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陪着孩子去上学

精品 陪着孩子去上学


作者:南山石 秀才,1208.9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04发表时间:2015-09-17 15:48:38


   兰兰醒来时,黎明的光亮已隔着浅蓝色的窗帘洒在了她的睡床上。她一骨碌翻身起床,洗刷漱口,照照镜子,头发有点乱,便推开妈妈的睡房门,找妈妈帮她梳头。
   她喊了声妈,就站在了炕前。妈妈慌里慌张地应了声,说:“说好的坐十点钟的车,起这么早做啥呀?”爸爸赶紧从妈妈的被窝里挪出身子,探着头没说话,昏暗中,看得清他不高兴的样子。
   “梳头!”兰兰也生气了,瞪着眼睛甩门走了。她回到自己的房间,照着镜子把羊角辫散开,胡乱刮了几梳子,用自己最喜欢的串着两颗大红色塑料珠子的皮筋扎好,穿上校服,戴好红领巾,背上书包出了门。
   “都是你给惯的坏脾气,才十岁,就甩门瞪眼睛的,再大一点还不吃人呀!”召红对男人说。
   “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有几天在家的?是你没调教好,怪起我来了?”张新说着,拽开女人的被子,又钻了进去。今天他把女人和孩子送到县城就要上内蒙打工,又是半年光景不沾女人的边边,他得过足了瘾。召红也是,三十挂零的女人,独守空房的寂寞是何等地难熬呀,她就顺坡骑驴,跨在张新身上,嘴里不住地叨咕着你还我,你还我,把欠着的都还上。
   兰兰走出家门,她没去叫其他同学,一个人急急地往学校走去,她要在全班同学之前进教室,要在老师刚起床时去见老师。她还想着自己领养的樱花树和红叶李树,她要看他们最后一眼,都两年了,长得比她要高一倍了,红叶李的叶子已经比纽扣大了,红得娇嫩,红得就像自己“六一”节跳舞时老师给化妆的小脸蛋。她情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脸,偷偷地笑着。可惜,樱花去年没开,老师说今年一定开的,花苞已挂在枝头了,那花儿的艳放她是看不到了。听说县城里也有樱花的,现在已经开着,可它有我亲手松土、浇水而开的花儿好看吗?
   兰兰的家在山沟沟里,离学校20分钟的路程,出沟的路全硬化了,和沟外的柏油马路相接,天阴下雨没有泥泞,上下学很方便的。要是往日上学,她从不单独行走的,同学们会三五个结伴而行,按老师说的跟成纵队,靠右走,保证路途的安全。散学时以村庄排成路队,一路欢笑一路歌声。今天的兰兰很孤独,她一个人在清晨的凉风中,思想混乱不清,就连路边才开的小花吻她的裤管,树枝上的鸟儿给她打招呼都不理睬。到校门口时,值周老师已开了校门,衣着整洁地站在那里,迎接同学们的到来。
   “老师早!”兰兰立正,向值日老师行队礼,问好。老师是个漂亮的大姑娘,去年大学毕业,考上国家特岗教师来到兰兰的学校的,她向兰兰点点头,说:“同学早!”
   踏进校门,望着熟悉的校园,一股忧伤的风扑面而来,兰兰的脚步有点迟钝。在这里她学习成长了四年,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认真仔细的看过校园。她走过绿化区,草坪是那么鲜嫩,花园里的玫瑰正绽着花骨朵,黄山松、油松和塔松让她仰望,浓绿中的雀儿在跳跃着练嗓子。要是往日她会站在松树下,听着鸟儿的歌,背着课文,然而今天她却不能了。她轻车熟路来到挂着她的名字的樱花树和红叶李树前,弯下腰把树旁的杂草拔了,摘掉了写着“领养人:张兰兰”的硬纸牌,装进了书包。
   兰兰知道教室门的钥匙放在前窗二台格上,她踮着脚尖拿了,开了教室门,在自己的座位上放下书包,取出昨晚写的《告别信》,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把“班级图书角”的借阅登记册翻开,找到自己的那一页,签上还书时间和自己的名字,把借阅的书端端正正地放进了书架。她不想久留,和同学们要说的话都写在信上了,她怕见着同学们,她怕自己会哭。这样想着,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漩儿了。她跑出教室,来到班主任老师的宿舍门前。
   老师刚刚洗漱完毕,听到兰兰喊“报告!”拉开门,说:“请进!”这么早呀,兰兰?怎么哭了呢?老师,我是来告别的,我要到县城去读书了。老师沉默了片刻,表情也僵硬了片刻,然后笑了,把兰兰搅在怀里,拍拍她的肩,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勤奋努力,明白吗?我会的,老师。转学手续办好了么,怎么我不知道呀?爸爸的一位同学正在办,让我先到县城的学校去上课。哦,是这样!我们班原来有52名同学,转走了9个了,你一走就剩42个了。老师惆怅地叹了一声,走吧!
