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草坪铺纪事

精品 草坪铺纪事


作者:凉月如眉 秀才,1698.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76发表时间:2015-06-04 23:24:59
摘要:一条河——旬河从秦岭流出,一路接纳小溪,蜿蜒东下,在即将入江的黑山对面,贴着一道不知名的山梁绕一大弯,弯出一块硕大的盆地。不知哪年哪月起,这盆地上便有了人家,一年一年的,青瓦泥墙的屋舍便连成二三里长的街巷,鸡鸣狗吠,人欢马叫。也不知哪年那月,这儿有了一个名字——草坪。


   一条河——旬河从秦岭流出,一路接纳小溪,蜿蜒东下,在即将入江的黑山对面,贴着一道不知名的山梁绕一大弯,弯出一块硕大的盆地。不知哪年哪月起,这盆地上便有了人家,一年一年的,青瓦泥墙的屋舍便连成二三里长的街巷,鸡鸣狗吠,人欢马叫。也不知哪年那月,这儿有了一个名字——草坪。
   草坪,带些山野味儿的名字,绝无文人绞尽脑汁的文绉绉。草坪没有草。因何将这生息之地叫草坪?没人说得清,如同没人说清满目青翠却名为黑山一样,就连带着铜框眼镜、成日里捧着一册黄的线装书的爷也说不清楚。虽然无人说清她的身世来历,可人却在这黑山旬水之间一代代地繁衍起来,青山绿水之间的这块坝子,渐成旬阳至长安道上一处人烟阜盛的村落。
   又不知哪年哪月起,以旬城为中心,分别沿汉江上行十五里、下行十五里,沿旬河上行十五里处设铺,草坪铺即是其中之一。铺是路标,更是管理机构。庙会、集市也在铺进行。每到逢集日子,十里八乡的人带着妻儿老小,牵着骡马牛羊,挑着田里出产的粮食果蔬,将这三里长的街道挤得密不透风。更有卖两掺面、漏鱼儿、酸拌汤等等男人女人的吆喝声,让吃食的香气浓浓地弥散在空气中,钻入人的鼻孔。于是,娃娃眼巴巴盯着那热气氤氲的吃食摊,大人则拼命吞咽口水,从贴身的衣袋掏出钱,买一个油糕或一个烧饼给娃娃解馋,而他是舍不得给自己买的。可是,新媳妇们就不一样了,眼睛一瞟,嘴巴一努,年轻的丈夫颠儿颠儿地跑到食摊前,买来她想要的吃食。
   最热闹的地儿,其实是庙前的戏楼。戏楼高高耸立着,要爬几十级石阶才能上去。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台下人头攒动,唱到好处,一片叫好声。唱大戏是铺上逢集的重要节目,十里八乡人赶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看戏。小时候听婆说,要是遇吃会,那大戏是要唱上三天的,来的人更多,远至外县的族人。说这话时,婆带着极其神往的语气。尽管婆的诉说竭尽铺陈、渲染之能,我还是无法想象那盛况,而且,对于婆说的“吃会”,也不明底里。吃会?是梁姓族人一年一度的聚会?梁氏一族非本地土著,乃是明清时从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分散于安康各地的。爷从眼镜片后看着我说。
   铺的设立,让“铺上”——草坪铺闻名十里八乡,外乡、外县乃至山外人纷纷迁来定居,于是,街更长了,街后的坡上也有了一个个小村落,星罗棋布一般。铺上人多以种地为生,也有开作坊、商铺的。梁氏一族在曾祖父时开了丝绸作坊,从缫丝、织造、染色到售出,都是曾祖父的五个儿子负责。
   爷负责织造。
   爷是个严谨的人,无论读书、做事都是认真、严谨的,为人中规中矩,不越乡规民俗、道德风化于一步。在兄弟中读书最多,写得一手足以乱真的颜体字,深受曾祖父喜爱。爷一生读书,一生看重读书人。
   中国科举,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渴望依存的一脉长流。历代文人人生的升沉荣辱乃至家族的兴衰荣枯,大都与科举有关。历代统治者也非常重视科举制度。唐朝时,把榜上题名,高中科举者称为“登龙门”。唐朝每次科举放榜新进士登第后,还要参加一系列礼仪性的活动。进士们在拜谢座主(考官)、参谒宰相后便可参加曲江宴饮、杏林宴饮和雁塔题名等活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备受荣宠,极尽风光。《唐摭言》记,唐太宗在宫门口看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而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也就是通过科举抵达帝王的“毂中”。如此精巧地将科举选才纳入封建政治机制,对文人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吸引力,于是,一种独特的科举人格形成了,镂刻于代代文人心中。以此解读爷的爱书、爱读书人情结,就说得通了。只是可惜了,他生于封建末世,生不逢“科举”之时,又身处偏僻的陕南山地,看不见风起云涌的世事变迁,感悟不到社会思潮的巨大变化,因而,死死抱住科举入仕、显身扬名观念不放,深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在我及我一样的后辈眼中,便是严厉的不识时务的古董。
