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旅台散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旅台散记(散文)


作者:樱花雨 布衣,33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20发表时间:2015-07-12 13:32:51
摘要:盈盈一水间,浓浓两岸情。从台北到台中,嘉义……再南下高雄。在八天的游程里。瞻仰国父纪念,游日月潭,阿里山,登101 大楼,谒中台禅寺印象,现散记如下。


   我们刚刚编辑完本年度的第三期期刊,忙忙碌碌组稿、改稿、排版、校对……整整辛苦了月余,终于完成了任务。恰在大家都想
   想放松一下的时候,有人传来华天国际旅行社组团赴台湾旅游的消息,我们头脑一热便报名了。如今,办理效率高,仅一周时间,便
   办好了护照签证及其他一切手续。十月十八号,我们便随团高高兴兴地经香港飞抵台北。
   盈盈一水间,浓浓两岸情。从台北到台中,嘉义……再南下高雄。在八天的游程里。瞻仰国父纪念馆,游日月潭,阿里山,登101
   大楼,谒中台禅寺,盪舟爱河……所历所见,给我们留下了两岸骨肉同胞一家亲的深刻印象,现择要散记如下:
  
   一 瞻仰国父纪念馆
  
   到台北那天,金风送爽,艳阳高照,气候宜人。踏上了祖国的宝岛,大家都格外兴奋。
  
   用过中餐,曹领队就催我们上车,说是去瞻仰国父纪念馆。蓦地,我想起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冠中先生来南京谒中山陵写的诗句:
  
   白发拓落的海外浪子,
   历劫之身重九再登临。
   不管路有多崎岖,多长,
   不管海有多深,多宽广,
   父啊!走失的孩子,
   他终于回来看你了。
  
   诗中的“父”,即 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一生奔走,历经磨难,肇造民国,故被称为“民国之父”。台湾同胞到大陆来,要到南京谒陵,同样,大陆旅游团去台湾,也必去瞻仰台北国父纪念馆。
   台北 国父纪念馆,离我们用餐的地方不远,位于台北市东区仁爱路,光复南路和基隆路三条大街的交汇处。
   一下车,我们看到这里有好大一处广场,四周绿树环绕,花卉遍地。一座大型喷水池立于其中,喷泉从十多米的高空飘洒而下,形成条条“彩虹”,蔚为壮观。
   沿着 喷泉后面的階基上去,便是国父纪念馆,馆呈四边形,四周各有长约百米的阶陛,其上为圆柱长廊,正北立四支高达20米的巨大石柱,宫殿式的黄琉璃瓦顶盖,显得格外庄严。四面屋脊和正面特别加高的前檐均作弧形上翘,凌空欲飞,使整个建筑既显巍峨壮美,又于庄严肃穆中透露出一股流动飞升的气势。纪念馆正面大门高敞轩宏,自屋顶到地面为巨幅玻璃幕墙。入门是长方形的大纪念厅。正中的石台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坐姿铜像,高五点八米,纯铜铸塑,重十七吨。高三点一米的台座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迹:“大道之引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孙文”。
   站在大厅中山先生的塑像前, 我们一边念着录自《礼运》篇的这段文字,一边向国父鞠躬敬礼。
   铜像前左右两侧,站立着两位身高1.8米、全副武装的卫兵。他们戴着黄米色头盔,内着白衬衣,身穿深蓝色镶黄边的军服。右手持枪,左臂下垂紧贴裤腿,身体直挺挺地站立,两眼平视前方,酷似两尊一动不动的蜡像,任由人们在其面前拍照。长年累月,他们就以其这虔诚而庄严的付出,代为人们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与哀思。
   这里,每天都有整点换哨仪式。下午四点整,仪式开始举行。从右侧耳房走出五位雄赳赳气昂昂,着装整齐的卫兵,他们右手托枪,黑皮靴碰击地面发出一致的“嚓、嚓、嚓”的响声。他们走姿很特别,大腿与身体呈90度,小腿与大腿呈90度,脚板与小腿呈90度,连甩出的臂膀也与身体呈90度。这种走姿,也许没有大陆军队接受检阅时迈步的威武,然在这种场合,却较好地表达出了卫兵守灵的庄严与肃穆。卫兵的迈步为什么呈现出那么多的90度?!我自个儿寻思:中国的“九”字,表示崇高。如“九天”、“九重”、“九霄”……且“九”又与“久”谐音,可能是表达久久景仰、久久怀念孙中山先生之意!
   换哨仪式结束后,大家纷纷退出了大厅,我却仍然呆呆地伫立在那里,耳畔似乎响起了孙中山先生1924年讲的那几句掷地有声的话:“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是啊!国家分裂已半个多世纪,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的爱国志士应遵循中山先生的伟大教导,携起手来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二 姊妹两湖竞争秀
  
