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凉的夏日

精品 清凉的夏日


作者:赣州阿鹏 秀才,1377.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4发表时间:2015-10-01 16:07:34
摘要:作者一次去往小密乡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温暖故事。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也不知道风是怎么吹的,但我感觉这个夏日很清凉。
   7月7日这天,历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天正值小暑,但前几日下过了几场雨,一股习习凉风,拂面而来,驱散了肆虐的暑气,满世界回归了清凉之中。
   应朋友之邀,一大早,我回到了会昌,在杉树排路口,与朋友的车队如愿汇合了。
   朋友曾鹏飞,是会昌文明办的主任,在位之久,相传有十多个春秋了。曾鹏飞从事的事业,按当下最最时髦的话来讲,他是个“传递正能量”的人。
   此外,他也是位虔诚的文学信徒,去年冬天,我们曾在赣州金赣大酒店聊过三四个小时,他的文学造诣之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路好走,平坦如砥,三十五里车程,弹指一挥间。眨眼之间,行程第一站小密乡政府到了。
   乡政府大院,一干人陆续下车来,我注意到人流之中,有五六个身穿朱红马甲的人,马甲上赫然印着几个白底大字———“义工志愿者”。
   其间,还有一位个子瘦小,拄着拐杖,行动迟缓的中年男子,曾鹏飞告诉我:那是“深圳爱之爱基金会”的负责人——梁小明先生。
   一位身患残疾,出行不便之人,竟能如此不辞辛劳,远赴千里之外的会昌,甘愿为“别人”的事而辗转奔忙,那一刻,我惊异了。
   “义工志愿者”的含义,我不太懂得,他们的身影,也仅是在电视新闻里略略见过,单知道他们是群深入孤寡院落,挑水扫地,送米送面,能干事,干好事,行善事之人。
   小密乡政府,宽敞的会客厅里,落座在光洁闪亮的黄木排椅上,一边品茗,一边商讨下一步的行程。
   我仅是个滥竽充数的人,混迹其中,傻傻地,默默地听一听,为搜集些素材,激扬些文字,至于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那是别人的事了。
   接待我们的,是小密乡的乡长郭华新。郭华新中等个子,身材魁伟壮实,胖胖的圆脸,挂满憨厚的笑容,很有几分中年马季的神采。
   刚刚坐定,梁先生就很着急,他开始打探起了一个人来,那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小密村的廖祖彬。
   廖祖彬的事迹,萦绕耳边,已有十多年了。在报纸、电视,在曾鹏飞频繁的口碑中,以及在会昌坊间的传闻中。
   采访廖祖彬一事,曾鹏飞酝酿有半年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束之高阁,及至今日,方得成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马上要去造访小密村,去探望一位神交十年的人,一位爱的天使,一位神秘传奇的道德模范,没理由不兴奋。
   廖祖彬,是一位充满故事的老人,郭乡长向我们作的介绍,是见面前的铺垫。
   前往小密村的路上,我和郭华新同乘一辆车,一路上,我在搜索,总觉得这个同龄人似曾相识?但思来想去,却又全然回忆不起来。
   “你的名字是?”
   我问了声,那时,我还单知其姓,未知其名,。
   “郭华新,中华的‘华’,新旧的‘新’。”
   郭华新脱口而出,没有那种领导惯用的“语气停顿”与“默然无语”。
   数十年的风雨人生,我领略过太多的人,品味过太多的事,这年头,一切皆有“可能”。
   我感觉与这个大个子乡长没有隔阂。
   以前,我以为“胖的人”,感觉会比较强势,通常做事雷厉风行的,大树一般的高耸。
   在郭华新面前,这种“大树”般的感觉没了!
   交谈后知悉,小密乡原书记已调离,高升了,郭华新暂时主持乡里的工作,麦田的守望者,责任在肩,里里外外,都很忙碌。
   三辆车子穿越国道,闪进了一条乡间小道。竹林的图画中,一处松涛覆压的矮坡映现眼前,郭华新欣然告知,廖祖彬的家到了。
   车子拐过小坡,停落在一处水泥空地上,下得车来,我看见面前矗立一幢二层砖房。
   房舍周边,秀美的风光把我们吸引住了,屋后是延绵苍翠的松林,密密麻麻的。空坪右侧,挺立几棵高大的牛根子树、樟树和榕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
   空坪前面,是一湾湾的农田,农田平坦伸展。农田外缠绕着苍翠的远山,山势和缓,并不高峻。
  
