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指间】悲来吟(散文)

精品 【指间】悲来吟(散文)


作者:柳约 举人,379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18发表时间:2015-05-20 13:22:25

【指间】悲来吟(散文)
   傍晚时分,守着一盏残灯看书,忽然翻到了那个老头的句子,他说:“闭置小窗真自误,人间夜色还如许。”顿时,一身闲愁冰消,感觉竟有些风流的味道。
   真该出去走一走,这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凉风稍起,虫鸣阵阵,虽无月光,却极适合散步。想回头叫上朋友,可是大家都刚刚吃饱饭,这人说是打牌要紧,那人说是得看比赛,一个个都懒得动身。
   真拿这一帮子俗人没办法……
   饱暖思淫欲。老话说得没错,我到底没有这老头的情怀。他写这诗的时候结婚没多久,想来比我也大不了多少,只能说他显老。——算了,还是亲切一些,叫您先生吧。
   而我,只能站在楼上的一角窗帘边,看先生一袭青衫的背影,一路沉默,渐行渐远。
   先生是否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您已经装饰了大多数人的梦呢?
   有时候,会不会也想着,做个遗民倒也好,吃点苦就过去了。像前辈王夫之,最后不也躲到了湘西去了……遥望紫金城,皇恩也太浩荡些了吧?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小立西风吹素帧,人生几度生华发。”
   明明什么都一眼看穿,偏偏心里头装着的那些事,一到了关键时刻,放不下的依然还是放不下。先生这少年般的执著与任性,可爱也可恨。
   这时,先生说了,一事能狂便少年。——他的心中除了沉默,到底还装着温柔,也许也有几分傲气的吧。否则,何以写出《人间词话》这般惊鸿于世的文章来。
   先生的世界,我永远不懂。
   但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晚上,倾倒在先生的文章之中。沉醉,且不知归渡。
  
   二
   我想,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文献,应该都绕不开王国维这个名字的吧。
   照片上,他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学者,生活中,他惯常戴一顶瓜皮小帽,有两撇八字胡,外加一副稍微显圆的眼镜,任谁一眼看去,都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
   然而,这么其貌不扬的一个人,却是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乃至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更遑论还是集史学、文学、美学、考古学、词学、金石学和翻译理论于一身的大师,且样样皆有所成。
   大师终究是大师,大师的底蕴,说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称他是“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诗人郭沫若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大师也有着难言的辛酸往事。
   清光绪三年,旧历丁丑十月二十九——这个注定了将要彪炳千秋,名载史册的日子,在浙江省海宁市的一条小巷子里,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生了。从古至今,故乡在文人心里,皆是一座摇篮。处于懵懂阶段的王国维,在故乡海宁,度过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我猜,这一定是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吧,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梦幻般美好的时光,才为日后的诗人,奠定了丰实的根基。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王国维母亲的去世,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也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年幼即为孤儿者,多惊才绝艳之辈。爱伦·坡1809年生于波士顿,不到三岁成了孤儿;波德莱尔1821年生于巴黎,六岁丧父;马拉美1842年生于巴黎,五岁丧母……上帝从来都是公平的,在关上了幸福的门同时,却又给了他好几把通往天堂的钥匙。
   王国维和姐姐的生活,从此便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王国维的父亲也确实不简单,早年读书,还学习经商,谁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在他父亲这里,所实行的政策,就是文化与金钱两手都要抓,“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治学精进不穷,尤于书法、画理用力最勤,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它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
   想想看,王国维有这样一个牛气冲天的老子,也就不难解释日后的种种成就了。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便聪颖好学的王国维,不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
   据说,王国维早年也曾考取过科举,但两次皆成了落第秀才,对于这一段经历,资料中只粗略言道“赴杭应府试未取”“又赴杭应科试不第”。在我看来,先生家学渊源,心高气傲,不料两度名落孙山,折戟沉沙,面对人生的挫折,前路的迷茫,他腹中的心酸与愤怒,一定在心头久久不能释怀的吧。
   ——不如就来个青春作伴好还乡好了。租一叶扁舟,畅游胜地,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一边是西湖的美,一边是金陵的媚。瞧瞧,多么好!然而,王国维到底不是风流成性的公子哥,他的志向不在于山水,而在于世道。纵然一再落榜,却也阻挡不了他求学的心。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三度入杭州之时,王国维终于考上了崇文书院。
   人生的道路少有坦途,成大事者,往往需要承担的更多。
   甲午海战的爆发,为落后的大清帝国再次敲响了丧钟。可以说是风云际会,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在此时,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心中产生了一股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
   也许,没有突如其来的战争,王国维会选择毕业留在家乡,作一辈子的私塾先生;然而西方的思想如同一簇火苗,在他心内始终未曾磨灭,终于在某个时刻,熊熊地燃烧起来。
   年轻的王国维,想到了出国留学,然而家庭的赤贫使他退而求其次,只得辗转于上海。而上海之行,便从此打开了他一生中最为波澜壮阔的画卷。
   二十二岁,任《时务报》书记,为其一生行事之始。
   二十四岁,由罗氏资助,东渡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
   二十六岁,王国维经罗氏介绍,受聘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教员。
   ……
   这个世界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王国维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罗振玉的提携是分不开的。
  