   我们从青龙山脚下的一号码头登上明湖号游艇,驶入心仪已久的台湾入景之一的日月潭。那辽阔的湖面,四周环抱的群山,蓝莹莹的万顷碧波,倒映在水中的绿树……一切都如梦如幻、瑰丽动人。游艇穿行湖中,真有如凭虚凌空,似乎就要飞向九天,艇上的游客一个个高兴得又唱又跳,分外开心!
   游玩湖上岸,导游陈小姐问我日月潭与杭州西湖哪个更美?这一问倒把我难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日月潭又称龙湖,和浙江杭州的西湖一样,都是中国的风景“名片”,是祖国母亲身上镶嵌的两颗璀璨明珠。两湖都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要说哪个湖最美,就像问二月杏花花神杨玉环与六月莲花花神西施谁最美一样,答案只能是“见仁见智”了。对此问题,网友争论了几年,也没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
   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是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岛。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状如圆日,南半湖形似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日月潭是一个高山湖泊,湖面的海拔高度为748米,环湖有高达千米翠绕绿拥的水社大山、猫兰山、大尖山、青龙山……这一座座青山像众星捧月一样,捧拥着日月潭。
   高峡出平湖,日月潭不仅景色秀美,气候也温润宜人。一月份的气温不低于 15℃,炎炎盛夏,气温则不高于22℃,是台湾著名的避暑胜地。蒋介石在世时,每当炎夏,他都带着夫人宋美龄来到湖边的行馆涵碧楼消夏。紧靠湖边的涵碧楼有一条全长1.5公里的步道,名蒋公步道。今天,人们在此漫步,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日月潭千娇百媚的湖光山色,让人胸臆大开,忧烦顿消。
   日月潭的水是很迷人的,那“绿如蓝”的色泽特别艳丽可人。日月潭的水面广阔,为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40米,蓄水量为1.47亿立方米。加上水能发电之后下泄的水,连同浊水溪的自然水,又通过15公里的隧洞抽注入日月潭。这样,日月潭的水是一种循环流动的活水。这和杭州西湖的水就有了差异:西湖系城中湖泊,其湖水面积只及日月潭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深度为2.27米。所以西湖的水质与色泽就难与日月潭相比了。
   说到人文景观,日月潭四周点缀着许多亭台楼阁、寺庙古塔。潭北山腰有文武庙;潭南有玄光寺、玄奘寺、“千年苦旅”碑刻、涵碧楼、慈恩塔……更有潭中游屿、潭口九曲、双湖秋月、山水拱秀、水社朝霞等新六景和旧六景。
   杭州西湖呢,则不仅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更兼湖山与人文之浑然相融,是自然、人文、历史、艺术的巧妙结合。北宋诗人苏东坡吟西湖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四周古迹遍布,文物荟萃。早在南宋时期,就形成了西湖十景。有人说:“西湖的自然风景只有西湖的历史文化配得上,西湖的历史文化也只有西湖的自然风景配得上。”二者犹如红花绿叶,相得益彰。西湖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苑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仰视双峰插云,俯看花港观鱼;远听南屏晚钟,近听柳浪闻莺;还有六和观潮、灵隐禅踪、万松书院(又名梁祝书院)、岳墓栖霞等名胜景观,可以说,西湖无处不文化,无处不景观。说西湖是风光湖恰当,说西湖是文化湖亦贴切。
   从2009年起,西湖与日月潭已办了两届“两湖论坛”,两湖结成了姊妹湖。西湖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居长,为姊湖;日月潭从1934年建坝成湖还不到一百年,居次,为妹湖。按照“两湖论坛”的协议,以“日月潭号”、“西湖号”命名的游船,已于2010年6月份起,分别在两湖接待游人。
   如今,两湖就像失去了数十年联系的姐妹,又重新亲密地携起手来了。那种亲和情感,令人感动。两年多来,姐出主意为妹湖化妆,妹提建议为姊湖美容,不是互争长短,而是互竞秀美!可以预期,来日的日月潭和西湖,将都会妆扮得靓丽无比,以各自的山水、人文诱惑力,风情万种地去吸引中外游人!
  
