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渔舟】神医华佗(随笔)

编辑推荐 【渔舟】神医华佗(随笔)


作者:平湖映秋月 布衣,470.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4发表时间:2015-09-09 15:31:36
摘要:1982年出版的点校本,一些疑难杂症只存目,无附方,数了一下有28条之多。哪位藏家持有1922年上海大陆图书公司的印刷手写本《华佗神医密传》,据此补齐,当是幸事。

【渔舟】神医华佗(随笔) 华佗,字元化,出身在安徽亳县(现亳州市)这个地方,东汉末期在江苏徐州一带行医游学,积累医案。
   华佗不仅精于医道,蜀汉陈寿作传时更称华佗兼通数经。可见华佗不仅是个医家,也是一个学士。除易经之外,春秋、诗、书、礼经也都涉猎,广闻博识。
   华佗堪称外科鼻祖,不但精于外科,对一切疑难病及各种奇疾怪症无不能治。(彭静山点校前言)
   若疗疾,处方用药不过数种,手抓分药,不用称量,自是不差。几服愈,几时消,先嘱其明白,果应其验。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灸条一根为一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时便告诉病人要传至某处,若到吭声,待病人言到了,应即起针。若针药所不能及,如病在肠胃,便煎麻沸散嘱病人服下,须叟便如醉死,无知无觉,任其剖肚断肠湔洗,除秽祛疾。完了将肠子,肚腹缝合,在敷以膏药,术后3日另用解药将其唤醒,只需4、5日病人便不觉痛,一月之余,便可完全康复了。可见华佗的外科成就是很高的。中国的医家差不多两千年前就可以做麻醉外科手术了。
   华佗本意是想做学问的,陈寿文中称华佗‘以医见业,意常自悔’。然而治病救人又是他的使命,恐怕他是无暇它顾的吧。那时的人对卫生的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寄生虫疾病,比比皆是,什么千奇百怪的病都有,于是也就有了华佗无病没有的方。
   我有幸有一本彭静山点校的《华佗神医密传》,记载密传22卷。
   其中卷一华佗论病理立论48篇,卷二临阵治病要诀28种,是华佗辨证论治的基础思想。卷三是疗诸病药方60道,卷四华佗内科密传312方,卷五外科107方,卷六妇科69方,卷七产科84方,卷八儿科112方,卷九眼科43方,卷十耳科33方,卷十一鼻科13方,卷十二齿科35方,卷十三喉科28方,卷十四皮肤科47方,卷十五伤科28方,卷十六结毒科(花柳病)15方,卷十七急救法54方,卷十八治奇症法38方,卷十九兽医科35方,卷二十制炼诸药密传10法,卷二十一养性服饵秘方17方。卷二十二华佗注《仓公传》,根据史记仓公传26个病例,逐一加以注释详解研究的学术讨论。
   应该说华佗神医密传这样的珍本古籍,经历一千八百余年留存到今,实非易事。
   这话真还要说远点去,当年曹操霸图王业,政务繁重,苦患头风,按推测大概是心志失调,积久成疾,得了类似于神经性头痛的病,招华佗治其疾患。每每发作心乱目眩,华佗针膈腧穴,随手而解。而曹操因为头风经常复发的缘故,需要华佗随时侍奉左右,由此离不开华佗了。
   华佗不愿专伺曹操,陈寿称‘佗久远家思归’,便借故托词收到家书,告假曹操,暂时回去看看。及至还家,以妻生病为由,三番五次乞期不返、捱延滞留。曹操数次致信呼归,霸主君王,有此谦恭,确以远离其王道了。不过,华佗想托词借故远离太祖威势而自在,也怕是不能够。
   曹操命郡县令直接督返,可以说走到这步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华佗仍然不动。曹操大怒,命人前去检视,嘱其道、如果其妻真的是病了,送小豆40斛,也就是400斗,宽限假日,限日不归在做定论。若是托词借故,妻实无病,立刻抓来。
   公元196年,曹操将东汉政权由洛阳迁至许昌,华佗递解至许昌下狱,可见是公元196年之后之事。华佗关进牢房,又经狱史审讯查明,华佗确实是借故托词,违旨抗命,曹操命将华佗狱中处死。曹操的谋士荀彧(yu)为华佗请命曰:华佗的医术高明,确实是个人材,治病救人,他也关系到许多人的生死存亡。还是留他一命,宽恕原谅为好!曹操恨而不允。
   华佗临死前,将他已整理好的医书付与一个狱史曰:“你将它带出去,此书可以救活世人“!
   狱史畏法不敢接,华佗也不强求,一把火将他的医书烧了。
   华佗医术影响流传延衍至今,而当时确医书被付之一炬,民间也就有许多的版本流传故事,我小的时候听的这些故事,至今也还记得些。其一:鸡鸭牛马猪羊皆可阉养,出自华佗(见卷十九),如何流传下来的?说华佗在烧书时,狱史见了又赶快去抢,结果只抢得几页残纸,上面记的是阉割之法,故流传了下来,其它的呢,都被烧掉了。
   其二:曹操为什么杀华佗?
