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平凡世界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平凡】日暮乡关何处是(随笔)

精品 【平凡】日暮乡关何处是(随笔) ——乡愁文学的文化阐释


作者:青木小屋 童生,54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98发表时间:2015-05-04 17:37:57
摘要:所以说乡愁之所以成为文人吟唱不衰的对象,其本身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其根植于农耕文化,并在儒家思想和宗法血缘关系下巩固,足以承担文人的生命之重。其实乡愁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是对家乡、亲人的眷念,意味着自己对家乡文化的坚守或传承,甚至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守,也是对一代人生存和生命的思考,或许正是这些无数的乡愁作品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也传承着中华文明。

【平凡】日暮乡关何处是(随笔)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乡愁”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成为文人墨客讨论和阐发的永恒而古老的话题。从先秦的《诗经》到现代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足以见得乡愁作为一种情感穿越时空,经久不衰,在经过文人的书写后,架构起了一部恢弘的乡愁文学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题记
  
   在一定意义上,所谓的乡愁实际上是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当然这只是具体的乡愁,还有类似抽象的文化乡愁。至于乡愁为什么会这样永恒,以至于成为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的书写母题,这就需要从文化角度细细讨论了。下面笔者将从中国的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及精神家园等方面来探讨乡愁文学得以永恒的原因。
  
   一、中国的农耕文化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必然会创造一方文化,而一方文化必然会影响一方人。中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同时地形多样,河流众多,基本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中国农业也很发达,形成了深厚的农耕文化。而在中国主要有两种经济方式,一是小农经济,二是自然经济,这两种经济方式基本上架构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框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然而这两种经济方式的特点在于“一家一户”、自给自足,从而使人们生活在狭窄、封闭的圈子里,土地和家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唯一。经过千年的演化,这种观念早已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肉之中,家庭和土地变成了他们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的根基所在,形成一种安土重迁的传统。再者古代统治阶级基于赋税和社会安定的考虑,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更加剧人们对于土地和家庭的联系和依赖。所以如果没有天灾兵祸和特殊情况,人们是不会轻易迁离家乡的,即使是不得不离开家乡,也会对故乡饱含怀念之情。
   可以说农耕文化是乡愁产生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愁被永恒书写的重要渊源。如清代诗人崔岱齐《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写道:“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不过最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质朴自然,但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可见飘逸孤傲的诗仙也不曾忘却乡愁。
   其实我们反过来看,这些文人墨客为什么离开故乡,大多数人不就是为了去往政治中心考取一份功名,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么?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一个词语——沐猴而冠,成语来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福贵不归故乡,如衣秀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自然这个游说者没有好下场,被项羽给杀了,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项羽取得天下之后,不是想着如何安定,而是想着回家炫耀。尽管这种心态有些畸形,却反映了衣锦还乡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因而可以说,衣锦还乡的观念深存每个人的脑海,挥之不去。即便是现在,自己一旦发达,也会回故乡投资建设,或许也是一种变相的炫耀。至于为什么要回家炫耀,就在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了,因为熟悉自己的人都在家乡,还有自己对于家乡的亲切感,所以只能回家乡了。所以无论是落叶归根的期盼,还是衣锦还乡的荣耀,其背后都有农耕文化的支撑。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学指孔子在西周礼乐思想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以仁义思想为核心,崇尚礼仪之学,这是人所共知的,其后在孟子的努力下,架构了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学以它特有的风格和魅力以及在诸多儒家思想家的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然成为显学。然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遭到了打击。随着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儒学大兴,从此,儒学升到了官方正统哲学的独尊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在余英时先生看来,上自朝廷礼乐,中至学校与一般社会礼俗,下及家庭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儒家的价值。
   然而儒学哲学实际上是一套伦理道德哲学,强调宗法血缘关系,强调孝道哲学,进而强化了人们对于故乡和家园的依赖。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其主要思想之一的“仁”,就强调“仁者爱人”,在他看来,仁的根本在于爱,而爱的源头便在于亲子之情,所以可以说孝悌为仁学思想的根本。故而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甚至要求为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诸如此类的关于孝道哲学的阐释,尽管是出于为了巩固周礼秩序的目的,但无形中也强化了子女对于父母的爱,以及人们对于故土家园的感情。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实际上,乡愁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之中,在宗法血缘关系和儒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得以强化和巩固,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成为文学史上一直传颂的母题。
  
