的外衣,这是我看到影片一半时的初略观感。而且影片节奏缓慢,甚至是有些拖沓,对于习惯美国大片快节奏、大场面和轰轰烈烈、激昂澎湃氛围的人来说,是否能把影片坚持看完都是未知数。然而,当把影片全部看完后,我的感觉完全变了,它最终是激动人心的,是吸引人打动人的,就像是一场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我于无声无息之中。
   其一,影片的摄像超级棒,画面充满质感和美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片中不时出现关于眼睛的特写镜头,在相机闪光灯的闪光刺激下,眼睛尤其是虹膜色彩多变,异常瑰丽,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充满摄人心魄的蛊惑力和震撼力。还有伊恩买东西从小店出来时看到的街对面房屋墙上的光影,明明灭灭闪烁不定,又倏忽即逝;索菲最喜欢的白孔雀,在伊恩面前以慢动作的形式展翅飞翔,并反复出现……无不充满神秘的力量,成功地“勾引”观者继续看下去。
   其二,影片的配乐超级棒。无论是伊恩找到索菲,两人从火车上下来时,伊恩给索菲听的音乐《Dust It Off》,还是伊恩牵着小女孩的手离开电梯时响起的乐曲,还是片中插入的其他配乐,虽然不一定知道曲名,不一定懂得歌词的意思,但是音乐风格统一,浅吟低唱与影片舒缓的格调相得益彰,对影片简单的情节给予了充实的补充、无限的想象和无垠的拓展,其空灵、冷艳、迷离、飘渺之感,给影片罩上了神奇的朦胧的面纱,唯美诗意的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沦。
   其三,影片的开头和结尾超级棒。影片开头是万圣节聚会,伊恩初见索菲,索菲一身黑衣,戴着面具,只露出一双迷人的眼睛。索菲的装扮无疑是神秘的,而她对伊恩说的话更是耐人寻味。她说:
   你知道雉的故事吗?
   那是种鸟。
   它能在眨眼间感受全部的时间,
   它能同时歌唱爱和愤怒,
   恐惧与快乐,
   还有悲伤。
   所有的感情都会化作一种每秒的声音。
   当这种鸟遇见它此生所爱的时候,
   它会快乐也会难过,
   快乐是因为另一半的幸福才刚刚开始,
   难过是因为这幸福在它眨眼间已然结束。
   ——如此的开场白,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和氛围,不单单是成功俘获伊恩的心,也成功地激起了观者的好奇心。
   而影片的结尾,伊恩要带小女孩坐电梯,小女孩惊恐地尖叫她不要坐电梯,扑到伊恩怀里痛哭,刹那间融化了伊恩的心,也融化了观者的心,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后,触摸到掏心掏肺的暖和温情。后续补充的彩蛋,不断滚动的片段里,闪过马丁·路德·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圣雄甘地、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阿道夫·希特勒、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亚伯拉罕·林肯等名人的影像,囊括了政治、军事、科学、艺术等领域。发散性的不是结尾的结尾,引人无限遐想和揣摩。
   其四,影片的细节超级棒。影片以索菲的死为节点,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诸多细节为第二部分作铺垫,暗示了故事后续的发展和结果,前后呼应回环,形成缜密的构思。
   比如:影片开头即是万圣节聚会。万圣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在万圣节上神秘现身的索菲,后来真就成了鬼。
   再比如:影片前面索菲跟伊恩说她最喜欢吃草莓味的曼妥思,最亲的也是唯一的亲人是她奶奶,最喜欢的动物是白孔雀,她告诉伊恩“在印度神话里,白孔雀象征着散落在世上的灵魂”;后面,与索菲虹膜特征一样的小女孩就在印度,孤儿索菲这颗散落在世上的灵魂终于回归神话的起源,依然是孤儿是孤苦的灵魂;而伊恩在对小女孩做测试时,关于这些题目小女孩全部选择正确。
   又比如:伊恩与索菲去办理结婚登记时,索菲穿上的不是常见的新娘穿的白婚纱,而是灰色婚纱;办理人员跟他们说婚姻关系要24小时后才能生效,伊恩要给索菲戴上戒指,索菲认为还没有正式成为夫妻,戴上会不吉利,伊恩却不以为然,还是给戴上了。紧跟着后面索菲就在电梯里遇难了,身子齐腰给截成两断,婚纱倒还是完整的,不过灰色的婚纱下半截被索菲的热腾腾的血染成了深红色……
   还比如:索菲与伊恩在伊恩房间里亲热后,索菲跟伊恩有一段较长的对话,索菲打比方形容现实如同所在的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扇门,光会透过门缝照亮整个房间,不管你承不承认门的存在,门都是存在的,只要你敢于推开门,外面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伊恩回头看门,门缝中的光刚好印出一个“十字架”。后面伊恩在印度寻到了与索菲虹膜特征相同的小女孩,小女孩面对电梯惊恐尖叫,并扑到伊恩身上大哭,伊恩终于相信了小女孩是索菲生命的轮回,她的身上继承延续了索菲的记忆。伊恩抱起小女孩,向一扇门走去,毅然决然地推开门,门外一片灿烂阳光……
   诸如这样前后照应的细节,几乎遍布整部影片,让情节合丝合缝,扩宽了影片的主题,亦深化了影片的内涵,很好地增添了影片的可观性和可回味性,这是影片一大亮点。
   由此,不得不说到影片的主题,说到寓居在影片各个细腻细节中的哲理和内涵。
   伊恩的儿子在输入虹膜验证身份时,系统貌似出现“故障”,现出一个老人的相关信息;后来医生在对他儿子进行所谓的“儿童自闭症”测试时,他儿子对与那个老人有联系的图片表现出了高兴或是悲伤的情绪;伊恩追查到了那个老人所在的养牛场,老人已经去世,去世之日正好是凯伦怀上儿子之时。与此相同的是,伊恩对小女孩进行测试之后等电梯时,小女孩毫无预兆地惊声尖叫,恰恰验证了前世的自己——索菲死于电梯事故的本能恐惧。这种种迹象,从某种意义上,貌似证明了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证明了索菲所相信的灵魂的存在,证明了宗教里投胎转世的存在。
   这里还得注意影片里的一个情节。伊恩找到印度后,那个印度女志愿者对他讲了一段关于科学家与喇嘛的对话,“科学家问喇嘛,如果有一天,科学证实了你所信仰着倚仗着的宗教是错误的,你会怎么办?喇嘛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么我会重新选择我的信仰。”
