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石勒雄风(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石勒雄风(散文)


作者:长竹 秀才,133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98发表时间:2015-09-15 09:22:56
摘要:散文

榆社县是上古神农炎帝第八代传人榆罔的祭祀之社,是殷商太师、商纣王之叔箕子和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的故里,是五代时期为韩王王建立皇封御赐的“将相坊”,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从“奴隶到皇帝”的大赵(史称后赵)天王石勒的出生与归宿之地。榆社可称帝王将相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石勒在他治国期间,对他的故乡榆社格外关注,一系列理政理念在故乡彰显,厚重的石勒文化内涵,后人集纲于四个亮点:民族融合,体恤百姓,尊重文化,大兴佛教。石勒童年和青年在榆社度过,打上了浓重的榆社乡土烙印,而他独特的胸怀与傲气,又给故乡以悠远的影响,他当政后曾数返故乡,又给榆社留下了一串魅人佳话,就连他偶为的一些行为,居然历千年流传至今:“霸王鞭”、“钱钱饭”……石勒是榆社山乡人,粗犷豪放、耿直、憨厚、淳朴;石勒是一代枭雄,羯人游牧性情,豪爽、霸气、侠义;石勒是史上明君,虚怀若谷,坦荡大度,卓有远见。石勒研究还在深入,石勒文化影响深远。
   故里考证
   史学界权威郭沫若、范文澜早已研究考证得出:“石勒是古上党武乡(今榆社北)人”。2006年“榆社石勒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邀来史学界社科院著名教授10余名进一步考证,得出同样结论。石勒生于“榆社北”,实际上就是指今天的社城村以北地方,史书没有确记其更具体的地名,现在有社城麦山说,石源村、郊口村说,其依据是麦山有奇特的帝王地形地貌,石源是石勒家族的源渊之地,而郊口喻龙口有古庙、古槐等千年遗迹。
   石勒故里的佐证在社城村以北比比皆是:王经庄、刘王后、龙门、石会等村名,都在诠译着石勒活动范围。石勒妻子刘金香是刘王后村汉人,是刘金香被封王后之后取得村名;石会是石勒的同乡、大将,因功以人名赐村名;龙门是石勒年少时经常到武山(今八赋岭)下的漫天垴、小杏山、板山狩猎出入之地。更有史记说石勒生于北原山下,而北原山山系,是太行山中部向西延伸的山脉,方圆百余里,正是所指以郊口村为中心的周边地域。郊口一带确是石勒的故里。
   此外在泉水河源头一带还有一串奇特的村名,进一步佐证石勒在故里的活动范围。石勒在临终前留遗嘱:“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当归之。”他将自己比作汉高祖,把家乡看作刘邦的“丰沛”。石勒在临终时让人抬他回北原故乡,在走到马陵村时已双眼麻胧,到仰天村时已仰天谢世,后人以此往事取村名至今(马陵为麻胧谐音而改称)。最后葬于赵王村北岭上,赵王村也因此得名,在赵王村东山上还建有赵王庙,遗碑尚存,碑文提到“赵王庙始建于金明昌二年,洪武年间、万历年间、乾隆年间多次重修。”此碑是清咸丰十一年重修赵王庙所立。还有堡下、上城南、下城南、北寨、南寨等村名亦含故事。西晋永嘉二年,石勒率余部回家乡招兵买马,羯人部落首领张督、冯莫突、乌桓族首领张伏利等纷纷加入,不到两个月已增兵近万人。石勒在堡下村安营扎寨,为了抵御西晋刘琨的进攻,在堡下以南设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南、北寨处,第二道防线在上城南处,第三道防线在下城南处,这些村名由此而来。在青峪村和南河底村之间还有一条深沟名为“圈马沟”,是石勒养战马的地方。
   综上所述,石勒故里在郊口地方可信,而确凿的活动之地在以郊口为中心的北原山区,他魂归故里在泉水河源头。
   坎坷人生
   石勒,幼时起名匐勒,后得字世龙。生于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4年),卒于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享年59岁。石勒祖先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在西晋初年归属晋武帝,与晋人杂居,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汉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部落小帅,祖父名耶奕于,父亲名乞翼加,又名周曷朱。
