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天涯“王佳平”征文】一个村庄的来兮归兮(散文随笔)

精品 【天涯“王佳平”征文】一个村庄的来兮归兮(散文随笔)


作者:丹江诺儿 举人,3120.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32发表时间:2015-05-29 22:41:32

【天涯“王佳平”征文】一个村庄的来兮归兮(散文随笔) 【一】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村庄,我们村只能算是后来者为上,她沾足了南水北调的光,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大工程,她在中国亿万个村落里,连一粒微弱的尘都算不上。当然,村庄的出名与消失是同时进行的。 村庄不大,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房屋紧挨紧,却依旧算是稀松,我便出生在这里,为这个五六百人的村子添了一口。
   村庄已经以复活的方式在他乡重建,她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次次倒下,一次次站起。且如今改朝换代,不再是土坯瓦房,而楼房林立。 远迁的乡亲经过几年的磨合,也习惯了他乡的生活方式。留下的,便是亘古不变的思念,和对旧日村庄的怀想。而我,便沉迷于其中,关于村庄,那些扑朔迷离的过去。
   我们村,名曰“张寨村”,顾名思义,张姓居多。零星的几家外姓,是南水北调第一批插迁的移民,那时候时兴“投亲靠友”。既然能投亲靠友,都不是一般的关系,所以,几十年来,村庄的老住户和外姓人家,和谐相处,平安度日。
   说起我们村名字的来历,有点传奇故事的味道。据老辈人说,我们村最初不叫“张寨村”。而是叫“冯家寨”。至于从哪一代起改名成了“张寨”,谁也说不清。最初的原因是,同一个村子里,有“冯和张”两姓人家,因为“冯”姓人多,便取名为“冯家寨”。至于一个村里的“冯和张”两姓是怎么诞生的,是先有冯,还是先有张,也没有人能说清楚。
   按照老人们的说法,有两个版本:一是我们村最初也不是这里的,而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搬迁来的,属于当时的“顺阳川“,归李官桥镇(建设丹江大坝,被淹没了)管辖。李官桥是淅川县的一个大镇,早年有“桥半县”之称。意思是指李官桥每年收的粮食,抵住当时半个淅川县的粮食产量,可见之富饶程度。
   另外一个版本是“冯氏”是这里的坐地户,张姓是从后来迁来的,而且迁来的人也不多,只有一户而已。但是就是这不显眼的一户人家,却发展成了后来的“张氏”家族。不过,这两个版本也只能是戏说,究竟是真是假,没人知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岁月的长河中,冯张两姓平安度日,不知道延伸了多少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姓却越来兴旺,男孩多,女孩少。而“冯”姓则人丁越来越单薄。发展到有我的这个时代,“冯”姓已经只有三五户了,而且男丁依然稀少,基本都是单传。
   待张姓人多了,便强势地改了村名。村名虽然改为了“张寨”。但是在丹江岸边我们的老村里,“冯”姓还有一个宅子,名曰“冯家宅子”。按我个人的想法,这应该是张姓的祖先,给冯家祖辈留下的一点自尊吧,不管怎么说,改了人家的村名,留下一个宅子的名字也算是仁义了。当然,就算是这个近代的“冯家宅子”我这个年龄的人也是不知道的。这个名字依旧来源于我的父辈告知。
   至于后边的事儿,“张”姓又有点却之不恭了。丹江建设大坝,作为早期的移民,我们村1970年从丹江河边的老村搬迁到离原有村子1公里的地方,这样的搬迁称之为“后靠”。一次短距离的搬迁后,“冯家宅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被“张”姓彻底占有了,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唯有几户单薄的人家被分在名为“张前”的小队里。像村里几户插迁的外姓一样。这样的结果,“冯”姓没有异议。“张”姓更觉得是理所应当。
   这也应了那句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张”姓人多,用了人家的姓做村名,没有谁觉得不妥。
   村里的老人偶尔说起这件事,乜斜着眼睛,带着歧视的口气说:“这是姓的原因,你想想啊,‘冯’就是‘缝’的意思,他们‘缝’住了,咱们又把他‘张’开了。缝住,张开,缝住,张开……他们能兴旺吗?”
   经过老人们这样的歪理推解,我也感觉这事儿还真是有点说道。按照“风水学”的观点来说,这算是犯了姓氏的忌讳。后来,我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曾经,很认真地翻看“风水”一书,结果却因为道行太浅,不了了之了。
   关于村名,我没有再刻意去追查,或者说,懒得去问了。心里还是抱着一丝丝得意的,反正我姓张,那还查个啥呀!
  
