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湖畔明珠, 雾云藏秀(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湖畔明珠, 雾云藏秀(散文) ——探访古村落下赤峪


作者:酸枣林 童生,66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15发表时间:2015-07-21 09:50:07
摘要:太行山怀抱中的一个古老的村落,它普通的默默无闻,它又珍贵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如满脸汗渍的农夫从历史烟尘中走来,它似亭亭玉立的女子“藏在深闺人未识”。请随我走近它,走进这农耕文化的博览馆,品读那古风古韵,

宝寺红墙秀水边,
   霞村美峪历尘烟
   千年古韵农耕曲,
   尽在菩萨弹指间。
   山西省榆社县河峪乡下赤峪村是太行山西麓,黄土高原深处的一个古村落。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村,它普通的默默无闻,它又珍贵的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像一个满脸汗渍的农夫,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它像婷婷玉立的淑女,“藏在深闺人未识”。而今现代化的触角无所不在,要找到它已不是难事。纵向的太长、横向的邢汾两条高速公路在榆社交汇,驾车风行电驰,要不了一两个小时,就可从山西的某个城市驰入“山国”榆社。要说“国”,榆社还真是古国。距今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皇炎帝八世榆罔在困顿之中,率族迁徒于上党盆地最北端的这个地方,于群山环抱曲水盘转之中,建立榆州国。发展和传播了农耕文化。这偏远山野之间,曾是中华文明的摇蓝。文中的这个村庄就是古国的一个角落。您车入榆社之后,在邢汾高速“云簇湖”出口下高速,沿环湖公路西行约五公里,在碧波万顷烟霞浩渺的云簇湖畔,于依依垂柳、龙钟榆槐掩映之下,有一古韵悠悠而又新潮扑面的村落,这就是下赤峪村。
   下赤峪村是榆社县河峪乡的一个行政村,距榆社县城40华里。当地人称作下府,包括北下府、南下府、庙沟三个自然村。现有272户,874口人。北下府为该村原址,南下府为云簇湖的前身云簇水库淹没该村的下部后,在水库南面台垣上建的移民新村,与北下府隔湖相对。庙沟是北下府西面沟湾内的一个自然村,著名的资福古寺原建于此处,故名庙沟。资福寺后迁建于北下府村西山丘之上。村民称此山丘为大寺上。
   下赤峪是以农林牧业为生活来源的居民村落。世世代代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儿风光漪丽,景色宜人。春天,杏花、桃花、梨花顺时竟发,庄前庄后烂漫成一片花的海洋。夏天,茂盛的庄稼地连着山峦牧坡,一望无际醉人的碧绿,红黄白蓝紫各色野花点缀在滩涂原野上,与那村中的袅袅炊烟、鸡鸣狗吠,那田梗上菏锄的农夫,山坡上悠闲的牛羊,构成一幅幅怡人的田园图画。
   它从远古走来
   据村民说,这下赤峪是村子的官名,下府是小名。峪者,陵中之谷也。赤者,此间多红土山陵也,故称赤峪。也许是望文生义吧,现存史料无可考。这下府村名的来历,据说与上府村有关。从下府西去七、八里,隔一道山梁有一个上赤峪村,叫上府。这个村在明朝熹宗、思宗两代,有个叫李化龙的在朝为官,历任中书舍人、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有“铁面小李”之称,享誉朝野。后因犯颜直谏,上书陈述皇上治国理政的失误,引起皇上震怒,被贬回乡。在清朝初年因抗拒蓄发改服令,被清廷处斩。生前生后备受乡人敬重。李化龙在乡里的居所被称做上府。下府这地方也出过进士在朝为官,他的府第就被称为下府。下府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到底始建于什么年代,连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楚。