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四十年过去

精品 四十年过去


作者:吴润涛 秀才,131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98发表时间:2015-03-23 18:03:33
摘要:年轻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无论多么艰苦,如今回忆起来都是温馨的。


   大前年战友们小聚,就说好要结伴到黎城去看看。明珠此前曾去过两次。一次是利用出差机会,一次是带着妻子儿女。他去了两次还想再去,其他战友的兴致便可想而知了。大家之所以如此向往黎城,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曾在该县的一处深山老林里呆过几年。而且除我之外,大家的全部军营生活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
   意愿强烈,态度坚决,却一直未能践行。大家活到现在的份上,各有各的状况与难处;不像年轻时当兵那样,一声令下拔腿就走。其中有在农村经营果树的,有在城里照看孙子上学的,还有老伴身体欠佳需要伺候的。虽然明珠一直在积极筹划,却总难凑出一个大家都方便和认可的时间点。这次也仅是四人结伴,如果要把人都等齐了,恐怕这辈子也难成行。
  
   二
   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后,进入太行山腹地。公路两旁一座座陡峭山峰傲然屹立,那悬崖绝壁犹如历史画卷,镌刻着不同时代的沧桑。连接山峰的是蜿蜒起伏的山恋,上面站满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于一动一静之中,前俯后仰地做着欢迎状。其间还点缀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梯田。有的像一弯明月,有的如半个烧饼,有的则似一柄长剑。
   车速如飞,一晃而过。我们仿佛在翻检一本厚厚的画册,哗哗哗的翻页声中,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却同时又让人心醉神往,总想着停脚驻步去仔细玩味一番。前面突兀出现一座山峰。还未来得及“疑无路”,灯光闪烁的隧道就带着去了“又一村”。山峰有高有低,隧道长短不等。每隔一段就会迎来一个隧道,每经过一个隧道,都会有穿越历史的那种感觉。不知不觉中我的思绪已经飞回到久远的年代。
   上世纪69年底的数九寒天,我们一个海军加强营从青岛坐闷罐车到长治,再乘大卡车到黎城县的北温泉大队。冻得浑身麻木发僵的指战员一下汽车,就被热情的乡亲们包围。接背包,扫尘土,递热水,送干粮。那个感人场面,简直就像电影上演的一模一样。之后便分到各家各户住下。我当时在七连当文书,连部设在大队书记李土成家里。在土成家住了将近一年,到70年入冬才搬到修建的简易营房里。
   我们的任务是挖山洞搞国防建设。当时是备战备荒立足打大仗的年代,为了应对敌人发动核大战,海军指挥机关在必要时要隐蔽疏散到深山老林。河北易县已经修建了一个指挥机关住所,据说在文革中泄密。现在是照葫芦画瓢,在这里重修一个。同时还据说,这是林副主席批示的,也报经毛主席同意。在毛主席同意的工地上施工,应该是很光荣和幸福的事情。
   当时更是突出政治的年代。每逢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和遇到重大新闻事件,都要即时收听与讨论。我记忆最深的是从广播中收听毛主席5.20声明和基辛格访华消息。5.20声明是毛主席为支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发表的声明。西哈努克在苏联吃了闭门羹,到中国却成了座上宾。声明是林彪代表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念的。那沙哑悠长的声音,至今仍常在耳边回旋。尤其是其中“多道多助,失道寡助”、“小国能打败大国,弱国能打败强国”等大气凛然的豪言壮语,至今都犹记如新。而基辛格访华消息只有短短几句话,听过之后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这么个简讯也值得组织收听吗?可谁知这竟是打开美国大门的一个信号。不到一年,尼克松总统就屈身访华了。这些都是突然间的事情。上级一个电话打来,全连就得紧急集合去收听。林彪叛逃事件未公开之前,一天深夜,突然全工区部队紧急集合。各部队从方圆几十里外跑步赶到,首长们却一句话也不讲,便让各部队原路带回。后来才清楚,这是奉总部命令,检验部队能否快速调得动。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我们修建的坑道如今是个啥模样?老房东还健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奔着坑道与房东来的。
  