   【二】
  
   我所疑惑的,是我们村“张”姓的辈份。我十来岁的时候,村里外号“二十能”(特别聪明的意思)的伯伯告诉我,我们村的辈份就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样是五言诗。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为:“兴克思中振,国云照泰昌,道德连清华、修述新允长”。 让我困惑的是,这个辈份是近代排列的。(是谁排列的,也不清楚)我的辈份是“中”字辈,是第一句的第四个字。后辈就不用说了,往下算。那么往上推,父亲是“思”字辈;爷爷是“克”字辈;老爷是“兴”字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五言诗,又不是循环着用,那么我的太爷爷是什么辈份呢?
   太爷爷当然早已驾鹤西去,老爷也已作古,可爷爷活着啊。辈份却显灵灵地摆着。我曾经一脸迷糊地问“二十能”伯伯,再往上数,姓张的是啥辈呢?
   “二十能”伯伯赞许地看了我一眼,夸我一句,说我是个爱动脑的孩子。很认真地说:“兴字往上推,乱了两辈,具体叫啥名,他也不清楚。”我很幼稚地问:“乱辈是因为战争吗?他说:“不知道。”
   我又问:“那乱了的两辈之上呢,是啥辈份。
   这次“二十能”伯伯,也无奈地摇摇头,说真不知道了。如果不(后靠)搬迁的话,或许能从一些家谱中找出点蛛丝马迹。可是1970年那次搬迁,太急了,水涨催人走,一边扒房子,一边盖房子,没有箱子、柜子装的东西,许多都沤烂了。本就稀少的家谱也没有了,他所知道的,也仅仅是以前在老村的时候看到的。
   我很郁闷,有点急躁地说:“难道村里就没有人知道吗?”
   “二十能”伯伯,点头说是:“老辈人识文断字的不多,再说了,穷得要命,饭都吃不饱,谁有心情去写家谱,况且,就算写了家谱,又有谁保管呢?以前在老村的时候,还有一座小庙,破“四旧”的时候,小庙成了迷信的产物,被革命小将连根拔起,只剩下一堆土了。那块刻着家谱的石碑也被砸了。”
   找不到辈份,我失望极了。却又因为“小庙”的出现而欣喜若狂。当然,我知道的小庙依然是遗址,一堆土而已。小庙位于新村西部2公里处,距离老村旧址很近,这让我的困惑有了解释,也许小庙就是我们村的宗祠。
   “二十能”伯伯说,小庙是一座只有几平方的土坯墙、茅草顶的小屋子,供奉的是“土地爷爷”。泥塑的“土地爷”,身子只有尺把高,塑匠技术不高,把“土地爷”塑得像丑八怪。好在乡亲们心诚,每月初一、十五都去磕头,供奉上得不多,都饿呢?难为了“土地爷”,辛苦守护一村人,却不能有点好吃的。
  
