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平凡世界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平凡】坐在岸边的思想者(随笔)

精品 【平凡】坐在岸边的思想者(随笔) ——为文友张志伟诗集《坐在岸边》代序


作者:舟中人 举人,4119.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95发表时间:2015-06-14 23:02:55

【平凡】坐在岸边的思想者(随笔)
   认识张志伟,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和志伟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开平人,彼此相识于这座侨乡小城,完全缘于文学,缘于诗歌,缘于这种共同的业余爱好。说来,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平常我跟志伟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只是有时在圈子内一些文学活动中见见面,偶尔也会在网上闲聊几句,仅此而已,彼此心照不宣,当然也称得上是知心朋友。更多的是,我通过读他的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或诗意空间,从而加深对他的了解。
   最初读到志伟的诗,是在江门市文联主办的《五邑文学报》上。记得那时志伟常常用“古戈”这个笔名发表诗歌。他的诗时不时在那份报纸上一整版一整版地发表出来,阵营庞大,蔚为壮观。多次认真品读之后,感觉他的诗颇有个性风格,给我留下一种耐人咀嚼的印象。可以说,读他的诗,对我而言,是一种心灵的放牧,是一种性情的陶冶,更是一种艺术享受。当年,我在开平报社工作的时候,曾做过文艺副刊编辑,编发过志伟的一些诗作,因此他的诗在我的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
   后来,志伟的诗陆续在《人民文学》、《北方文学》、《敦煌》、《作品》、《中西诗歌》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文学刊物发表,他还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文学作品征文大赛诗歌类三等奖、“华夏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诗歌月刊社第三届探索诗大赛优秀奖等奖项。他还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青年诗精品》、《中国文坛新锐文集》、《情爱百年》、《网络散文诗精选》等选本。这些都是其诗歌创作实力的见证,当然也是我预料之中的事情。从总体上讲,志伟在诗歌创作方面,为开平诗坛树立了一面旗帜,值得关注,也值得点赞。
   前段时间,我去深圳出差,收到志伟在网上给我的留言,他问我可否帮他的个人诗集写序。当时我的答复是:“可以,但怕写不好。”对我而言,帮他人写序,这还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因为我不是名家,顶多也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不敢轻易为他人写序。可是,志伟不在乎这些,他没给我任何压力,希望我顺其自然,随便写点就行了。考虑到志伟如此真心诚意,加上我本身也喜欢品读他的诗,于是决定斗胆地尝试一次,所以答应了他的真诚邀请。
   出差回到开平后,我收到了志伟发来的电子版诗稿,据说它的第一本诗集《坐在岸边》即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我在心里为他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家档次很高、赫赫有名的国家级出版社。志伟的这本诗集,共分为五辑,分别以其中一首诗的题目作为这五辑的标题,依次是《春天里的墙》、《雨中黄河》、《静观一朵花》、《在南方生活》和《一块生铁》,一共98首诗。读来,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志伟在诗坛辛勤耕耘多年的成果。对这本诗集,我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读志伟的诗,你会觉得他是一个勤于观察生活、潜心于思考而且擅长于营造诗意空间的人。无论是写街头小景,还是写旅途见闻;不管是写一件事物、一个事件,抑或是表达瞬间的思绪或感想,他都能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提炼出浓郁的诗意展现在字里行间,读来余味无穷。
   通读这本诗集之后,我感觉到志伟正是一位冷静的思想者,他一直坐在“岸”边,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然后静静地写诗,藉此来表达他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里所指的“岸”,既是时间河流之岸,也是茫茫人海之岸;既是时代潮流之岸,也是历史烟云之岸。他常在这些“岸”边观察和思考,同时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悟。尽管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已在时代潮流中日渐边缘化,而志伟能在他那独特的诗意空间找到一个超然物外的心灵支点。多年来志伟把他的心灵放牧在这种诗意空间里面,乐此不疲,且渐入佳境,真是可喜可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面的描述,正好契合了这本诗集的书名——《坐在岸边》,或者说是我将书名进行了一种自以为是的主观诠释吧。既然如此,我这篇文章也干脆冠之以《坐在岸边的思想者》。而事实上,也正是书中的两首诗给了我这种灵感,一首是《坐在岸边》,另一首是《思想者》。我只是把两者“嫁接”在了一起,貌似天衣无缝。
