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缘春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文缘】顿河不平静(作品赏析)

精品 【文缘】顿河不平静(作品赏析)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作者:荷叶漂水 秀才,1168.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33发表时间:2015-08-06 06:12:51
摘要:显而易见,书名为《静静的顿河》,作者肖霍洛夫意在反讽,实际上呈现给我们的是顿河哥萨克“风雨飘摇”“ 动乱不宁”的处境。我读出了两种不平静的纠缠交错。首先,生活不平静。更加不平静的是将人们的命运抛来抛去的波云诡谲的战局。

【文缘】顿河不平静(作品赏析)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决定实施一项重要的读书工程——读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近期屡受挫折,想读一本真正浸润悲怆与苍凉的巨著以掩盖自己无病呻吟的感伤,《静静的顿河》光荣入选我的计划。
   拿到硬皮精装的书,砖头那么厚的三册,100多万字,沉甸甸对抗我手臂的承受力。视力下降不能经常用眼,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呢。就用它考验自己的耐力吧。作者写了14年——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翩翩少年的时间,难道我还不能在一个月内读完吗。
   读着读着,上了瘾,渐至痴迷。心绪随波涛翻涌的顿河跌宕起伏,情思被主人公及顿河流域哥萨克的命运牵动。三周时间过去了,在希望书可以再厚一些的愿望中读完了这部巨著。
   书合上了,可书中的人物仍活跃眼前,一幕幕场景也恋恋不舍不愿离开我的视线。催促我写下不得不抒发的感言。
   一、无以复加的精细笔触。
   在参加文友聚会的时候,某资深作家评论本地一些作者写的小说比较粗糙,我不知道粗糙和精细界定的严格标准,但我读了《静静的顿河》,可以确定作者行文算得上极其精细。
   不同天气下的顿河;顿河边四季变化的辽阔草原和湖泊池塘;草原上的羽茅草、蔷薇花;河流湖泊中的鱼、野鸭、湖畔的大雁;草原上的骏马、凤头麦鸡;哥萨克们永不停歇的唱民歌;广袤的麦地丰美的草野……对环境的描写无不如织衣纺线搬细致入微,为读者勾勒一幅幅铺于眼前的工笔画。对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性情,成为染上作者感情色彩的丰富意象。
   鞑靼村,叶兰村,维奥申乡,房屋,栅栏,牛棚马厩,一如我儿时的村庄,既静谧,又肮脏。那些大大小小的哥萨克,没有一个人的面孔与其他人雷同,每个人的肖像、表情、动作都属于惟一而独特的自己。作者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感觉那么真实,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生活环境。
   哥萨克们如老潘捷莱?普罗柯菲耶维奇、柯尔叔诺夫勤劳能干,即使家庭富裕也让女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他们也粗暴野蛮,有的人虐待妇女,施行家暴。农民不讲卫生,嗜烟嗜酒,却也热情好客。在战场上既勇敢杀敌,又因行军难耐寂寞强暴良家妇女。他们不是符号,是一个个同时容纳了优良品质和不良品行的“活”人。
   读《静静的顿河》,与读莫言的《丰乳肥臀》,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地平线》相衡量,细起来密不透风、略起来宽可跑马的情节处理与哥萨克驾驶骏马疾驰草原那样驾驭语言的能力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本书因将人物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及苏俄内战的宏大主题,较之其他的作品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二、不平静的生活与战局。
   显而易见,书名为《静静的顿河》,作者肖霍洛夫意在反讽,实际上呈现给我们的是顿河哥萨克“风雨飘摇”“动乱不宁”的处境。
   我读出了两种不平静的纠缠交错。