   【三】
  
   待我对小庙有印象的时候,小庙已经成了老人们嘴里的故事。我对他的印象仅限于死人的“报庙“。”因为这个“报庙”让我确定村里曾经有一这样的个“小庙”。
   “报庙”是村里的一个习俗。是专门针对死人的一个习俗。我们村里死人有讲究。谁家死人了,要在家里放三天。第一天的习俗是晚上“捂火”。把死者生前睡过的褥子和草席拿到三岔路口烧掉。第二天晚上,便是“报庙”,死者的亲人,包括七大姑八大姨,只要是孝子,都要去。从家里走的时候,孝子要拿上一根白纸裹着的麻杆。拿上长绳子。一直走到小庙旧址边,然后烧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放上一挂长鞭,请来帮忙的知客(如同现在的司仪)大喊一声:“孝子们哭上啦,火把亮起来啦,走勒,回啦……”
   然后,便能听到女人们带着唱腔的哭嚎。绳子的前端绑在死者的长子腰间,有两个人搀扶,后边所有的孝子都手拉着绳子,在唢呐悲伤的乐曲中一步一拜,三步一跪。爱热闹的年轻人,在绳子的后边拉,孝子在前边扯,到最后形成拔河的局面。
   “报庙”本意是伤心的过程,意思是到庙里告知死者的祖先,后人去了,要给予保护和照顾。但是往往在拉大绳子的过程中成了玩闹。这也是早期村里的娱乐之一。俗称“拉大绳”。
   从这件事儿上看,“小庙”在村里的位置显而易见。这让我对此产生了解的渴望。年少的时候,我曾经站在小庙的旧址上浮想出一座庙。一座和电视里一样的庙宇,尽管它很小,但五脏俱全,这里有我们张姓祖先的名字、辈份以及后代各家男丁名字和辈份。初一、十五,或者谁家有红白喜事,都去祭拜小庙的场景。幻想终究是幻想,现实依旧是啥都没有。
   后来长大了,因为对宗族的热衷,更加渴望对张氏一族多些了解。可惜,面对一堆黄土,终究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又一次找到了“二十能”伯伯。希望能找出一些有关“张姓”祖先的辈份,或者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二十能“伯伯想了想说,在故乡另外一个张姓的村子里,有那砸断的半块石碑,那上边刻着我们张氏祖先的名字。那个村子原本和我们村子是一个村子,1970年搬迁的时候,因为后靠的地方距离老村近,土地不够,另外一半人只好插迁到离村子2.5公里一个名叫“马道”的地方。搬迁的时候,因为当时的“队长(类似于现在的村支书)在那个队,所以,他们强势地拉走了刻有“张氏”家族祖先名字的半块石碑。“
   得知这样的消息,我惊诧得从椅子上一蹦而起。急促地说:“那赶紧去把石碑弄回来。”
   “二十能”伯伯说:“现在谁能操那个心呢?四十年前,他曾经去要过那块石碑,当时那搬走石碑的队长还活着,他拒绝了“二十能”伯伯的要求。后来“二十能”伯伯不甘心,拉着牛车,准备半夜去把石碑偷回来,可惜,石碑太沉,他一个人搬不动,还没等找到棍子撬,就被人发现,吓得逃了回来。再后来,就渐渐打消了把石碑弄回来的念头。如今那半块石碑还在“马道“村某某家的院子里扔着……“
   “反正他们现在也不珍惜,咱们去把石碑要回来。”我抢着打断了“二十能”伯伯的话。
   “二十能“伯伯又笑了:“别看人家现在人家扔在院子里不管不问,如果咱们现在去拉,另外的张姓人家肯定不会给咱们的,他们就是霸占了。”
   我如泄气的皮球,沮丧地坐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想到这句话,却又觉得不妥。说来说去,辈份,依旧是谜底。
  
   【四】
  
   关于“张姓“那乱了两辈之上的辈份,我至今无解。
   2011年8月,我们村再次搬迁,这次是连根拔起,直接迁到离家100公里的地方。原来被我称为“新村“的地方,成了我笔下的故乡。故乡的老村,有“冯家宅子”的地方如今是一片汪洋,小庙旧址也被淹没,至于故乡,也在水边徘徊了。
   新搬迁的村子,楼房矗立,村名还叫“张寨”,只是没有后边的“村”字,改成了“张寨社区”。这样的名字越来越接近城市化了,可我却感觉少了土腥味,缺了点什么?
   让人意外的是刚搬迁到新家一个月,爷爷竟然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像领军人物一样,勇敢地率先“西去”了。没有了故乡的“小庙“,给爷爷“报庙”成了问题。村里几位长者凑在一起商量,最后合计,没有小庙不要紧,关键是属于丹江岸边的风俗不能丢了。于是乎,选择一个离村子最近的三岔路口,作为”小庙“,把爷爷逝世后报庙的风俗给完成了。我认为,报庙这件事儿,既像固定的模式,但也有怀念故乡的成分在其中。
   埋葬了爷爷后,我又找“二十能”伯伯,旧事重提,希望能去“马道”村,把那刻有张姓祖先名字的石碑弄回来。实在不行,黑夜去偷回来也中,然后盖间宗祠,把我们张姓的辈份刻上去,以便后代子孙了解。
   “二十能”伯伯已经八十岁了,虽然他精神矍铄,可毕竟老了。已经没有当初的斗志了,他笑着说:“没想到,咱们张姓的祖先,需要一个嫁出去的姑娘来操心,要是村里的干部,能有你一半心思,咱们的祖先也能含笑了,可惜了……
   我的想法终究没有实现,移民新村的房屋很好,住进新家的乡亲们,幸福地生活着。新出生的孩子,没有人像以前那样起名,把辈份加在名字的第二字上。
   现在流行算命起名,出生年月、日期、时辰成了起名的重点参考,而我一直追寻的辈份却被随意的丢弃在一边。“张姓”排好的二十辈,我不知道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有几人知道,也不知道将来他们会不会沿袭应用。
   假如,很多年后,村里又出现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年轻人,他想追查祖先的辈份,该从何查起呢?“二十能“伯伯古稀之年,他的岁月毕竟不会长久了。而”冯家宅子“和”小庙“也已经成为历史的烟云,我这辈的人都没有看到,后辈估计听说的机会都不会太多。因为讲述这些的老人已经在逐渐减少。
   村庄是怎么来的,我不清楚。她在中国亿万个村落里,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了,村子周围没有名胜古迹,村子也没有出过历史名人,如果说非要和历史文化沾边,往远处说,那她只能是沾点“楚文化“的光,因为据考古学家证实,在丹江水库下,是楚国早期的都城,淅川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可参考《春来江水绿如蓝》一文)但这些,和这个小小的村子之间隔着一条辽阔的丹江大河。
   沿着岁月的脚步走来,这个小小的村庄,她究竟经历几次迁徙,几次改观,谁也不清楚,但她最终的归途却赶在新社会,于是,她拥有美丽的容貌。给现代孩子一个崭新的家,他们舒适、甜蜜地生活,有点乐不思蜀……
   故乡,那个丹江岸边的小村子,彻底沦为记忆了,她来兮,归兮,留给我的却是永远的谜底……
  
