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指间】高贵的灵魂(散文)

编辑推荐 【指间】高贵的灵魂(散文)


作者:柳约 举人,379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46发表时间:2015-06-20 21:37:51
摘要:——回过头来细想,活在今天,其实我们都是被《楚辞》抛弃的人。   


   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我们今天来纪念屈原,皆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诗人其实不太容易当,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不管是律诗还是朦胧诗,诗歌第一个特点总是先讲究分行,像古诗的一句一行,像现代诗的两三句一行是一样的,但只分行的文字严格意义上讲,其实算不得诗。
   真正的诗,写出来还得让人有“感觉”,有“意思”。这就牵涉到音韵与美学的范畴里去了,但我恰好对这两者都没有研究。不信诸君请看——我写了这么多年诗,也没有混成诗人,当然这是我个人没有“意思”,怪不得别人。写诗需要技巧,更需要天赋,勤能补拙,但补不了诗人,更加补不出来灵感。好诗人都是天生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只银碗摆在面前,一般人瞧见了雪白的银子,诗人看见的,却是银碗里盛雪。
   能让人肃然起敬的诗人,总有一种屹立不倒的精神在文字里。但观今世,各种主义大行其道,各种流派纷至沓来,其实要不要文字里的这种精神也无所谓。五斗米折腰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走了唐诗,来了宋词;走了宋词,来了元曲……在这个社会上,其实并不缺有少才华的人。他们可能会模仿各种文体,但他们一辈子可能也就活在前辈的影子里,因为缺了一种独立的精神,缺了一种走出来的勇气。
   一旦走了一个三闾大夫,就再也没有另外一个可以让天地为之动容的诗人。
   文字和文学,尽管只有一字之别,其实代表的意义大不一样。
   做一名纯粹的诗人不容易,再冠以“伟大”二字的诗人更加不容易。翻开文学史,我们所公认的几个伟大诗人,大部分都生活在唐朝,但沿着诗歌的源头往上走,其实更伟大的还在后头,那就是屈原。
   我想,屈原作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诗人无疑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多少带着一些悲剧的色彩。爱国主义的枷锁,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作为楚国最尊贵的三闾大夫,屈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很多时候,屈原在楚国,就像是一座高耸入云天的大山。直到后来有一天,实在扛不住了,选择沉在了水底,就成了一座文化上的冰山。我们这些人站在岸上,其实只能看到露出的《离骚》中的一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多人都把这句《离骚》中的名言,看作是治学之道上一种的态度,其实这样理解是不错的,但在屈原那里,更多表露出来的,是他对政治生涯的一种抗争。
   屈原生于一个政治家庭,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当他孑然一身的走进了五月,赴湘怀沙之时,他以为走进了自己的归宿,其实他走进的,是一片河流的呜咽。屈原尽管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但他大部分活动,其实只停留在楚怀王时期。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道。
   屈原,是大江之畔,一位孤独的行吟者。
   且来看《渔父》一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在这里,渔父是冷冰冰的,对于他的宁赴湘流之举,既不劝阻,也不赞扬,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扬长而去,便将一个国家的烦恼都交给了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要如何消化,才能承受?
  
   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我们今天来纪念屈原,皆是因为他所包涵的中华文化体系足够庞大。屈原行吟在山水之间,呼唤构建一个以民为本的“美政”,就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志愿,却一直到近代的孙中山先生手里才得以实现。
   即使到了今天,也不由我去感叹,屈子的眼光可真是够长远的。
   屈子在梦幻与现实之间,和天神,和地祗,和山鬼,和渔父展开一场场心灵的对话,作为一个诗人,他从始至终都是赤诚的。他以自身超卓的才情,追寻香草美人的余韵,从始至终都诗意地栖居在身后这块布满了荆棘的土地上。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在楚国,继吴起之后,极力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他。
   屈原的变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面临的对手是强大的秦国,是秦国的宰相张仪。
   当然,张仪出生于寒门,吃了一些苦,也受了一些白眼,才坐上了宰相的位置。从这点来看,张仪也是很了不起的,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凭借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在六国之间,致使气势强大的联盟军团顷刻便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天要亡楚,徒呼奈何!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政治,向来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由于楚怀王的敌我不分,这次屈原败了,他被流放到湘水,楚国自然也跟着一起败了,等待楚怀王的结果显而易见。
   怀王三十年,流放的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一个人要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更关键的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从来没有清醒过,直至灭亡也还是不愿意搭理他。
   在这个世界上,惟有诗歌才可以赐予他力量。
   在众多的屈原祠中,我看过长沙屈原祠里的一副楹联,写得很是动情,把长沙另外一个名人——贾谊贾太傅也一并给拉了进来,上联写得是“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下联写得是“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我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当真是不错。在这副楹联里面,“亲不负楚”指的是屈原与楚王同姓,所以说“亲”;而“疏不负梁”指的就是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所以说“疏”。“骚”就是屈原的《离骚》,“策”则指贾谊的名篇《治安策》。
   当然,除了长沙屈原祠,汨罗江上的屈原祠里的长联,同样也很有楚歌的凄凉。
   在汨罗江的屈原祠里,上联写得是“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而下联写得是“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在这里,将大夫不屈的气节,高洁的灵魂,很好的用三十四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想,人们之所以还能在千百年后,记住烟消云散的楚国,不是金銮殿上,楚怀王曾经九五至尊的荣耀,皆是因为那一袭清癯的衣衫,那一抹水中的倒影。
   这样一个高贵的灵魂,一定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小心翼翼的呵护,才没有消散在历史的河流里。
   只因它的存在,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就如同臧克家在诗里赞扬鲁迅所说的那样,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一章里,说屈子的成就,“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确实,屈原的一生,都在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的国,爱得深沉,也爱得孤独。
  
