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背影”依稀寄深眷(赏析)

编辑推荐 【梧桐】“背影”依稀寄深眷(赏析) ——《背影》小札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76发表时间:2015-04-29 13:34:12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重要作家之一。1919年就读于北大哲学系,开始写诗;20年毕业后于江苏、浙江中学指教五年,发表诗作四十余首;22年创作长篇抒情诗《毁灭》;25年任教清华大学,进入散文创作黄金时代;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抗战胜利后,作家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1948年8月病逝,文如其人。
   《背影》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逝世,父亲朱鸿儒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也被解职。父亲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于北大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起回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债办了丧事。丧事既毕,父亲到南京谋职,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浦口惜别。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作者是现代文学史上二、三十年代散文界群星璀璨中的一颗巨星,更是中国人格的楷模。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追忆了当年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子眷恋父亲——哺养之恩不忘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的无限眷念。
   文章的外结构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即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读信忆旧、北京思父等。然而贯穿全文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背影”。“背影”贯穿全文,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父亲辗转人生自强不息和爱子之心的精神写照,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爆发点,全文正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内容的。
   文章中四次出现“背影”。从立意说,这是作者行文构思的触发点,也是我们把握本文层次线索和作者内在情感的钥匙。
   第一次,文章起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引出题材对象,对准行文焦距,既干净、洗练,又委婉、温馨,创造出一种“挥之不去,拂而还来”的浓重感情氛围笼罩全文。
   第二次,车站买橘子时。这里作者用近镜头、大特写集中凸显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那肥胖的身躯,白皙面庞,黑布帽、衫衣着,攀、爬、走、放、扑等动作,形象清晰,用墨如泼,笔力入木,读者经久不忘。这种材料安排上的详略,派生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核心、深处,派生于作家生为人子的人性品格,派生于作家创作的着眼点、动情处,而不是纯文法上的惨淡经营。
   第三次,父子分手,父亲的“背影”没入人流中。这是作者于第二次正面描写背影时感情冲动后的又一个波澜。离情别绪,催人泪下。人生之哀,莫过于生离死别,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的父子之别尤为如此!正是如此深刻的父子人伦之情强烈地攫取着作者,才有父亲背影的再一次显现,并嵌进作家难以磨灭的永久记忆中。
   第四次,文末,“家书抵万金”,作者捧读父亲来信,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背影”,眷念之情不能自已,自咎、自责、自歉、自嘲之情力透纸背。从结构说,这里与首段首节相呼应,是作者谋篇立意之“漂亮和缜密”(鲁迅语),构思之浑凝与谐和的外在表现,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高度体现和典范,也是该文长期脍炙人口、佳作传世,被收入中学语文传统教材原因之一。
   父亲的“背影”是在特定环境下留给作者的最富于特征性印象,一如罗中立的中国现代名画《父亲》,极具画面感,雕塑感。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凝聚着儿子对父亲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厚重的……文中四次出现“背影”,由虚到实,从实到虚,背影依稀,相生相应,如期入目,感人至深。无论是开头点题写意,还是中间主体部分工笔描绘,抑或文末虚淡写意式收束,无不令人铭心刻骨,孺慕未尽。特别是文章结尾处读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作者的感情也随着父亲背影的最后一次虚化而愈趋浓烈,结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虽戛然而止,却意蕴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完作品,你不单不得不叹服作家属文的笔力,尤不能不让人睹文生悲而与作者一道唏嘘咨嗟,涕泣潸然……
   文章语言质朴,典雅清丽。
   如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短短一句廿四字,交待了父子离别的时间,以及给“我”留下的恒久记忆。起笔朴实无华,无矫揉造作之气,全然大家风范。接下去叙述家庭变故后引用父亲的话:“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如俚语村言,然家道中落、祸不单行而主人不折不惑、发愤东山之情一语道破。尤其是写父亲为“我”买桔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与父亲分手时,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到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简直近乎稚子的语言,学生的语言,然而谁又能说这不是谦谦孺子、拳拳赤子之心的成年人的自然吐露,大智若愚,大匠若拙的大师的语言呢。
   文章以白话为主,但毫无冗赘之感,文质、朴实、亲切。全文千余字,间以文言,更见简洁、典雅,语言清丽。无怪乎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称:“现在大学里如果开设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中学生》二0三号《朱佩弦先生》)
   另,三十年代学者现代文学一代宗师梁实秋先生生前在台湾批评散文“过于白话化”,“絮絮叨叨,令人生厌”,倡导“沿用若干文言的词语句法,以求雅洁。”(转见《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七期,陈如德先生文)梁先生非常推重叶圣陶、朱自清先生。细心体会《背影》的语言运用和梁先生的批评,很有补正散文写作的时弊和指示方向作用。
   关于《背影》写作年月,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版初语第四册《教学参考书》P65转引季镇淮《朱自清先生谱》[节录]: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三十岁。十月十一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
  
   注:本文由本人原创于上世纪80年代,网上多有袭用,后收入中国未来新世纪教育研究所E教文库,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共 24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篇是作者赏析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教学札记,略写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外结构特点等,详写背影,这是贯穿全文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也比较详细地对文章质朴典雅清丽的语言做了鉴赏。通过“析”来“赏”,是本文鲜明特点。围绕“背影”和“深眷”做文章,详细记录了文中出现的四次“背影”,从词句的内容、结构上的意义、对情感抒写的作用等多方面分析,突出“深眷”之情,言之成理。对名篇语言特点的赏析,也是立足文本,用真实的文中例句说话,以理服人。一篇言之有物、详略得当、富有独到思想的赏析文章,赏读。感谢赐稿,问好作者。【编辑:西湖月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西湖月牙        2015-04-29 13:35:28
  个人觉得文后的注是必要的,故予以保留。
   问好作者,深深祝福。
2 楼        文友:墨拓        2015-04-29 14:49:21
  看了这篇文章,感觉我上了一堂语文课。在高中的时候学过这篇文章。重回教室聆听老师的评析,对《背影》理解更为深刻,欣赏,学习了。
用情感书写人生,用文字记录生活。
3 楼        文友:幽谷静雅        2015-04-29 18:26:22
  看了文章,想起了学生时代,一印象最深的散文就是朱自清的【春】和【背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