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桥下春波绿(散文)

绝品 【酒家】桥下春波绿(散文)


作者:柳约 举人,379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80发表时间:2015-10-10 11:39:37
摘要:坐在船中,才会明白苦海无边;立于桥上,才会懂得回头是岸。

【酒家】桥下春波绿(散文) 桥者,水梁也。
   ——许慎《说文》
   1
   大地如网。河流与山川星罗棋布,纵横交错。面临着如此天堑,齐美尔曾说,架桥使人类功绩登峰造极。
   作为德国著名生命哲学代表人物,齐美尔一度对桥推崇备至,“架起的桥梁,标志着我们意志势利的发挥超越了空间……”有一段时间,我忽然迷上了桥。我每天花大把时间去县城的南桥、景观桥附近溜达,沉浸在一河两岸之间。尽管在旁人看来,它们的造型一点都不古典,且平铺直叙,毫无乐趣。可因为有河流的存在,这些桥在我眼里,便忽然有了一种别样的雅致。
   小时候去县城,河上本无桥,附近只有几块废弃的水泥楼板和零散的石头,当地人进城赶集,便借助这些工具,自行搭建了一座浮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向来是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古人有云:用水跨木,即今之桥也。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简陋的浮桥早已不复存在,我只能在一些老照片里,去依稀辨认它的前生。
   休假回家,县城里去往火车站的那座桥,忽然成了危桥。这原是一座很漂亮的桥,钢筋藏在水泥之中,水泥藏在青苔之中,而青苔藏在裂缝之中。人在桥上,先看到的是墨绿色的苔藓,然后才是翠绿色的青草。守桥人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子,没事的时候,在桥头摆了个摊子,给人补鞋,配钥匙。那几孔桥洞里,偶尔会有流浪汉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流浪的鸟。
   一开始,桥上只是挂着限高两米的黄色警示牌子,某个夜里,桥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据说是一辆超载的东风卡车,司机为了躲避路中央的流浪狗,猛打方向盘,撞坏了几条栏杆,下方正是流水汤汤的月河。庆幸的是司机刹车及时,只是堪堪将车头伸了出去,于是数吨重的车身便卡在桥面上整整一夜。对于一座业已病入膏肓的桥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二天桥面果然平添了数道裂痕。
   没过多久,县上城建局检修,将两端全部封死了,从桥下另外开辟了一条环城小道。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去菜市场都要绕路而行。(从桥下的河堤路经过,才能到对面的农贸市场,但这条路要远得多。)
   起初,大家怨声载道,后来时间一久,也就不了了之。在桥上走惯了,到桥下面走走也不错。人往往是这样,一条新路的开辟,预示着陈旧的道路将会被遗弃。来到河边,因为有桥的存在,平日里半分钟不到,人就横跨过去了。现在得沿着河走上一截,才发现这桥下的风景也挺迷人的。目光所及之处,尽是些水草,残荷,浮萍,以及裸露的淤泥,运气好的话,还会遇到觅食的细腿白鹭。偶尔,会有一两场雨经过,彼时骤雨初歇,水波荡漾,晚饭后来这里散步,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低伏的是潋滟的水光,水光之中是层层叠叠的芦苇丛,芦苇丛之中是那苍茫的天色。但事实上,除了我以外,很少还会有人专门路过这儿。
   大家都在赶时间,赶着上班,赶着打牌,赶着生病,赶着搬迁……忽然想起了承天寺里夜游的苏东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这是一种多么高雅的寂寞呵。