   曾祖父逝去,曾祖母掌管家事,将销售丝绸事务交给二爷。于是,能说会道、使乖弄巧的二爷,很快染上吃喝嫖赌恶习,时间不长,将家族带进破产境地,使梁家成了没有立锥之地的赤贫户。作坊关了,房子卖了,家分了。一个大家族仿佛一夜间作星云散,只有爷带着婆、五爷带着五婆留守几间老屋。
   岁月缓缓流淌着,像流过街前的旬河,碧绿澄澈,水平如镜。梁氏家族败家之大事,在悠悠岁月里,如风吹过旬河,生出细小涟漪,很快恢复平静。
   二
   五爷、五婆与我家隔街而住。五爷和爷是孪生兄弟,两人形象却大相径庭。
   爷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身段笔直,起坐之间自有一股阳刚之气在周身弥漫。五官轮廓分明,面部线条刀削一般。小时候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沦为土里刨食的爷,成日将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竟能在古稀之年,脊背依然端直如初。在责罚犯错的儿孙时,依然从眼里射出剑一样冷峻的寒光。
   然而,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五爷的形象。仿佛女娲造人偷工减料了似的,与四个兄长相比,五爷矮小、瘦弱。一双罗圈腿,站在那儿就是一个标准的“O”。他长得瘦小也罢,长相也不容恭维,耷眉耷眼。没人叫他大名,长辈、平辈叫他五娃子、老五,晚辈叫他五叔、五爷。从小在梁家做童养媳的五婆,因了他的形象,一生对他呵来斥去,从没敬他如婆敬爷一般,可是,一天两顿饭还是按时做给他吃的。
   五爷门前有一棵大槐树,树荫足有小半个篮球场大(我家房后就是学校),遮住了他家的房子、房前场院、房头的一盘石磨。除了雨天和冬季朔风凛冽的日子,晌午、下午饭时,树荫下集中了端着饭碗的邻里老少。坐在五婆端出的凳子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话声,伴着咀嚼饭菜的声音,在街上飘荡,而大人们劳作的疲累也得以消解。尤其春季槐花盛开时,满树白的槐花和树下吃饭的人,简直就是一幅画,那浓郁的花香,让不带荤腥的饭菜也陡然变得香甜可口。
   五爷和五婆没生育,所以,五爷也好,五婆也罢,对娃娃很疼爱。五婆曾经给人做过保姆,那家三个娃都是她带大的,时间长了,她竟视为己出。一次,我弟和她带的娃娃在槐树下玩,玩着玩着,你推我一下,我拍你一下,俩娃都哭起来。五婆一听那娃的哭声,惦着一双三寸金莲,从屋里扑出来,将我弟一把搡到地上,心疼地抱起那娃,查看有无受伤。婆看见了,甩开一双未能缠成型的半大脚跑过去,抱起我两岁的弟,朝五婆怒目而视,大声斥责她,人家娃比自家娃亲?从不饶人的五婆扬起尖利的声音,与婆争吵。可是,到了晚上,五婆从对街过来我家,一脸愧疚地塞给弟弟一块点心。
   长相猥琐的五爷,却能通阴阳两界,能预知将要发生而未发生之事,还能用一碗清水给人治病。治病时,他一边用两只手指头朝外洒水,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念的什么?无人听清,那神态极虔诚、认真、一丝不苟。那时的五爷神秘极了。可在一帮青年眼里,他的样子滑稽极了。他们对他的态度很是不屑。一碗清水能治病吗?封建迷信。可找五爷治病的人很多,除了铺上、周边村子的,还有一位解放军连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旬阳,多地驻扎有建设襄渝线的解放军部队。草坪也不例外。上街头河边空地上,是某铁道兵团部所在地。那儿本是一片乱石丛,推平后,盖起一排排营房。那些营房功能齐全,除了驻军,还有电影院、制冰房等等,都是铺上人第一次知道的新鲜事物。下街头不远处的隧道外,就是连长和他的连队驻地。解放军和地方民工从隧道运出的石渣,在隧道外堆成山,少量的废木头、木片也夹杂其中。五爷人老了,不能和铺上的年轻人一起上山砍柴,便每天背着敞口的大背篓去隧道口捡柴。没人知道连长如何知道五爷会治病,也没人知道他怎样给连长治病,只知道五爷突然背回来的柴硬扎了,多是整齐的废木料,天天如此。人问多了,五爷便说,他治好连长的牙疼病,连长不光请他吃饭,还每天为他准备好废木料,让他背回家。那一年,五爷家的柴很充足,屋里、屋外堆满废木料,棚起的阁楼上也整整齐齐地码着废木料。
