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海神庙漫记

编辑推荐 东海神庙漫记


作者:雷元武 布衣,13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80发表时间:2015-09-21 19:45:30

前些日子,我来到了山东省的莱州市出差,在这里办完公事后,就想放松放松、散散心,我问我入住的那家宾馆的服务员,向她打探这个地方有哪些好玩的旅游景点,这个服务员告诉我,她说那个“东海神庙”很值得一玩。听了她的话,于是我便赶忙地来到了这个东海神庙。下面,就让我把我所看到的和了解到的收获写下来,与诸位分享,请问好不好?
   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市区西北18里,具体就在海庙姜家村西。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在莱州落难,被敌兵一路追杀,他只剩下单身一骑,慌忙之中躲进海水祠,已是筋疲力尽,于是便许下宏愿:若能避过此难,以后定将庙宇重修。果然神灵保佑,敌兵闯进庙内竟没有看见他,太祖安然脱险。
   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后,他即派大将军郑子明到莱州在前代海水祠的基础上修建了“东海神庙”,并在每年春秋或遇国家大事,则派官员前来祭海。
   关于这个东海神庙的前身——海水祠的由来,事情是这样的:在古代,人们都非常地崇拜大海,秦始皇的几次东巡也都是为了到海上来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东海神庙地址是周朝至西汉一代代的天方学家和经纬学家根据天文、地理精心测算而选定的(东海神庙的位置对应危星、虚星之间)。经过测算之后,得出结论,在莱州的城西偏北“东海神庙”这个位置祭海是最佳的,所以后人就修建了海水祠,东海神庙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作为历代王朝祭祀东海之神的特定场所,对海神的祀典从舜时就有了,三代以后,君王便开始大祀天地,以祭海神。而从秦汉开始,君王都会亲临东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与泰山封禅和曲阜祭孔相当,被认为是中国的三大祭祀之一。此后,元、明两代相继增建,已具相当的规模。然而,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却不幸毁于兵燹。嘉靖、万历两朝再次重新扩建。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修建东海神庙工程是在清朝,清朝的皇帝都重视东海神庙的祭祀活动,康熙、乾隆都对神庙赐过御书及拨款维修。特别是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七月,泊于庙岛(今长岛)的英军战舰派军队入侵莱州,妄图登陆,但一次次都被海浪击退,且连续五天海涛波浪不减,英军无奈,只好被迫离去,后来皇上闻知此事,便从军费中拨款重修东海神庙,一时便传为美谈。
   东海神庙历经数代精心修葺扩建,已成了一组占地广阔、规模宏大、布局井然、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体,集中了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中国沿海地区民俗风情于一体,是当年与泰山岱庙、曲阜孔庙相媲美的山东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座北朝南的东海神庙,原占地有四十余亩,三进院落,中为大殿,前为庙门,后为寝殿。大门前设有高高的旗杆,三门四柱白石坊上横书正楷大字“朝宗”二字。布满门钉的朱漆大门,是用巨大的白理石雕刻的。有民间相传,东海神庙在明朝时曾与莱州府城一起大规模扩建,正殿规制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其气势雄伟,据说只比太和殿矮了三层砖,作为历代政府祭祀海神的场所,每次扩建都是由朝廷拨出专款。神庙内的御碑亭,藏有清康熙皇帝的御书“海天浴日”等历代碑刻三十余通。御碑亭前方东南建有钟楼,西南建有鼓楼,两侧东西各有廊庑九间,墙壁绘“海山云龙之像”壁画。御碑亭后面即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覆顶,蓝绿紫色剪边。檐下巨匾横悬“万派朝宗”四个楷书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殿内正中供奉着东海神——东海龙王之像。大殿四壁有彩绘海神龙王“出宫入跸图”,描绘海神龙王乘御辇发号施令,出宫行雨,风婆、雨师、雷公、电母诸神一齐施展神威,行雨完毕诸神将偃旗息鼓拥戴着海神龙王凯旋而归。这就是有名的“海神壁画”,壁画场面宏大,气魄雄伟,众神形态各异,造型威武生动,栩栩如生,相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笔,也被称为“掖县八景之一”。大殿后院有“龙王”寝殿,也称“娘娘庙”。寝殿东南有“风云雷雨祠”,内有风、云、雷、雨四神之像。西南为孙母祠,即为孙妈妈庙,内塑孙妈妈拄着拐杖,身旁蹲着一只白狗,俗称“打狗孙妈妈”。相传是赵太祖赵匡胤为报答孙妈妈的一饭之恩,纪念孙妈妈而建的。庙之东北建有“蠡勺亭”,俗称“望海楼”,是海庙最高点,登其上可尽览东海胜景。庙内还建有其他诸神小庙。庙四周则广植杨、柳、椿、榆、松、柏等树千余株。
