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轻舞】不老的乡音(散文)

精品 【轻舞】不老的乡音(散文)


作者:失落的草帽 进士,7588.3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67发表时间:2015-08-28 15:19:36

对于不是同乡的人来说,乡音就像一根未煮熟的牛板筋,嚼不出滋味,也嚼不烂,听起来有一些不舒服,而对于他乡遇故知的人,乡音则变成了一壶珍藏了十八年的女儿红,两个同乡见面,一顿叽里呱啦的交流,就像推杯换盏着岁月的醇酒,嘴角会流淌出乡情的的芳香,越喝越有滋味。
   每一个人的乡音,其实是随着母亲的摇篮曲深深地镌刻进生命的年轮的。牙牙学语的孩子,已经把乡音俗语变成了自己唯一的表达方式,变成了用语言触摸人情事理的手掌,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岁月的刻针,情感的触须,无论什么时候搭到一个人情感的磁道上,都很可能不经意间,就释放出一曲袅袅婷婷的乡音的旧曲。
   但乡音俗语却是小学教育的大忌。每一个小学教师,在教学生拼音的同时,都一定要在自己的班级里消除俗语方言,除非这个老师也是乡音难改。是的,普通话是社会交流的唯一官方语言,一个人不会说普通话,在老师们的潜意识里将来孩子的前途必会受影响。所以,老师们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孩子们口中早已焾熟的俗语乡音,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来一次彻底的颠覆和革命。这种教育方式在城市、在郊区效果还好,在偏远农村,则往往短时间内收效甚微,甚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强制性训练才可能有所收获。也有比较顽固的学生,一辈子改不了从小固化在声带上的音调和读音、语速,导致老师的教育失败。
   其实,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俗语乡音就一直在普通话的围追堵截和挤压中作狼奔豕突状,以顽强的生命力默默地抵抗着,艰难地生存着。甚至在一些老辈人的生活中,越过别人鄙视的目光中兀自地骄傲着。
   改革开放后,随着港台剧而走遍全国的粤语、闽南话,随着越剧、沪剧走遍全国的吴侬软语,随着黄梅戏而走遍全国的安徽话,随着春晚小品走遍全国的东北话、陕西话,随着相声走遍全国的北京话、天津话,随着电影走遍全国的河南话、四川话,不一而足。让观赏的观众大呼过瘾。可以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在用自己的地方话特色争取着自己的观众群,用自己的地域特色滋润着这一朵独特的艺术鲜花。通过这些用地方话演绎的地域传统文化,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地方话的魅力和乡音的可爱。不说别的,就是蒋介石一句“娘希匹”,其背后的所饱含的对官员和官场无奈和气愤,就在影视剧中引来过多少不同含义笑声。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语文组的组长杨老师就是一个山东口音特别重的地道山东人,语速极快。初听他的课,仿佛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很难跟上他的思路和授课内容。一次,我们的语文老师李德清因病请假,由杨老师代课。那一天讲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讲台上,杨老师正襟危坐。“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肚子轻”的散文《鹅汤又涩》。”课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被杨老师念成了“介几千兴宁破不泥泞”。因为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山东口音,所以杨老师的话一出口,就引得我们哄堂大笑。也许是经历这种场面多了吧,杨老师不急也不恼,伸出双手往下压。待我们平静下来,接着往下读。其实,杨老师的学问是极好的,否则也不会做到一个全市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学组组长的位置。那天,他讲朱自清的生平、讲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讲朱自清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己讲得酣畅淋漓,我们听得也是如醉如痴。其实,地方口音开始虽然难懂,但听熟了却自有一番风味。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整个高中三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杨老师的那一堂《荷塘月色》。那天正课结束的时候,杨老师还向我们介绍:当初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授课的时候,就说家乡话,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后来,为了说明他不改乡音的原因,还给我们念过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人家唐朝的名臣都以乡音为荣,我们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杨老师还笑着说。不知小学老师听到后会做何感想。