   三
   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出租车直接把我们拉到当年挖坑道的山底下。我们原以为有部队守卫,要想进去还需要一番交涉的。谁知营房大门紧锁,上面飘着蜘蛛网,灰尘也积了厚厚一层。看样子守卫部队撤走已有些年头了。这样倒好,我们可以尽情地看个够。上山的道路开始是水泥路,没走几步,便成了土路。来到当年的驻地,营房已无踪影。按照记忆,总算找到我当文书当排长住过的地方。房屋基地还在,门窗位置也能辨认清楚。只是觉得面积比记忆中的小了许多。篮球场的位置,就巴掌大那么一小块,怎么能放得下呢?
   望着一片废墟,脑海中迅速闪出好多画面。70年刚搬进潮湿的营房,就下了一场大雪。连部缝纫员杨来昌积极表现,一大早就爬到房顶上扫积雪,没扫几下便摔下来昏厥过去。生命垂危,急需抢救。工区首长一个求援电话打到北京,海军便派来一架直升飞机,把杨来昌送到海军总医院抢救。杨来昌伤愈归队后,大家开玩笑说他,是想去北京看天安门故意摔下来的。
   连队有一名军队干部子弟叫齐建新。他父亲来部队探望。看了连队的居住条件后直摇头,并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现在看来也就是发几句牢骚而已。当时竟然引起全连干部战士的反感,许多战士当面就与他辩论起来。说他违背了毛主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公然散布资产阶级享乐思想,这是在动摇军心毁我长城。连队为此组织了专题讨论,齐建新在会上也义正辞严地声讨自己的父亲。现在想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时那种义愤填膺的较真劲头,绝不是装出来的。大家为了革命事业,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吃点苦还算话下吗。实际的情况正是这样。我们这些当兵的,冒着生命危险,在人烟稀少的大山中,打眼放炮扒石渣。不仅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还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因为我们是人民解放军,穿着军装带着领章帽徽。
   我们连副连长冯金祥为保战士安全,奋不顾身去排哑炮,自己负了重伤。生命垂危之际,还念念不忘战士的安危,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这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没有半点道听途说与虚假成分。现在只要一想起来,我都会为之震撼和感动的。
  