   羯人石勒隆准深目,浓眉虬髯,声音宏亮,威武异常。少年即游牧狩猎于北原山区。他与刘金香成婚后曾随本邑商人到洛阳贩卖物品,在城楼上放声长啸,王衍惊异于他的声貌,认为此“胡雏”有奇志,收于家中。后他又先后给郭敬、宁驱做佣工,受到高待,主仆交情甚厚。
   晋惠帝大安元年(302年),并州饥荒,石勒走雁门求食,后又返乡依靠宁驱。北泽都尉刘监想缚卖他,为宁驱护佑。之后并州刺史司马腾大量缚卖少数民族人到河北、山东等地,在石勒20余岁时终难获免,被将军郭阳、张隆所掠枷押山东。石勒沿途常受到张隆殴辱,到山东后卖于花平地主师欢家做耕奴。所幸师欢见他壮健雄伟,有胆略善骑射,待他稍宽容。有一次他为乱军虏去,生路已断,无奈之下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十骑闻名来投,十八骑义结金兰,起义杀富济贫,抗拒朝庭。
   时值晋室内乱,关东兵起。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匈奴族刘渊和公师藩相继在并州、赵魏之地起兵,石勒先投公师藩,后归刘渊,因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提升为部将,他重义情友,得到兵将们的拥戴。
   志存高远
   石勒没上过学,但他极重视人才,他注重笼络失意文人谋士为他服务,成立了“君子营”,以张宾为主谋,显现他政治上的成熟和远见眼光。
   石勒作战威猛,人称霸王。他带得军队训练有素,强军加正确的谋略,他屡战屡胜,永嘉二年,石勒率军攻占邺,又攻赵、中丘成功。刘渊称帝后,封他为安东大将军。他奉命继续进军,乘胜攻占钜鹿、常山等地,取冀州郡县百余处,军队也扩充到十余万之众。永嘉五年,石勒在苦县击溃了王衍的晋军主力,给西晋政权以沉重打击。同年六月,他又与刘曜攻陷洛阳,西晋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
   石勒实力雄厚,羽翼丰满后就要腾飞了,他不甘居人之下,计图称王。汉王刘聪封石勒为镇东大将军,督并、幽二州诸军事,他有了根据地,为建立霸业雄踞一方打下基础。
   大兴六年)318年)刘聪死后,石勒与刘曜攻平阳后,刘曜移军长安,于是洛阳以东地区尽归石勒。319年,石勒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消灭前赵主力军,入关灭前赵,秦陇平定。至此,石勒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形势。后赵的疆土史载:“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330年,石勒称帝,从一个奴隶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唯一的传奇!
   一代明君
   石勒出身贫寒,历尽人间艰难,深知老百姓的苦难。在他执政期间民族团结,体恤百姓,重视教育,大兴佛教,治理出和谐繁荣社会。
   民族团结,羯人与汉人长期杂居,和睦相处,互通婚姻,实际上已经互化了。石勒的母亲和妻子是汉人,又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石勒曾下达“禁胡令”,就是不让人说“胡人”,就连从胡地传来的胡瓜、胡萝卜也更名称黄瓜、红萝卜,民族团结政策细化到了民众的生活中。他还施行胡汉分治政策,就如现时的少数民族自治,目的在于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化解民族矛盾。羯人是游牧民族,有“羊胡”的专门节日,旧历六月十九日要给羊胡送“面鱼”(鱼状馍),这风俗也传给了汉人。
   体恤百姓。石勒深知民间疾苦,又经过了多年战乱,他实行“赋税轻”措施,减免税收,让百姓生存养息。他更念念不忘故乡,他让人从他生活过的石源、交口等地选派200余名乡人到赵国首都聚会,宴请三日招待酬谢,还颁诏对故乡免税三年,减税五年。他痛恨西晋王公的奢侈风尚,在贵为皇帝后生活仍节俭,反对奢华。他在病危时下令:“死后送回老家三日而葬,不得骚扰百姓,各级官员不得擅自离开职守奔丧,下葬时敛以时服,棺内不准藏放金玉,只用土葬。”这在历代帝王中确实少见。他的亲妹夫张越有战功,封荆州刺史,张越仗势霸占民田,私收租利,强抢民女。石勒查知后不顾百官说情,断然“挥泪斩张越”!彰显其执法公正,治国严明。而他对少年时曾为争沤麻池斗殴的李阳宽恕,还封他一个小官让为民做事,展现了他的胸怀大度,他在民间“口碑”极好称明君。