   “老师,您能带我去去电教室吗?昨天上信技课时我的笔盒落教室了。”
   “好吧,我找管理员老师。”
   “老师,我还在图书室借了书呢,您能领我去还书吗?”
   “好吧,我找管理员老师。”
   “还有,那天上科学课,我不小心打碎了一支试管,您能领我去和管理员老师道歉吗?”
   “好吧,我找管理员老师。”
   兰兰也搞不明白为啥一下子向自己最敬爱的老师提了这么多的要求,而且只有图书室还书是真的,剩下的尽都是谎言。
   老师很愉快地满足了兰兰的要求。走出实验室后,老师诡秘地笑着,拍着兰兰的肩说:“体育器材室去不?”
   兰兰的脸刷地一下红了,直红到了耳根。她抱住老师,抽噎着说:“老师,对不起,我是骗您的,其实我不想转学,不想去县城读书。县城啥样子我都不知道,那里也没有我认识的人,我不想去,我舍不得我们的学校。”
   老师蹲下身子,给兰兰揩着眼泪,说:“老师明白。听话,咱不哭,到了新的学校一定要更为努力,为咱山区学校争光,不要让城里人说咱山里学校教不出好学生,山里孩子笨。”
   “我记住了,老师。”
   老师送兰兰走出校门,兰兰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老师目送着兰兰,直到她那幼小的身影被路旁的绿树掩没。老师回过头来,灾后重建的校舍红瓦白墙,宽敞明亮。她想,学校建好了,学生却一个个转走了,她长长地叹了口气。有学生问她“老师好!”她深深地鞠了个躬,继续想刚才的事儿,眼前就有了兰兰微笑的酒窝。
  
   二
   东关南街就是召红的新家,准确地讲,是她租来的新家,在叫做梨花村的一条巷子里。在二十年前梨花村是个繁华又高贵的巷子,县城里有级别的干部的家大多在这里,靠着武城山,临着渭河水,一座座小院宽敞又明亮,一出门就是铁路,过铁路就是县城主干道,上班、买菜都很方便的。现在,县城改扩建,渭北高楼林立,小区繁花似锦,领导们都搬走了,过了渭河住北面了,这南街就冷落成了贫民区。
   召红租来的这家院落是在巷道的尽头,紧在山脚,就这她也是从一位刚刚把学生陪到考上高中的同乡手里转租的。县城的房子不紧缺,但是便宜房子难租。旧城改造时,城里的民房基本上拆迁完了,唯有这梨花村留了下来,被周围崭新的楼房裹在其中,显得低矮破旧,就像漂亮女人脸上的一片牛皮癣。它虽然影响着县城的美丽容貌,可为乡下陪学的家长提供了僻静又便宜的住所。
   召红的院子里有三间房,住着三户人,自来水就在院子西面,大家共用。张新把电接好,电褥子、台灯的插板装好,从旧货市场买了台小彩电,又拉了一百个做饭用的蜂窝煤,算是给妻儿安好了家。晚饭后,他就坐火车上了内蒙。
   一间房,两张床,兰兰睡一张,五岁的儿子永杰和妈妈睡一张;两条小方凳,一张小方桌,吃饭时当饭桌,学习时当课桌。吃完饭兰兰就在妈妈的强逼下扒在小方桌上写字,她不知道写什么好,一天坐车、收拾房子,太累了,明天才要到爸爸说的希望小学去报名。希望小学离梨花村不远,10分钟就能走到,今天他们坐车就从希望小学门前过的,路她已经记住了。
   就在兰兰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好时,永杰嚷嚷着要睡了,不时地提起爷爷奶奶,说自己和爷爷奶奶睡惯了,不想和妈妈睡。召红就百般哄骗,永杰终于答应熄灯睡觉,这下可救了兰兰,灯熄了,自然要睡觉了。
   第二天,整整一个上午,召红在希望小学找到张新的同学所托的亲戚,兰兰被领进了四年级6班的教室。之后她又领着儿子到了离希望小学不远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交钱、报名、签订安全责任书。和土地牛羊打惯了交道的召红,在一个上午中尝到了城里人的滋味,她感到兴奋。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人,只要手头有钱,乡下人也就是城里人。她给男人打电话说,张新,儿子、女儿我都送到学校了,我现在要做饭,十一点准时去接儿子,顺道十一点五十到希望小学门口把女儿也接上,下午两点半了还要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去呢!你要记住,多加班好好挣钱,有了钱咱才能让儿子女儿在城里念书。
   老婆,我才到工地,坐了一夜的火车,总得歇一天吧。实话跟你说吧,这回我是被你拉着上贼船了。昨晚我在火车上想了一夜,总算弄明白了,咱这一转学就得在县城住上十余年呀。永杰才五岁,幼儿园两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就是十四年啦!我得在外面拼命打工,十四年我就四十九岁五十岁的人了,多半截子入土了呀,老婆!想着我就觉得苦,何时才能熬到头啊?
