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时光深处的柘溪古村

编辑推荐 时光深处的柘溪古村


作者:鱼石散人 童生,922.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34发表时间:2015-09-11 21:48:53

柘溪村是江西省著名的文化古村,它坐落于安福县金田乡西北,距离县城约四十公里。我早就想去造访它,今天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甚至有些兴奋了。
   一到村口,一座巍峨雄伟的牌坊立刻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牌坊是新建的,但气势宏伟,尤其是上面的对联,更是彰显了该村后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面牌柱上右书:“柘木根深始宋祖本固枝荣荫庇千秋族们旺”,左书:“溪水脉溯自长沙源远流长沐浴万代子孙贤”,横批为:“世代恒昌”。牌坊背面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山角书院进士村人文发达裕后光前”,下联为:“楚翁功德尔凯福家族兴旺根深叶茂”,横批:“忠厚传家”。这些对联,拟得极有气势,不仅写出了柘溪人迁自长沙,开基祖是谁,而且回顾了祖辈曾经的辉煌,还表达了对后辈的奖掖之情和殷切希望,是绝佳的对子。
   进入村子,我们遇见了该村的村主任,这是一位很朴实的中年人,他骑着摩托正要外出,当他听说我们是县作协到这里来采风的,顿时,他二话没说,放下摩托,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去村部坐坐。到了村部,他忙里忙外,又是泡茶,又是递烟,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小憩之后,他又自告奋勇的当起了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古村。
   我们先是参观了“大夫第”,三幢房屋并排而建,屋子前面是一条弄堂,地面由青砖铺就,十分平整。排水沟深达半米,四周砌砖。大门对面隔着弄堂建有屏风墙,墙上画有各色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斑驳一片,看不清上面具体画了写什么。屏风墙下是一方水塘,水塘不大,成长方形。村主任告诉我,这些屏风墙主要辟邪用的,祈望外面的戾气能被这墙挡住,而家里的富贵之气不外泄。水塘里往往会养一些鱼,代表“年年有余”,这只有在大户人家才有。这个“大夫第”是柘溪的一个大户人家,三兄弟住在一起,一个门进出。其实,单从建筑形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这时,我注意到门窗的雕饰图案十分奇特,形式也极为丰富。有的是铜钱图、有的是狮子滚绣球图、有的是牡丹图、有的是酒翁图、有的是石榴图、还有的是扇子图、八卦图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雕饰图案寓意深远,有的象征吉祥如意,有的寓意多子多福,有的表达善良忠诚。可以说,柘溪门窗雕饰体现了古代建筑与人文思想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看出柘溪人在建筑上的匠心独运。
   从“大夫第”出来,沿着一条清幽的小巷往后走十几米,便来到了“柘溪刘氏祠”,这是柘溪一千多刘姓子孙的精神家园。祠堂看起来很破败,但整块石条做成的门框和地封,依然让人联想到它往日的辉煌,里面的整木梁架,依然透着大气和庄严。祠堂旁边是“义仓”,据村主任介绍,这个“义仓”最多时装了九万多斤斤粮食。这在当时,它不仅可以救济族中饥荒者,还可以帮助家中贫寒的学子完成学业。所以说,这个“义仓”也让人感受到了柘溪人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
   最后,我们来到了“山角书院”,这处建筑位于村口的牌坊右侧,一直三进的房子,上有“魁星楼”高踞其上,气势不凡。进了书院,顿时感到神清气爽,环境异常清幽。书院里陈列了各种传统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我十分惊奇,仿佛自己回到了明清时期,仿佛看到了古柘溪人劳作生活的动人情景。同时我也不得不感叹,柘溪人真的是有心人,居然将这些在其他地方消失了的东西,保存的这么完好,让我们今天还能见到!在村史陈列室,我了解到“山角书院”清咸丰年间,村人称之为“文昌阁”,书院内设有讲学堂,本村和邻村每年都有数十名学子入院就读,同时还为大批儒士提供活动场所。“耕读传家”是庐陵家风的表现,柘溪人正是秉承这一家风,教子读书,借以改变家族的命运。