   首先,生活不平静。应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顿河哥萨克们的生活相对宁静,他们从事着农夫常做的捕鱼、耕地、割草等农事,享受着顿河水与水边肥沃土地的馈赠。可是,感情纠葛,会使生活偏离宽阔的河道而冲向狭窄堤坝的缝隙,冲毁固有的平静秩序。格里高力爱上了斯捷潘?阿斯塔霍夫热情奔放的妻子阿克西妮亚,丈夫曾“有计划”打她,他们之间没有感情,她也死心踏地爱上了格里高力。他们挑战世俗的爱情自然遭到了村里人的非议和指点。为了让格里高力收心,父亲潘捷莱?普罗柯菲耶维奇给格里高力娶了村中富裕户柯尔叔诺夫家的朴实能干的小姐娜塔莉亚。然而,象从冰窟窿里捞出来的娜塔莉亚并不符合格里高力的口味,还是导致了他抛家舍业与阿克西妮亚私奔到戈亚得庄园共同生活。
   这段内容让我们认识了格里高力的鲜明性格,不迁就,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情感,不惧怕来自外界的压力。这也为他在混乱战局中的选择做了铺垫。
   他和阿克西妮亚的感情也因他参军去前线、庄园主的儿子军官李斯特尼茨基的插足而出现危机,他和娜塔莉亚出现一段感情的升温而生下一子一女;阿克西妮亚也曾复归鞑靼村与在一战中以为阵亡却大难不死从德国归来的丈夫复合,但最终又与格里高力重归于好,导致受到伤害的娜塔莉亚不想再要格里高力的孩子堕胎而死。格里高力与阿克西妮亚最后一次出逃的时候,她被子弹从后背打穿,再也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失去妻子之后终于失去了心爱的人。
   他们的感情一波三折,多次回旋,给本应平静的生活掀起微澜巨浪。这本身就已构成三起三落的剧情,但是,更加不平静的是将人们的命运抛来抛去的波云诡谲的战局。
   其次,局势不平静。
   书中的顿河哥萨克们,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我学过的史书对这期间的战争与革命只用冷静的书面语言叙述原因、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影响等要素,而当事人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心理体验到了什么,这本书给了我鲜活的实例。
   他们先是自带战马和寒碜的装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装备落后,指挥混乱,战场潮湿,有时缺衣少食,人心不稳。哥萨克们还是能够抱着保卫国家、保卫沙皇的决心勇往无前。他们在作战过程中经历了最严重的考验——学会了狠心面对杀戮,面对敌人和战友身体的支离破碎。不幸的人战死,幸运的人存活并得到勋章如格里高力(后来证明这是另一种不幸的开始)。
   战士们与水兵及后方的工人、农民也受到了朋楚克这类共产党人宣传的影响,认识到了沙皇专制的弊病和二月政府的不作为,倾向于苏维埃政府。因此,十月革命前后,格里高力、米沙?柯晒沃依、伊万?阿列克塞耶维奇等早期受到民主思想熏染的人站在了红军的一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人们渴望医治好战争带来的创伤,收拾好凋敝的村庄,再次过上平静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子,这一直是他们基本的并不奢侈的诉求。
   当然,战争的伤害,对有些人家是无法弥补了。作者对失去丈夫的妇人“凄凄惨惨戚戚”的描写,令我为之悲伤不已。
   “好娘们呀,任凭你把仅有的一件小褂领子扯烂吧!任凭你撕扯因为生活艰难、没有欢乐而变得稀稀拉拉的头发,任凭你咬你那已经咬得出血的嘴唇,任凭你捶折到处是老茧的手臂,任凭你在空房门口的土地上撞头吧!反正你的房子里没有男主人啦,你再也见不到丈夫啦,你的孩子们再也见不到爹啦;你记住,再也没有谁来疼你和你的孩子们啦;你干活儿劳累,生活贫苦,再也没有谁来管啦;夜里你累得倒下来,再也没有谁把你的头搂到怀里,再也没有谁像他以前那样对你说:‘别发愁,阿妮西卡!咱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今后永远不会有人爱你啦,因为干活、贫穷、孩子已经把你榨干,使你变呆啦;你那些光屁股的不懂事的孩子永远不会有爹啦;你要自己耕地和耙地,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地把一大抱一大抱的小麦从割麦机上往下卸,又用叉子叉起来往大车上装,就会觉得肚子下面有什么东西直翻腾,于是你就抱住头抽搐起来,血从下面直往外流。”
