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叩问英额门(散文)

绝品 【雀巢】叩问英额门(散文)


作者:凉月 布衣,30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30发表时间:2015-06-30 06:43:00
摘要:作者高敏,1970年生于黑龙江省,汉族。现为辽宁省清原县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心灵的村庄》——编者

【雀巢】叩问英额门(散文) 此刻,我的目光随着窗外的云越飘越远。飘过槐花如雪的山岗,飘过流水潺潺的溪涧,飘过宁静温馨的田野,一直飘进辽东名镇历史的烽烟。脚下,这片被冠以英额门名字的大地,几百年前的天空也是这样云舒云卷,几百年前的山峦也是这样起伏绵延,而山川依旧,人世沧桑,只有些许零落的断砖残瓦,沉默在田垄之中,仿佛一双双深邃的眼。
  
   【门之源】
  
   英额门这个名字至少出现三百六十多年了。那时,一条波光浏亮的河流从容地向西流淌,无数山鸟迎来晨曦,依偎着原始森林的驿路远远地送走黄昏。驿路边,寂寞的榆柳独对着塞外的风寒。现在,英额门村北山脚下的农田边,孤独地高耸着一棵六七人难以合抱的古榆。它就是当年边门驿路上一段段传奇的见证者。它沉默着,也清醒着,任凭风吹雨打,依然青枝劲挺新叶纷披。如果静静地贴近它,定会听到窃窃的低语,或许就是一个个属于英额门的秘密呢。
   古地名这把钥匙,总能叩开尘封的历史。今天,当我们轻轻叩响英额边门,还得从柳条边说起。清朝迁都北京后,就对东北这块“龙兴之地”严加保护,主要是为防止“龙脉”受到破坏。另外,就是保证东北地区生产的人参、鹿茸、貂皮、东珠等特产专门供皇室贵族所用,同时也希望能防止满族“废骑射以效汉俗”,以致削弱清军的战斗力。
   柳条边不过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各柳条之间用绳连结起来,再在土堤的外侧,挖掘口宽八尺、底宽五尺、深八尺的边壕。清代柳条边有些地段也有不植柳的,而是利用原有的明代长城修缮而成。从崇德三年至康熙二十年间共修筑边门二十个,英额门是辽宁境内十六个老边门之一。
   柳条边和边门,没有长城的坚固与雄伟,但也绝不是轻易即可跨越的竹篱笆。清朝统治者努力地保护龙脉不受破坏,客观上还是保护了东北的自然环境。清代,新宾永陵附近的山上都是戒备森严的。而今天,去永陵的游人说说笑笑自由地出入于当年爱新觉罗氏费尽心力保护着的陵墓园区。想来,这种打扰绝对是当初那些帝王将相难以预料的。他们又怎么能够预料,天下不再是某一姓氏人家的天下!
   我曾与几位学者在英额门中学院墙后边的村子里探访过英额门的遗址。在一座葱郁的菜园边找到了数十块长方形灰黑色的残砖。这些当年英额边门上的砖,懵懵懂懂,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处何处。我手上这一块,沉甸甸的分量似乎并不亚于当年那座巍峨的门楼。伫立在英额边门矗立过的地方,一股穿越时空的劲风有力地叩开了我的心扉。
   柳条边门曾被誉为“绿色长城”,但即使是坚固的万里长城,最终也徒留遗迹于大地之上。插柳结绳和深挖壕沟的柳条边竟然辉煌了近二百年的时光,对于英额门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当时,凡进出边门进行生产的各族居民,都要持相关印票,从指定边门验票出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爬边越口”论罪。而后来帝国列强陆续踏破了国门,清廷不知又当以何罪论处呢?
   康熙帝后来就对长城有了深刻的认识。那是1691年前后,镇守古北口的总兵蔡元,因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多处倾塌,就向朝廷提出修筑的请求。康熙皇帝拒绝得非常漂亮:“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能把长城上升为民心的凝固,这的确超越了之前太多的帝王。难怪清史专家阎崇年称康熙为千年一帝。孟子早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李世民也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一个个朝代过去,一个个帝王君临天下,又有几个能真正认识到民心的重要并始终爱民如子呢?
   如今,边门大多在民族融合的潮流中消逝了。而一座座苍凉的背影仍时时投影于一些善感的心灵。
  
