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消亡的俚语

编辑推荐 消亡的俚语


作者:山那边 布衣,496.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09发表时间:2015-05-15 20:12:44
摘要:在逐渐消失的俗语中,有一句“我是男子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啊,现在谁没事儿改名换姓玩儿啊。但凡是俗语,必然有它产生的原因,

消亡的俚语 在逐渐消失的俗语中,有一句“我是男子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啊,现在谁没事儿改名换姓玩儿啊。但凡是俗语,必然有它产生的原因,我在小时候也思忖过,动不动说这个干吗,后来明白过来了,说这句话的意思大约是说自己没做亏心事儿,用不着更名换姓远走他方。
   现今太平盛世,有户口本和身份证制度,你就是想改名换姓怕也不是那么容易。这改名换姓的事儿往往出在乱世之中,发生了突然的变故,有些人不得以而为之。咱们的革命领袖们,不都用过好几个化名么。
   哦,如果抬杠,改名换姓现在也有,离婚后母亲兴许也会给孩子改换个姓名,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不过,这种姓名的更换不是刻意隐瞒什么真相,所以意义也就不同,用不着说上面那句俗语。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知道一些上一辈人改名换姓的往事:
   1937年,我红军东渡黄河开拔到抗日前线,结果出了一件事儿,一个“地主”竟然把到他家买菜的一个司务长(个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害死在菜窖中。后来在当地召开了大会,揭示了“地主分子”的罪恶,将他当即枪毙。当天,那“地主”家里正在念书的十几岁孩子跑出家门失踪了。
   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就是讲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地主阶级分子杀害一个支持农业集体化的少年。还有肖洛霍夫短篇集《顿河故事》中阶级残杀甚至发生在家庭中父子间。我当时非常痛恨这个“地主”,竟然杀害了在长征中都没有倒下的革命“火种”,可是我的心里却同情着他的孩子,他跑出家门怎么生活呢。这也许是处于同样年龄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担心。可是使我想不通的是、即使一个“地主”,在国难当头、全民抗日的时候,有必要杀害一个抗日的军人吗?
   不久,读《中国少年报》时候有一条科普信息,上面说菜窖里面有二氧化碳毒气,可以致人死亡。我回家把我的怀疑告诉了父亲,他听了却没吭声。文革中,父亲回了老家住一阵子。后来他告诉我“四清”运动时,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查出了当年离家出走的少年,已经是西南某省一个厅局级干部了,他三七年离家时“改名换姓”参加了八路军,最后随军南下,长期在南方工作,但是为了自己的名誉,他隐瞒了家庭背景。
   最后组织的处理也很合乎清理,没有把他算作隐藏的“阶级敌人”,我想可能也考虑到当年的案件应当另有隐情,这是一个无法平反的“冤案”。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猛然看见一个上门买菜的军人倒在自家的菜窖里,是多么的惊慌,他的做法是愚蠢的遮掩,因为他没有救人而是把石板又盖了上去……为了这个错误的做法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件事儿并没有阶级斗争元素,因为那个八路军头上戴的是“青天白日”军帽,而当时当地的老百姓也不知道有“红军”和“共产党”。
   初中三年级,我报考艺术院校附中文化课成绩不够,铩羽而归,后半学期,我拼命补习功课,别人下自习后回家了,我等到周边没人时候,就钻到楼下一间小学教室里“开夜车”。
   “大哥哥,你怎么在我们的教室里学习啊?”一个小黄毛丫头突然出现。
   “哦”,我不置可否。
   “我下学期就要到XX(城市名)去了。”那孩子很爱说话。
   “是么,为啥?”
   “我爸爸是副厂长,他调到那边去工作。”