   东海神庙自北宋重修以来,在民间每年阴历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为祭海神之日。旧时渔民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均要供奉海神。正月十二“树高照(也称篙招)挂神旗(寓为神灵在此、也有航标之意)”、正月十三天不亮到海庙请海神,正月十四供奉海神。有讲究的大户人家还要在家里布置“供台”,摆上各式供品,先拜天、再拜海神、后拜祖先,叩谢神明与祖先的护佑。神桌上还要供“神饭”、点蜡烧香、烧金纸、燃爆竹,在街门挂起红灯笼。海上渔家要打着彩旗,抬着整头猪,拿着祭祀用品,一路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放着鞭炮前往海神庙进行祭祀。1937年后日军侵华抗战爆发,祭祀活动走向衰落。
   1946年秋解放战争初庙宇拆毁,庙祀终止,海神祭祀蜕变为沿海民间一年四次赶庙会,群众自发的祭祀活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濒于消亡,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基本绝迹。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也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近几年又重新自发组织起大规模的祭拜活动,一年胜似一年。东海神庙的民俗拜祭活动由永安路街道海庙姜家村党总支、村委会主办,沿海养殖户、社会各界代表、群众上万人参加,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东海神庙为核心,整合利用胶东丰富的群众文化元素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集游乐、民间工艺、美食、民俗拜祭等活动相结合,全面展示海庙民俗文化艺术、民俗文化。海庙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有不能靠岸者,只得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过数十重船以渡之,其船尾个个都点着灯笼,入夜明烛闪闪与海浪辉映,管弦呕哑,嘈杂喧闹不息,通宵灯火,登舻而望,真乃天宫海市也!到十八日,海神诞生之期,谒神者络绎不绝,把庙门挤得水泄不通。官贵人家烧香拜佛,戏子艺人吊嗓子献艺,“景芝戏班子”唱的“对台戏”齐声喝彩,“西洋片(镜)”胜似“天津书场”,苏杭绸缎东北皮货齐涌海庙,村民百姓开的骡马市、农产品市场,凡民所需的日用器物,闺阁之饰,儿童之乐,都万货汇聚,陈列沽售,炫人眼目,十里长街家家店铺门口生意都好不兴隆。四乡民众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庙会历史悠久,能展现多元民俗文化,其本身就是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商品交换和文艺活动集大成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庙会作为一种粗放的商品交换形式存在着,它与农民的购买方式分不开。一次庙会,可看尽世间百态。不过,如今的“赶海庙”早已成为莱州沿海各村丰富久远的民俗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一年又一年的庙会如同一个偌大的“民俗大舞台”,对于老人来说,可以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又是一种新奇的体验。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有人把“赶海庙”称为“民俗文化节”。也有人称其为“中国式狂欢节”,我在这里看了后,心里不以为然,庙会岂能是“狂欢”一词就能慨括得了的,你说呢?

共 29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及东海神庙,很容易让人想起帝王为了长生不老而追寻灵丹妙药的地方。文中,作者借一次山东之行,从历史到现实,对东海神庙作了详尽细致的介绍。从历代帝王祭海的活动,到至今作为古建筑群的保护行动,以及庙会的兴起,使其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成一种意蕴深远的文化。文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来令人向往,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5-09-21 20:59:53
  欣赏朋友的文字,感谢支持江山散文,祝福写文愉快,创作丰收!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