   生活中的桥总是连着路,扮演着沟通的角色。说起桥,不得不提到我国最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他曾在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在我的记忆里,这应该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吧。不仅如此,茅以升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我想,凡是到过杭州和武汉的朋友,站在这两座举世闻名的桥前,一定会刻骨铭心,感觉不虚此行。因为这不仅体现的是一种桥梁上高超的技艺,更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永不言败的气概。
   茅以升一生致力于桥梁研究,嘴里说过的话不多,但都是对桥梁的认知和探索。有一次,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具有特殊性的建筑物。”这实在是句很平常的话,然而,我看到后却忽有所悟:能在最普遍的事物里做出标志性的创举,这本身是不易的,又能在特殊的领域里保持着事物最基本的形态,这更是难能可贵的。仅凭此两点,茅以升就当之无愧是桥梁方面的专家。
   武汉和重庆,可以说是中国拥有桥梁最多的城市,然而“桥都”的桂冠,终究还是落入到了重庆的头上。
   很多时候,一座桥梁,在那些一辈子都不出门远行的老人眼里,就像是一道边境线。
   县城的这座桥,位于东方,上通汉中,下接安康,横跨月河,附近是316国道。栉风沐雨三十载,桥墩、桥洞仍然完好,尽管只是翻修了一下桥面,一时间却感觉陌生了许多。
  
   2
   星空凋蔽,人世苍茫。
   面对一座饱经风霜的桥,眼见它的青春已然付诸于流水,纵然有匠人的修修补补,也难以复原当初。
   没有桥的世界,遍布着绝望。桥,以它自身的卑微,渡尽了人间的客船。
   城市里当然也有桥,比如说立交桥,人行天桥……桥下是川流不息的汽车与人群,就像是水在人间的另一种形态。这种形态超出了自然,发源于社会,没有诗意的想象,没有流水的声音,没有微风的拂荡,总缺少一种生命中的古典。
   我有个老伙计姓刘,以桥为名。刘桥,刘桥,远远喊出了口,一路江南的莺飞草长。无独有偶,近来读到了台湾散文大师董桥的《旧时月色》,发现原来散文写得这般雅致的大师,名字里也有一个“桥”字。想起扬州八怪里的郑燮,别号就是板桥。郑燮一辈子画竹,画兰,最后却写出了一首《桃叶渡》的好词来,“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桥低红板,劈面一句,已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里的神韵。郑燮才高八斗,为官两袖清风,亦是怜桥,爱桥之君子,可惜板桥兄台好吃狗肉,这一点是我所不喜的。
   一座桥,把我们带入生活中的捷径,就像一本书,把我们带入知识的捷径,这过程是如此的相似。然而,很多人都在桥上走失了自己。在走上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尽管赢得了时间,却错过了河流。
   青春的记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难以磨灭的个人历史,在似水年华里,人和桥相望,桥与人相依,于是有很多桥被载入史册,其实翻开一看,背后都是人类自己的影子。
   ——有影子是好的,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个写作者,都是在和自己的影子对话。
   我们应该向桥学习,任凭人群的踩踏,亦或是车轮的轧痕,桥的姿态一直放得很低。坐在船中,才会明白苦海无边;立于桥上,才会懂得回头是岸。
  
   3
   晚上浏览网页,看到百度里面有一首歌就叫《断桥残雪》。点开听了一会,几年前热衷的中国风,如今再度听到耳朵里,真有一种岁月如流的感觉。在这世界上,能勾起我们怀旧情怀的东西总是很多,小到一张邮票,一幅涂鸦,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或者,仅仅只是一种回响在风中的旋律。我想,一个民族人文的标志,不仅仅只是纪念馆里一把大师坐过的藤椅,或者状若牢狱一般的名人故居,它应当是一种素养。
