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想起家乡的鸡头苞(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想起家乡的鸡头苞(散文)


作者:梧桐夜语 布衣,41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11发表时间:2015-06-17 11:39:54


   闲逛超市,无意中发现一种名为“芡实”的东西,似曾相识。“百度”了一下,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在池塘里捞的“鸡头苞”吗?
   我小的时候,村周围池塘格外多。一到夏天,河沟水渠,小塘大堰,全装满了水。
   这时的池塘,已是生机勃勃。你看,那一口方塘,荷叶田田,清香四溢;那一条河渠,水草丰美,蛙鸣阵阵。严家垱、夏家大堰里,半塘莲藕在微风中显摆着碧绿的裙子。那些不起眼的浮萍、菱角,零零总总地在没有荷叶的水面上随波逐流。浮萍之间,挨挨挤挤地铺着大小不一的鸡头苞叶子。那些圆形的长满芒刺的叶子,睡莲似的浮在水面上,一脸的褶皱。这些叶子,有的墨绿,大如筛子;有的翠绿,形似锅盖;有的嫩绿,边缘卷起,就像水果盘子。
   “风翻芡盘卷”,那些被风吹翻的叶子,露出暗红的底色,叶底的芒刺,更加狰狞。
   叶子的缝隙里,隐隐探出些鸡头苞的“包”(鸡头苞的果实)头来。那包顶紫色的花萼,恰如鸡头上的鸡冠。看来叫它“鸡头苞”,果真名符其实。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养猪。我们这些“半大小子”,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到塘里打捞猪草的任务。如果发现哪里有鸡头苞,我们自然不会放过。
   盛夏的中午,酷热难耐,正是游泳消暑的时候。这时,我常邀上隔壁的张三,一起挑着秧架,带上镰刀,到塆子附近的池塘边转悠。发现那口塘里水草丰美,又有鸡头苞可捞,就放下担子,下到水中,既凉快,又不耽误打猪草,捞鸡头苞。
   初次捞鸡头苞的人,常常被浑身是刺的鸡头苞扎得生疼。但对于我们这些“老把式”来说,那些刺算不了什么。
   浅水中的鸡头苞很容易得手。我会带上镰慢慢靠近它,手指轻轻拈起鸡头苞叶子的边缘,用镰刀割下来,顺手归置到一边。一兜鸡头苞通常有六七张叶子,将那些较大的叶子一一清除干净后,我就将镰刀放在一片较大的叶子上。一只手顺着鸡头苞梗芒刺的方向,捏住鸡头苞梗。一只脚探进鸡头苞根部,用脚趾在泥里切断鸡头苞的根须,再用脚向上一挑,捏着鸡头苞梗的手顺势一提,另一只手迅速抓起用脚挑上来的鸡头苞兜上的根须,在水里摇几摇,洗掉根上的污泥。再将鸡头苞兜放在割下来的叶子上,待积了五六兜后,一起拖上岸来。
   水浅的地方,鸡头苞梗子短,而且细一些。深水区鸡头苞一般较少,捞起来困难。但那里鸡头苞叶子硕大无比,那叶子下的鸡头苞梗,想必又肥又长。我们哪里经得起它的诱惑?
   这时,我们就像准备攻克堡垒的战士,先在堤上仔细侦查深水区周围的情况,哪里草多缠人?哪里草少易攻?哪里是撤退的最佳路线?有了周密安排,才向深水区的鸡头苞游去……
   带镰游泳危险,所以深水区是不能用镰的。游到深水区鸡头苞附近,先要将准备下潜处的鸡头苞叶子翻到一边,以免钻出水面时,脸被叶子上的刺划伤。准备停当后,我深吸一口气,一头扎进水里,双手迅速探入鸡头苞根部淤泥中,用力扯断鸡头苞的根须。有时候根须较多,需要两三次下潜才能将鸡头苞捞起来。所以水性不好的人,根本捞不到深水区的鸡头苞。
   将深水区的鸡头苞拖上岸,也是很费力的事情。因为没有去叶,鸡头苞梗与塘里的水草常常难舍难分。我一只手抓住鸡头苞的根须,另一只手臂奋力划水,两条腿不停地蹬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一大兜鸡头苞拖上岸来。身上水珠直滴,我叉着腰一边喘气,一边望着同伴,一脸得意的笑。
   挑着满满一担猪草和鸡头苞,赤脚走在田埂上。肩上的竹扁担“嘎吱嘎吱”响着,像哼着一支悠悠的小曲,我心里美滋滋的。
   回到家里,将鸡头苞卸在树荫下。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跑过来,忙着找鸡头苞的“包”,大人们忙着收拾鸡头苞的梗。
   表皮颜色灰暗,“肚皮”涨得快要炸开的鸡头苞的“包”才是我们的最爱。谁先找到,拿镰刀割下,就归谁所有。次等的是颜色稍浅,个体较大的,也比较好吃。所以我们先找大的、老的。人多不够吃时,才勉强把那些小的也割下来。
   剥鸡头苞的“包”也有讲究。先用布鞋底将“包”压着转动一阵,将“包”上的猬刺搓掉。再从“包”尖上四片鸟嘴似的花萼下手,分别向下撕开“包”皮,里面石榴般的米粒就露出来了。成熟的米粒上有一层半透明状的包衣,将整粒米放进嘴里,舌头轻轻一卷,包衣褪下,嚼一下,清凉微甜,十分爽口。再将米粒硬壳咬开,用牙尖抠出里面的米粉。食之,似煮熟的板栗,粉粉的,微甜中带点涩。