   【门之涵】
  
   一次,我到河北省参加全国满族自治县民族县诗歌大赛颁奖仪式。一到地方,还没等熟识,就有人问:“您来自清原满族自治县,一定知道英额的意思喽!”可是,要说清英额的内涵,还真有些为难。
   边门设立之前,这片土地上朴实的乡民就已逐水而居,形成村寨。英额,满语。目前流行三种解释:一是“柳条毛子”;二是“白色的花”;三是《盛京通志》所载,意为“母驼”。
   每年,英额地区最早报告春天消息的当属鹅黄的柳色。满族人视柳为吉祥的象征,是因为游猎于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先民希望自己能像柳树一样子孙昌盛,生生不息。柳是最容易在水边繁衍的树种。几十年前英额河边茂密的柳丛简直还是一片绿色的海。
   英额地区水系丰富,且不说春日溪流溅溅,夏秋悬瀑飞练,冬日里冰湖处处,只一条英额河就已丰姿无限。除了柳树,丰富的树种只有专家才说得清。
   流经英额地区的英额河是浑河的一级支流,全长45公里。浑河古代称为小辽水,汇入辽河,终达渤海。英额门地区现在更是辽沈人民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每一片树叶每一株草尖上的露珠都凝聚着对生灵纯真的祝福,每一道脉脉的溪流每一汪珠光闪烁的水泊都蕴含着对人们澄澈的深情。
   “白色的花”,难道是英额的乳名?我只能暗暗佩服人们的联想能力。农历三月三之后,梨花、槐花、稠李子花,各种白色的花争先恐后地绽放,这些开满白花的树木,既有玉树临风的俊逸洒脱,又有小家碧玉的芬芳清丽。那一望无际的白色花海随着起伏的山峦向远方铺开,如云如雪,一片冰爽。即便走进江南的小桥烟雨,走进繁华的都市虹霓,你也会在深深的午夜将那一片片香雪海化为梦境的背景,将那一阵阵芬芳化为缕缕乡思,任其萦绕缠绵。
   但这种解说不免过于现代,我还是更倾向于《盛京通志》中“母驼”的阐释。英额地区古代是一片草木丰美、野兽成群的地方,而驼鹿是这片山野中的主人。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又叫堪达犴。肩峰高出,体形似驼,但给人的感觉也很温顺。当暮色朦胧或晨曦微露,驼鹿们悠然地徜徉在山林水畔,听风的私语,看云的变幻。
   现在英额门地区不乏养鹿人。驼鹿没有见过,但马鹿,驯鹿,梅花鹿等鹿产品都远销到海内外。可惜的是,鹿被圈养着,早已不再拥有当年山野主人的风采了。
   女真人对自然是敬畏的。就连努尔哈赤这个名字本身也有几分怪异,按照满文的本意,是“野猪皮”的意思。我们现代人大概不会冒险给孩子起一个这样的名字。努尔哈赤的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后,能象森林中的野猪一样勇猛象野猪皮一样坚韧。满族先民兴起于长白山脉,他们崇尚勇武,崇尚生命力。自古,此地剽悍勇敢的狩猎者,出没于原始森林,就像穿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拈弓搭箭,纵马驰骋,多么英气!唐代边塞诗人高适《营州歌》里写道:“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杯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十岁即能骑马狩猎的胡儿正是东北少数民族的子孙。东北人普遍拥有的豪放性格算来也是有历史基因的。
   当年英额门以东以南二百六十多公里的范围内都是皇家围场。清政府专门派驻上千人在此扎营狩猎,捕获贡品。那起伏的林海深处,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场面啊。
   就是这片英额大地,世世代代,多少人依恋着它。就是这座英额边门,风风雨雨,多少人牵挂着它。
  