   这份素养,就是古典的情怀。西湖是古典的,断桥是古典的。是昔,腹中疼痛的女妖白素贞为了躲避法海,不料却在断桥一隅,撞见那抛弃了妻子的许仙。四目相对,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慨啊,仿佛隔世之叹,心底只剩下一片荒芜与苍凉,只听得那肝肠寸断的西皮摇板,此时慢慢唱了起来:“西子湖依旧是当年一样,看断桥桥未断却寸断了柔肠。鱼水情山海誓全然不想,不由人咬银牙埋怨许郎……”
   到了这生死关头,也只是埋怨,还不恨。
   看断桥,桥未断,那些藕断丝连的情愫,终于一步步征服了她的心。不恨有不恨的道理,不恨有不恨的缘由。白素贞面对今生的丈夫,这前世的恩人,心里实在是恨不起来。她容忍了枕边人的怀疑与背叛,也正是因了这份宽恕,才让后人觉得惋惜与凄美。若真听信妹妹小青的唆使,出手将许仙一剑杀了,那结局真是大大的不妙。我一直觉得,《白蛇传》里白、许两人的这桩爱情带有人间的温度,皆在于断桥之上,异类的宽恕。
   不过话说回来,爱上一个恩人的下场实在不怎么样,你报了上一世的恩,便顾不上这辈子的情。久而久之,白玫瑰成了饭粒儿,红玫瑰成了蚊子血,生活只剩下了满满的酸楚与委屈。英国小说家哈代说人生里面最有价值的事,不是人生的美丽,而是人生的酸楚。大约生活里太过美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逝的,就像夜里昙花的一现,而陪伴人一生最多的,只能是内心深处的荒凉。
   胭脂扣,生死桥。
   那远处的小桥流水,既是一幅独特的图画,也是一首经典的歌谣。横陈于唐诗宋词之后,坚守人心之上那股肉中之肉的力量。
   斜阳西下,目送一条河流慢慢直立起身子,将头颅放到浩瀚的宇宙之中。
   遂记起《淮南子》里说过的话,每至七月七日,“乌鹊填河而成桥”。这桥,来的恁是多情,此岸尽管遍布着世俗的眼光,尽管是一些柴米与油盐的琐碎;彼岸却永远有浪漫的爱情,永远有金风玉露的慰藉。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似乎只要越过了一座桥,眼前这月色,便可轻而易举地擦亮整个村庄。
  
   4
   今夜,我必须穿过一座桥,才能抵达你。
   多少次的霜冷长河,目送着桥前的劳燕分飞。想当年,那李益和霍小玉的分别,便也是在灞桥之上吧。还是一折京剧《紫钗记》,才子佳人,终究逃不出苦情的戏份。李霍二人于桥前惜别,霍氏止不住心底的那份离愁,俯身悲泣道:“咳,哪里是灞陵桥,分明是一座消魂桥也!”不料,此言竟一语成谶。
   她要折柳尊前,一写阳关之思,却不知那情郎李益还在背后嘟囔:“实不相瞒,小玉姐话长,使人难别……”瞧,再是雪月风花,儿女情长惯了的人,这会却也有了几分不耐。春天是无辜的,爱情是无辜的,爱上一个人,是她命中的劫难。李益必是有所察觉的,只不过他心里装的,远不止这些。
   霍小玉最后还是手握柳条,抱憾而终。
   ——就像今天来到灞桥,而你却离我千山万水。我独自一人阅尽此地风雪,只为交还那一个沉睡多年的梦。或许折柳相送,一辈子,只来这么一次就够了。无论时空如何变幻,时间总是一把可以将流水斩断的刀,更遑论灞桥。一根青柳,让我看到了鼓荡着古典气息里的婆娑世界。男人,女人,相爱的日子。这一生仿佛都不会褪色的叶子,握在某一双手里,向着繁华的红尘展示别样的坚守。似乎来生也要化成一汪河水,或者单单做一根柳枝就够了。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相思毕竟太苦,唯有水能承受,也唯有桥才能承载。
   我对每一座走过的桥都肃然起敬,石板桥、铁索桥、天生桥、火车桥、浮桥、木桥、拱桥……有的蕴含着自然之力,有的费尽了设计师的心血,还有的掺杂了劳动工人们的辛勤汗水。现在,我只希望家乡的桥能在水中站得久一些,不要辜负了此后每一夜的清风和明月。
   其实有些桥,真正是通向了人的心里。而我,总是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一座桥,桥上是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桥下是姜白石的笛声,在波心处月影轻晃。
   枝影横斜,红药茂盛。
   年复一年。文字的桥,音乐的桥,美术的桥……
   梦中的事谁又说得清呢。最美好的,依旧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此足矣。桥上的人物固然好,其实桥下的景色更值得去欣赏,去领悟,就如同诗人洛夫所说的,“我在桥下等你,等你在雨中奔来。”
   此生,我是不系之舟,而你却是无岸之河。