   女志愿者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她其实是在反过来问伊恩:“假如有一天,你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神真的存在,你该怎么办?”这是推动影片发展的一个推动剂,也是我们观者想要追问伊恩的一个问题:喇嘛可能重新选择信奉科学,科学家也可能重新选择信奉宗教,一切皆有可能。
   影片从一出场,即表明索菲是崇尚宗教信仰的,是相信神的存在的,而且自喻为是具有特异功能可以看到灵魂的人;伊恩则与她完全相反,一直以来,伊恩都是笃信科学的,他不相信机缘,不相信宗教,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行动、实验和数据。为此,虽然他们在肉体上无比合拍,但在灵魂上却是南辕北辙。到了影片后半部分,伊恩对养牛场老人的追寻,对印度小女孩的追寻和测试,他都还是坚信科学的,但同时他必须面对女志愿者暗示的这个问题,必须经历一番内心的挣扎,直至做出自己的答案。最后,伊恩也的确用行动暗示了可能,他推开了那扇他不敢推开的“门”,迎接他的是索菲相信的“可以照亮房间的光”。
   影片由前半部分的爱情,借由科幻的外衣成功过渡,最后落脚到宗教信仰上。仅仅止于此么?一个多小时的影片,就为了宣扬宗教信仰么?
   似乎也不是。回到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索菲发现伊恩所说的大事是在拿虫子做实验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说:虫子虽然只有嗅觉和触觉,没有光感看不到光,但不意味着光不存在。索菲是有神论者,顺着她的思路,可以推论“你不信奉宗教,看不到神,但不意味着神不存在”。若再将思维发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科学还是神学,不过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它们在各自的追随者眼里,毋庸置疑都是存在的。
   人活于世,无外乎物质和精神之需求;无外乎一个“小我”即自我,一个“大我”即世界;而“自我”,无外乎一个“肉体的我”,一个“灵魂的我”。我们既要满足物质需求,又不能忽视精神之渴望;既要观世界,又要观“自我”;既要了解“肉体的我”,又要更深层次地感知“灵魂的我”。无论我们是追随科学,还是信奉神学,其实都不需要针锋相对争出是非黑白,如电影开放式结尾所暗示的那样——存而不论,无疑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这个相处之道,自然涉及到“度”的把握。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它是有阈值区间的,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自由是人最大的追求,但过度的自由反而是失去自由;比如说,宋玉笔下的东邻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的美才是美。以此类推,如果我们把握好度,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思考迷信和宗教,这就是科学;反之,一味固执地只相信科学或是只信奉神学,这就是迷信。
   而如何把握“度”,关键在胸怀,在视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王道。老子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懂得包容的人,就是深山的幽谷,接纳万物的生长和繁衍;就是混浊的河水,揽肮脏和罪恶于怀中。拥有了开阔的胸怀,旷达的视界,自然而然产生超脱的境界,不再局限于条条框框,不再拘泥于“小我”,不再坚持肉与灵之争,不再固执地进行门派学说之斗,达到和谐共处,共生存共成长。
   凡事皆有度。放下无谓的执念,万般皆自在。影片中伊恩历经了种种验证,最后放下执念,相信印度小女孩是索菲的转世,相信神的存在,他也因此获得了心灵的慰藉,消除了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必将活得轻松自在。而我等观影者,也不必继续探寻编剧设置科学家与达赖喇嘛的对话背后是否还有政治目的,也不必揣测末尾彩蛋的摆放是否还有别的深意,更不必纠结影片到底是科幻片,还是爱情片,还是宗教片,亦或其他。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而已。

共 46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部影片,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感效果,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吸收自己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体验、思考。这篇文章,通过对电影《Ⅰ型起源》的剖析,深刻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点,阐述了对生活的思考。凡事皆有度,放下无谓的执念,万般皆自在。生活中的一切皆有度,否则一切都不存在了,一切都是虚幻的。度,便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准则,一种生存发展,任何人都需要遵守。这篇影评,融入生活,剖析生活,让人深思。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221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5-02-19 11:10:57
  分析很透彻,新年快乐!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5-02-21 10:06:35
  故事辛苦了。新春快乐,幸福安康!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5-02-19 11:11:10
  新年第一篇文章,呵呵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5-02-21 10:09:01
  哈哈,决定跟你作对,两天一篇应景文发酒家。如果哪天酒喝多了,就把存的小说稿都给你发来,哈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