   三
   在我看来,王国维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是一个文学家,有这两样底子,一如鸠摩智学会的小无相功,所谓少林七十二绝技也能信手拈来。在《人间词话》里,他首度提倡“境界”这一全新的观念和标准来审视、评价唐宋以来的词人词作,不仅刷新了人们对词这一古老文体的认识,而且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词学批评模式,开创了一代风气之先。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确实,时代在发展,任何一种文体,皆有可能成为一代之文学,犹如汉之有赋,唐之有诗,宋之有词,元之有曲,明清之有小说,王国维以词入史,词之文化,之所以能于今世盛行,王国维功不可没。
   是王朝,总会在历史的缝隙间发生更替,而词体,也有面临兴盛与衰败的时候。词在宋代,一蹴而就至顶端,就已注定了其后的衰落。如果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大开的话,那么词至静安,当不断其脉。
   词家之幸,诗家之幸,文学之幸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即看得破天涯路,也生得出不悔心,却独独在灯火阑珊之中寂寞地彷徨着。向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呢,他已经没有了退路,他把自己逼得走投无路,唯有水可得解脱。上善若水,效仿千百年前的屈子,以文人之卑微,永绝于后世。
   王国维一辈子温和随性,像胡适之一样当了一辈子的老好人,最后却做了一件如此狂妄无比的事,自沉昆明湖。
   说穿了,人皆有一死。死不可怕,众里寻他千百度,然而那人仍旧如水中之月,雾里之花,这种痛苦,远不是能用笔墨来形容的。王朝早已不复存在,只给他留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在乱世的炮火声中,个人身世微如毫末,一个书生又该如何抉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真性情,真才华,真豪杰……纵观王国维一生,至始至终,他都在求一个“真”字。
   王国维后来,在遗书里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
   我想,在一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人眼中,恐怕,早已是视死如归。
   ——先生的死,令人难过,也教人惋惜,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一种觉醒,是尼采所言的“文学之血书”。相反,对于另一些人所说的迂腐与愚忠,我一笑置之。想来,一个早年留洋深读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人,怎会迂腐?一个集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于一身的人,何来愚忠?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在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碑铭云: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其佥曰:
   “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
   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诚然,人生处世,难于独立,难于自由,先生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出了万世之风,每每读此,总不免掩卷长叹。
   呜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先生一去,古风不存。不亦悲哉!先生常说一事能狂便少年,而学生之秃笔,却永不及先生的千万分之一。
  

共 40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蜚声海内外的最后一位重要学者、著名美学和文学思想家。先生之死,堪称世纪之憾、民族之憾,惜哉!学人自沉给后人留下种种疑窦,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之“文化殉节”说似可谓知者。大作三章,深情追怀伟人一生。诚如作者所言:王国维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是一个文学家,其真性情,真才华,真豪杰……真真令人震撼。先生精神所照亮的决非当时的腐朽社会,而是未来的华夏乃至整个世界。好一篇优美的文化散文,拜读,欣赏了!【编辑:郭永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21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5-05-20 13:26:46
  一曲《悲来吟》,满腔离别情。大师之死,千古悲风。历史何时可以从如许大师哲人的悲情辞世中接受训示?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2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5-05-22 15:18:18
  好美的文章!赞一个!
思绪飞扬淡墨痕
3 楼        文友:郭永涤        2015-05-25 10:35:28
  指间微凉,诚望君之相握!
   雅安!!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