   其实,在我家乡的农村,也正像杨老师所说的,子弟们外出读书也好,工作也罢,回家见到老人们,还是要说家乡的东北话的,听起来亲切、顺耳。如果偶有在外面习惯了普通话,用普通话和老人们打招呼的,老人们表面上不说,背后会撇着嘴说:“内谁谁,老张家那孩崽子刚出去两天就变了,得得瑟瑟,说话舞舞炸炸的,不着人爱听。”“可不是吗?他嫂子,这就叫忘了本了,不知道自己是半斤八两了,跟俺说两句也是玄玄唬唬地瞎忽悠,没一句正经嗑,楞拉嘎几的。”
   子女若得到这样的评价,让父母在村里都会抬不起头来,得赶紧让孩子用家乡话去跟人道歉,说明自己人虽然在外面闯荡,但心仍然是“故乡心”,才能平息乡村的一场风波。之所以在八十年代初,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能够被迅速传唱并流行,引起海内外听众强烈的共鸣,也就是这个原因吧。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艰难的抗拒吧。
   乡音,是一个人最直接的名片。出门在外,诸事困难,问个道,打听个信,都希望能碰到老乡,听到两句实在话。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只要一开口说话,就会被周围的老乡于千万人之中一把揪出,聊个痛快。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其实激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找到了心灵在漂泊中的归宿感,找到了情感在无处安放时的精神寄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脉相承”吧。
   有时候,远在异地漂泊的朋友间相聚,大家往往不是奔着喝酒来的,更不是奔着山珍海味来的,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在一起用家乡话沟通沟通感情,释放释放压力。记得一次在酒桌上,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几个北漂的哥们在一起喝酒,这几个人平时爱抬杠,但不影响感情。大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正在一起你家那噶哒猪肉炖粉条子好吃,我家那嘎达小鸡儿炖蘑菇过瘾地唠着,很快就喝高了。这时,其中一个突然说:“二楞子,你小子他妈刚出来不到一年口音就变了,弄得娘了吧唧的,还算什么东北老爷们。”这个二愣子倒腾东北山货,挣了不少钱,最近正在和一北京姑娘搞对象。人家姑娘家里嫌他的东北话土腥,正在努力学习北京话,说起说气话来有时候就有点邯郸学步的意思,座中有的人就看不惯。“滚犊子,扯什么蛋,秀才你他妈才变了呢!我他妈正经东北老爷们,走哪儿都杠杠地,谁变谁他妈二椅子。”这句话正戳到了对方的痛处,那个人长得比较秀气,大家都戏称他“秀才”。“扯什么里格儿楞,到了大城市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就凭你个土包子,扬了二正的,一点眼力见都没有,还是老实儿地回老家找个东北柴火妞吧,小心北京人没当成,再闪了你的舌头。”这个哥们也不含糊:“你装啥,你也不是什么好戚儿,整个浪一个三等公民,苦大力地干活,在我面前装什么装。”“你再说一句,我他妈今天就把这二百多斤撂这儿,咱俩出去比划比划。”眼看着两个人舌头都硬了,战火就要升级,大家急忙把他俩劝说住。不一会儿,大家看气氛不对,酒席就散了。
   其实,大家私下里在背着二愣子大家闲嘎嗒牙儿的时候,都在说他忘了本了,根本不像个东北爷们,但在正式场合谁也没说过,只有秀才今天不知怎么今天犯了酸劲,燎起了战火,结果差一点没把自己烧了。
   据后来秀才自己说,今年过年回家说话没注意,不土不洋,让村里人儿笑话了半天哩。怕二楞子这样的,将来真带着媳妇回村里,还不让人家笑掉大牙。
   其实往细里一想,乡音这个东西就像人和故乡间联系的一条根,还真不能轻易就丢掉了。人要真没了根,还不就是一根随水漂荡的浮萍吗?依附于水面,长不高,蹿不大,没有旺盛的生命力。每个地方乡音和文化,都有每个地方的特点,你不能一味地说它好,也不能夜郎自大地说别人的不好。就像家庭和出身和故乡,由不得自己选择。乡音乡情,会在沙漠般的他乡生活中给你水、给你阳光,让你养成和家乡守望的习惯。古诗说:“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都是对故土的依恋和难以割舍。原来思念家乡的美食,思念家乡的乡音,其实只是人的基因里的一种潜伏的习惯吧。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打工者向城市的不断聚集,淳朴的乡音乡情正在经受着逐渐萎缩的考验。但愿乡音这棵语言的奇葩能像所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常绿不老,绽放出生命的异彩。
   近些年,民间的建筑、民间的戏曲、民间的风俗文化、民间的手艺,纷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那么,在中华大地上流行了千百年的不同地域的俗语乡音,是不是也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能呢?值得期待!
