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人生的天平(说文)

精品 【酒家】人生的天平(说文) ——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开始说起


作者:柳约 举人,379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2发表时间:2015-06-01 08:55:25
摘要:灵魂太轻容易丧失自我,如果负担太重,又容易走向毁灭。那么,到底我们该选择什么?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惑:是重还是轻,这是个永远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酒家】人生的天平(说文)
   1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昆德拉,后来看到马原在《阅读大师》这本书里,有一章专门讲昆德拉,说他喜欢探讨。在我印象里,昆德拉好像不是个喋喋不休的人,于是拿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来印证。重新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仿佛仍旧怀揣着一个逝去的梦。——虽然那个做梦的人已经醒来,但对于曾经那段流逝的岁月却一直记忆犹新,永远都无法抹去。我想,不管经过多少光阴的流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都会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
   老实说,这部小说暗流涌动,确实一度“让读的人异常艰难”。因为里面包含了政治,哲学,情欲,音乐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不管韩少功还是许钧,他们的译文都甚美,而等到读完后再来看时,就忽然多了些“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
   昆德拉在小说里曾一度把主人公托马斯吹嘘的无所不能,说他前后一共拥有两百多个女朋友。如此一个典型的花心大萝卜,差不多类似于唐璜的化身了。莫扎特的歌剧把唐璜塑造成著名的花花公子,在贵族圈子里跟上百个女人有染。以致于后来英国大诗人拜伦也写了一部长篇诗体的《唐璜》,在他的诗中,唐璜英俊博学,浪迹列国,依旧招蜂引蝶情债无数。但跟莫扎特不同的是,天性浪漫的大诗人拜伦,却将唐璜写成了一个正义善良的化身。在昆德拉的笔下,主人公托马斯的职业是位医生,自然也算得上是正义的化身,但他却没能够将这份铁饭碗端到最后,一度还成为了窗户擦洗工。昆德拉安排托马斯的画家情人萨比娜作为一条支线,始终不近不远地出现在托马斯的生活里,在我看来,这里面除了方便探讨隐藏的情欲以外,更多的,还有一种诗性的沉思在里边。
   尽管生活永远都是靠自己选择,但大部分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来生加以修正。所以昆德拉一再的宣扬这种思想,即小说里所说的“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马上经历,仅次一次,不能准备。”
   确实,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彩排,所有发生的一切皆不可重来。
   昆德拉的这部小说在发表后四年的时间里,还被菲利普·卡夫曼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1988)在美国上映,我曾经在读完此书的时候,心血来潮的找过《布拉格之恋》这部影片,结果很不巧,在当时并没有找到。但在我心里并未感到太遗憾,电影与书籍总是两个极端,文字表达和视听感受,这两者无论多么契合,都有一部分南辕北辙的危险。
   你的思想一不留神,就会被这两者夹缝中所产生的引力给拉下深渊。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小说的重要前提在于它的可读性。钱钟书先生曾说过一句妙语,“任何比喻都是画不出来的。”如果套用昆德拉小说里的哲学思路,电影能展示的是轻,文字能表达的是重。
   但这种轻重之别,永远没有高下之分。尽管电影的路子越走越宽广,但文字里所蕴含的思辨感染力,却向来都是读书人精神的盛宴。
  
   2
   昆德拉很会断章取义,他把小说的七个部分割裂了再组合,然后再割裂,几乎没有人敢这么尝试。虽然它的主体更多的体现在了哲学的思辨上,然而昆德拉小说里出人意料的情节却比比皆是。在莎翁戏剧里,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里,同样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法。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当做音乐剧来欣赏,也可以当成爱情故事来看待。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苏联军队侵略了祖国,无法在布拉格继续生活下去,他只有流亡在外。虽然后来回国,却只能辞掉医生的职业,而女主人公特蕾莎同样也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在酒吧打工的时候,酒吧里所有的男人们都想调戏她,虽然这其中也有男人成功过,但托马斯和特蕾莎两个人的爱情一直都没有受到过影响。
   后来两人离开了布拉格,带着一只名叫卡列宁狗,在一个遥远而又偏僻的乡村住了下来。在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村子里,两人终于过上了幸福而又甜蜜的生活。当我以为这几乎就是故事的结局时,一场横空飞来的车祸,却将两人卷入了命运的车轮之下,以致于双双离开了人间。昆德拉将一场盛大的悲剧推上了高潮,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傅雷在张爱玲写的《金锁记》里,谈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中的感想,他说:“曹七巧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偏偏情欲却来得嚣张……”
   同样的,托马斯也是个担当不起的情欲的人,偏偏情欲也来得嚣张。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畴里,我以为昆德拉写出来的情色远不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老成,写出来的哲学远不如萨特的《恶心》有名,写出来的人物意识远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高超,甚至在情景描写方面也不如小仲马的《茶花女》细致……但这些并不妨碍昆德拉文学大师的成就,文无定法,昆德拉的特色是无法言说的,只有沉浸在故事里的人,才会对他感到惊讶,并且由衷地佩服。
   就像文章一开始马原所提到的,昆德拉确实有点喜欢探讨。
   在他另一部短篇小说《搭车游戏》里,昆德拉再一次探讨了情欲的本质。他以调侃的笔调描写了一对男女青年假戏真做的一场游戏,在路途上,小伙子把女友当做妓女来对待,昆德拉便借此来揭示“人们受到压抑的性欲本来处在潜伏状态中,性欲所受的压抑具有难以承受的重,因此人一旦从性欲压抑的“重”中拔出来,进入性自由的“轻”当中,这种“轻”却改变了性质。”(《20世纪外国作品选》郑克鲁编)小说到最后,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感情不能拿来游戏,他们的关系因为一场游戏而改变了性质,因此路上建立起来的友谊也将荡然无存。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算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另一个侧面的延伸。因为在这其中,昆德拉同样也谈到了“轻与重”二元对立里面所拥有的哲学原素。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昆德拉絮絮叨叨的,之所以将如此多的笔墨都耗费在一个女人身上,他说,“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种不能承受的轻,抽象的轻,形而上学的轻,这种轻也是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努力想要表现出来的主旨。流亡中的昆德拉练就了一种特别的本领,他一边用嘴巴在讲述,一边用手在描写,更多的时间里,则一直用心在思索。周伯通在桃花岛学会了左右互搏之术,昆德拉似乎更胜一筹。我觉得昆德拉不仅会写故事,而且还擅于隐喻,比如托马斯与萨比娜之间的情爱,比如他们亲密时的拍照动作。
   一次等于没有。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说着说着,昆德拉的笔锋一转,他终于写了句妙语,“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在人生的天平上,这是一种永远也无法甩脱的重量。
  