   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我们今天来纪念屈原,皆是因为急功近利成为了社会的一种顽疾,而文化上的“香草”更是沦为了一种奢侈之物。
   纪念屈原,从端午风俗说起。
   俗话常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在今日,我游走在街上,并不见菖蒲与艾叶的踪迹,只有玻璃门上的恭喜发财,只有卷闸门上的财源广进。我想,我们传统的文化,或许只有在偏僻处才能够找得到。
   除了插艾叶,还有包粽子。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里说:“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在晋人周处《风土记》中也有记载:“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以上所言,即是我们端午所食用的粽子。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屈原的传说,千百年来,便成为了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端午的由来,第一个说法自然跟楚国大夫屈原有关。
   屈原在当时作为楚怀王的名臣,一心改革变法,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祖国被侵,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有趣的是,第二个说法也跟楚国有关。
   楚人伍子胥,因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便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粽子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个说法,则见于《后汉书·列女传》里。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说起来,曹娥为救父而投江也是出于人之常情。这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三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在五月初五这天,曹娥于水中抱出父尸,果真颇有传奇色彩。
   其实,端午节无论沿用何种说法,从屈原到伍子胥再到曹娥,表达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来的一种忠孝美德。
   在这些古老的节日面前,我们应该纪念一些伟大的人,通过他们的这种伟大,去认识自身的渺小。现在,越来越多人们,正在灯红酒绿的安稳中渐渐丧失着一些东西。我们内心的欲望在不断地膨胀,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变得自私,一点一点变得冷漠,一点一点变得狭隘……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为了追求更多的风景,走得太久了,需要一个停下来反思的时间。
   于是,端午节到了。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让我们回过头去,去仔细看看那个“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诗人;去感受他那满腔的豪情,却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去质问那个君主无能,奸臣当道的世道,明明在历史的大火中烤了又烤,烧了又烧,却何以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人们心里的贪婪,就像是野火中的那把草。
   春风吹不尽。
   倘若国家容不下一个政治家的忠心,他还可以做诗人;倘若一个国家容不下一个诗人的正直,那么,他又将何去何从?——是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正直,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也许,只有水,才可以承载一个伟大诗人高贵的灵魂。
   也许,只有跨过了时间,才能从此永久的长眠。
   ——当他抱着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来到汨罗江畔;当他纵身一跃,寻找孜孜以求的道时,我相信,那沧浪之水一定是清的。那最后一朵腾起的浪花,终于留在了历史里,留在了《楚辞》的河流中央,让后世的千种猜测,皆作了笑谈。
   于是当我收回了目光,当我收回了想象,当我缓缓从口中吟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某一瞬间,从楚音的语境里,我差点以为,自己就是那个独孤的歌者,那个那个疯狂的天才。
   但我不是。
   ——回过头来细想,活在今天,其实我们都是被《楚辞》抛弃的人。
  
  

共 52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大作立意深沉,内蕴丰赡,思想厚实、出新。惠作三章,由作文对象作品中心人物屈原名作《离骚》中的三个名句领起行文内容,切入角度别致,也显结构严整,其思想情怀尤令人唏嘘和震撼。今日端午,作者写端午,读者读端午,编者编辑端午内容文章,而端午又是纪念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节日,即便关于伍子胥、孝女曹娥之说一样负载着浓重的中华传统文明的内涵,让人心中惕然。端午,是属于诗的,是诗人和诗的节日。是的,我差点以为,自己就是那个独孤的歌者,那个那个疯狂的天才。但我不是。——回过头来细想,活在今天,其实我们都是被《楚辞》抛弃的人!【编辑:郭永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5-06-21 08:10:57
  两千年米筒漂流,两千年华夏铁血。千古端午,端午千古……
   春节奉神,清明祭祖,中秋拜月,民族风习风情风致温馨浓郁,感天地而泣鬼神,人伦人性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之端午更霍然张扬起民族精神的旗帜,构成古老民族文明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动人景观,让人心意难平,发聩发悱,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魅力所在。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回复1 楼        文友:柳约        2015-06-21 21:39:57
  郭老师所言极是,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应该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并且用心去感受节日里面的深刻文化内涵。
   呵呵,郭老师的编按简短有力,我很喜欢,顺祝端午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