   曹操患头风,华佗说要将头剖开取风,因此曹操怀疑华佗是要他的命,所以将他杀掉。此段说法未见传记,不可作鉴!
   其三:能做外科手术的麻沸散已经失传了。
   原来一些近代的医家,手里确实有一本华佗的医书,那就是《华氏中藏经》,但是里面疗诸病药方只有23道,且只有4道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说还有另一个版本的华佗医书流传于世,只不过没那么全。
   麻沸散可见卷三,列在密传卷首,实在难得啊,彭静山称他点校的是孤本珍籍,即使有,也不知湮掩在何处,为世人所不知,华佗神医密传的的出版发行,的确要感谢彭静山老先生。
   我得此书已经二十多年了(此文作于2009年),不是医家,自然只是藏书而已。写到这里,还有一个谜团,华佗的医术,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且说当年华佗一面行医,一面云游名川大山,寻方览籍,清代医家徐大椿(字灵胎)说‘先生得享盛名于世者,实由于神仙之予以秘方也’。不妨说华佗从民间搜集了许多非常有用的单方,验方,以及轻易不肯外传的秘方吧。我想,只有博采众长为已之长才可能成为一代的名之大家。徐大椿说华佗‘既得秘方,又恐其有失。乃手录之,随时佩之囊中,籍便临时检索之需。仍将原书,藏之家中。这里我们知道,华佗烧的只是他带在身边的抄本,另还有原本放置在家中。
   华佗死后,虽有广陵的吴普,彭城(今之徐州)樊阿从学华佗,普善用药,阿善用针,两人都按华佗的方法各有所长,但未曾有整理华佗医案的确证。那么此后480多年,更是无人可以问鼎了。
   孙思邈:陕西耀县人,卒于永淳元年初(公元682年),享寿百余岁。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对阴阳、历法、医药无不精通,孙思邈在序中自述,‘日者隐居终南山麓,有以方书见遗者’。孙思邈公元674年以后一直隐居终南山麓,(见《新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上元元年称疾还山’),也就是说孙思邈得到华佗原书的时候,至少都是93岁以上的高龄了。孙思邈‘余展卷读之,审为华先生之作’。此段话说明孙思邈得到的是华佗的手笔原稿。‘审为’二字表明孙思邈是慎而审之,书乃‘诚救世之秘籍’,孙‘余端居多暇,尤性耽方术,得此鸿宝,苟不为之从事排比,奚以传先贤之妙术’。本来以闲居养老的孙思邈,在他天年之前,以此事而尽力为之了。
   因‘惟原书编制散乱,门类错杂,盖系随时手录之本。且文字有难解之处,字迹多漶漫之忧,非尽人所能索解’苟‘不为之从事排比,奚以传先贤之妙术……乃日事铅椠,散者集之,蚀者补之,期以不负先生济世之苦心……’
   华佗神医密传中多有孙思邈的批注,经过孙思邈的整理编撰,今天我们才能比较系统的检阅这本书。孙思邈完成编撰,为此书作序为永淳元年仲春。随即以101岁的高寿谢世。
   从‘日事铅椠’可知,华佗神医密传经孙思邈编撰完成后是有版籍的。只是年代久远,难以存留,彭静山老先生1979年点校的孤本古籍称是1922年上海大陆图书公司的印刷手写本《华佗神医密传》,看来仅仅是传抄本了,(我以为没有孙思邈手迹的可能。)古之医林绝世瑰宝,几度险成沉籍。
   彭静山认为《华佗神医密传》经吴普、樊阿等人据华佗遗意录辑而为后人撰抄流传恐怕不大可靠,孙思邈编撰时‘惟原书编制散乱,门类错杂,盖系随时手录之本’,可见没经过整理。‘随时手录’应当是华佗亲笔遗迹。
   彭静山认为成书是‘伪托孙思邈辑注并序’实不敢苟同,从其辑注看,非对此书详熟者无能以作注,当然,最详熟者当属华佗的弟子樊阿、吴普,书中仍能睹其注,但止其注未其编。从孙思邈编撰时‘惟原书编制散乱,门类错杂,盖系随时手录之本’,可以证明,此前是没经过整理的。
   其二,因为原书是随时手录之本,作记散有点精扼要,梗概一二,唯本人才能详知之处,例如卷二,华佗仅记-刮骨、理骨、理筋、补筋。-阴络腹行、阳络背行,缘督为治,支(肢)无不伸。-冷浴生大热。-讳疾忌医,死。-胆若寒,效难见。此类记载,比比皆是,可以说,就是随行左右,未经先生指点,未必就能看明白。回头我们在来看孙思邈的注释:
   华佗治矢镞入骨要诀:刮骨、理骨、理筋、补筋。
   按《襄阳府志》:关羽镇襄阳,与曹仁相据,中流矢,矢镞入骨,先生为之刮骨去毒,出血理筋,创果愈。
   华佗治脚病要诀:阴络腹行、阳络背行,缘督为治,支(肢)无不伸。
   一人病脚躄(bi)不能行,先生切脉后,即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间一寸或五寸,……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能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背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
   点背数十处,相间一寸或五寸现在以无法确切知道取用了哪些穴位,夹背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却是有考可据的。就是华佗夹脊穴,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后正中线旁开0.5寸,单侧17穴,共计34穴。(需要指出的是定位为中医使用的‘骨度分寸法’,每节脊柱度为一寸,身体各部以比定例)。
   华佗治寒热要诀:冷浴生大热。