   在我的印象中,志伟的很多诗,从内容层面上看,都是先“观察”,而后“思考”的。例如集子中开篇的《窗》,他是这样写的:“把一扇窗打开/寻找一只鸟的身影/看它在灰色的轻颤的枝头惊飞/成了我早上醒来的一种习惯/趴在窗台/其实我是另一支离弦之箭/与鸟平行/或是略低于鸟飞行的轨迹/我承认这是一种微妙的错觉/就如我在暮色中承认/把另一扇窗打开/只为了迎接一群鸟的到来一样”诗人所观察到的,付诸笔端之后,往往具有画面感;所思考的,则是内心世界的东西。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自然转换,让读者在品悟到诗意的层次感的同时,又能读到一种客观、冷静的心灵感悟。这首诗中的“窗”,有迎来送往、吐故纳新的功用,当然它不仅仅是指生活中具体的窗,它还有抽象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观察生活的地方,也可理解为鸟儿寻求生活的“通道”,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窗”是从“不自由”回归“自由”,或者从“自由”走向“不自由”的一道必经的“门槛”或“屏障”。这短短的12行诗,不过才一百多字,表达的诗意却具有多种可指性,内涵颇为丰富。这正是诗人观察到位、思考入微、写得入理的功力所在。
   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见怪不怪,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说和好写的。可是在志伟的笔下,他能把一些极为平常、琐碎的东西或事件写得诗意盎然。就拿被纠缠推销保险这件事来讲,大部分人会觉得十分厌烦,而要将它写成一首诗,恐怕没有多少人写得令读者刮目相看,眼前一亮。而志伟做到了,而且写得相当精彩。他在《保险》一诗中,是这样描写保险推销员的:“她流进,像水/又像极了一尾鱼。她是圆滑的物体/保持着回旋的角度/保持着一点点的风/她挥洒下她的长发、唇、眼睫毛/修长的腿和丰满的胸脯/她的妖艳的背影,悄悄爬上的皱纹/液体在房间中流动/我在液体之中,接近于没顶的边缘/她说她能为我身体上的各个器官/和家庭的每一分子提供保险/甚至为我的晚年做好了安排/她的卖力,仿佛推销的是她自己/”面对保险推销员如此的圆滑和卖力,“我”又有何感想呢?接下来,诗人写道:“而我,只是愤怒/只是惊诧于水流走的速度/是的,是的/谁来为世界和时间提供一份保险呢。”诗人笔下这种由表及里的描写和反讽,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最后一句,戛然而止,掷地有声,将整首诗的思想境界立马提升了,令人回味无穷。
   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我认为,志伟的诗,正是具有这种艺术效果。他诗中写到的事物,我们本来熟悉,甚至可以说是熟视无睹,但经志伟一写,我们会对诗中的事物产生一种“陌生感”,从而更加有兴趣去阅读,去品味,直至深一层感知事物的内涵与外延,也因此得到审美意义上的顿悟和满足。这种审美效果,往往会在品诗的过程中,得到延长和深入,乃至时隔几日重读,又会别有一番风味。比如这本集子中的《钢琴家》、《古瓶(一)》《古瓶(二)》等等,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写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诗人善于把握所写的人或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然后从适合的角度,用最贴切而形象的语言,将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隐喻、联想、通感等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志伟诗歌艺术的特点之一,这无形中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当然,这也是我喜欢反复品读志伟诗作的原因之一。
   从诗歌语言方面来看,志伟的诗,大都写得适度的含蓄,而不流于直白,当然也不故弄玄虚。我认为他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不温不火。也就是说,他的诗,既不会轻易让你一目了然或一览无余,又不会让你感觉晦涩难懂或高深莫测。这种语言风格的文学体裁,也正是我所推崇和欣赏的。他在《桃花》一诗中写道:“桃花走后,我们所能忆起的/便只有消失的春天了/清脆的笑声,以及冰凉的雨滴/生活坚硬的质地里/总是藏着一些柔软的痛/桃花已不是人面/人面也并非桃花/如果她一路追随水的踪迹/那么将会到达哪里呢/春梦了无痕。灿若桃花的容颜/让我们记住了/青春里一部份的快乐与忧伤。”短短的十二行诗,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季节的转换,以及对青春和爱情的追忆与怀想。诗歌语言呈现出一种淡然、静美而脱俗的风格,读来意味深长,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感。这种语言风格,在志伟的绝大多数诗作中都可以读到。在此,我不想一一赘述,还是留给读者们自己去细心品读和感受吧。
   从诗歌题材方面来看,这本诗集也称得上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生活小场景,也有历史大背景;既有生活偶拾和顿悟,也有前瞻性的探索与拷问。从中,可看出志伟的诗歌创作视野是开阔的,他没有闭门造车,也不是孤芳自赏。因为生活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身边的社会现实是他的诗歌萌生的土壤,因此他的诗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可以说,他的诗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他的诗歌触角广泛延伸,几乎无处不在,从乡村,到城市;从眼前的点滴,到历史的烟云;从栖身的小城,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是他酝酿诗歌的场所,或者说都是他无限诗情所表达的对象。