   许多年过去了,“文革”开始。有消息说我们这里调出去的某厂长是个“土匪”,枪杀了我军一个“通讯员”,然后又顶替这个通讯员的姓名混入我革命队伍,一路顺风爬上了领导岗位云云。我立即想起那个黄毛丫头,想着她的命运惨了。文革时期有一阵子就是揪“叛徒”、“特务”、“假党员”。而且许多人都有“问题”。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性,虽然外调人员拿着公款满天飞,无奈人不在了,单位撤了,时间久记不起来了,怕惹火烧身断然拒绝担保了,再加以调查人员为了派性威胁恐吓了,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定论。最后中央专门下发了一个文件,具体意思大约是“真作假来假亦真”,对于所谓的“假党员”:档案不全的,介绍人死亡,失踪,投敌无法给予证明的,冒名顶替而没有过失、错误及特务行动的。一概予以承认。
   本来,在那个战乱年代、艰苦岁月,“混入”革命队伍一词是讲不通的,我党当时急需扩大招兵买马还来不及呢,谁会冒着流血牺牲的代价往危险的地方混呢。后来事情弄明白了:那个厂长原本是个普通农民,战乱年代、饥寒交迫中,见到路边有一具尸体,想上去搜出些钱财之类以救急,未承想摸出一封文件,原来那死者是一位部队上的交通员,敌人当他是普通士兵,没有在身上搜查。这位副厂长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识得些文字,见那文件写有“该XXX同志系中共党员,完成任务后不必返回,着即留在你处按照排长职务安排工作。”他便依照封皮地址及部队番号找到了该部门,随即“冒名”留下,充任排长一职。其实对于他“冒名顶替”的做法,应该按照对革命有“功”看待,因为他毕竟完成了烈士的“遗志”或“任务”,把文件交到了有关部门。上级承认了他的革命身份,不过参加革命的日期按冒充之日算起。我终于放心,虽然都已经忘记了那黄毛丫头的摸样。
   文革时期,在一片大乱中,泥沙俱下,反而利于浑水的澄清。一个职工家属,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从外地来到女儿家常住,在“阶级队伍清查”中突然有外地来“客”,立即引起了造反派组织头目警觉的目光——一调查以后居,然是一条“大鱼”出水了。这位不起眼的家属老太太用的是假名字,她的真名在军统特务的花名册上,所有军统人员一概用假名字在社会上处事。这位不起眼的白发老太太居然早在三十年代就留学日本,学习电讯技术,此后长期从事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秘密工作。但是上级有关部门不许单位插手这个特殊人物,据说她因为掌握一些机密、属于公安部门“特殊保护”人员,她是许多关键历史问题的重要见证人,随后,她悄然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没有证据,你尽可以怀疑,却无法定罪,那个时代“特嫌”特别多,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带着“特嫌帽子”,正在被“控制使用”着。也有许多人没有历史履历的见证人,你也不知道他到底姓甚名谁。中国自古就有冒充太子发动变乱的事儿,俄国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有普加乔夫冒名彼得三世发动起义,这都是干大事儿的人物。所以乱世之中更名换姓,干一番大事业,至于是福兮祸兮——命由天定。

共 24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编辑按语:俚语(lǐyǔ)(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地域性强,通常表现为方言;二、较生活化。作口语用,生动形象,增强了生活气息;三是富有文化特性。虽然为非正式语言,但适当用于写作之中,可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可扩展文章内涵和蕴籍。本文谈及的俚语主要是介绍与俚语有关的一些改名换姓的旧事,借此说明要透过现象能看到本质。即要重事实真相,而不要轻信某种表面现象,让改名换姓一类的事实误导了正确的判断。作者不经意引用的这些事例,其触目惊心的后果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编辑:红尘无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5-05-15 22:02:26
  作者讲的一些故事,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都与改名换姓有关。读来,并不觉得它们就会消亡。
2 楼        文友:山那边        2015-05-15 23:24:23
  谢谢老师、辛苦了,致敬!如今虽然时代前进了、在姓名的改换上却有了许多新的动向。
来到江山园地,流连忘返——目不暇给的欣赏和学习。思想的交流通过文字载体会更加深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是我的希望。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