   3
   公元6世纪的哲学家巴门尼德(armenides)曾提出过“两元相对论”的学说。巴门尼德认为,我们所在世界的基本元素由黑暗和光明所组成。类似于这样的,还有存在与虚无、温暖与寒冷、精致与粗糙……正如许多阅读过昆德拉小说的读者们喜欢谈论二元对立一样,昆德拉本人同样也热衷于二元对立。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里,从始至终都把故事的发展围绕在“重与轻”这一对难以调和,不可交融的关系里,一路不停地在碰撞,不停地在摩擦,最后终于闪现出灵魂的火花来。
   我们看昆德拉同一时期的作品,从《笑忘录》(1978)到《不朽》(1990),再回到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特别喜欢以反讽的手法,以及幽默的语调来谈论人类的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的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里,昆德拉成功的也在中国刮起了一股新风暴,在此之前,除了泰戈尔,从来没有哪个作家会如此大受中国读者的赞扬。
   从轻盈的灵魂到沉重的肉体,从偶然的发生到必然的命运,从短暂的瞬间到不灭的永恒,从无声的沉默到滔滔的诉说……乃至最终的从男人到女人,轻所代表的永远是干净清澈的东西,而重所代表的,永远是浑浊不堪的物体。
   生活里永远充满了悖论。也许,昆德拉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应该活在真实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有动荡与不安,翻开米兰·昆德拉的档案,他的创作之路上同样也带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漂泊。
   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的昆德拉,父亲是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昆德拉生长于捷克这样一个小国家,似乎成了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就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在我们中国,向来有一句古话,“穷则变,变则通。”——昆德拉在他的童年时代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渐渐阅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青年时代的昆德拉写过诗和剧本,画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的他,50年代初,终于作为诗人登上了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否则我们现在也阅读不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杰出的作品了。
   当昆德拉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昆德拉的《玩笑》一度被列为禁书。他的文学创作在国内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于是昆德拉从此成为了流亡作家,但好在法国人民热情地接纳了他,使昆德拉在其后赢得了最高的世界声誉。
   自从苏联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以来,一大群捷克作家的书只有在别国才可以出版,流亡中的作家中不只是昆德拉,还有帕维尔·科胡特、什克沃雷茨基、伊日·格鲁沙……但只要提起捷克,让人们印象最深的作家,依然还是昆德拉。
  
   4
   “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小说从开头真实与谎言的对立,到结尾轮回与死亡的对立,这些穿插在其中的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相比之下,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几乎微乎其微。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过于渺小。
   记得作家韩少功好像说过,如果文字只是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学确实已遭遇强大的对手,落入螳臂当车之势。韩少功的话有些警示的意思,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传媒时代。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文字的感觉承担,一条是文字的思辨负载。”
   不管怎么走,最后我们都会回到昆德拉所引出的话题中来。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灵魂太轻容易丧失自我,如果负担太重,又容易走向毁灭。那么,到底我们该选择什么?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惑:是重还是轻,这是个永远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共 46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米兰·昆德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如是说:“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昆德拉是捷克裔小说家,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中,外国作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税总收入,共有25位外国作家上榜,米兰·昆德拉以600万元人民币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9位,从而引发广泛关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在国内既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在熟读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从写作手法到艺术造诣,从人性剖析的思想高度给予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文章博古论今,主题鲜明,论据详实,读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启发力。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02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15-06-01 08:57:36
  只有熟读原著,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如此重磅之文,作者的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令人敬佩!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1 楼        文友:柳约        2015-06-02 22:17:13
  呵呵,等有空了,再写点国内的作品,其实昆德拉这个人,一般人很难掌握他的写作意图,实在是太复杂了。感谢山泉老师辛苦编发此文,容我日后再来改进。
2 楼        文友:山泉        2015-06-01 10:17:25
  问好柳约朋友,谢谢支持酒家!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3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5-07-05 19:00:48
  理性的思考,让人思索。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