   重视教育。石勒理政后重视汉文化,尊重人才。他采用了汉朝选官制和办学方法,下令公卿“每年为官推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然后通过答策选择任官,”相似于现在的面试答辩。他还亲自到郡、县接见文学之士,对有才能者给以奖励或封官。他还在赵国首都设立大学、小学各八所,让适龄童生不论贫富一律上学,从君子营中选儒生充当教师,制定了考试三次学业修成制度,为后赵培养治国人才。他还仿效汉文化传统,组织学者著书立说,撰写了《上党国记》《大将军起居注》《大单于志》《辛亥制度》等文志和法典。他颁布了“胡人禁酒令”,革除胡人陋习,让接受儒家伦理观念,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大兴佛教。为了统一胡汉思想,引导人向善,石勒大兴佛教,允许汉人出家,“尊佛图腾为大和尚”,这是中原首次称佛门弟子为“和尚”。在短短几年内,在后赵境内建立佛寺达893所,和尚们游走大江南北传播佛法,佛事兴盛。史称佛教兴盛于唐朝,有唐僧西天取经之说,而有史学家说“佛教兴于山西,而山西佛教发展的原动力和策源地又是起于榆社石勒”。榆社的大同寺建有舍利塔,称“天下第十八塔”。2002年在大同寺遗址发掘出140多尊佛造像,上有“大齐天保十年”字样,推至大同寺建造应在西晋至北齐之间。佛教的香火一至延续到抗战前,抗战时被日寇炸毁、烧毁了不少,而八路军不信佛也拆掉一些,用木料做饭用。据上一辈人记忆,榆社在抗战前村村有寺庙,规模不等,不少村庄有多种庙,潭村就有9座寺庙。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佛也越来越多,赵王石勒也被敬为神,后人在他的墓东建造了赵王庙。再加之延续的菩萨庙、观音庙、关帝庙、奶奶庙、龙王庙、土地庙……甚至灶王爷也入户,神佛统治了人们的思想,干什么事就需敬奉相关的那路神佛,改造了胡人的游散生活,汉化为儒家规范。
   悠悠承传
   史记以大汉族为正统,所以对羯族的胡人视为异类记载很少,但在榆社这块石勒故乡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石勒文化,传奇的民间传说,古老的风俗习惯。
   传说在石勒出生的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像”,犹闻剑啸之声。
   传说在石勒妻子刘王后的出生地有红石泉,所以出美人。又说云梦山金厢寺是取名刘金香王后之名。
   传说石勒在每战胜利后,游牧的胡人持枪棒挥舞跳跃庆贺,以石勒尊称霸王为名“霸王鞭”舞,流传至今。
   传说在庆贺胜利时胡、汉人各持传统乐器齐奏,汇八音美妙,流传下了“八音会”。
   传说在一次雨中行军将黄豆浸湿了,厨人当弃品拿去喂战马,石勒让把黄豆压扁后煮给将士吃,结果味香可口,因其状似钱,称为“钱钱饭”流传至今。
   传说有一次石勒军乏粮时,厨人煮饭米、面均少,石勒让把找到的杂菜也混煮入饭内,也能充饥,流传下了“和和饭”。
   更隐形的是榆社人的淳朴、豪放性格,溶合了胡人的粗犷、汉人的敦厚。在抵御外敌的抗战中,榆社儿女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斗争,誓死不做亡国奴,不惜牺牲,浴血奋战,三次将日寇赶走,成为老解放区。榆社人不排外人,和谐共创未来。榆社人不畏艰苦,公事廉洁奉公,家事敬老抚幼。榆社人又兴起修建寺庙的热潮,捐资的热情承续旧习……
   历史的相似,道不明的原由,也许在建成的以郊口中心旅游园中有神会,去更深的体会石勒文化。
   尽管历史对胡人歧视,但古人对石勒仍有很高的评价。当时与石勒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刘琨《与石勒书》中由衷称赞石勒道:“将军发迹河溯,席卷兖豫,饮马江淮,折冲汉沔,虽自古名将,未足为喻!”“将军以天挺之姿,威振宇内,择有德而推崇,随时望而归之,勋义常常。”刘琨是西晋历史上少数几个奋起抵抗少数民族入侵洪流的军事家,为了保卫晋王朝,挽狂澜于既倒,曾不遗余力与石勒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然而能这样客观、公正地看待石勒,也算一时之人物了。