   召红听着生气了,这是供应孩子上学,两口子商量好的事,怎么是她拉着上贼船了?不就是姨妈的女儿淑平说她陪着儿子王伟在县城六年,王伟有出息了,现在都初二了,将来考县一中不在话下。县城的学校就是和山里的不一样,教学质量好,有句话叫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咱的孩子进了城和城里的没啥两样。我说咱就永杰一个儿子,也到县城去上学,你说那就连女儿一起转学了。怎么就是我拉你的呢!
   张新,你听好了,咱决定的事就这么定了,你得好好挣钱,我照顾孩子。咱说好了的,不能让孩子长大了后和咱一样没文化,只会打工出死力;咱的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有文化,吃松活饭。
   电话那头,张新只能连连说好好好,我卖命挣钱,供应孩子在城里上学。可是你得记住了,陪好孩子,督促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知道,老公!我做饭,挂了!
   召红在水龙头旁洗菜,珍花也来提水,她住在召红的隔壁,昨天见过面,相互招呼了一声。召红说,提水呀。含着笑,在村里时这可是她讨好人的表情。做啥饭了?珍花说,毫无表情,脸庞就像一块柿饼。炒菜,吃馍馍,从家里带来的,不吃就干了。召红还是一幅笑盈盈的脸。洗菜时你把水接到盆子里洗,你这多浪费,水龙头哗哗哗地,流的是钱!咱这水是出钱的,按水表咱三家均摊。召红的笑一下子凝固了,水还出钱?在村里大河哗哗地流着,洗菜洗衣服干啥她都没觉得水的金贵。不过她马上又将笑恢复了,说,我记下了,我记下了。姐,咋称呼你呀?我叫珍花。我叫召红,咱住到一个院子里就是缘,今后还要姐姐多照顾些。都一样,我也是陪孩子读书的,互相照顾。珍花的嘴角总算挂上了一丝笑容,刚才她着实来气,洗几角辣椒几片白菜叶子,那么用水,值吗!
   召红回到屋子,把辣子白菜摔到案板上,指着菜低声骂道:“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早来几天吗,凶啥呀,还不都是山里人!”骂过后,她心里舒服多了,就又想,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和同院的搞好关系至关重要,就做个小,让着点,得低头处且低头。她把永杰奶奶做的大荞面馍馍切了大半块,装了个食品袋去了珍花的屋子。
   “珍花姐,这是咱山里的荞面馍馍,你尝尝。”
   “在城里,咱山里的荞面可成贵重东西了,谢了!”珍花拿着,掰了一块松蓬蓬的大荞面馍馍,放进嘴里。“做的真好吃,你做的呀?”
   “我可做不成这样的,是永杰奶奶做的。”
   “我们村都没人种荞了,想吃也得和城里人一样到杂面店去买。”珍花说着话,搬过凳子,让召红坐,也拿出一只果盘,让召红吃水果,盘里有苹果有梨。召红说,这个季节的果子挺贵的。珍花笑笑,说贵也得买,多吃水果对孩子好,儿子小强上初中了,不嘴馋;女儿小丽上四年级,那嘴呀,馋的很呢!