现村中居民以刘、安两姓占大多数。据清道光六年刘姓+五世孙刘自东接续家谱记载:“我刘氏隶藉于榆,已历多年,先世尽传家谱,详载甚悉,言祖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自大明洪武年间,奉旨安民,迁到辽州榆社清秀里十甲,居岩良村,后于天启元年,归并寄子里五甲内,至大清康熙六年,为均甲,又分三、五两甲安置,其时不论远近,乱户口,分各依旧,盖当年丁口,因已繁盛,-甲难以尽统,故两分之,或移居偏良庄,或下赤峪以及河凹、鱼头、清秀等处,莫不人烟稠密焉,虽非阀阅名门之家,而身列黉宫者有人,名登国学者有人,亦可谓邑之望族矣。”据此,刘姓于清康熙六年(1668年)迁来该村,距今350余年。据安姓族谱载:“盖考安氏之由来,年代远矣,试(是)大明年间,始祖至于榆社西乡形彰村,距城四拾里,四世祖弟兄八位,传言出蟒警散四方,来二十余里下赤峪……”距今500余年。根据建于北下府村西的著名佛寺--资福寺梁架、脊枋留存文字记载,资福宝寺曾于“元至正十年重修”,此年为公元1350年,距今665年。现存的一块重修碑上镌刻有“榆社县寄子里下赤峪重修资福寺碑文记”。在另一块重修碑的村人施财名录中,姓氏繁杂,以王姓、赵姓、李姓、郝姓者居多,可见刘、安两族迁入时,早有户族在此居住,下赤峪村的来路隐没在历史的深处。
   庙依村建,著名佛寺资福寺建于何时呢?据史料记载,榆社佛教文化发展有三个高峰期。第一次在北魏时期,北魏南迁的部队中石刻艺人在榆社的山野崖壁上开凿石洞石龛将佛主菩萨侍者力土像雕琢于其间。至今榆社境内乃保存有多处这样的摩崖造像。第二次在与东晋同期的所谓“五胡十六国”时期。榆社出生的羯族人石勒在战乱中揭竿而起,发展壮大,扫荡群雄,成就霸业,建立后赵国。在后赵国疆域之内,广布佛教遍修庙宇,榆社是赵王故里,也是佛教遗迹留存较多的地方。第三次高峰期在盛唐时代。榆社古时著名的“八大寺”多建于唐代。资福寺乃县域内著名古刹,始建时间最晚应在唐代。据此推断,下赤峪村立村时间最晚也应在唐代,据《竹书纪年》记载及与下赤峪隔湖而居的金藏村发现的夏商文化遗址考证,这一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居住活动的区域之一,下赤峪建村时间可能更久远。
   风水宝地钟灵毓秀
   古来风水之说皆托于山势走向,地形张合,水带环流。榆社县处于太行山西麓。太行山的主峰向西南绵延。苍苍莽莽的空王佛山山脉与雾云山山脉横亘于榆社西北部,如同一个博大的怀抱,将西川村落揽于怀中。下赤峪村正处榆社西北边沿,背依雾云山脉,如旷谷明珠。西面与祁县交界处的分水岭上有一条清彻的溪流一路奔流而来,在下赤峪村前盘绕而过。承浩浩天地山水之气,下赤峪村自是一方风水宝地。村后是一道隆过的山陵,形状如一只头西尾东慢步雄视的老虎,给山村一种雄踞天下的霸气。村前曲水环绕,形成虎踞龙盘之势。村后山陵由东向西呈葫芦状,以当地风水之说,是金线吊葫芦的聚财聚宝之地。怪不得千百年来,下赤峪村中人财两旺,成为西川乃至全县屈指可数的富饶之地。明清以来仅百来户的下赤峪村,有四大家八小家之巨富。这四大家分别是刘中青、刘中汉、刘中新、刘锁。都有扑天的家私。过去讲究门当户对,且看刘中青的女儿分别嫁的是当过华北烟务局长的榆社首富张杜兰家、富甲榆北的白壁乡武庄大财主明明家、武乡县首富郝家。刘中青家在太谷城、太原府都有商埠。刘锁家一年收租800石,下赤峪村刘族兄弟之富足可见一斑。据村人讲,古村的下半部现在己没入云簇湖中,早年村前是一条长长的河谷,有一条宽敞的官道贯通东西,是东面榆社、左权、和顺乃至河北西部河南北部与晋中平川、晋西乃至陕甘交流往来的交通要道,尤如丝绸之路一般。路旁建有多家酒肆客栈,酒旗飘飘,驼铃叮咚,一派集市繁华天涯商旅的风韵。
   千年古寺历尘烟
   古时的下赤峪村建有土地庙、河神庙、山神庙、老爷庙、龙王庙等庙宇。其中最宏伟最著名的当数资福寺。现时留存下来的也只有资福宝寺。其它寺庙仅存遗址。