   熟透了的鸡头苞的“包”,还有一种更讲究的吃法,就是像烤红薯那样,将鸡头苞的“包”扔进灶膛的火灰里烤熟。这样吃起来,香味更加浓郁,也好吃很多。只是这需要耐心等待,有时扔进灶膛里的“包”,还会有去无回,找不到影儿。
   捞鸡头苞捞得多的时候,,我们还将多余的米粒晒干后炒熟吃。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鸡头苞的米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零食。
   颜色很浅的鸡头苞的“包”,里面的米粒还没有完全成熟。有的猩红如石榴籽,有的嫩黄似玉米粒。没有包衣,轻轻一咬,米浆四溢,甜中透苦。黄色的米粒更嫩,苦味也更重,如果收获稍丰,这样的“包”是会被扔掉的。
   其实,鸡头苞最有用处的部分还是它的梗。抢完鸡头苞的“包”,我们也帮着大人们剐鸡头苞梗。从鸡头苞梗的一端沿着梗撕下那层带刺的薄皮,露出或白、或青、或红的茎,藕带似的,呈管状。我们常捡些白嫩的茎,生吃,清凉甜爽。
   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用它做菜。用清水一冲,切成一厘米的小筒,和辣椒、大蒜一起下锅爆炒,一道美味就可以上桌了。
   我更喜欢吃腌制的鸡头苞梗。将洗净切好的鸡头苞梗和红辣椒一起撒上盐,颠几下,装进坛子里,泡上三两天就能食用。要是浇上点麻油,食之,香脆爽口,食欲大增。
   如今乡下的池塘,几乎见不到鸡头苞的踪迹了。偶尔市场上也有卖鸡头苞梗的,却是人工种植的,找不到野生的鸡头苞梗那种脆生生的感觉。
   好怀念小时候捞鸡头苞梗的快乐时光。什么时候还能吃到故乡的池塘里甜中带涩的鸡头苞米呢?

共 23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超市的柜台上,发现了自己的小时候在老家池塘里经常捞的“鸡头苞”,回想起小时候自己“鸡头苞”的经历来。小时候的经历历历在目,那艰难的捞包过程虽然辛苦,也充满危险,可捞包带来了生活的兴趣,还改善了单调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小时候和伙伴深入到池塘里捞鸡头苞的经历,被描述的场景情趣盎然,生灵活现,令人耳目一新,反映出在贫穷的日子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描述出活泼率真的童年乐趣。令人增长见识,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也得知生活的来之不易,心起波澜,引起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6-17 11:41:38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夏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06-17 15:30:11
  辛苦你了!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6-17 11:42:02
  欣赏,拜读佳作,为您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06-17 15:30:47
  谢谢好评!问好!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6-17 11:42:27
  祝作者创作丰收,佳作不断,江山红火!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木石语        2015-06-17 17:15:55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回复4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06-22 12:01:48
  谢谢鼓励!
5 楼        文友:雨春        2015-06-17 18:04:29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5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06-22 12:02:34
  谢谢鼓励!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