   水是桥的情书,桥是水的丈夫。此时遇见一座桥,此时路过一座桥,此时一切的一切,便如同宿命般的撞见——不偏不倚,不蔓不枝,刚刚好。

共 45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岸彼岸,不论咫尺还是天涯,一座桥架在心里,系在情感之上。由桥而衍生的故事,跨越了时空,读懂了人生的沧海桑田。《桥下春波绿》,细品一杯好茶,余香总会在舌尖回味,细读一篇好文,字词外的意境却反反复复的萦绕在心头。这一篇文章之魅力,就在文字之外,从一座桥,家乡毫不知名的小桥,西湖注满凄美和传奇色彩的断桥,跨越天堑的长江大桥……传说与现实,古老与现代,渺小到伟大,内涵到外延,渡过了时间和空间,走过了人生的停留或回首,孤寂与狂傲,侠骨和柔情,尽在桥上桥下,尽在眼光所到之处,在心扉深处不断的溢出。确实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倾情推荐!〔编辑;山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0110004】【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51201第5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15-10-10 11:42:53
  “坐在船中,才会明白苦海无边;立于桥上,才会懂得回头是岸。”这样的字词哲句,非博学多才深思熟虑者难为之,敬佩之余,感叹声声,真乃才子也!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1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1 11:29:40
  嘿嘿,好久没来酒家了,看望一下老朋友。
   实在惭愧,山泉老师才是大家公认的才子,我可一直都在向您学习着呢。
2 楼        文友:山泉        2015-10-10 11:54:59
  想起了秦观著名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由此联想到西湖断桥,许仙走在细雨霏霏的江南青石板上,去还油纸伞去了,白娘子的雷峰塔在鲁迅笔下倒了又修,只有桥下采莲女摇着小舟的倩影,肝肠寸断的歌声,还在耳畔回旋。想起了小时候课本里的赵州桥,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想起了十一黄金周刚刚跨国的澜沧江大桥,两岸侠骨高耸,中间江水奔腾咆哮。当然还有杭州湾跨海大桥,还有我家门前那座弯弯曲曲的木桥,和走在桥上长不大的我……
   思绪纷飞而杂乱,就乱发感慨,柳约老弟见谅!
   非常欣赏这篇文章!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2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1 11:37:16
  是啊,温暖的外婆桥,壮烈的卢沟桥,多情的康桥,肝肠寸断的蓝桥,提起桥总有很多说不完的话,小时候老辈人总爱讲,我走过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确实,路比桥漫长,但站在桥上,总会有另一番风味。想起了电影刘三姐里的山歌: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真美。
3 楼        文友:第九杯茶        2015-10-10 15:02:03
  昨天你说过,你不喜欢旅行,是因为旅行总在不断地离别。面对离别,会肝肠寸断的是因为你充满了留恋,你舍不得走,所以害怕离别。就像你文中写的霍小玉与李益,霍小玉握着柳哭晕在桥头,而李益却头也不回地走。同样一件事,不过是两人心中装的东西不一样罢了。同样的,你不喜欢旅行,害怕离别,也因为你心里装的东西不同。我喜欢旅行,也喜欢旅行路上那些未知的人事和风景,只有人生充满了意外,那才叫真正地活着。今天这篇散文从现实中的一座普通的桥写到心里的桥,看似无意,又像是有意,你总能在不经意间让文字带着伤感的调子。伤感未必不好,只是,人活着就不能一直伤感下去。当然,只论文字来看,这篇文字是极好的。但我去却不知道,你心里的那座桥通向哪里?