   资福寺原建于庙沟自然村。据村人讲,一位风水先生看了下赤峪村地形山势后说,村后山梁乃一只西向而行的猛虎,村西山岗乃是虎头所在,必须将大寺建于其上,以妨虎口伤人。于是先民便将庙沟的资福寺移建于村西山岗之上。寺址高出村前路面10余米。崖壁用石条彻筑,峨峨如城堡。南侧有石砌坡道可登临。寺庙为一进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47.24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南殿与北殿,南殿东西两侧为山门,山门之上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当年寺上撞钟时,声传数十里。南殿面宽3间,5檩4进椽,悬山顶,单檐,前出廊,檐头微翘,使整个房坡有起伏飞扬之势。檐下斗拱,单昂三踩。殿内梁、栋及前檐下木构皆彩绘。殿内壁之上绘有风、雨、雷、电诸神画像。殿内原供木雕龙王像和泥塑奶奶像。每年下府与周边邻村赶庙会要轮流请龙王拜祭,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四季平安。寺内正北为大雄宝殿,面宽3间,7檩6进椽,悬山顶,单檐,前出廊。整体构造比南殿更加博大恢宏。殿内原供佛主菩萨在历史上的灭佛运动中毁失。寺院西侧上首两间为关王殿,下首为5间厢房。寺院东侧上首两间为伽蓝殿,下首为5间厢房。佛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村中学校占用。庙中所存碑石,或用作房基柱础,或作井台辘辘架。庙内原供佛像无存。
   资福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题: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重修。榆社县博物馆存资料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曾予修葺。现存建筑中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民国建筑。1984年下赤峪资福寺被榆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再次对正殿、南殿进行了修葺。
   资福寺在历史烟尘中伫立了多少个世纪。不经意间,它揩去了尘埃,以光鲜亮丽的容颜出现在世人面前。君不见,宽敞的汾邢高速公路如云中之龙,从它的殿角腾空而过。寺之南,平面距离不足20米,便是仪态万方的北国西子--云簇湖。舟泛涟漪,鸥翼掠波,垂钩钓趣,渔歌互答。君不见,云簇湖如秀美山姑,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驰名华夏的云簇湖旅游区无限风光正在簇拥而来。君不见,资福寺象云中仙鹤展翅凌空,如海市蜃楼隐约于云霞浩渺之间。人们会发现在丰姿绰约的云簇湖畔有资福寺这样一颗璀灿夺目的历史文化明珠。登临高台,背倚宝寺,心间不觉涌上唐代山西才子王勃的绝世之作--“滕王阁序”:“天分翼轸,地接衡卢,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带着亘古凝重,迎着扑面新潮,资福寺如笑佛弥勒在喜迎它的新生。
   古今民居博览馆
   下赤峪村从远古姗姗而来,村中留下了她的历史踪迹。现在村内可以找到历史各个时期的民居遗迹。现存历时最久远的当数土窑洞与石券窑。明清之前山村居民多依土崖掏窑而居。多为一明一暗成一明两暗,明间留门,暗间留窗。门窗顶部置拱形窗,木格窗棂。门为对开板门。明间为“地”,暗间盘火炕。凿有烟道通崖壁或窑垴。炕前置火灶,用柴火秸杆烧火做饭,代暖炕。地上可置放简单桌凳箱柜等家俱。多数人家又在窑洞后壁上,掏口深挖,建窑中之窑。做仓储之用。有的人家在窑前接出一个房坡,筑成外平房内窑洞的“接崖厦”式民居结构。少地没地的家户都住这样的土窑洞。还有一种是石拱券的窑洞。如现存的榆树底刘生泉家居住过的3间石窑洞。在石砌基础上支拱形架,用“刷”过面的石条砌筑(也有用片石砌筑),在洞口置门窗,里面明灰。在窑顶建平房,成为两层楼结构。这种窑洞结实坚久冬暖夏凉,家道较为宽裕的人家有选建这种住宅的。明清以来,一般居民户建住土坯房。根部块石垒基,用土坯砌墙,以3间为常见,用木材作4梁8柱,有4檩房5檩房之别。房顶钉椽铺扇抹泥,铺手工制作烧制的灰色片瓦。悬山顶,筑屋脊。内墙抹泥粉刷。为土木石结构的简易平房。稍宽裕的人家则在前墙表层砌砖,四角立砖柱,村人称为“挂砖房”“砖包圪筒”。