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家】远去的乡物(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家】远去的乡物(散文)


作者:漠溟树 布衣,21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0发表时间:2015-10-14 09:51:49

故乡像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随着日月年复一年地更替,故乡与我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它愈发地模糊不清了。我只有顺着回忆这根枯藤,努力地找寻它残留在记忆深处的一些蛛丝马迹。
   ——题记
  
   (一)碌碡
   碌碡——种石质的用以碾压作物的畜力农具。在渭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土场的空地上都会有一个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碌碡。可如今的它们,或被当做废物弃置一边,或用来围鸡拦猪的,总之,这一石器时代的杰出代表,现如今,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我的老家乾州,盛产石灰岩,自然,这碌碡的材质便容易得些。记得五六岁那年,村里来过一个南山人,长得矮小但是粗壮,一把凿子在手,叮叮当当,差不多十来天功夫,一磙中间略大,两端略小的近似圆柱形的碌碡便“应运而生”了!这南山师傅临毕,竟还在这碌碡的端头上,用刻刀刻下一行小字,经村小的老先生解读,我才得知那刻上去的一行小字竟是“甲戌年丙寅月于乾”。
   曾记得小舅给我讲过一个关于拉碌碡的故事。说的是农业社那会儿,他们村有个外村的李姓先生一个人拉碌碡的事儿。(我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就是这位李老师)。
   时值那年三夏大忙,农业社的土场上那是人声,畜声,声声鼎沸。可巧的是今日轮到这老先生上工劳动,这李姓的老先生那时候也不过三四十岁,正是下得了力气的年纪。抡起木锨就扬场,掂起簸箕便簸土,端起筛子就筛芒,一样样干得那是一个有模有样,可这干农家活儿比不得手捏粉笔手握戒尺,需要的是一股蛮力。于是一伙儿的庄稼汉就想找个乐子耍笑耍笑这“百无一用的书生”。
   “老李,老李,给咱把‘辕’套上,跑两个来回么?”
   “行么,中午咥的玉米面杠子,正愁不得消化哩!”
   说干便干,这老李先生,把白汗褂往场边的杏树枝上一搭,来至铺着一层新穗的场中央,俯身就把那麻绳编的辕绳套上了双肩,背身站定,拉着这一百多斤的碌碡满场地转起圈来……这可把一土场的庄稼汉看得个个乍起舌来,妇女们捂着嘴光是个直嘿嘿,老汉爷们蹲在场边上边吧嗒烟锅边不住地夸口:这先生是个好后生!能咥能干!
   三圈下来,那汗水,顺着那被麻绳勒得黑红黑红的肉渠是大股大股地流哇!后来,有多事的竟编了一个顺口溜:
   老李,卖米(力),
   卖了一下午,
   屙咧一裤裆。
   这虽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然而,那些用牛,用骡子,甚至用人力拉着碌碡碾场的热火岁月,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普及,在当下的农村,已很难再现了……
   土场已经全部被水泥硬化,那荒草旮旯里,安安静静地蹲着一磙碌碡,像一个气喘吁吁的白发老人,有些孤独甚至还有些凄凉。
  