   四
   顺着杂草丛生荆棘遍地的陡坡艰难前行,来到伟岸屹立的绝壁跟前。一座突出的小山包将绝壁一分为二,一边有一个坑道洞口。当年我们见天在这山谷中活动,对地形地貌早已烂熟于心。凭着记忆,没费什么周折就来到两个洞口跟前。可洞口已被石土掩埋,上面亦是野草纵横灌木林立。两个洞口之间有一里多路,我们在其间跋涉盘桓,沉浸于雾雨的沐浴之中。虽筋疲力尽却兴致盎然。明珠提议大家留个影。就在照相的工夫,我突然哽咽起来,眼泪不由脱眶而出。
   当年这里可谓沸腾的群山。山下不远处有个全县最大的村庄叫南温泉,是公社所在地,那里驻扎着工区机关。除我们一个海军营外,绝壁背面还有一个陆军团。每天军号此起彼伏,歌声激越嘹亮,操练喊声震天。不分白天黑夜,都能听见隆隆的爆破声和矿车倒石渣的哗啦声。络绎不绝的军车拉着诸多钢筋水泥、各种木材和柴油等战备物资,穿行于简易的公路上。黎城县也组织民工团帮助搞外围工程。海军、陆军文工团与地方的文艺团体不时前来慰问演出。每逢重大节日,山西省革委会都要派代表团慰问。光李顺达就来过好几次。当时的深山老林可比几十里外的县城红火热闹,也和谐团结得多。真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大家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落实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为国防建设出力流汗贡献力量。
   我74年调到青岛团部当干事的时候,坑道已经全线贯通,钢筋水泥全部被覆完毕。主坑道是办公区,足有两公里长。笔直的走廊旁,全部隔成大小不一的房间,一律用白水泥涂面。有的大房间为了消除回音,还做过拉毛处理。斜坑道是后勤保证设施。有水库、油库和发电站等。中间的活动场地也很可观。我们全营五个连队在里面集合听报告,还要空出一大片地方。
   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所用人力物力财力是普通百姓难以想象的。而如今却变成一片废墟,无情地被遗弃了。若干年后如果有人发现这里的秘密,或许会以为是外星人所为吧。像这样的工程,河北易县还有一个。全军各总部恐怕还有不少。岁月无情,时过境迁;天地依然,物是人非。面对荒凉寂寞的山谷,心中难免五味交集,有遗憾惆怅,有纠结不平,更有似梦非梦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望着昔日营房的方位,突然想起74年春节放假,老天爷整整下了三天鹅毛大雪。既不能外出,又无法搞其它活动。于是便躲在小屋里看了三天《红楼梦》。那情景就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现在面对一片废墟回想当时的情景,既温馨又苦涩,既虚幻又真实,既贴近又遥远。
   目光收回来又转到洞口的方位。看见旁边的山崖上,竟然还显现出一孔石窑洞的外形。虽然已用红砖封死,但我清楚那的确是一孔完好的石窑洞。当时海军司令是开国大将肖劲光。毛主席曾说过,肖劲光不死,就是海军司令。有这句话做护身佛,肖劲光在文革中才幸免遭殃。据工区首长讲,这孔石窑洞就是给肖司令准备的。他嫌坑道通风不好,要求在外面建一个临时休息住所。只可惜肖司令到死也没能见过这孔专门给他凿出的石窑洞。可能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未爆发的缘故吧。果若如此,那还是不见到的好。
  
   五
   下得山来,雨住雾消;险峰显身,直插云端。峰顶上有一块巨石,当年就觉得是要滚下来的样子,现在依然是如此的安稳而惊险。那伟岸的雄姿,静谧的神态,仿佛四十年前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我顿时领悟到大自然的伟大与包容,同时再次意识到人类在宇宙间的渺小与顽劣。我们先到紧靠山根的杏树滩村转了一圈。那里一直是营部的驻地。村里新房旧屋参差不齐。看到村中间的小舞台仍是老模样蹲在那里,立即想起当年各连给老百姓演节目的热烈场面。不管节目演得好坏,群众都给以热情的掌声鼓励。我想找当年部队放电影的场地,已不见踪影。场地处于大路旁边,早就盖满了新房。
   再往下走二里地,便是北温泉村。记忆中大路是部队来后才修的,紧靠路是一片乱石滩。乱石滩北边才是村民居住的房舍。现在乱石滩已不复存在,尽变成一幢幢崭新的院落。我在杏树滩已得知老土成早已过世。现在只能去找他的儿子了。他家还在原来的位置。但房屋重新建造,也有了院墙门楼。不仔细辨认,很难相信这就是老土成的家。
   土成儿子叫李虎田,我在他家住的时候才十岁。说起来他还有印象。他媳妇也是北温泉人,当时只有八岁。奇怪的是她对部队记忆却非常的清晰,能说出许多人的名字来。虎田像他父亲,话不多很实诚。非要安排我们吃饭。也正好赶上饭点,村里又没有饭店,只能接受他的安排。虎田在乡镇当领导,早早内退赋闲在家。问起原因来,他说是为了给县上几个领导子弟腾位置。我相信这是真的。但组织给他谈话时,绝不会这样说。
   吃饭中间,虎田媳妇拿出他父母的遗像给我看。我看着看着,不由就泪流满面。这老夫妻俩当年的活动画面音容笑貌,快速地在我眼前来回跳跃。老土成自打解放后一直担任村支部书记,在群众中威信极高。改革开放前夕,被安排到公社的社办企业当领导。可能是操劳过度的原因,89年就去世了,享年63岁。虎田妈是个既干练又贤惠的妇人,对我们就像对自家亲人一样体贴照顾,也于99年去世。我直后悔来晚了,没能见上这老夫妻一面。我们约定以后要当亲戚走动,联结上的这根线决不能再断了。他们三位也找到各自的房东,那个亲热场面,是无法能用语言确切形容的。
   虎田媳妇告诉说,你们92部队(我们部队代号为4492)撤走之后,来了个93部队,93部队明显就不如你们。他们偷老百姓的核桃、玉米,有的甚至倒卖部队的柴油。老百姓可不待见啦,轻易不与他们打交道。对此,我们谁也没有接腔评价。虽然我们早就离开了部队,也不是我们自己的所为,但毕竟当时都穿着灰军装,同属于解放军的序列。他们违犯群众纪律,我们脸上也是火辣辣的很不光彩。同时也意识到,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公道清楚着呢。当面不说,背后也会说的。人在做天在看,老百姓就是天。权位再高的人,也堵不住老百姓的嘴。何况这些普通的小兵呢。
   在与北温泉老乡接触中,我心中充实豁亮了许多。虽然我们当年在这里耗费的心血没能派上用场,但老区人民热爱新中国的觉悟、年轻军人吃苦奉献的品质以及军民同心犹如鱼水与血肉的情谊,却是一笔用金钱换不来、强权压不出和贫穷摧不倒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我们在村里走访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伴随左右。年长的对四十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说出许多当时我们并不清楚的趣闻。年轻人竖尖耳朵仔细听,遇到稍微含糊的情节,则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得知,来这里怀旧的不光是我们。尤其是最近几年,每年都要来几拨。有湖南江苏的,还有江西广东的。而且不少都像明珠一样,带着子女一起来的。这显然是要把过去收获到的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传承下去。对此,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觉得不虚此行。
  
