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比喻和比拟(随笔)

编辑推荐 【梧桐】比喻和比拟(随笔)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33发表时间:2015-05-13 12:56:33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辞方式。
   比喻,即“打比方”。从结构上说,不论明喻、暗喻、借喻都是“本体+比喻词+喻体”构成,只是借喻的本体、比喻词不用罢了。如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裙。”(《荷塘月色》)“叶子”是本体,“像”是比喻词,“裙”是喻体。如暗喻:“是云吗?头上明明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雨中登泰山》)“云”是本体,“是”为比喻词,“积雪”、“棉絮堆”是喻体。如借喻:“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云赋》)该句隐去了本体“云”和比喻词“像”,直接说出“银色的山峦和楼台”。从手法上讲,又有曲喻、博喻、互喻等。
   如曲喻:“已同白驹去,复类花红热。”(庾肩吾诗)“曲”,曲折的意思,意即不直说。红花本身不会发热,作者通过联想,由“红花”的“红”想到“火”的红,再由火的红想到火的“热”,于是就将“红花”与“热”联系起来了。这样,“花红热”三字既写出了花色,又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另见杜甫诗句“山青花欲燃”,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秦王饮酒》:“曦和敲日玻璃声”,现代作家江河《息壤》:“太阳小得仅仅是一颗麦粒,含满了汁液”等。钱钟书《谈艺录》云:“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简括地点明了曲喻的特征。如:博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春》),“博”,广博的意思,意即通过一连串的比喻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描绘出同一事物的各种形象,使行文生动。如互喻:“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互”,相互,系关两者,即甲比喻句中的本体,到了乙比喻句中成了喻体,乙比喻句中的本体,则原是甲比喻句中的喻体。该句“桥”与“虹”本体、喻体互为比喻,妙趣横生。
   比喻生动、形象,且贵在鲜活。如:“海上日出真像是一个通体艳红的婴孩分娩在沸沸扬扬的浴盆之中,而泰山日出,像老婆子给老头儿下酒的鸡蛋,放在一个洗得不大干净的碟子里,远远望去,鸡蛋都模模糊糊。”瞧,多逗!如某作家说西安归来:“西安归来吃面食,仿佛饮茶水未开,画龙未见飞起来。”如有人对大龄女青年说:“与你们谈恋爱的男人,除了勇气,更得有耐心。你们就像奶油瓜子,嗑轻了不开,嗑重了,碎了。”如许比喻新颖独特,十分耐品耐读。
   比喻修辞格历史久远,远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能熟练的运用比喻了。与西方人不同,华夏前贤先哲国人十分注重形象思维。据《尚书.盘庚》载,商王盘庚为了说服臣下服从命令迁都,就用了这样的比喻:“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诗经》中的比喻随处可见,且明喻、暗喻、借喻,均称齐备。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及诸子散文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活色生香。汉代赵歧称《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古人还用寓言来代替抽象的议论,以形象化手段来阐明较深奥的道理,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比喻。如《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而最早对比喻这一手法作出解释的则是汉刘向《说苑》:“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喏’。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一种类似于弓箭的武器)者,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所其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文中惠子所说:“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即是对比喻这一手法的解释。
   比拟,与比喻不同,比拟不是打比方,而是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成物或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从结构上说,比拟由主体和拟体两部分组成。比拟,即仿照、拟写的意思。比拟可分为三类。
   1.拟人,即把事物当成人来写。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低唱”、“弹琴”是人的行为,这里把“油蛉”、“蟋蟀”当成人来写,表现了幼时鲁迅天真好奇心理,说明百草园是他快乐的天地。
   2.拟物,即把人当成物来写。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犁《荷花淀》),这是把地区队的战士当成清新、纯洁的荷花来写,给人以鲜明而崇高的印象。
   3.将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雪》)鱼不能“翔”,鸟才能“翔”,这里将鱼当成鸟来写,生动表现出鱼儿自由自在欢快游动的情景。
   区别比喻和比拟除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外,简便的方法是在构成比喻或比拟的句子的主、谓语法成分之间插入“比喻词+喻体”。能构成比喻的是比拟,不能插入的是比喻。如“油蛉在这里低唱”、“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是我舞女裙”分别插入“比喻词+喻体”,就成了“油蛉象人一样在这里低唱”,“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裙”,前者构成比喻,为比拟:后者插入后明显重复累赘,不是比拟,而是比喻。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具体说来——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如:
   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共 31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对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通过详实的例句,恰当的分析,就该种修辞格的分类和作用,进行了说明和阐释,篇末重在辨析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文章条理清晰,示例典型,分析在理,且好多例句出自古今的名篇佳作,比较有说服力。另,比喻句中不再用“象”,统一用“像”。感谢赐稿梧桐,期待更多佳作。【编辑:西湖月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