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我们离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有多远(赏析散文)

编辑推荐 【笔尖】我们离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有多远(赏析散文)


作者:驴鸣 秀才,142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78发表时间:2015-09-15 09:08:43


   了解语文学科的人都清楚,阅读教学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是最难的。因为它已不再是教会学生认识几个字,弄懂几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乃至表现手法,而主要在于领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
   长期探讨语文阅读,一个问题多次映现在我的脑屏上:在思想情感方面,我们离文学作品有多远?经过反复思考,得出一个令自己都惊诧不已的结论:我们离文学作品至少有三分之二远!
   在阅读一篇诗文时,我们对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家庭状况和心理状态等了解得很有限,甚至非常可怜一无所知,自不必说。就是作者定型诗文的文字,本应包含音、形、义的三个方面我们能够确切把握的也甚少:我们在阅读时,很少能听到作者本人读出文中每一句话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了——这些往往最能表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字句的含义方面,我们也很难确切把握作者当时当地当境的特定寓意;而唯一面对的最为确切的东西就是文字的“形”了。综合上面诸多因素来看,如果把作者通过诗文表达的思想情感看做整体“一”的话(其实一篇诗文就应有一个主旨),我们离作品的思想情感不是至少有三分之二远吗?
   可见,文字、文章不过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最表面化的工具而已,是最省简的表达方式。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作者能拿出一件物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能用一根导管将其思想情感导出来的话,那他决然不要任何文字!可见通过诗文的文字要真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异常困难的。那么理解领悟作者情感就没有办法了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试想,人类已经能够将宇宙飞行器放向太空并且准确地收回来我们一般人能想象吗?通过对大气的检测而比较准确地进行天气预报我们平常人能理解吗?甚至人复杂的心理现象,不是照样发现了其奥秘和规律,从而形成一门学问——心理学吗?我觉得要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就文“读”文,即从诗文的字面入进去,努力站在作者的角度,与作者同行,甚至假设这时你就是作者本人,正在写作或定稿自己的作品,从而“读”出其思想情感,“思”出其思想情感,“想”出其思想情感。所谓“读”出其思想情感,就是在诵读时就你所了解和理解的作者,尽可能地模仿着他的口气、语调、神态等将诗文读出,在如作者般读得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重新经历着作者的经历,感受着作者的感受,表达着作者的表达,这样你就会更接近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想”出其思想情感,就是在你读作者诗文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努力将作者描画的环境、氛围、气氛等再现出来,也即尽可能地“想”作者给我们描摹、营造的那个“像”——情境,并让自己的心灵走进去,沉浸其中,受到感染乃至感动,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写“境”来表“情”的。“情”因“境”生,“境”为“情”存;无“境”难以生“情”,有“情”必需其“境”。可见古人“情境”的表述极恰。但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犹如绘画艺术的素描,通过简洁的线条,给我们勾勒了一种情境,而非繁杂冗长的生活长镜头。因而正如欣赏绘画的留白,我们在读作者诗文、再现情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作者已写出的文字,而应“在无字句间找些字句;于不明白处寻个明白”(为阅读自撰的楹联),通过想象努力使作者勾勒甚至描摹的“像”合乎情理地完成。“思”出其思想情感,是我赋予了“思”一个特定的含义——联想:阅读作者诗文的过程中甚至读完后努力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努力将自己的感悟与作者的表达进行印证,从而引起与作者同感乃至共鸣。这种阅读理解的方法我也称之为“写作性阅读理解”,就是你在阅读作者诗文时尽可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甚至假想你此时就是作者,正在体验、写作或说在定稿自己的作品,我想这一定会让你真切理解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正如听一个人讲自己的感受,不如你亲身走入他所处的境况中感受更真切。从这点来说,文学界概括的“思想情感”四字太精妙了,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情感就是我们“读”出来的,“思”出来的,“想”出来的。
   在就文读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作者同时代作家作品的印证,从同时代作品的印证中体味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面对大时代时,不同人物的感受、思考乃至表达都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最艰难困苦的时候,面对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尤其是前者,作为政治家、领袖人物的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指明中国的前途命运;巴金先生作为知识分子、文人,又生活在国统区的白色恐怖之下,他只能用散文《灯》,含蓄地暗示出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而此时的很多战地记者、作家等,则奔赴前线采访甚至目睹了众多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并写成通讯报道发表出来,以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如果借用和化用顾城两句诗来表达的话,巴金先生会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毛泽东则会宣布:“黑夜给了我深邃的思考,我却用它来为抗战指导。”而那些写通讯报道者们同样也会高呼:“黑夜给了我血战到底的精神,我却用它来激励国人!”虽然他们的身份、地位、经历和思考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无疑都在发自肺腑地呐喊出一个声音:“抗战必胜,民族不亡!”无独有偶。面对大革命失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朱自清先生用《荷塘月色》散文委婉含蓄地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彷徨,叶圣陶先生则用小说《夜》从一个侧面暗示出革命者的前仆后继,而当时的一些通讯报道等用血淋淋的事实和数据告示人们现实的残酷;但他们无疑都表现了对现实的怀疑、否定甚至奋起抗争的态度和决心。这些足以说明,阅读一篇诗文时,切不可一味地就文读文,一定要善于联系作者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印证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作者彼时彼地彼境的现实而真切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走近甚至走入作者,与其站在一起或站在他心灵的高地,与他一起重新经历、重新体验和重新表达思想情感,并善于用作者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来印证。
  