   作者将战争的伤痕浓缩到这个寡妇的家里,如同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身上。
   战争给失去亲人或亲人受伤的人们及参战者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创伤,人们多么希望此后和平降临,与战争诀别。
   事与愿违难道也是不止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普通人赶不走的魔咒?更为可怕的内战发生了。本来是生活在同村的乡里乡亲,因为所走的道路不通,分成了敌对的两派,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我学历史的时候,知道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到1922年10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红军相继打退了科尔尼洛夫、阿列克谢也夫、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白卫军,捷克斯拉夫战俘的叛乱和哥萨克骑兵,外国干涉军。但被卷入这个过程的人们经历了什么,《静静的顿河》带我观看了“剧”的始终。
   内战的过程是红、白两方交换主宰局势的过程,也是格里高力不断选择、不断失去的过程。
   一战时期,他朦胧地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随所在的团参加了红军的队伍,但他对苏维埃领导人波得捷尔科夫不经审判就杀害40多个白军军官的做法并不赞同。回乡期间,曾为军官的身份使得他尤其受到“官方”的关注,在全家生命财产受到要挟的情况下,他被迫参加了白军,并参与了杀害波得捷尔科夫工作组的行动。由于在作战中表现出超越常人的神勇,在士兵中建立起较高的威信,升为一个师的师长。可在与红军的反复较量中,他总预感到最终包围着白军的红军会取得胜利。在他的队伍被红军赶入穷途末路之时,他再次选择加入红军布琼尼同志的骑兵队,并试图以努力杀敌的表现弥补自己的过失,成为骑兵连指挥员。
   一连打了七年仗,令他对战争十分厌倦,借受伤的机会复原回乡。由于他的妹夫一直站在红军方面的米沙?柯晒沃依揪住他的历史问题不放,他被迫逃到外乡亲属家,又在离开亲属家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加入佛明匪帮。几经辗转,他终于领悟到自己的手不应该用来拿枪,应该用于干活儿,就自动脱离佛明匪帮。与爱人逃到外地躲避一段时间的设想破灭之后,投奔橡树林里逃兵们的土窑。此后他的手就开始雕刻小玩具,做木碗。后来,因为思念家乡还是回到了鞑靼村,见到了儿子——得到了他在不眠之夜里幻想的不多的一点东西。也是他仅剩的一点东西,因为儿子,他还“感到大地,感到这广阔的、在寒冷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世界是亲切的。”
   此前,他相继失去了大哥彼特罗,媳妇娜塔莉亚,嫂子妲丽亚,父亲潘捷莱?普罗柯菲耶维奇(死在逃亡的路上,虱子爬满脸和衣领,甚至格里高力看见尸体都厌恶),母亲伊莉妮奇娜和女儿。
   在学历史的时候,我觉得白军的反叛为不义之举,历史的倒退,就该受到红军的镇压,红军对叛军的打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可是,有时与理论脱节的具体实践,会歪曲理论,扭曲人性。着眼全国的大局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之间也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顿河的哥萨克认为他们和庄稼佬不一样,不希望庄稼佬来分享浸润着先祖血汗的土地。红军的做法也有违背人性之处,引来白军的报复;米沙?柯晒沃依烧了柯尔叔诺夫的宅院,枪杀了格里沙爷爷,米佳 柯尔叔诺夫针锋相对地杀死了米沙的老母亲和年幼的弟妹。红军抢村民的财产,白军抢红军家属的物资。红军来了,村民们逃亡,白军回来了,村民再回来种地。白军缺兵源的时候,老头子们也被征集参军上演俄罗斯版的“石壕吏”。米沙?柯晒沃依打死了彼特罗,最后却成为他的妹夫。在战乱的情境下,有时候很难分清孰是孰非。红军方面的“杰克”被同村的白军哥萨克处死,一个老头子在他的坟前树立一个供牌写道:“弟兄们,在慌乱年月里,不要苛责自己的兄弟。”“余粮征集制”也激起“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村民们的不满,导致了从白军投奔到红军的军官佛明再次的反叛。