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安福人外出经商的大有人在,俗语说的好:“安福老表一把伞,走到湖南做老板”,但那时人们的骨子,还是认为农村人要改变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命运,经商不值得夸耀的,唯有读书,科举高中才是一件极其荣光的事情。柘溪人,大力倡导读书,形成了浓厚的“尚文崇德”的风气。所以,这里科举入仕的极多,仅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去的进士达十一人之多,至于举人、秀才那更是枚不胜举,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驻足书院,我在遐想,仿佛有琅琅书声送入耳鼓,墨香飘逸,沁人心脾。我笑着问村主任,书院为什么起了“山角书院”的名字,村主任也笑着说:“你看,我们柘溪三面环山,背靠天平岭,村子两边有小溪流过,整个村子都在山角下,也许这就是‘山角书院’得名的缘由吧。”我顺着村主任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天平岭,像一条巨龙将村庄环绕,山上的柘木绿色葱茏,两旁的溪水淙淙,好一个风水宝地。此时,我不得不佩服柘溪的开基祖楚公的眼光了。
   其实,柘溪还有两个值得一看的地方,一个是村东的的“进士亭”和“竹林寺”,一个是村西的“白马庙”。“进士亭”建于1682年,由进士刘霖主持修建,亭内有一块三十公分厚的石板,上刻有刘霖父亲的墓志铭,嵌于亭内墙壁中。每当新生开学,村民们都要沐浴更衣,到“进士亭”去朝拜,希冀沾些文气,将来能科举高中。“竹林寺”始建于1654年,建寺之初,招僧雪安师徒住寺,从此佛教传入柘溪。“白马庙”建于1707年,是柘溪古村的道教场所,与东边的“竹林寺”遥相呼应,庙内供奉的是安城县令刘像,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据说,每年“大朝”之时,村人会抬着刘像的塑像上武功山进香。有意思的是,这几处建筑与“山角书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倒三角形。我想,这样的建筑规制应该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我们知道,在所有的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也许这就是古柘溪人的愿望吧,他们希望家族稳定,生活平安。同时,在一个村落之中,儒、佛、道三种宗教并存,这也是一个奇观,足见柘溪人对文化的一种包容的心态。我这样一番解读,村主任居然表示了赞同。
   当然,柘溪可供人们参观的地方还有很多。如这里的原生态山歌、柘溪烧塔,就很有名。这里的山歌,每一个节日都有相应的山歌,柘溪的男男女女,一到节日,就会聚集在一起唱山歌,祈祷风调雨顺,祈祷国泰民安。“柘溪烧塔”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鸡鸭鱼肉,备上酸酒或米汤,携了一捆稻草,齐聚村间开阔之地,在白天用土砖、烂瓦搭好的塔上点火烧塔,随着塔内火势渐旺,村名们便哼起了小调,唱起了山歌,跳起了舞蹈,庆贺丰收,场面蔚为壮观。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否则,我们就可以一饱耳福和眼福了。
   我们走在幽深的古巷,触摸着人文的温度,感受着古村灿烂的文明,让人流连往返。而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返程的时候了。我们依依不舍地与村主任告别,在苍茫的暮色中,驱车离去。回首古村,向晚的柘溪,在绿意盎然的太平岭下,是那样安详、平和。这时,我的耳畔,仿佛回荡起嘹亮的山歌声:“三月遇姐正清明,怀揣茶叶送姐情。虽是茶叶不抵钱,多谢郎哥一片情……”
  

共 27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造访了江西省著名的文化古村柘溪村,描写了村主任的热情接待和带领参观古村的所见所闻。在这座古村中,先后参观了大夫第、柘溪刘氏祠、山角书院、进士亭、竹林寺、白马庙、进士亭等值得一看的古建筑。作者一行走在幽深的古巷,触摸着人文的温度,感受着古村灿烂的文明,深深地为中华文化的洗渊远流长而骄傲。欣赏。【编辑:紫气东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5-09-11 21:49:40
  文章描写周详,笔触细腻,对古村的介绍详尽。问好。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
2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5-09-12 19:31:28
  随作者走一趟柘溪村,一种独特的人文风俗带给人对大自然、对中华文明不同的体验,让人有种耳目一新之感,欣赏,期待精彩不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