   孟浩然诗云:《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诗移用到此,意境融合,非常贴切。但“鸡黍”是没有的,因为,你很快会发现,这里是书声朗朗的学堂,不是吃喝党盘踞的地方。
   本文的主人公——廖祖彬出现了,这是一位平常的老人,七十多岁了,个不高,身形瘦削,精神矍铄的。从外貌看,他与当地一般村民差别不大,惟一感觉他说话不紧不慢,轻声细语的,极有条理。
   一位乡村普通党员,一位基层退休的林业站长,是如何成长为声名赫赫的爱心人物的?
   十八年来,他如何能够持之不懈,不遗余力地创办“留守儿童乐园”,吸引住全社会如此多的聚焦目光?我很好奇。
   在路上,我已知晓,梁小明先生此行的目的,是想在廖祖彬这里建设一个“村级义工志愿者协会”,建成之后,这将是会昌县第一个村级义工组织。
   在廖祖彬的热情引领下,我和曾鹏飞等人鱼贯而入,浩浩荡荡地踏进了房屋的客厅。
   庞大的队伍中,有四位会昌义工,为了表达对义工人员的深深敬意,这里,有必要列举一下她们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刘红霞、刘永登、金正茂、孙超。
   刘红霞是国土局的工作人员,刘永登是开酒店宾馆的商界精英,孙超是一家传媒公司的老板,金正茂是中村小学的老师。
   在会昌义工协会内,刘红霞和刘永登都是副会长,孙超是对外联络部长,金正茂是秘书长。平日里,他们都很繁忙,他们的义工身份都是兼职的,纯属自愿,没有任何报酬。
   忙里偷闲送温暖,见缝插针献爱心,这种超人的品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显得非常稀缺。
   曾鹏飞是对口单位的领导,他是这里的常客了,走马灯一般,先后来过无数次了,我见他与廖祖彬打起招呼来,很熟的样子。
   廖祖彬的客厅就是个大书房,中间摆放这一张大书桌,两旁则坐满了学生,看年龄,多是十四五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基本上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无力看管,更无力监督学业的“留守孩群体”。
   此刻,十来个孩子正端坐大书桌两旁,每人提支笔,都在静静地,凝神静气地练习书法,或是毛笔,或是硬笔之类。
   看到“大部队”的涌入,他们没有表现丝毫的惊异,个个伏案如故,挥毫泼墨。由此看来,廖先生这座屋子,门槛早已被社会各界踏破,宾客如云,冬无寒土,应该不是神话。
   孩子旁侧,游动着几个青年女子,戴个眼镜,斯文白净的,在书桌旁细心指点孩子们。问之,大感诧异,竟然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她们是千里迢迢,利用暑期前来奉献爱心,辅导留守儿童的。
   她们的领头人,据说是一位江西吉安的同学,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位同学离得近,早就听说过这里的故事。
   就这样,在这片旷野的乡村里,爱在传递,美在扩散,善在奔流,新一代的大学生参与进来,自觉加入了这支温情脉脉的队伍。
   一楼靠右的屋子,是规模庞大的阅览室,室内摆满了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各式图书,图书琳琅满目,品种极为丰富,约有一万二千册之多。
   上至二楼,除了看到同样的教室,我还看到了大量的学生习作,一沓沓堆积如山的习作使我们深感震憾,恍然如梦。
   这些习作记录了十八年来,廖祖彬创办“儿童乐园”所耗费的无尽心血,还有无数儿童在这个乐园里积蓄力量,发奋苦读,拔节成长的艰难历程。
   在右侧的房间里,廖祖彬给我们展示了大量的荣誉证书,比如“劳动模范”、“道德标兵”、“新闻人物”之类,其中包括国家级,省市级,县级的……不计其数,各式耀眼的红本子,塞满了一个柜子。
   在此,我无意过多过细去罗列那些证书,证书是枯燥乏味的,模糊的,唯有我们眼前所看见的,亲耳所听到的,所感受的,零距离触摸的,才是最最真实的事情。
   置身楼上,我感觉到有一股凉爽的清风吹拂过来,弥漫在心田间。
   在这个乐园里,方寸之间,凝集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深情关爱。小楼内外,有会昌组织部捐献的桌子,有小密乡政府捐建的水泥坪,还有无数爱心人士捐献的财物。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滴滴的爱,汇成一条爱的溪流,流向远方,交汇成一湾浩瀚的海洋。
   在小密乡政府捐建的水泥地上,倚着一方圆形褐色大理石桌旁,几条黄色木板凳,我们围坐一圈,倾听梁小明先生与廖祖彬老人悉心交谈。
   梁小明看过这里的环境后,很受感染,也被深深打动了。
   稍后,有关人员掏出一大本影集,翻开给我们看,向我们介绍了深圳义工多年来的行程轨迹。
   影集之间,有大量义工组织创建的珍贵照片,全国各地的都有,甚至还有在陕北梁家河,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合影。
   “这是梁家河的一位老党员,他当年是跟习近平一起入的党。”
   ……
   影集在一页页翻过,一张张最珍贵的照片展示在大家眼前,顿时,现场发出一片惊叹声。
   梁先生摆了摆手,他抬头朝四周扫视了一眼,思索片刻,继续侃侃而谈:
   “我们准备在这里新建一个村级义工组织,要把这个组织延伸到最基层。前两天,你们的蔡小卫书记会见了我,向我介绍了小密乡和你这里的情况,我刚刚看了,觉得你这里很有基础,我非常有信心……献爱心,送温暖,看望困难群众,这些都少不了资金,资金的问题,我回去会想办法凑集一部分,你们有关方面,比如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也要一起想想办法,早日把它落实好……”
   梁先生还告诉我们,崇义县已经建起了赣南第一个村级义工组织,现在成员已发展到了一百多人。
   “小密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条件很好,又有这个留守乐园作基础,我相信,将来的小密,一定会变成一个甜蜜的地方。”
   梁小明先生一番坦言,生动细致,真诚风趣,在场的人听了深受感动,纷纷提了许多好的建议,目标不外乎是一个——早日把小密村的义工协会建立起来。
   梁先生稍后指着对面一个瘦瘦的青年,介绍道:
   “这是我的儿子,随我一起来了,详细的计划,由他来说吧。”
   ……
   高大的牛根子树枝叶婆娑,直插云天,大榕树亭亭如盖,遮天蔽日。树荫之下,原野风儿徐徐吹来,使人感受到这个夏日里份外的清凉。
   “树荫会议”结束了,我们告别了廖祖彬老人,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满载沉甸甸的爱,车子顺着乡间小道,原路返回。
   半途中,依据梁小明先生的提议,车队驶上了天星寺。
   323国道的南侧,山坡之上,松林掩映处,天星寺到了。
   天星寺也叫天星禅寺,是四五年前新建的一座寺庙,飞檐翘角,巍然耸立,远远望去,很有几分巍峨的宫廷气派。
   天星寺规模庞大,等到中心大殿建成,需要耗资八百多万。
   走进天星寺,甚觉别样,里面是宾馆一般的洁净雅致,而少了寻常寺庙那种木鱼声声,香烟缭绕的景象。
   接待我们的是年轻的果纯师傅,女的,应该是该称作“尼姑”吧。此人年纪不大,约莫三十来岁吧。果纯师傅一脸平和,慈眉善目的,她头上裹个黑头巾,穿着一袭淡灰色僧袍,宽大松弛,走路时,袍子也会随之来回颤动。
   我一向是不信神佛的,一般也很少光顾寺庙,但此时此地,却没有了僧俗两重天之感。天星寺的幽静纯洁,彻底扫除了都市的喧嚣与纷扰,有一种与世无争,亲近自然,回归林泉的味道。
  