   三 眷村人的乡愁
  
   到台湾旅游,人们经常提到眷村。在台北市游览了101大楼之后,导游带领我们去参观大楼附近的信义公民馆B楼眷村文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眷村的故事。
   眷村,不是一个自然形态的村落,它是1949年以来,安置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属的聚居小区。据统计,分布在台湾全岛的眷村共有760多个,眷户9万多户,因最初的眷村是用竹子、茅草和泥土搭建成的,所以,眷村又被称为“竹篱笆村”。由于环境改造及居民区建设,当年的眷村已基本上不复存在,现仅存少许供参观的“眷村文物馆”。
   从眷村里走出来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眷村子弟。如,宋楚瑜、郝龙斌、邓丽君、林青霞、张雨生、吴小莉……
   曾经在当年的眷村生活过的人,他们对居住在那里的岁月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眷村人挥之不去的乡愁情怀,那是郁结在他们心头长久的痛。眷村人的乡愁,不是崔灏诗所提及的因山高水迢那种自然因素阻隔所引发的,而是由于两岸敌对,四十年“有国难投”、“有家难归”那种残酷的政治撕裂所造成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望大陆》一诗中是这样和着眼泪痛写乡愁的:“弃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国有殇!……”
   两岸不能直接通邮。眷村托人只好把写好的家书带到香港、澳门,带到国外去投递。 1979年,一位山东籍的眷村人委托一位美籍华人从旧金山寄出阻隔三十年的第一封家书。书中写道:“……苦命的娘,我之所以要艰辛地活下去,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再见到我娘一面……”哪知就在那封信辗转寄达的前一年,他的母亲已在吉林辽源去世。又过了十年,这位眷村人到大陆探亲,见到了弟弟。弟弟告诉他:“对等了、盼了你一辈子的老母亲来说,儿子是年夜饭桌上的一副碗筷。年年过年,母亲都是一面喊你的名字,一面哭着往你碗里夹菜……”
   一道海峡把两岸阻隔,当年,眷村人不能从台湾直接回到大陆探望亲人,一位叫卞永兰的眷村人,跑到阿根廷办了到大陆的护照。办奸护照,卞永兰回到台湾,眷村人听到这一消息后都来找她,有人托她去寻找失散多年的父母亲;有人托她照一张老屋的照片;有人托她带些家乡的泥土……探亲结束之后,她回到台湾眷村。老乡们聚在一起,一遍遍看家乡的照片;一个烧饼掰成八瓣,每人尝一口;一勺一勺分来自家乡的泥土……眷村人把分到的那勺土带回家,有的锁进银行保险箱里,有的放在金银首饰盒里,有人则倒进茶壶,加满开水,连泥带水咽进肚里。并且,这些眷村儿女都是每喝一口故乡泥土水,就流一串思乡的悲伤泪。
   乡愁,还浓缩在眷村人的生活里。面对在台湾出生的眷村子弟,长辈们会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家的老屋,自家门前的大槐树、晒谷坪……不断地重复一些留在他们记忆的故土往事:童年的纯真,少年的聪颖,朋友的义气……眷村人逢年过节,遥祭大陆的列祖列宗的固定仪式是绝不能免的。他们把祖宗牌位立在上方,带着儿女,双手捧着香火在胸前又跪又拜。眷村人这种虔诚的祭祖仪式,对下一代是一种培根植本的教育,而对自己则是刻骨铭心乡愁的自我疗慰!
   乡愁无尽时,落叶当归根。这是很多眷村人的遗愿。1977年,台湾大学学人方东美逝世。遵照遗嘱,其子方天华手捧骨灰,在方门弟子陪同下,将父亲的骨灰洒于海峡,沉入金门靠大陆一侧的海湾,让海浪送他回归大陆。眷村有个山东菏泽同乡会,两岸开放探亲后,这个同乡会的会长高秉涵先后将57个同乡的骨灰带回到大陆,让这些眷村老兵遂了自己落叶归根之愿,让他们能魂归故里得以安息。

共 876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记述了国父纪念馆、日月潭、眷村、台北故宫博物院、谒中台禅寺等历史景点。脉路清晰,语言流畅,针对每个景点都阐述了历史渊源及浓厚的文化知识,介绍并不枯燥,作者用较深的思想融入了文章,让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入。游记散文其实难写之处便是文章寓意如何用文学的语言凸显,如果措辞枯燥就会失去好文章的价值,一味的记述一路所见所闻只能会令读者失去耐心。但此篇文章作者把控极好,深入浅出的做以描述,结合景点及历史并用语言凸显自己的思想。感谢作者赐稿丁香文学,欣赏,推荐阅读。【丁香编辑:凌雨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5-07-12 19:53:16
  跟随作者瞻仰了国父孙中山的纪念馆,希望祖国能统一;游览景色秀美的日月潭,就联想到它的姊妹湖,大陆的西湖;来到眷村,了解了他们割不断的乡愁;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馆,方知建筑风格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样;谒中台禅寺,知道了他们注重对信众的佛法教养,时刻祈祷祖国能统一。欣赏语言流畅、脉路清晰的佳作,期待精彩继续!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2 楼        文友:樱花雨        2015-07-13 18:54:55
  谢谢凌雨涯编者雅评和柳絮依依雅赞 ,本文主旨是希望祖国能早日和平统一,以造福两岸同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