   有妇人久病经年,世谓寒热交注病。冬日十一月中,先生令坐石槽中,以寒水汲灌之,云当满百。始七八灌,战欲死,灌者亦惧而欲中(终)止。先生令满数,至将八十灌,热气乃蒸出,嚣嚣乃二三尺,满百灌,乃命燃火温床后覆,良久汗恰出,著(着)粉汗糁(shen)(将米磨成极细的粉将汗吸干)便愈。
   华佗治酒毒要诀:讳疾忌医,死。
   酒之发酵,足伤肺翼,害肠胃,惟葛花可解。暨渎严昕与数人共候,先生适至,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无他。”先生曰:“君有急疾见于面,毋多饮,多饮则不治。”与以葛花粉令服之,昕不能信,复饮,归行数里,卒头眩堕自(疑其字)车,人扶之,辇(nian)回家,越宿死。
   华佗治头风要诀:胆若寒,效难见。
   昔汉郭玉(见《后汉书·方术列传》尝言:“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犹且不尽,何有于病哉。
   郭玉为华佗前世之医家,医疗身份地位高的人,时或治不好。穿庶民百姓的衣着混杂在其中去看病,往往一针见效。他总结出为霸主君王治病有四难之患。指出中医针脉-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霸主君王的威势和自妄,使医家不能尽用其意,随心所欲,故有四难之苦衷。曹操认为华佗能治好他的头风故意给他留点尾巴,以借此自重实是君王之自妄。
   试想君王霸业,日殚精夜竭虑,情志失调,稍恙复重,如何能好?
   以上种种,没有孙思邈的注解,无论如何是看不懂的。即使行家,也无从下手。
   华佗对后世的医家影响深远,恐怕此后数百年间因为广为传诵,尤其名家如何不耳熟能详?
   其它诸如表外实,下内实,忌。汗愈、不汗死。宜辛散,忌凉遏。朱砂、鸡白、蜜、硇砂、当归末、等分,酒服出。等孙思邈都一一详注怡然。
   编注华佗遗稿,本身就需要很深的学问及造诣,实在想不出另还有谁伪托孙思邈辑注并序的理由。至于《普济方》的疑问,我认为彭静山在点校说明中注明的后一种观点应该是对的,普济方当古以有之,随着年代久远,经方越来越多,到明朝明太祖五子周定王朱橚广收博取,集之大成,任用《普济方》付梓,也在情理之中。
   另还有一个佐证:孙思邈对阴阳、历法、医药无不精通,他在整理华佗手稿时,早以对华佗的医术、理论、用方、医案等作过详尽的研究,耳熟能详了。例如他的论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交替)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蜺、天常数也。人之四支(四肢)五藏(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养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者蒸生热,否(闭塞)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竭则燋槁’。
   这段论述在华佗《论人法于天地》可以找到大致一致的理论:
   ‘……天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人体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阳施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
   两段相同的论述可见孙思邈是传承了华佗的理论。
   《华佗神医密传》为孙思邈据华佗手稿编辑整理作注、作序我想是没什么值得怀疑的。
   末了,还有些许遗憾,1982年出版的点校本,一些疑难杂症只存目,无附方,数了一下有28条之多。哪位藏家持有1922年上海大陆图书公司的印刷手写本《华佗神医密传》,据此补齐,当是幸事。本文为作者自辑,博客失效后,最初发在我的QQ上,甚为用意,也是负责的,最近在书店看到新版《华佗神医密传》,随手翻了翻,内容排版大致相当,出版前言却注明是从各类医书散集而来,这就怪了,难道彭静山老先生点校的不是孤本?要不就是现书的编者欺世盗名?
   学识有限,无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知彭静山老先生现还在世否。

共 52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东汉末年,曾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作者的这篇读书笔记,围绕彭静山先生点校的《华佗神医密传》说开去,内容翔实,有料可考,对古老中医的传承显示出了浓厚的热爱之情,末尾鞭挞了有些书店新版《华佗神医密传》编者在序言上不负责任,随意敷衍的态度,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贵有疑,很有意义的文章,值得深思,推荐。【编辑:柳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约        2015-09-09 15:34:29
  呵呵,彭静山先生点校的《华佗神医密传》此书似有耳闻,但印象不深,回头我可以查查。
   感谢赐稿渔舟,问候。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回复1 楼        文友:平湖映秋月        2015-09-09 18:31:09
  版本点校皆有,查找当不难。谢谢编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