   格里高力诚心投诚红军并立下战功,始终得不到妹夫的信任。我想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没有一兵一卒成为战犯,没有人因历史问题而遭清算迫害。林肯说:“这里没有敌人,大家都是美国人。”投降的南军将士每人得到了一份联邦军队保证此后不骚扰的证明书。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说:“战争已经结束,叛乱者如今重新成为我们的同胞了。”迅速抹平战争带来的隔阂,林肯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如果各地的当权者皆能类此,有多少悲剧的种子会得不到萌芽的机会。
   战争总是残酷的,也能催人早熟,作者20多岁就写出了如此鸿篇巨制,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和勇气。
   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却敢于暴露红军的简单粗暴,不讲原则;他是在顿河边长大的哥萨克,也勇于暴晒他们的残忍和贪婪。
   我读出作者是肯定格里高力的,肯定他追求真实的感情撕破虚伪的面纱,肯定他的善良。一战为砍杀没有抵抗的士兵而自责;内战中,他只在交战的时候攻击对手,平时绝不乱杀人也看不惯乱杀人。当他听说米沙 柯晒沃依、伊万 阿列克塞耶维奇被白军抓住将被处死,身为白军的他念及他们在一战的战壕一起流过血而冒险去救,事虽未成,其心可彰。
   他游说上司放了红军连长而惩罚告密的士兵。在哥萨克白军都视抢夺财务为正常的心态下,他坚决拒绝抢夺财务的卑鄙之举,即使他爹逼迫他抢夺他也违抗父命。他厌倦战争,最终选择退出武力。
   虽然他选择的道路不象米沙 柯晒沃依和李斯特尼茨基那样一贯到底而是弯弯曲曲,但他的身上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的每次选择,缘于他不想无谓地死去。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白军贵族出生的上层人物对他采取轻蔑的态度,即便他战功赫赫。他一直依从自己的本性,他也从来没有把轰轰烈烈地做一件大事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孔武有力的他只想本本分分地干活儿。既然如此,我们也不该对他提出超越其思想认识的选择。
   作者将现实主义的风格发挥极致,书中人物没有一个不真实可信,又不等同于现实的人。好的作品让读者不知不觉融入其境,更发人深思。如何能避免战争,如果不能幸免如何能快速医治战争带来的伤痛,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更具有现实意义。
   好的作品也给人希望,伤痕累累的格里高力还剩下一个至亲,不至于陷入绝望。而且从逃兵们的口中得知五月份还会迎来大赦,作为读者,我为他有可能获得平安的下半生而感到欣慰。
  

共 51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人作者以作品赏析的形式,推荐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霍洛夫意的作品《静静的顿河》。作者通过细致地阅读,与读者分享了读后的感触和收获,告诉我们,顿河并不平静,书名为《静静的顿河》,是肖霍洛夫意的反讽,书中实际上呈现给我们的是顿河哥萨克“风雨飘摇”“ 动乱不宁”的处境。作者读出了两种不平静的纠缠交错:首先,生活不平静;更加不平静的是将人们的命运抛来抛去的波云诡谲的战局。一篇非常详尽的作品赏析。感谢赐稿,推荐加精。(编辑:雪灵)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81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灵        2015-08-06 06:15:33
  通过作者的介绍,初步了解了《静静的顿河》,有时间也去读一下了。问候作者!
2 楼        文友:荷叶漂水        2015-08-07 19:55:07
  值得一读,作者极富才华
真诚
3 楼        文友:荷叶漂水        2015-09-05 20:03:12
  谢谢江山文学网,我会继续努力!
真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