   天星寺前方有一块露台,宽敞洁净,屹立其间,可以极目如黛的远山,碧绿的原野,平直的马路,还有那绿树掩映中的房舍。
   一位胸挂像机,戴个红色帽子,频频拍照的青年落入我的视线。趁着饭前空隙,我们攀谈起来,原来他是会昌义工协会的领导之一,外联部长孙超。
   孙超得知我是搞写作的,很感兴趣,交谈中,他告诉我,他开了一家美发店,还开了一家传媒公司,经常会拍摄些微电影,有机会,可以请我为他们写些底稿,作为对会昌文人的支持。
   问起义工的事,他笑笑,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报酬,都是无偿的,他也不需要靠这个赚钱,他的传媒公司是会昌几乎唯一的一家(孙超原话),生意还不错,下午还得赶去洞头乡,录制晚上的农歌会节目。
   我有些不解,问他:“农歌会录制不是会昌电视台的事么?”
   孙超坦然相告:“电视台已经把农歌会摄制业务外包给我们公司了。”
   ……
   我若有所悟,遥望着莽莽的群山,点了点头。
   送温暖,献爱心,参与公共事务,融入社会主流,决不是虚无主义。社会需要更多的孙超,以及孙超式的热心人物。
  
   正在此时,露台内侧出现一个中年男子,高个子,体型偏瘦,很斯文,皮肤白皙,满眼笑意,伸展出右手,快步朝我们走来。
   “黄书记来了!”

共 71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帮助孤寡老弱病残村民,传递温暖和爱,传播正能量,在人人自顾不暇的年代,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并温暖于人。文中,作者真切展示一次意外走进这样的义工团队的所见所闻,对他们帮助老弱病残的举动深受感染。这个团队中,有领导干部,有教师,有职工,有老板,有大学生……他们为留官守儿童建立幸福乐园,给孤寡老人们送米送面,资金自己付,劳动自己出。在这个团队里,都是义工,吃着简朴的饭菜,做着有意义的事情,没有官架子,没有有钱人的矫情,有的只是奉献与给予。文字真实自然,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溢出大爱的情怀,读来给人启迪与感触,欣赏,推荐!【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02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5-10-01 16:47:58
  文字真切的展示,读来让人感受到真善美的美好,并让人深受感动。感谢朋友来稿,祝福国庆节快乐,期待精彩不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赣州阿鹏        2015-10-01 19:23:25
  谢谢老师的支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