   【门之恋】
  
   英额风光恰似一幅四季更迭的山水长卷。春意初萌,鹅黄中点缀着粉红的山杏和雪白的梨花,就像天女随意撒下了花团,又如世外仙姝衣袂上雅致玲珑的彩绣。盛夏,绿满山野。重重叠叠的山岭,恍如一道道精美的屏风,让人在转过一弯又一弯时总有说不尽的愉悦。一道道沟谷仿佛一把把渐渐展开的折扇,隐藏着一首首灵秀的诗。当金风渐起,这里的五花山又以最丰富浓烈的色彩向世人宣告,花有花的心事,草有草的追求,树有树的梦想,每一个生命都在不断地塑造自己走向辉煌。最值得称道的是漫长的冬季馈赠的淡墨山水。瘦削下来的山水别具一种风骨,恰如摒弃了尘嚣的美人,恬淡安静、雍容大度,走过了风雨,走过了浮华,坐拥自己的自由王国。她听懂了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天籁。
   清代宫廷画家郎士宁笔下的山水,我总觉多脱胎于此。英额门深得帝王将相眷恋,在于“龙脉”不远。英额地区人杰地灵,从这道门曾走出去很多历史名人,也曾走进来很多民族精英。满清时期的额亦都、额尔德尼与和珅家族等都是从英额门走出去的。
   作为清朝开国第一功臣的额亦都,十三岁时手刃杀父仇人后逃到嘉木瑚寨的姑姑家,他的姑父是寨主。1580年,努尔哈赤路过那里。他的不凡气度让额亦都决定跟他出去闯世界:“大丈夫生活在世间,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绝不能碌碌无为。”从此,十九岁的额亦都跟从二十二岁的努尔哈赤走了。这一走,额亦都终身追随努尔哈赤,护卫左右,冲锋陷阵,所向无敌。1621年额亦都病逝,努尔哈赤三次前去痛哭祭奠,哀痛之情如失手足。
   额亦都仿佛英额山野中茁壮的大树荫庇着这方水土。今天英额门镇幸福村村头有两棵古榆,高至数丈,粗达几人合抱,树冠生机勃勃,树干上常有祈愿的红布缠裹着,俨然一位守护着英额大地的神祉。相传,靠近公路的这棵,是额亦都当年的拴马桩。英雄已远,古榆仍然年年翘望着无数的行人,似乎还在寻觅那个牵马而归的勇士的身影。
   另一位名角额尔德尼,更是英额门的骄傲。他1581年生于都英额,是老满文的创制者。额尔德尼博学多才,被努尔哈赤封为“巴克什”(学者、博士)。他将努尔哈赤的言行整理为《档子》,就是现在存世的《满文老档》,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老满文使用长达30余年,在统一女真各部,进军辽沈,与明朝腐败统治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额尔德尼虽然也曾在战场上建立不少功勋,但其主要功绩还在于创制满文。满文,恰如历史天空的流星,照耀过女真人的文明,在中华民族走向大融合时,那份光芒很快融进了灿烂的星河。走在英额门的大地上,你怎能不时时凝神谛听,追寻满族子孙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朗朗读书的声音呢?也许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白发老人,还识得那些神秘的符号吧。
   和珅这位乾隆皇帝的宠臣,妇孺皆知的朝廷巨贪,出生于北京。据说他的祖父在康熙回永陵祭祖于英额门皇家围场行围时有幸得到了皇帝赏识并跟随入京。如果非要说和珅是英额门人,当然也不会有谁硬要去争。一个地区的名人,如果是先贤,足可以为后世所景仰;可是闻名如和珅,我想还是孔子的话可资借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吧。
   这些从英额门走出去的显赫人物虽已淡去了身影,但他们的文韬武略不能不让英额门别具一种沉雄的魅力。
   康、乾、嘉、道等清帝曾先后九次回到清永陵祭祖并多次路经英额门。这些祭祖活动,除了拜祭告慰先祖,更有政治军事上的深意。削平三蕃、统一台湾后,各个边塞的安定都纳入了康熙的心中,外兴安岭以南地区防务的空虚,不能不让他忧心。对这片祖宗肇兴之地,我们不能抹杀帝王心中特别性情的一面。祭祖,念祖,默默在心中激励自己做一番让先祖们欣慰的事业,这是任何血肉之躯都容易想到的。而作为有为的帝王,率领着浩浩荡荡上万人的队伍,一路辗转奔出山海关,攒行一两个月之久,仪仗威严、旌旗猎猎、骏马嘶鸣,这绝非平常百姓家的祭祖能同日而语的。康熙借东巡祭祖之机,训练兵马,了解敌情,制定方略。他曾派人秘密逼到雅克萨城下了解沙俄的军事情况,一方面积极进行军事准备。经交涉谈判,没有理想的结果后,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一代帝王,走出自己设下的边门,以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国之君的开放心态来面对中华民族疆域的问题。这是走出狭隘民族观的一次飞跃。这样的飞跃,奠定了满清王朝在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之后内忧外患之际仍存在近三百年的基础。
   乾隆八年和十九年,乾隆两次拜谒永陵,行围于英额门外。他在《入英额门》和《进英额门》两首诗中提到,“区分只用柳条边,堪作金汤巩万年”、“结绳列栅金城固,休养养宁深意存”。普通的柳条边门在帝王眼里是金汤般坚固的防线,不难想像乾隆作为盛世帝王那种志得意满的神态。当然,也有对先祖的怀念和对英额门亲切的依恋。
   四位东归祭祖的清帝,在祖宗肇兴的地方,亲近这片土地,寻找民族的根基,重温先祖骨子里的血性和胆气。仅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也是值得敬重的。
  
   【门之怨】
  
   英额门曾见证过帝王将相的威风八面,也见证过平民百姓的奔波劳苦,更见证过那些死里逃生去往流放地的谪臣流人的愁怨和幽愤。
   1658年12月,大学士方孝标获罪被流放宁古塔出山海关北上。出了山海关,就远离了京畿,远离了熟悉的山川风物,漫漫长路上,除了要抵御塞外的苦寒,内心又是怎样的雷霆万钧暴雨倾盆啊。悔恨和怨恨哪一种情绪更多呢?如果做到无怨无悔,那该是多么理想的境界!方孝标经过英额边门时,眼前“万里人烟绝,当关一木遮”。心境是何等的悲凉!是啊,一过英额门这道关口,故乡就更远了,流放地就更近了。再美的山水在他的心里又怎能激起欣赏的兴致,只有穿透骨髓的寒凉,只有悲风中瑟瑟的草木。