  

共 51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引用古诗文”来兮归兮”做题目,显得比较诗意,是为文章第一亮点;然后作者的语言犀利而幽默是为第二亮点;文章整篇都在探寻村子的来处,担忧其去处,反映了对祖先的探寻和追踪,暴露了作者是一个怀旧和不忘本的人,这种感情是最真挚热烈和感染人的,这是文章的第三亮点。本篇文章以深沉幽默的笔调围绕着寻祖追宗展开叙事,在不经意间为读者讲述了自己小村子的习俗,生动有趣,让读者了解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村子:它最先的名字叫做冯家寨,后来又叫张寨村,再后来由于南水北调搬迁到异地称为“新村”称“张寨社区”。也让读者了解了这个村子的“来兮归兮”,也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纳闷村庄的“来兮归兮”。亲爱的朋友们,您想探寻这个村庄的“来兮归兮”吗,请您阅读吧!很别致的一个小村庄演变的岁月故事,推荐读者阅读反思,感谢文友赐稿,欢迎您参加征文,祝创作愉快!【编辑:馨儿】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31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5-05-29 22:49:02
  欢迎诺儿参加征文,祝创作愉快!欣赏您的文章,祝才情飞扬,佳作连连!
馨语馨愿
回复1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6-01 08:45:08
  呵呵,娱乐一下,重在参与!请问你好
2 楼        文友:明山秀水        2015-05-30 12:35:11
  问好作者,遥祝周末愉快!
探索文学,谨为《呜咽的柳沟河》积蓄能量……
回复2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6-01 08:45:44
  感谢支持,问你好!辛苦了
3 楼        文友:婉溪清扬        2015-05-30 12:45:34
  语言犀利,见解独到的回忆,使小村庄演变的故事流淌,让岁月变迁在来兮去兮中。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6-01 08:46:18
  谢谢支持,问你好,主要是线着无事而已!
4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5-05-30 14:37:56
  一个故事流淌的村庄,岁月令人回忆。欢迎参加征文。问好!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回复4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6-01 08:49:04
  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主要闲而已!问你好
5 楼        文友:丙凡        2015-05-30 19:23:11
  欣赏文友美文,感谢赐稿天涯,祝取得好成绩。
做兰花一样的女人
回复5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6-01 08:49:18
  谢谢,问你好!
6 楼        文友:你猜        2015-05-31 01:59:51
  欣赏精彩佳作,预祝取得佳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6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6-01 08:49:46
  哈哈。我闹着玩的,没想获奖,重在参与,俺稀罕热闹!
7 楼        文友:潇男        2015-05-31 09:49:28
  欢迎赐稿天涯征文,欣赏佳作。问好!
文学是生命,朋友是天地,淡泊名和利,贵在情和义。
回复7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6-01 08:50:22
  感谢支持,你辛苦了!问好!
8 楼        文友:薄荷蓝        2015-07-30 15:34:43
  有这么好的文字陪伴,这个午后清凉舒服无比!
回复8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5-07-30 15:44:21
  呵呵,谢谢支持,问你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