   听到小丽上四年级,召红就想兰兰也在四年级。便问在哪个学校。珍花说希望小学,城关小学乡下孩子不容易转进去,希望小学大多是乡下来的。不过希望小学的发展也很快,她来的那一年不到四百学生,现在一千多学生,教学楼盖得比城关小学洋气多了。姐,你来几年了?四年,一直在这个院子住着,这是张局长的房子,便宜给了他的小舅子,小舅子也在渭北啥小区有房子,这房子就一直出租着。
   至于房子是谁的,召红不关心,租下来住就行了,租谁的也要掏钱,使她欢心的是姐家的小丽和自家的兰兰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这样兰兰就有伴儿了。“我家兰兰也在希望小学四年级。”
   “几班呀?”
   “六班。”
   “一、二班是最好的班,我家小丽就在二班。六班的学生大多是调皮鬼,你咋把孩子报到六班了呢!”
   “我们不知道情况,是永杰爸爸的同学托人说的。”
   “花了不少钱吧?”
   “不多呀,现在转学生,花钱没个下数,有的人把钱顶在额头上还转不进去呢。你得给女儿调班,进不了一、二班,也要到三、四班才行。重点班老师抓得紧。”
   召红是长见识了,珍花说的这些她啥也不知道。孩子在山里上学时,一个级只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没想到这城里的学校一个级尽有六个班,还有好坏之分。
   “谢姐提醒,我想办法给孩子调班。”
   “吆,到点了,该给孩子做饭了,”珍花掏出手机,看看,说。其实她的孩子不需要接送了,她是提醒召红,这个才进城的女人的。召红就赶紧离开了院子,向幼儿园风风火火地去了。她也抱怨自己,第一天怎么就和别人说成话了,饭都没有做熟,孩子回来吃啥呀?

共 29736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围绕着召红一家,针对当前的陪读现象做出了切实深刻的演绎。切入点具有典范性,写出了农民进城之后的生存状态。有坚守也有迷失,但最终都能迷而知返。作者的文笔犀利而精准,对于人物性格、社会现象、教育问题等等,都做出了极为透彻的阐释。进城者有进城者的艰辛,留守的老人呢?沉潜冷静的叙述中,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被一一展示。结尾恰似一幅拉长的镜头,给人留下回味思索的空间。路,很长;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一篇现实而深刻的佳作!推荐赏阅!【编辑:紫玉清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918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15-09-17 15:49:25
  问候老师,遥祝文安笔祺!
紫玉清凉
2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15-09-17 15:52:40
  踏实的文笔,深刻的内涵。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陪读现象,做出了非常精妙的阐释。人物对未来的展望、对儿女的殷殷期望、对老人的至亲至孝、以及夫妻间彼此的信任和守望等等方面,被完整呈现。选材合理,情节饱满,值得细品。期待老师更多佳作!
紫玉清凉
3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15-09-17 15:55:48
  文章写出了一种中国现象。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沿袭。做父母的,为了儿女不惜一切代价,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形象被清晰刻画。召红一家人,极有代表性。最让人心酸的是留守村庄的老人,在本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还要挣扎着为儿孙流尽最后一滴血汗。作者对于时下的教育现象也做出了非常精彩的解析。拜读佳作!
紫玉清凉
4 楼        文友:南山石        2015-09-17 16:41:04
  感谢紫玉清凉!
5 楼        文友:陌然然        2015-09-18 10:15:37
  恭喜获得精品,先占个位置,下午来好好看。。
陌然然
6 楼        文友:南山石        2015-09-18 10:23:09
  谢谢陌然然了。
7 楼        文友:海域听风        2015-09-18 16:45:58
  文章精彩至极,召红一家有着一定得代表性,但也仅仅是陪读的个体。故事还有许多暗藏的东西没有展开,农民工和留守妇女的性生活如何解决,这种压抑人性的生活到底对不对,值不值得,还能坚持多久?农民工打工活源能否持续,薪水能否按时拿到?展示的是社会现象、碰触的是中国当代的农民思想。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灵魂方面的,无法解的疙瘩,先系着吧!
8 楼        文友:一飞        2015-09-18 18:46:57
  真实,共鸣,问好!
用文章挖掘自己的故乡,让故乡活跃在纸上,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沉淀在心里。行吟在路上,把自己最真的情回报给他的故乡。
9 楼        文友:南山石        2015-09-21 08:30:08
  感谢文友们的点评!乡村基础教育到底走向何方,城里到底能够接纳多少,一方拥挤,一方寡淡……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