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灯不会亮,天未曾黑(赏析)

编辑推荐 【梧桐】灯不会亮,天未曾黑(赏析) ——《小店里》门外瞥见拾谈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0发表时间:2015-03-15 17:52:31

他们结束了。她刚刚开始。生活,给予他们多少?又失去多少?往往可以得到的,却失之交臂。一瞬间的事,化作终身的遗憾。怨谁呢?
   三位老青年大学生偶然光临“小乐意”,认识了一位漂亮的姑娘“003”,从此,便像“甩不掉的狗皮膏药”死死地黏上了。对于这一时髦题材的选择,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这里,作者要向我们“说”“清楚”的是,青年们忘情于姑娘,而当他们冷静下来思考,姑娘是否可以作为自己终身结合的对象时,“大家都卡壳了”,后来,时过境迁,姑娘考上了大学,“三个人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怅然所失。于是小说作者发出了如上慨叹,并煞有介事地来了一个寓言讳莫如深的结尾:
   “啪”!老师傅按动了小店里的电钮,枝型吊灯倏地全都亮了,亮得直刺眼睛,天什么时候黑了?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认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如何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欲念和希求,是摆在我们作家、艺术家面前的严肃课题。小说中的三个大学生,大的刚过三十,最小的二十六岁,有着相似的经历。大学前。他们中的一个刚插队回来,好容易才找到“在传达室值夜班看大门”的工作,一个待业了两年,卖过大碗茶、冰棍、馄饨、糖葫芦,而以“最油”的矮胖子冯风资格最老,“在北大荒修了六年地球,回京后在肉联厂炸了四年肉丸子”,而今,他们都成了大气候,居然鸟枪换炮了——这是生活的赐予。作者也许认为,生活本该有更多的赐予,包括漂亮得像“瓷人”一样的姑娘。然而,他们失却了,而且“失之交臂”,失之于“一瞬间”,难怪作者要为他们抱憾了。
   然而,作者的抱憾是大可不必的。他们的“失去”,是经过他们自己心中的那架“不容倾斜的天平”衡准了的,——“他们不愿意重新回到大路货一面去”,他们这些“氢原子”要和“相同共价键的氢原子结合”!而今,姑娘走了。他们失却了,化作“终身的遗憾”——“共价键”难得结合而未能结合的遗憾。这是奔走于商贾场中的市侩的遗憾,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他们抱憾呢?
   文学是启发人的事业。也许作者会说,小说的旨意正在于通过这三位老青年大学生的描写,从而揭露出当前社会上的一些“陈世美”人物,使之成为舆论之的,警醒当今一代青年。然而,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不能不说是失之偏颇、失之浮躁的。我们说,任何一篇(部)作品,要使其产生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典型形象的艺术真实,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使之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篇(部)作品是否具有典型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否典型。
   我们知道,这一代老青年大学生,在当年动乱的岁月里,在粉碎四人帮的前几年中,他们失学了,吃尽了苦头,历遍了磨难,生活的强者给了他们一颗最低呢要求于社会的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改革了招生制度,为这一代青年开了绿灯。事实证明,他们是今天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继文革前的大学生、现在的中年中坚力量之后的可为的生力军,乃至被不少人承认为当今时代的精萃,而不是也不可能是那些玩世不恭、患得患失、举止轻浮、蝇营狗苟的时代畸形儿——当然我们也不能武断地为这一代所有人打包票,而作者站在小说人物面前的赐教台上,居高临下地作出如上如此世故的说理,并幸灾乐祸地感喟:“怨谁呢?”我们说,这决不是一位严肃艺术家的艺术口吻,也不应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艺术趣味。
   据笔者所知,小说作者是近年来出现在文坛上的青年而有为的作家,并且与小说中的老大学生们有着类同的经历,不知何以至此?在其它的一些作品中,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其成就是喜人的。读者期待着作家能写出代表自己艺术水平的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恩格斯《敏娜·考茨基》称: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现在,我们仍不妨就“这个”来说吧。小说中,当现实生活的法官对“这三位”作出了无情的公正的判决之后,他们的窘相是可以想见的:后悔、抱憾、无地自容,乃至于抱石打天,但绝不可能猛悟,这是由作品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人生观的转变需要一个艰难的心理过程)。他们对姑娘亲之远之,完全是青年人自己灵魂深处阴暗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决不是“一瞬间”的糊涂与失算。因此我们说:灯不会亮,天未曾黑。

共 17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没有看过作者所提及的原作,自然也就无从就赏析水平角度去分析了。只能看出作者对原作是一种批评的态度,之所以是一种批评,很明显是就文中对原作三位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同时,作者也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原作存在的说教问题。仅从这篇赏析作品的行文和观点的论述来看,作者的立意是明确的表述过程也是非常清楚的。作者明明白白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学是启发人的事业”,并指出“而作者站在小说人物面前的赐教台上,居高临下地作出如上如此世故的说理,并幸灾乐祸地感喟:“怨谁呢?”我们说,这决不是一位严肃艺术家的艺术口吻,也不应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艺术趣味。”本文文风严谨,具有正文学特点,是一篇好作品。感谢赐稿梧桐文苑【编辑:江南铁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5-03-15 19:02:38
  有特点的赏析作品。
回复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5-03-15 19:21:02
  慕名而来,愿多指教!
2 楼        文友:那拉格格        2015-03-15 23:10:39
  欣赏美文,拜读了。
回复2 楼        文友:郭永涤        2015-03-16 08:41:00
  谢谢光临,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