   他在《工业时代》中,诗意地描写了乡村的“病痛”,指出了工业时代给纯朴的乡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莫名的病因/正等待一只回春的妙手(《工业时代》)”诚然,我们都在呼唤和期待那只回春的妙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果子坏了/填满时光缝隙的果子/滋养着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一生息息相关的果子/已经坏了”因此,诗人发出了疑问:“而鸟儿去了哪里/为什么对眼前的美/对一生的俘虏和玩偶/视而不见”而最终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果子已经坏了/果子从此在高处/而手在低处,一些变了味道的/或物质或精神的粮食在低处/在低处,望梅止渴(《鸟儿去了哪里》)”这些诗句,都是委婉而含蓄的,却能唤醒良知,引发思考。集子中的《瓜贩》、《口吃中国》等诗作,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外出游山玩水回来,往往会写写游记、散文之类的,聊作消遣或纪念。而志伟却常常会将他的旅途见闻、感受和思考,浓缩在诗中,定格成一道道耐人琢磨的独特风景线。“我听见了月牙泉/胡茄十八拍的袅袅余音/伴一路的驼铃/走过鸣沙山/我听见了孤烟和落日/在无边的黄中/在眼睛瞬间失明的时候(《走过敦煌》)”全诗仅五十余字,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言简意赅,诗意幽深,文字表达上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从中可见诗人笔力的娴熟,以及构思的精巧。
   同样令我格外欣赏的诗作,还有《嘉峪关》、《雨中黄河(二)》、《中国瓷》等等。“跺一跺一条河流/就干涸了/一片失去滋润的土地/将会更加的陈旧和苍凉/跺一跺一个王朝的身影/就模糊了/斑驳的明砖/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艰难地界定了起点/又艰难地去寻找另一个终点/跺一跺一个游子的胸腔/就空了/一片薄薄的乡愁/就使一座屹立的关隘/露出了倦容(《嘉峪关》)诗中三个“跺一跺”,写法独特,令人耳目一新,既凸现了诗意的层次感,又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拓深了整首诗的内蕴,让嘉峪关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即便是想象的,也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令人追寻。细读《雨中黄河(二)》,“楚河汉界。山与山的对峙/身穿戏袍的君主,粉墨登场/滔滔黄河之上/一对弈就是二千年/”这开头的第一小节,确实落笔不凡。“楚河汉界”四字定下了气势磅礴的基调,令整首诗一下子鲜活灵动起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无数的炎黄子孙,多少的历史人物先后粉墨登场,最终又消失在历史烟云中,而不老的是大好河山。山与山的对峙,一如那楚河汉界两边的对弈,经历二千年,而依然未曾衰败。第二小节的诗意,与前一小节一脉相承,“今夜,我在黄河的岸边/迎接一滴热泪的诞生/遥望长安。皇恩的浩荡/为江南名妓所哂笑/”从君主,到皇恩,再到江南名妓,无不跟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波涛浩荡的黄河又何曾不是悠悠历史的载体呢?诚然,黄河奔腾的历史,正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人杰也罢,鬼雄也罢/今夜的江山,在雾中/”过往的历史人物,无论优劣,迟早都要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雾中的江山,同样是烟雨迷蒙。“今夜,我在黄河的岸边/怀抱一柄未名的剑/听风从苍茫的远古而来/哪一只卒子曾失足河中/而谁又能将你打捞/蛰伏于民间。与青灯为伴/与线装书为伍/拒绝锈蚀的剑,在暗夜里/有着偶尔的铿锵的声音/古时的战场啊梦里的灯/今夜的剑,靠近我的胸口/而一滴热泪靠近了黄河/”在这最后一节中,诗人将雨中黄河的诗意继续往纵深方面延展,巧妙地将历史、河山、人物、战场、对弈等元素渗透到了雨中黄河的特殊意境中,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咀嚼空间。我认为,这首诗,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技巧上看,都称得上是写得非常成功的、不可多得的诗歌佳作,也可以说是志伟的代表作之一。我尤为欣赏。
   第五辑中,更有不少气壮山河的好诗,足以证明志伟在创作重大题材诗歌方面同样颇具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大地》一诗,诗人以气势磅礴的排比,展现了祖国曾经历的无数患难与沧桑,表达了对祖国历经磨难而愈发坚强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一块生铁》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它被十月的阳光照亮,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讴歌和礼赞。《丰碑》、《刑场之歌》表达了对先烈们的追忆、哀悼和敬仰。《基石》、《塑造辉煌》和《光明的赞歌》等诗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重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深情地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感慨,催人奋发向上。
   记得去年11月5日《江门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蛰居于闹市,潜心于诗文》人物专访,共报道了开平四位文友的文学创作情况。其中有志伟和我。当时报道中说,志伟希望能在近年内争取有两至三本诗集出版。刚过去几个月,现在志伟这第一本诗集就要面世了。这是他“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也或许,在二十多年的业余文学创作生涯中,志伟早已“磨”好了两三把“剑”。现在他暂时亮出第一把,那么我期待他在不久的将来,接二连三陆续“亮剑”。
   总的说来,志伟亮出的这第一把“剑”,为开平的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奉献了新的亮点。这本诗集,作品整体质量较高,是诗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据我了解,近几年来,志伟一直活跃于《中国诗歌》、《北方文学》、《民族诗人》、《西部文学网》、《散文诗天地》等诗歌论坛上,从事网络诗歌创作,并倍受诗歌界人士的关注。我相信他在未来的诗歌创作道路上,一定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也一定会为开平侨乡诗坛乃至中国诗坛奉献更多、更精彩的亮点。