共 713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插柳结绳和深挖壕沟建筑的柳条边,尽管没有长城的坚固与雄伟,却被誉为“绿色长城”,与历史共同辉煌了近二百年的时光。作品通过辽宁境内十六个老边门之一的英额门的考证,为读者揭开了那貌似“竹篱笆”的防线在历史上的功绩。作为写实散文,作者用生动翔实的史料,对英额门的来龙去脉、地理文化、人文资源等一一进行梳理。尤为显著的特色是,作品是用纯粹的文学语言而不受史料引述的局限、用诗情画意的描绘而不受题材的羁绊,文章意识清新文笔委婉,行文散而不乱,给读者营造了史诗般壮丽的美感和悦读的享受。作者的文学功底扎实,字里行间可见一斑。推荐阅读。编辑:碎月岁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7010034】【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51228第540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6-30 07:03:43
  问好作者,欢迎来江山,来雀巢文学社团。谢谢您带来如此优美的作品,还期待更多的佳作奉献雀巢的读者。祝写作快乐。安。
回复1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08:01:42
  谢谢岁月老师您热情的点评!初来江山,即感受到江山的大气与厚重师友热情和诚恳。祝您如意!
2 楼        文友:野鹤闲云        2015-06-30 07:39:32
  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有实有虚,有史有情,亦诗亦文,诚如编者按所评。但愿巢里涌现更多的这类美文和新人!
回复2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08:30:17
  谢谢老师热情洋溢的点评!您的鼓励是我进步的动力!愿您吉祥如意!
3 楼        文友:武冈冰糖葫芦        2015-06-30 07:53:09
  大手笔,写得非常好,长知识,拜读了!
回复3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08:31:44
  谢谢武冈朋友热情的嘉许,我会继续努力的。祝您快乐!
4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5-06-30 07:55:47
  融史料性和文学性于一炉,参记叙性和抒情性于一体。“源”“涵”“恋”“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一个“重”字卒章显志,道出了英额门在清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用文学的视角去观察和探究历史,历史就更形象更感性。
回复4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08:33:37
  老师的评语一直是我前行的动力,有师如您,学生之幸。祝您文丰笔健,快乐如意!
5 楼        文友:天海蓝蓝        2015-06-30 08:02:43
  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文字优美,史实凝重,意味深远。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
回复5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08:36:25
  谢谢天海蓝蓝老师精到的点评,学生还会继续用心写作的。祝您开心顺利!
6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5-06-30 09:03:03
  去过英额门,也有印像。因为我当年在吉林的山城镇当兵,从辽宁到清原,应该路过。但远不如作者做为当地人,来得那么多的情真意切。欢迎你来雀巢,扎根雀巢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回复6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12:41:04
  谢谢您,老树老师!如果再路经英额门,我一定为您当一名向导。您的几句话,很觉亲切。
7 楼        文友:冰络        2015-06-30 09:23:34
  “英额古驿风云淡,恬静山川远世尘。”一篇访古的文字,一个地方,一个与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名人,串起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变迁。厚重博大。
回复7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12:42:12
  谢谢冰络老师简洁的点评,很受鼓舞。祝您创作顺利!
8 楼        文友:松劲儿        2015-06-30 09:30:19
  厉害。问候作者并向作者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12:43:42
  谢谢松劲儿朋友的鼓励,我会默默努力的!祝您快乐!
9 楼        文友:唐雄        2015-06-30 10:15:18
  往事如烟尚有痕,峥嵘岁月待重温。金戈铁马随流水,热血精魂警后人。说得太好了,为作者点赞。
喜欢游山玩水,有浓郁的故乡和军人情结。
回复9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12:44:29
  谢谢唐雄朋友点赞!祝您写作顺利!
10 楼        文友:山村野叟        2015-06-30 11:25:22
  小时候,就听母亲说过,家里的一个亲属去了“边外”,到现在也是懵懵懂懂,不知“边外”为何物,今日方才茅塞顿开,不由得感到汗颜,懊恼自己才疏学浅,真是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功力深厚,介绍家乡如数家珍,值得称道。文字如此了得,想必尊师也非等闲之辈,向作者问好!
回复10 楼        文友:凉月        2015-06-30 12:51:05
  过誉了。一路走来,得到过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一直心怀感恩。也谢谢山村老师!
共 26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