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回复3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1 11:45:07
  对于旅行的向往,是视年龄而定的,少年出游,喜欢那一路的柳暗花明,但更多的是爱上那一份奋不顾身的热闹,而一旦等到老了,总又受不了舟车颠簸之苦,其实我更欣赏人到中年的旅行,有了眼界和阅历,见山不是山,就如同你们。
   桥上是变幻的风景,桥下是起伏的人生,那么这座桥,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4 楼        文友:杨钟雄        2015-10-10 15:31:49
  柳兄用一个桥字,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既谈及了桥本身的历史意义,也延伸出古今人物与桥有关之爱恨情仇,笔触相当厚实,可见胸中知识容量之广,以及下笔运用的自如。
青春受谢,白日炽只。
回复4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1 11:50:29
  哈哈,记得上次我还在杨兄的文章后面“出言不逊”,没想到杨兄这次居然还夸我,这真可谓是高下立见,罢了,掩面而逃。。
   开个玩笑,好久不见,十分想念,问好。
5 楼        文友:施云南        2015-10-11 07:24:35
  喜欢这篇文章,真是太喜欢了,很想什么时候模仿这种风格也写一次,不过,最近很懒,而且,模仿也那不是我的习惯,但是真的好喜欢这样清爽的文字。
   说起桥,我其实也有一个故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写,主体是讲述中国传统谜语的,其中的引子是茅以升爆炸钱塘江大桥的故事,主人公保住了密码,是因为爱国,茅以升没有保住大桥,也是因为爱国。
   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你这篇淡雅的文章之后,我竟然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很想现在就写。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回复5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1 12:01:45
  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字就叫《桥》,不过说的却是二战时候的事,当时德军纳粹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游击队少校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后来他们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游击队员们终于将大桥炸毁...感觉这个剧情可以参考。
   施姑娘一出手,肯定又是大手笔,那我就坐等吧...
6 楼        文友:杨钟雄        2015-10-11 14:50:43
  哪里话,上次柳兄的评论乃真心话,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嗯,也很想念柳兄,特地跑去读你最近几篇,不赶巧,没编上,也得读读。
青春受谢,白日炽只。
回复6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2 10:15:35
  呵呵,杨兄跟我一样都是性情中人,上次看到《中国诗歌》里有你和十五岚的大作,还买了一本回家,至于我的粗浅文字,不读也罢。。
   对于你们的诗歌是真心喜欢,问好。
7 楼        文友:欢喜酒家        2015-10-12 21:01:43
  祝贺朋友佳作精品,酒家为您打榜,期待您更多佳作!
   此次打榜金圣石由文友青草绿茶友情赞助,感谢!
有酒、有家、有朋友、有欢喜!
回复7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6 11:40:30
  汗,让绿茶友友破费了,实在过意不去的很。。
8 楼        文友:成敏        2015-10-13 16:08:52
  这篇文章写情景相间,两相汇合,有景中寓情和情中藏景之妙,景中有态,态中见情,情、景、态融为一体,使之独成意境,又互相融通辉映,共同构成浑一的整体意境,呈现出动人的和谐美!心,随着时光漂泊,笔,跟着风景流转,擦肩质朴,景象空阔,明丽疏宕,情韵悠悠,真挚而深沉。舒卷自如,旖旎入情,娓娓动人。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心理描写和动作描摹也十分成功,一组别具一格之佳作,力荐赏阅!
9 楼        文友:杨钟雄        2015-10-14 15:13:19
  哈,《中国诗歌》说寄样刊给我,不想这快递不给力,好几年都没收到。无缘吧,不提了。
   柳兄的散文,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是,一些东西在别人写来定然是大众化的,或者就叫俗吧,
   但在你笔下,却有独特的味道。这也是我最该学习的。
   祝好。
青春受谢,白日炽只。
回复9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6 11:38:04
  呵呵,在杨兄身上流淌着的,永远是旁人踏不进的言语之河。而我,总喜欢与这样的智者为邻,因为偶尔还可以东篱送酒,共话桑麻。
10 楼        文友:梅果        2015-10-15 23:16:31
  柳约真是个大才子,学识渊博让人叹为观止。“枝影横斜,红药茂盛。”不失细腻深情。“我们应该向桥学习,任凭人群的踩踏,亦或是车轮的轧痕,桥的姿态一直放得很低。”厚重,深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我心中的“桥”则总是悲凉的……,只因身在天涯吧!
回复10 楼        文友:柳约        2015-10-16 11:26:45
  梅果真是有心了,特意跑大老远看我的文章,才子就不要提了,在江山之上,最耀眼的是你们的诗歌,这才是纯文学真正的精髓之所在。
   都够和你们一起同行,为了写作而寻一份自由,这感觉真的蛮好。
   好久不见,问好。
共 26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