   六
   回到县城,与过去一位熟人会面。他是退休多年的机关干部。闲谈中他道出一个我们从未听到过的说法,大家心情不由又变得复杂起来。他说,当年是天津先看上南温泉这块地方的,计划建个大钢厂。后来才被海军选中。官事打到国务院,当然只能是海军赢了。我清楚那个钢厂后来选址于河北涉县,叫八五钢厂,是个特大型企业。大前年我去该厂一位亲戚家里做客,有幸目睹其壮观的规模。钢厂虽然在河北地界,却是“国中之国”。一切属天津管辖,就连职工的户口也是天津的。如果八五钢厂当年在南温泉落户,现在肯定是热闹红火拉动一方经济的龙头老大。周边的老百姓也会跟着大发,弄得好,现在也成天津市民了。
   真是世事莫测,造化弄人。我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祝愿南温泉地区的乡亲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交上个好运。

共 53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因为曾经在黎城工作过,和战友一起回到了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沿途经历的地方,思绪不禁回到久远的年代,那种时代的激情又一次涌上心头,生活工作在条件简陋的地方,挖防空洞、身居陋室关心收听广播,讨论国家大事……一路循着战斗生活过的足迹前行,回忆当年的场景,心情为之震撼和感动,看着老房东的后代,心情也很激动,和老区人民在岁月中建立的深厚感情永远铭记在心中。旧地重游,由衷感到欣慰,感觉不虚此行。散文用真挚的语言,细腻的笔墨,清晰的脉络,从眼前的景物荡去,描写中回首历史,缅怀昔日峥嵘岁月,时代的境况和作者的情怀流笔端,给人浓浓的历史纵深感,感人肺腑,心生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324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3-23 18:05:34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春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3-23 18:06:28
  祝2015精彩不断!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03-24 09:00:52
  谢谢柳琴点评!如梭而又沧桑的岁月荡涤着身上的污泥浊水,留下的尽是美好的回忆。
过几年再看这些文字,不仅脸不红,还觉得有点嚼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