   是为代序。
   2015年6月14日于广东开平

共 59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是作者为张志伟的诗集所写的代序,纵观全文,作者对张志伟的了解以及对张志伟诗歌的解读中独到的见解,更让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这位诗人的喜欢。首先,作者详细的介绍了张志伟让自己写序的经过,又对张志伟和自己的渊源以及自己对张志伟的印象作了说明。这样,就给我们后面和作者共同赏析张志伟的诗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的,每一位诗人,我宁愿叫他们“歌者”,他的每一篇诗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对语言的高度凝练,还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彻悟,或许才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清强烈的感官冲击。而真正的诗作,或者说一首成功的诗歌,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并不是让人难以理解,故弄玄虚,或者高深莫测,但同时,它又是高雅的,含蓄的,能引人深度思考的,或者说,是对生活的无限延伸和拓展,直击人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或者,是一种荡涤,来源于生活却凌驾于生活之上,这个,才是真正的诗歌吧。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也是有说明的。之后,作者通过对张志伟诗歌内容、题材、写作手法等逐一分析,让张志伟的诗作生动而形象,且非常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为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当然,一篇好的序,或者说感言、赏析,是作者和诗人(就这篇来说)一次心灵的交汇和糅合,不但给阅读诗集打好了一个前站,更让喜欢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和赏析的角度,实为难得,足见真诚了。欣赏舟带来的力作,倾情推荐!——责编:哪里天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15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5-06-14 23:04:43
  问好舟,又见佳作了,只恐按语不周,祝愉快!
哪里天涯
回复1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4 23:13:20
  问候天涯!辛苦了!敬茶!
   按写得很中肯,很到位。非常感谢!
2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5-06-14 23:05:38
  很用心的随笔,很真诚的代序,欣赏了,再次问好。
哪里天涯
回复2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4 23:15:39
  再次感谢!远握,遥祝安好!
3 楼        文友:洛漾熙        2015-06-15 08:03:36
  舟,好久不见啦。
   哈哈。
回复3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08:07:54
  小熙,确实好久不见。最近过得还好吧?
4 楼        文友:洛漾熙        2015-06-15 08:08:30
  还好啦。你何时写篇小说投去系统啊。
   我去了系统、
回复4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08:12:25
  哦,好啊,写了有新作再投去系统。
5 楼        文友:简希        2015-06-15 09:20:21
  舟,见你大作来到平凡,真心激动啊!敬茶!
简希
回复5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11:34:53
  简,谢谢你的关注。
6 楼        文友:邓世潮        2015-06-15 10:32:14
  又见佳作了,只恐按语不周,祝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11:35:45
  感谢朋友留评!
7 楼        文友:邓世潮        2015-06-15 10:32:58
  问候天涯!辛苦了!敬茶!
回复7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11:36:22
  一并感谢天涯!
8 楼        文友:嫣然盼晨曦        2015-06-15 17:39:00
  看到舟发文,很开心。
   问好大哥和舟。上茶!
嫣然盼晨曦
回复8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22:35:15
  毕竟还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吧
9 楼        文友:嫣然盼晨曦        2015-06-15 17:39:17
  我总是慢半拍,汗死我了。
嫣然盼晨曦
回复9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22:36:19
  不慢,来了就好,来了就是赏面。
10 楼        文友:指间年华        2015-06-15 18:31:26
  舟,终于看到大作了,摇握。
指间年华
回复10 楼        文友:舟中人        2015-06-15 22:38:31
  搁笔已久,文笔生疏了。还望华华多多指点。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