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一般居民多造这种平房住宅。北下府古井北坡上居民常学云家正房就是这种结构,该院西房则是地道的土坯房。有趣的是庙沟安玉明父子住在一绿荫掩映的崖湾之内,两排共14间房屋,安玉明老两口住的是3间土坯房,大儿子住的是挂砖房,小儿子住的是红砖墙、现浇顶、铝合金门窗、瓷砖贴地的新式平房。民居建筑的演进史被他们明明白白地“写”在墙上。小儿子让父母住进他的新建房,安玉明老汉还不乐意呐,他恋着他的土坯房。下赤峪村的古民居建筑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者居多。一般农户居土窑洞、土坯房。因时光久远,土坯房多己倒塌翻建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土窑洞也少有人居住。村民安文明一家还住在先人在300年前挖的土窑洞里,由于维护得好,窑内粉刷一新,装修得漂漂亮亮的,给人别样的感受。早年村中富户住宅都是两进院三进院、三合院四合院布局的庭房楼院。村中富户有四大家八小家之称。关于八小家说法不一,这四大家便是刘中青、刘中新、刘中汉、刘锁。除刘中青家楼房院及其它几家的楼房被日本人烧毁外,刘中汉家的东楼院、刘中新家的西楼院、刘锁家的当中院主体建筑尚存。几家楼房院建筑风格相近,现以刘中汉家东楼院为例作以简介。
   刘中汉宅院位于下赤峪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原为两进院落布局。大门坐西朝东,宅院中轴线上建有二门楼、正楼。门楼面宽1间,进深2椽,砖木结构,硬山顶。脊岭置花纹方砖,两角置“兽”。前后檐均为仿木砖雕,檐下花叶砖雕十分精美。门膀下方置方形础石,三面雕有荷花、牡丹等石浮雕。前门额题“听松风”,门额左右各钉有木制“榆社县下赤峪光荣牌”一方(后来房主为军属)。门额后面题“务本堂”三字。院内坐北朝南建二层砖木结构阁楼,面宽5间,5檩4进橡,硬山顶。单檐,前出廊,檐下斗拱为异形拱。一层明间开搁扇门,次间开搁扇窗。门窗额头置镂空花卉木雕。梢间设拱形窗,窗沿置花叶砖雕。二层明次间置搁扇门窗,梢间设圆拱形窗,窗格由龙凤呈祥等图案木雕组成。院西为3间庭房,5檩4进椽,悬山顶,单檐,前出廊。明次间设搁扇门窗,门窗额部装饰镂空花卉木雕。原建有东庭房,与西房构造相同,现已不存。整个宅院布局合理,熔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既保持了中式古建格局与装饰艺术,又融合了一些西方建筑风格,为县内民居建筑之佳品。尤其是那些精美无比的砖雕木雕石雕构件,做工技艺让人叹为观止。正楼脊枋题:“大清道光24年岁次甲辰四月乙己初四日庚子时上梁大吉”。距今171年,这种砖木土结构的二层阁楼保存完好。抗日战争时期,宅院主人刘中汉为本村开明士绅。晋中战役中解放军下属野战医院曾在此驻扎,该宅院亦为革命战争遗迹。悠悠古宅闪烁着先民智慧的光芒,彰耀着民族团结御辱自立自强的辉煌。
   而今,您走进下赤峪村,在古色古香中一股现代民居的新风朴面而来。红砖红瓦,鳞次栉比,宽敞的铝合金门窗,高大的门楼,彩瓷贴面,缤纷绚丽的门额彩瓷书画争相媲美。与那些传统的古民居遥相辉映。古韵悠悠新潮澎湃,走进下赤峪像步入了时光隧道,像留连于一座民居民俗的博览馆之中。源远流长深厚隽永的古村文化让您读不完,品不尽……
   以小诗《读您》作结:
   读您
   您来自无边的苍茫,
   带给我不尽的遐想。
   洗去风尘,
   敬上香茶,
   端祥您秀气的脸庞。
   您嫣然一笑,
   又走进
   烟霞中的远方……

共 57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太行山西麓,黄土高原深处有一个看似平常,却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本文作者精心地拂去蒙在它脸上的尘埃,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民居风俗等方面,向世人展示了它的真实的面目,厚重的历史。行文凝练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可见作者描写叙述的文学功底。文字里透着作者的敬意和爱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的凝重扑面而来。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极主人        2015-07-21 09:51:46