   五爷少言寡语,是和大人们在一起,可与我们一起就不一样了。月明星稀的夏夜,萤火虫像星星一样在周围飞着。逮够了,也玩够了萤火虫的我们——五爷的一群侄孙,围在他身边,听他说自己的故事。有一回,我从山上背柴回家,经过一根平放的水桶粗的树干旁,累了,便坐上去歇歇。谁知,屁股下的树干是软的,还蠕蠕地动。哦,原来是条大蟒蛇。五爷的声音一点也不夸张,不渲染,可我们一帮小毛头吓得大呼小叫。
   一天晌午饭时,大槐树下,一群人端着饭碗围在五爷身边,听他谝闲传。五爷说,昨夜我亲眼看见一只狐从铺上悠悠走过。一阵哈哈大笑后,有人说,五爷,你又要编排人了。
   那是只九尾狐,九只蓬松的大尾巴像开屏的孔雀呈扇形竖起。细长的眼睛很妖媚,嘴巴又小又尖,火一样红。五爷边吃边说,这东西最迷人心性,最会祸害人世。殷商不就是苏妲己给亡了吗?妲己就是九尾狐……
   锤子家的生了,是个女娃,粉嘟嘟,眼珠亮晶晶的。有人端着饭碗走过来说。
   正在听五爷说九尾狐的众人,便转移了话题,说起刚刚出生的女娃。突然有人说,五爷,你该不是说锤子闺女是狐狸精托生的吧?不等五爷搭腔,有人说你还真信五爷的话?啥年月了,还有狐狸精。哪会呢?我是跟你们谝淡话呢。五爷一边哧溜溜喝拌汤一边慢悠悠说。
   五爷的话大人是不信的,可小小的我信。那时,大妈家隔壁就住着一只狐狸精,房门整日关着,我从没见过她。每次牵着大人的衣角走过狐狸家门前,我又恐惧又好奇。很怕她突然从房里冲出来,可又隐隐期待着她冲出来,她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能亡了殷商?殷商是什么?
   这样的疑问和对狐狸精的恐惧伴随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我外出上学,新的世界吸纳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才得以忘却。去年的某一天,亲戚聚餐,说到老家草坪的话题,我和姑说起深藏心中的狐狸,姑呵呵笑过后,说,哪是什么狐狸精,是某某的媳妇,一个病秧子,成年躺在床上。
   啊?惊诧之余,又觉得事情的真相本在意料之中。凭借十多年读书阅历,我应当知道,世上没有狐狸精。只是儿时印象太深地镌刻在记忆深处,才会盲目地抹杀科学与理性,深信不疑有狐狸精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块天地。
   三
   婆是有杀伐决断力的女人,若生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定是某一领域的带头人,绝不会屈居人下,任人呼来唤去。
   她是身材小巧的妇人,漫长的岁月给她容长的脸涂上古铜色,像许多年老的妇人一样,一头花白的长发在脑后梳一大髻,一身或黑或蓝或灰的衣裤洗得干干净净,大襟褂的布纽襻扣得严严实实。
   从我记事起,威严的爷从不过问家事,终日坐在椅子上看发黄的书,不时端起黄铜水烟袋吸上几口。家里来客了,爷陪人喝茶、聊天。只有小个子的婆成日忙碌着,忙着安排家事,忙着一大家子的吃喝,忙着年前节后迎来送往,打发人拜年送礼,忙着带次第出生的我们姐弟。无论多忙,婆对家事的料理都是有条不紊的。再忙、再拮据的日子,她都显出笃定神闲,让一家老小心安。她乐呵呵招呼来客,将四菜端上桌,再将一瓶酒放在桌上时,客人无不感慨我家的日子厚实。
   婆一生育有三男两女,我父亲排行老二。因了爷的读书情结,除了聋哑的小大,大爹、父亲和姑都读完初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爹参军提干后,大娘随军成了军属,父亲进了电厂,娶了当教师的母亲。然而,困难的日子到了,草坪铺虽然没饿死人,可家家粮食不够吃,劳力少的我家,分的粮食更少。
   婆看清家中缺劳力的严峻现实,当即要求父亲和妈退职回家挣工分,大爹、大娘也力劝他俩回家种地。你俩在家挣工分,我们在外挣钱。大娘给母亲说。唉!长叹一声,父母背着铺盖卷回到草坪铺。那一刻,父亲和母亲一定没想到,这一抉择意味着什么,没有想到他们再也走不出草坪铺,将终生与艰辛、困窘为伴,而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因此消磨殆尽,只余肩上承载的生活重负。
   婆是传统的,恪守婆婆在儿媳妇面前拥有绝对权威的准则。母亲毕竟在城里待过,会裁剪、缝制时新衣服,于是,铺上的大姑娘、小媳妇常来家,请母亲帮忙做衣服。时间长了,婆便常常在夜晚,隔墙训导母亲。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会跳神。某某家的不是东西,一个是非精,你少跟她混。婆厉声说。
   再木讷沉闷的人,年轻时还是好玩的。母亲那时就常常忘了婆的话,不时和那小媳妇一起玩笑、说话、做针线活。婆见了,立刻黑了脸,气哼哼走开。等到母亲回到家,迎接她的是婆更严厉的斥责。这样的时候,母亲一声不吭,那泪水却像绵绵不断的秋雨流个不停。