   (2004.12.26.定稿于青岛)
  

共 24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了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我们经常审稿的人,应该对每篇文章认真地审视。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审视文章,让自己成为作者本人定稿自己的文!在读诵文章时,要表达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正如听一个人讲自己的感受,不如你亲身走入他所处的境况中感受更真切。”这句话让我深有感受,看作者的文章要融入作者本人的情感故事之中。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每句每字认真地分析思考,你就会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心声,理解作者用心写出的文章。那样的话我们就会读懂作者的文章,与他重新经历重新表达思想情感!一篇很好的赏析散文,推荐阅读!【编辑:峥嵘岁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5-09-15 09:11:57
  老师的文章让我深有感受,但由于我的文化能力有限,唯恐理解不当。如编按有不妥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见谅!感谢老师投稿支持社团!希望看到老师精彩的文笔再次展现在情暖笔尖!谢谢!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5-09-15 22:53:41
  做一个语文老师,阅读和写作两大任务在身,作者着重介绍自己阅读教学的心得。阅读教学要重情趣,重积累,重感悟,重迁移,重习惯。而作者把感悟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点展开详细阐述。读出思想感情,想出思想感情,悟出思想感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越来越近。“在无字句处找些字句,补白;于不明白处寻个明白,探究”,只要学生掌握了补白和探究的本领,多读,多思,定会悟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不过,我觉得这篇是教学论文,属随笔更好,个人见解。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2 楼        文友:驴鸣        2015-09-16 15:37:12
  可算一篇教学论文,或说随笔。但我从没有发表过,或用来评职称,或为教学考核加分,或为学年绩效考核积分。可惜了!主要还是想表明自己对真正读懂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回复2 楼        文友:驴鸣        2015-09-16 15:37:39
  可算一篇教学论文,或说随笔。但我从没有发表过,或用来评职称,或为教学考核加分,或为学年绩效考核积分。可惜了!主要还是想表明自己对真正读懂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3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5-09-18 14:04:18
  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就文“读”文,即从诗文的字面入进去,努力站在作者的角度,与作者同行,甚至假设这时你就是作者本人,正在写作或定稿自己的作品,从而“读”出其思想情感,“思”出其思想情感,“想”出其思想情感。----见字如晤,换位思考,向杨老师学习。
汉水银湖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