  美丽的自然风光,凝重的历史,流畅而充满感情的文字。
北极主人
回复1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1 13:02:48
  诚谢北极社长精心编审,精到点评。感受“春秋”关爱,游园快乐,乐有所得。寄上敬意与祝福!
2 楼        文友:北极主人        2015-07-21 14:47:15
  有机会去那里看看
北极主人
回复2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1 21:44:11
  欢迎您来游!这儿确实山明水秀,风清气爽。
3 楼        文友:涓涓细流        2015-07-21 18:31:45
  欣赏美文,向周老师学习。
涓涓细流
回复3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1 21:46:56
  谢谢涓流老师,您的文笔与情怀让人感佩!
4 楼        文友:水银月亮        2015-07-21 21:26:26
  开篇入诗,堪为绝唱。引人入胜,下府风光,全然概括其中。古寺名湖有人家,恨不生为下府人。全文多角介绍所热爱的下赤峪,使古村落胜景尽收文中。问好老周。
水银月亮
回复4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1 21:49:07
  感谢月亮老师,热情鼓励支持!
5 楼        文友:榆州黎明        2015-07-22 11:02:52
  既是一部历史,又是一篇美文,榆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县,原来是国的邹型,你不考察不宣传谁知道,真是藏在深处不识闺呀!为榆社骄傲、喝彩!问安周老!
回复5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3 21:50:09
  谢黎明师友,您为家乡文化发展长期辛勤耕耘方令人感佩!
6 楼        文友:七彩阳光        2015-07-22 15:52:27
  拜读后,仿佛身临其境,欣赏了好山好水好风光。问好周老师!
七彩阳光
回复6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3 21:54:48
  我拿古村调查与师友们交流,您发掘细致深入,记叙精到逼真是我学习榜样!
7 楼        文友:天若        2015-07-23 09:50:26
  首尾两首诗,一首古诗,一首新诗,都很好地概括了下赤峪村的风貌和气质,很是引人注目。同写了下赤峪的散文,一对比,自己都感觉相形见绌了,我需要向您学习学习再学习。有一次,我说,周老,您就是我的榜样,是我的目标,我写文写到您这个水平就满意了,此言没有一丝的谄媚奉承,确实是心中所愿。周老,注意身体,夏安!
天若
回复7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3 21:56:59
  您少年而才华横溢,孜孜不倦而热情奔放,不可限量!
8 楼        文友:红尘心语        2015-07-23 17:32:21
  老周文笔细腻,感情充沛,为家乡添彩,问好
红尘心语
回复8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7-23 22:00:48
  谢红尘师友,很喜欢您纯情隽永的好诗!
9 楼        文友:长竹        2015-07-25 22:20:11
  有你几篇美文,给我们采访增辉!真不虚此行,这也是大家知你累而强留同行之因。盼再相会!问好!
长竹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