   (二)织布机
   说起这织布机,我也不算很陌生,老屋那孔婆曾住过的大东窑里,直到前几年,还放着一架呢。
   自然,那架织布机是我婆用过的,竟然想不到的是,那还是她的陪嫁!光看那黑漆明亮的机架,那松木经线踏板,还有那梨木梭子就知道,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有的。
   在那个人们还只顾得上糊口挣命的年月里,婆就是在这架织布机上,织出了全家上上下下十几口人的春夏冷暖,甚至织出了一家人的油盐酱醋。即使到了九十年代初,他们进城开了醋坊,这架织布机还时常被邻人们隔三差五地借来借去。
   婆是93年因脑溢血殁的,那年她54,那时候小叔才16岁,翻开她那大黑柜子,整整齐齐地摞得满满一箱子的花布!那是给小叔结婚备下的。甚至,甚至把给未来的小孙孙的尿褯子都织下了!被面,炕单,尿褯子,粉的,大红的,纯白的,细细密密的花纹,摸上去像阳光一样柔软啊!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踏酸了双脚,熬花了双眼,熬白了青丝的爱的杰作啊!
   记得婆殁了分家,那孔婆住过的大东窑分给了小叔,等分家里的那些物什的时候,小叔甚至连一双筷子都没有要,只说家里的东西一概不要,就只这架织布机要分给他。虽然他不会用它来织布但再也不会再把它借给人用了,他就是要把这架织布机当做一件念想留下,那是留有母爱温度的的最珍贵的物什。
   从那以后,那架织布机就静悄悄地躺在了婆的那孔大东窑里。
   前几年的一个秋天,老霖雨扯了整整一个来月。那孔大窑,被这无休无止的雨从窑口豁然冲下,把那架静悄悄似沉睡一般的织布机淹了,父亲曾把它搬出来三四回,放在院子里晾晒,雨水的冲泡,加上烈日的暴晒,又加之多年不用的缘故,竟在一次搬回去的途中,突然就散架了。于是只好不再挪动,弃置在西北墙角那间多年不用的豆腐房里。
   一天天望着机架朽了,梭子也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连架子上挂线的铁丝钩也已锈迹斑斑了,可没想,祸不单行,一场暴雨把豆腐房上的石棉瓦连同周边的土墙,一起把这好像历经沧桑奄奄一息的织布机掩埋了……
   婆走了22年,可这架织布机还在,在我25岁那年,这架织布机也跟着婆去了。那个穿粗布衣,挂粗布书包,穿粗布鞋、粗布棉窝窝的岁月,也随着这流水般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共 19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曾经赖以生存的物事也渐渐淡出视线。如作者笔下的碌碡和织布机。这两样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碌碡,是用来碾压农作物,是那时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织布机,顾名思义,就是织布用的,也就是可以织出各种颜色各种图案布的机子。在过去,也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的。小编也曾有幸目睹它的样子,也曾目睹它织出美丽花纹的布匹。随着科技的发达,这些物体已渐渐消失。朴实无华的文字,很接地气。文中多处地方语言的描写,更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推荐欣赏!【编辑:淡若天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若天涯        2015-10-14 10:07:43
  我好像看到了我们老家的打谷场,好像看到外婆正坐在织布机上织布的样子……
回复1 楼        文友:漠溟树        2015-10-14 17:05:15
  那些远去的都在我们的记忆里,我只想记录下它们,我怕我的后辈找不到回家的路。
2 楼        文友:淡若天涯        2015-10-14 10:08:34
  问好小树!遥祝秋安!
回复2 楼        文友:漠溟树        2015-10-14 17:07:26
  谢谢莹。我愿我笨拙的文字能在你的编辑之下,得到宝贵的修改意见,愿你在编辑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美的感受。愿我们在文字的陪伴下,一路前行!
3 楼        文友:康乐        2015-10-14 10:40:33
  作者的文字,通过碌碡和织布机两件东西,为读者生动展现了过去岁月、渭北农村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生动画面。忆苦思甜,更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碌碡和织布机能够退出了人们生活的历史舞台,但那个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淳朴质朴的亲情乡情,不能忘记,继续保持。阅读此文,也了解到渭北农村的乡土风俗、生活习惯、语言特色,增长了见识。
回复3 楼        文友:漠溟树        2015-10-14 17:09:32
  谢谢您悉心的点评。渭北是生养我的故乡。我愿用我的笔,笨拙地记录下关于它的点点滴滴。还望您多多指出不足,让我为故乡抒写我在的时代的风貌。
4 楼        文友:漠溟树        2015-10-14 17:04:02
  谢谢编辑老师悉心的编辑按,远去的童年,远去的记忆和远去的乡村。碌碡是农村男人的兄弟,织布机则是农村妇女的亲姊妹。
我笔写我心。
5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10-14 22:18:36
  一篇朴实的文字,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片段。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问好!
樱水寒
回复5 楼        文友:漠溟树        2015-10-15 07:55:39
  谢谢樱水寒老师点评,新人新练笔,还望您多多指正。遥握祝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