   最后,套用一句时髦的祝福来结束这篇小文。
   乡音,正青春!

共 33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乡音,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游子出门在外,乡音是一种最直接、最亲切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感情交流渠道。一方面,乡音民俗在各种传统艺术中展示着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奇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又在孩子们中间极力地推广普通话,围剿和歼灭着乡音土语的生存和传播。俗语乡音,就这样在老辈人和年轻人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追求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其实,在一个地域生存了千百年的俗语乡音,就像动植物中的稀有物种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传承和发扬的。作者以高中语文老师所用的山东话和自身所在的东北话为例,部分地呈现了山东话和东北话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地域特色,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地域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生存并继承的必要性。正像作者所期望的:也许有一天,等到俗语乡音像大熊猫一样珍贵的时候,也许俗语乡音也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吧。文章角度新颖,思考深入,对提高对俗语乡音的重视程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力荐共赏。祝编创愉快,佳作不断。【轻舞编辑:梦婷】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828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婷        2015-08-28 15:24:24
  有的时候,出门在外的游子,特别是在国外的华侨,特别希望能听到俗语乡音,听到家乡的消息。着,也许是对他们的漂泊生活的最好的安慰吧。
梦婷
回复1 楼        文友:失落的草帽        2015-08-28 21:29:44
  谢谢社长编辑和留评,祝开心快乐。
2 楼        文友:鸽子        2015-08-28 17:48:27
  拜读老师佳作。很有深意的一篇文章。祝笔健。顺致编安。
流逝的是时光,弥坚的是友情
回复2 楼        文友:失落的草帽        2015-08-28 21:30:02
  谢谢鸽子,祝快乐。
3 楼        文友:宏声        2015-08-28 20:52:15
  拜读草帽老师美文,万水千山挡不住共同的心愿,努力写作!老师佳作不断,美文飘香,祝更多佳作面世!问好!握手!
回复3 楼        文友:失落的草帽        2015-08-28 21:31:17
  谢谢宏声老师,祝快乐。
4 楼        文友:健唔        2015-08-29 09:04:51
  俯拾皆是生活的浪花,洋洋洒洒感人的情怀
5 楼        文友:只想做个乞儿        2015-08-29 11:19:30
  恭喜老师佳作获精,祝创编愉快,佳作不断!
只想做个乞儿
6 楼        文友:玉美人        2015-08-29 11:48:29
  乡音乡情最感人,草帽老师的文很精彩!点赞!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此安好!
7 楼        文友:宁心        2015-08-30 15:55:35
  小时候听到外来的人说话,怎么听都觉得好听,心里觉得自己的一口乡音真土气。岁数大了,才知道乡音是最亲切,最好听的,最入心的语言。拜读草帽老师佳作,恭贺获精!
8 楼        文友:只想做个乞儿        2016-12-17 11:33:02
  有部电影就叫《女儿红》,那里面的女儿红可不只是珍藏了十八年。
只想做个乞儿
9 楼        文友:只想做个乞儿        2016-12-17 11:52:30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肚子轻的散文《鹅汤有色》,,,,,哇哈哈哈哈 ,这篇文章乐死我了
只想做个乞儿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