   小大是婆的第四个娃,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却又聋又哑,婆便对他倾注了比对其他四个儿女多几倍的疼爱。不让他干活,即使长成大小伙子,也不让。长到二十多岁了,偶尔担回水,走得趔趔趄趄,一担水担回家只剩下小半桶。而铺上的娃娃,十多岁就能从井里担回满满两桶水。

共 24769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草坪铺,是作者的家乡,文章以作者的家为叙述核心,以几代人的生存史为线索,写出了草坪铺厚重的历史。文章从作者的曾祖父和爷爷辈落笔,写出了当时家族的兴衰历史;然后写五爷和五婆,写婆,写母亲,写父亲,写银环,写出了每代人踏实而充满艰辛的生活历史,把草坪铺人的生活情形、生存方式、生存智慧、亲情关系、家庭观念、伦理道德关系等都逼真地展现了出来,写出了作者对家人的理解和敬重,也是对草坪铺众多社会底层生活者的理解和敬重。文章写到了作者的生活,写了校园生活、农村的文化生活等,同时,也写出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历史。阅读这篇文章,阅读了作者的家族历史,阅读了草坪铺的历史,也阅读了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历史。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篇叙事散文,人物众多,但是各个思想、性格都非常鲜明,构成了真实的家庭,真实的社会,构成了作者对家和故乡的深厚情感,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沉沉的情感。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605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6-04 23:44:35
  文章语言流畅精练,叙述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借助家族成员的描写,写出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写出了作者对人和社会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凉月如眉        2015-06-05 08:41:00
  早安,春雨老师!很赞的编者按,感谢老师辛苦编发!
2 楼        文友:阳媚        2015-06-05 15:03:19
  本人很是欣赏作者质朴细腻的文笔,篇章构思缜密,娓娓道来的家史刻在作者心里,那份牵挂,那走不出的乡情,历史的足迹,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以及自己童年的点滴……一切的一切透过时代的剪影展示在读者面前,乡村的发展、历史的变更、亲情、友情、爱情、乡情贯穿了全文,一篇家族史的真实写照。文笔灵动、细腻,如沐春晖之感,难得一见的佳作,赞!
回复2 楼        文友:凉月如眉        2015-06-05 21:08:28
  谢媚儿鼓励!祝您晚安!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06-05 16:47:35
  一篇非常耐读的好文章,而且写的是距我很近的旬阳的故事,先收藏到我的空间,再细细地品读,问好作者,祝夏安!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凉月如眉        2015-06-05 21:10:29
  旬阳、湖北是很近呢,感觉很亲切。谢关注、鼓励!
4 楼        文友:风飞沙        2015-06-06 00:51:55
  以前读如眉的小说的时候,我曾猜想过,是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了如此内蕴丰富的如眉?从这篇纪实散文,了解了如眉的家族、历史伤害下亲人尤其是善良的父母对如眉的爱。让人在感叹时事弄人的同时,也为那苦难中不失儒雅、艰涩中不失宽厚的父母的光辉形象所感动。文章如涓涓溪流,每一滴都撞击在读者的心上,喜欢这样朴质动人的文章。问好如眉,祝佳作不断!
回复4 楼        文友:凉月如眉        2015-06-06 08:19:46
  谢谢沙沙!握手!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