   另一位称赞石勒的人物是《晋书》的编撰者房玄龄,他撰写完《晋书》载记四、五、六、七部分后,由衷赞叹:“观其对敌临危,运筹贾勇,奇漠间发,猛气横飞。远魏武,则风情慷慨,近答刘琨,则音词倜傥。焚元超于苦县,陈其乱政之侃;戮彭祖于裹国,数以无君之罪,于是跨蹑燕赵,并吞韩魏,仗奇材而窍徽号,拥旧都而抗王室,裘,袭冠带,释介胃,开痒序,邻敌怖威而献款。绝域承风而纳贡,则古之为国,曷尔加诸!虽属凶残,亦一时之杰也!而托授非所,贻劂无谋,身殒嗣灭,业归携养,斯乃知人之喑焉。”房玄龄乃一代文教化之大家,能如此评价石勒,也算见解超群,言符其实。
   今天,我们以客观历史辩证地再看石勒,必将有更深刻的见解,石勒像北原山一样挺拔有无穷魅力!

共 4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底蕴厚重的文字,将一个由奴隶成长为一代帝王石勒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石勒 据考证,石勒的故里是榆社北人。坎坷的命运造就了石勒志向高远的胸怀和骁勇善战的气魄。他虽然没读过书,却深明大义,懂得重视人才,重视文化,重视促进民族团结……当上帝王的石勒,不忘根本,反对奢靡,始终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读完全文,一个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编辑:永铭家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永铭家珍        2015-09-15 09:23:49
  推荐精品欣赏!
永铭家珍
回复1 楼        文友:长竹        2015-09-16 00:00:56
  问好家珍!谢评审!我加入石勒研究会后,收集了一些材料,作此文供究。以便使研究更加完善。
2 楼        文友:涓涓细流        2015-09-15 11:10:17
  厚重的文字,欣赏学习了!问候常老师!
涓涓细流
回复2 楼        文友:长竹        2015-09-16 00:03:12
  细流好!谢阅点!希望共同完善此史料。
3 楼        文友:榆州黎明        2015-09-15 12:36:17
  神笔一支!拜读新作,更感榆社历史之厚重!学习,问安长竹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长竹        2015-09-16 00:06:01
  榆社历史厚重。我们尽心尽力吧,挖掘历史,为后人留下文化。
4 楼        文友:酸枣林        2015-09-15 21:05:24
  目穿古今,笔驰纵横。写一代帝王之伟业,探千古赤子之胸襟。博大而深厚!
酸枣林
回复4 楼        文友:长竹        2015-09-16 00:10:15
  兄过誉了。点评也如诗。此文背景兄知,促笔成稿,还望指正。问好!
5 楼        文友:刘俊        2015-09-17 10:07:08
  千年青史,浩浩荡荡!读好文,长志气,常老师辛苦了!问好。
回复5 楼        文友:长竹        2015-09-18 00:13:34
  问好刘俊!谢阅评拙作!此文是急赶时间而作,甚粗糙,留遗憾。希提意见。
6 楼        文友:青叶        2015-09-18 08:38:18
  家贫出孝子,石勒出身贫苦,所以了解百姓的需求,能为百姓着想,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成为受人称赞的一代明君。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了引人入胜的文字,学习了,建议加精!祝老师秋安!
青叶
回复6 楼        文友:长竹        2015-09-20 18:31:47
  谢青叶评审!问好!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往事!石勒智勇大度而有远见,确是一代打江山的明君。只惜只因是羯族胡人而不被历史学家重笔!今天是该客观评价历史了。原市文联主席陈瑞早已与人写出石勒的电视连续剧本,可叹未能实施拍摄。而胡编乱造的"戏说"历史剧连连上影忽悠人,文坛感冒了!呼唤真诚.....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