   三、情感寄托的需要
  
   上面我们所题记的其实是一种物化的乡愁,即具体的乡土家园。然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往往会从具体的物象中抽出意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乡愁也是如此。家园故土是游子永恒的思念,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自己离开了家乡,在外飘泊,即便是回到了故乡,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故而这时候需要架构一个想象中的故乡,来承载自己的思念,借以感怀和检讨。至于为什么即便回家也找到原来的故乡,一方面在于自己的变化,见识和视野的扩大;另一方面在于故乡自身也在变化,例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其《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完有点凄凉,一个“客”便将自己与故乡的联系完全割裂,彻底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所以一些文人以乡愁为背景,架构起了自己的精神故乡,如鲁迅的鲁镇、贾平凹的商州、沈从文的凤凰,都是他们由故乡本身加以升华得到的精神家园,借以来寄托自己的生命之重。
   当然无论是物化的故乡还是意化的故乡都是为了寄托自己精神的需求。在我们看来,故乡永远是美好和充满亲情的地方,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抵挡现实社会的残酷,再者可以安放自己漂泊无依的心灵。所以乡愁之所以能够这么受人欢迎,一方面在于他们对具体故乡的依赖和眷恋,还在于故乡是他们情感寄托之所。
   要知道一个游子在外是很艰难的。一方面在于自身文化系统与自己漂泊地方文化的文化系统是不同的,有差别的,即便是融入到了当地的文化系统之中,身上也难免会带有家乡的文化系统,造成自己在两种文化系统徘徊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于身份的转换和架构,本地人对于外乡人而言,往往具有一种地域优势心理,特别是城市人对于农村人的优越心理较为明显,所以在文化和身份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游子有一种异乡感,如曹丕《杂诗》的“客子常畏人”,精准地道出了游子不被接纳认同的局面,使得游子有一种自卑和心理得不到安全感的境遇。在这样情况,游子的异乡感特别突出,必然会想起自己故乡的温暖和美好,往往会接着故乡这一物象寄托自己的精神。
   再者在农耕文化和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下,故乡成为游子追寻的最后目标,即落叶归根思想,特别在暮年和死亡的时候,这种情感会愈加突出。如万志在《家》写道:“当灯火盏盏灭尽/只有一盏灯/当门扉扇扇紧闭/只有一扇门/只有一盏发黄的灯/只有一扇虚掩的门/不论飞越了天涯或走过了海角/只要轻轻回头”,在作者看来,只要自己一回头便可以看见故乡的大门,或许只有回到故乡,才能真正结束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获得一种永恒的稳定。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乡愁不单单是对于具体故乡的思念,还在于精神寄托的需求。倘若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乡愁源于一种“分离焦虑”的扩大和延伸,如婴儿在离开母亲的怀抱后,会产生不安甚至啼哭的现象,就是一种乡愁的前奏。因而我们可以乡愁实际上是一种恋母情结,所以往往文人在写乡愁作品的时候会提及母亲这一个字眼。如以写乡愁而著名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所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还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也提到了母亲字样,试想如果没有母亲这一话题,那么这两首诗歌便显得单薄,不足以引人注目了。至于为什么为体现恋母情结,一方面在于母亲历来扮演的是慈爱形象,如同阳光一样温暖,可以给自己以生命的慰藉;再者是因为我们是由母亲所孕育,所以母亲会包容自己的一切,甚至可以说母亲是自己的天地,生命之根。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因使得母亲成为乡愁中常常出现的字样。
   其实故乡是文人寄托情感之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漂泊天涯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较好地体现一种漂泊天涯型游子的乡愁。在这首小令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代西风瘦马等十个意象表达作者羁旅之苦和飘离之恨,可是算是乡愁作品的代表,表达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思乡情感。实际上游子飘离在外,本身就孤独,倘若见到秋风日暮的景色,或是登高望远,必将触景生情,将本来的孤独之感无限扩大,进而激起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思念,这也是文人寄托情感常用的方式,也是经久不衰的乡愁表现形式。除却漂泊天涯型的乡愁,还有一种厌倦尘世,希望回到家乡寻求一份安稳的乡愁,其中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著名,他在诗中将自己比喻羁鸟和池鱼,把官场比作尘网,希望挣脱束缚,回到故乡,因为故乡很美,很真。那么陶渊明的故乡真的很美吗?我想肯定没有诗中所描叙的那样美,或者说诗中描述的故乡可是算是桃花源的简版。在儒家哲学的影响下,中国士人普遍具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往往这种理想又得不到实现,被政治所伤,难免会产生一种厌倦尘世的想法,这时候故乡便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因为在人们心中,故乡永远是纯真美丽,没有朝堂的尔虞我诈,所以此时故乡不单单是故乡本身,还在于一种有具体故乡升华而来的精神故乡。
   所以说乡愁之所以成为文人吟唱不衰的对象,其本身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其根植于农耕文化,并在儒家思想和宗法血缘关系下巩固,足以承担文人的生命之重。其实乡愁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是对家乡、亲人的眷念,意味着自己对家乡文化的坚守或传承,甚至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守,也是对一代人生存和生命的思考,或许正是这些无数的乡愁作品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也传承着中华文明。
   时至今日,每年春节的时候,外出的游子纷纷归家,演绎了一场浩大的春运,其实也算是一种现实版的乡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见一些人因为沉迷于外面的繁华,或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定居在外面,似乎真的成为了本地人,其实骨子里还是故乡人。倘若遗忘了乡愁,那么你只能终生漂泊在外,再也没有安身之所了。

共 42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到此文,不禁想到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诗人将那份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此文,作者打破常规的抒情写法,立意新颖且深远,多角度解读着乡愁:乡愁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成为文人墨客笔端涓涓流淌奔流不息的情愫,更成为人们心中最美好丰满的精神家园。而乡愁文学得以永恒的原因,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是世世代代情感寄托的需要。农耕文化让我们的生产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无论身在何方,终是故土难离,走不出心的羁绊。而儒家思想的创立,让这种乡土情结更深刻地扎根于人们的心里,欲罢不能。当我们不得不远游,尝尽人间冷暖,品尽思念亲人的滋味,历过与亲人分离的痛苦,那依依不散的乡愁成为心中最温暖的支撑。全文语言凝练深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意蕴深厚,读来意犹未尽。好文,倾情推荐!——编辑:简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0500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希        2015-05-04 17:39:46
  小木木,高产啊!敬茶!
简希
回复1 楼        文友:青木小屋        2015-05-04 17:49:26
  嘿嘿,谢谢简希姐姐的编发,辛苦了,奉茶。
2 楼        文友:简希        2015-05-04 17:40:18
  这文深刻,很有内容,令人回味。祝创作愉快!
简希
回复2 楼        文友:青木小屋        2015-05-04 17:50:14
  这文写起来有些磕磕绊绊的,有些不流畅。
3 楼        文友:风轩        2015-05-04 21:51:14
  小青木,这文章高大上啊,你越来越写的质量上乘了。赞,N个。
风轩
回复3 楼        文友:青木小屋        2015-05-04 22:21:03
  哈哈,没有啦,这样说会骄傲的,不过还是有缺陷,还望风轩姐姐多多指点。
4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5-05-06 14:24:53
  阅读《日暮乡关何处是》,感受到作者引经据典的解读乡愁,剖析乡愁,我已经读出作者画龙点睛的笔峰。
   在我的印象中,有关乡愁的作品,主要是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和余光中的诗歌。
   余秋雨的《故乡》里的叙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不回故乡。是忙吗?不是,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没有承担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务,回乡并不太难,但他却老是不回……,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感动着万万千千的华夏儿女。
   作者以中国的农耕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情感寄托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撷取和提炼上,对乡愁分化瓦解。很大气的谈论乡愁,很有思想的论证乡愁,我表达由衷地赞赏。
回复4 楼        文友:青木小屋        2015-05-06 16:29:32
  谢谢洞天文友的点评和解读。其实我也读过余秋雨的《乡关何处》,其中写道:“无论是李白、崔颢,还是冰心、艾芜,他们都是很能写的人,可以让我们凭借着他们的诗文来谈论,而实际上,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结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满满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可见乡愁本身难以言表,但是确实是一种深植血肉的感情,故而弥漫在各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越发使得这种流离现象突出,乡愁似乎更加浓厚,但是却不是这么回事,一些人远离家乡后往往把自己所处的地方当成家乡,定居下来,可以算是乡愁的一种淡化。之所以强调乡愁,是源于乡愁是对亲人朋友的眷恋和家乡文化的坚守,其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5 楼        文友:潮仙        2015-05-12 08:33:59
  我们也应该看见一些人因为沉迷于外面的繁华,或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定居在外面,似乎真的成为了本地人,其实骨子里还是故乡人。倘若遗忘了乡愁,那么你只能终生漂泊在外,再也没有安身之所了。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6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5-05-14 06:38:40
  好一篇厚重的佳作!引经据典,从理性的角度阐释乡愁,蕴藉大气,又不乏感性的灵动之美。
在安静中学会坚强。
回复6 楼        文友:青木小屋        2015-05-14 22:29:12
  嘿嘿,比不得午荷文友的文章,实在是精彩。
7 楼        文友:问佛        2015-06-01 11:05:40
  深刻!引经据典,针针见血。
回复7 楼        文友:青木小屋        2015-06-01 11:23:18
  多谢阅读,也算是自己的一个思考,不甚成熟。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