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平凡世界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平凡】探访卢家洲(散文)

编辑推荐 【平凡】探访卢家洲(散文)


作者:庐陵竹 秀才,14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03发表时间:2015-10-15 09:25:18

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应市作协邀请去卢家洲文学创作基地挂牌和写作采风。欣然应约,欣然前往。市作协举办的活动,自然是全市骚男才女聚集,两大巴士的文学青年浩浩荡荡向卢家洲驰去。
   卢家洲离市区很近,只有区区十来公里,是一个有500多年的古老村子。二十多分钟以后,我们一行50多人就到达了卢家洲。文学创作基地挂牌虽然简朴却很是隆重,区领导,市作协,市书协,市文学院领导都来了,简易举行仪式后,市文学创作基地便落户卢家洲了。
   卢家洲居于泸水和禾水交汇处,泸水和禾水相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汇集的水流漩转了几个圈,带着溪水的原始,带着溪流的质朴,欢快地奔向赣江,向北流而去,汇集于江湖海。从地理形状看,卢家洲应该是泸水和禾水的冲积平原,因而地势比较低,据村民们说,这里易涨水,春夏易被湮没,但是土地也很肥沃。几百年来,村民们临水而居,繁衍生息。
   走进卢家洲村,一个古朴的村庄尽落眼底。尽管时代的变迁,村民已经大多在村庄的外围盖了新房,老房子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没有人气支撑,有些陈旧,但从那古老的房屋里,断壁残垣的砖砖瓦瓦里,无不透出远古的气息,诉说着几百年来的古老故事,沧海桑田。现在新农村建设,道路整洁一新,干净卫生,古老村庄焕发了新的生命,走在洁净的道路上,浏览观光青砖黛瓦坡屋顶,飞檐翘角马头墙,感受着庐陵的古老,阅读着庐陵文化底蕴的深厚。
   聚族而居,自有族居祠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到卢家祠堂,依然是庐陵传统的祠堂,外观上看和别姓祠堂并无二致。庄重古朴,地势开阔,祠堂前一口风水塘和照壁。然而经村主任介绍,我才发现卢家祠堂的难能可贵和珍惜。卢家祠堂所有的门槛、门框、门当都是汉白玉大理石,最为稀奇的是祠堂正中一块长5米多汉白玉条石,比北京故宫的还要长,石条石质细腻,白里透亮,实在是难能珍贵。看到这些汉白玉大理石门槛、门框、门当和条石,我深深地震撼了。要知道地处江南腹地的庐陵,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以农耕田园为主,并不出产汉白玉大理石,这些大理石从何而来?采用这些大理石需要多大有财力?始终盘旋在我的耳际。果不然,村主任在介绍时就告诉我们,古老的村庄传承庐陵文化,耕读世家,书香满村庄。卢家子孙耕读相济,几百年来,科举中举,经商发家,卢家村积累沉淀了丰富的人文资源。科举时代全村居然中举了二十多个进士,堪称人文鼎盛,达官贵人雄视一方。卢家子孙除了科举,还经商,经过几百年的积累,也有了巨商巨贾。所以达官和巨商结合,有了雄厚的实力财力。村主任介绍说,汉白玉大理石取自云南,千里迢迢陆路水路运输到达卢家村时,其耗时耗财是可想而知的。汉白玉大理石静静地支撑着卢姓祠堂,装饰着卢家的门面,诉说着卢家曾经的辉煌。
   在卢家祠堂参观时,祠堂一角镶嵌着最原始的功德碑。功德碑石上镌刻着当初建祠堂时达官贵人和巨商巨贾捐款数量。青石碑石保存完整,原封不动,字迹清晰,历历在目,原始的古朴记载着卢姓远祖当年为建祠堂所做的贡献。庐陵文化里宗族文化非常鼎盛,一姓一族,一族一居,源远流长,千年宗族,万年香火,凝聚着一个家庭血脉亲情。庐陵文化区,每个家族都会建有宗祠,宗祠有大有小,都因家族兴旺,子孙的发达与否相关,家族越兴旺,子孙越发达,祠堂就越建得大,建得富丽堂皇。近处著名的钓源欧阳宗祠,美陂梁氏宗祠均因族大人广,名人辈出,而镶嵌“大夫第”“进士碑林”而闻名,如卢姓一族以汉白玉大理石做门槛、门框、门当,则显示着卢家的富贵和与众不同。
   卢家洲还有一个与别的村子不同的地方,就是有一个进士陵园。卢家进士陵园处于村子中央风水最好的地方,方方正正一块地,用青砖围墙圈着。紧挨着进士陵园青砖围墙周边就是卢家居民,阴阳两宅共处一地,和谐自然,丝毫没有陵园的阴森,也不见居民的丝毫避讳。我想,卢家居民都是卢姓子孙,生死虽然两界,但死的都是卢家的先人,且是有功名的先人,与有功名的先人为邻,何来之惧?大约卢家子孙是以先人为荣,与有功名的先人做邻居,沾上福气,发扬光大了。卢家的进士陵园四行六列,方方正正,排列整齐,墓碑上刻着卢家先人的姓名,生卒年月,功名。我又想,这个陵园,大概和如今的“八宝山”如出一辙,进这个陵园是有条件和门槛的,只有中了进士去世了才能进这个陵园,彰显了这个陵园的规格之高,安葬的隆重,体现着无限的荣光和荣耀。
   卢家洲村子里还保留着一株1500年树龄的罗汉松,树杆粗大,需要5人才能合围。这棵罗汉松伟岸挺拔,郁郁葱葱,生命力旺盛。导游的村主任介绍说,当年他结婚时正处在经济贫困年代,不得已就砍了一枝罗汉松树枝做家俱,这棵树枝也有一个人合围那么粗,做了家俱用不了那么多材料,现在他家里还存有几段,已是非常珍贵了。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他断然拒绝了,经济贫购困年代砍树枝做家俱已属不得已,如今生活富裕了,再也不会卖了老祖宗留下的树,他要把那几段树枝永远留存下去。
   我们在村里畅游,我们在古老的故事里分享着快乐,对古老的卢家洲充满了敬慕。村主任兴致勃勃,不停地讲解叙述着卢家曾经的辉煌故事。村主任说卢家洲还有一景,就是村外的斜塔。此斜塔处于泸水和禾水交汇处,据说是当年洪水泛滥成灾,卢姓先民为了镇住泛滥的洪水,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宝塔。几百年来,这座宝塔因地基的沉降,河沙堆积不均,塔身已经倾斜,可是奇怪地是,沿着河岸走,任何角度观看此塔,都呈不同角度倾斜。我想,可能原本塔身并没有倾斜,只是因河岸堆积的变化,视觉的原因产生了视觉的误差。塔身是否倾斜并不重要,几百年来,塔依然屹立在河岸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庐陵文化是厚重的文化,庐陵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自庐陵这块土地有庐陵先民居住以来,勤劳的庐陵先民便创造了辉煌的庐陵文化,在浩瀚的中华历史文化长廊里,写下了浓装重抹的一笔。庐陵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从唐宋至明清,科举进士2686名、状元16位,流传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佳话。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宋代大文豪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等一大批名仕先贤就诞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卢家洲先祖就是在明朝来此开基,受庐陵耕读文化影响,在庐陵文化明清鼎盛时期,自然而然溶为一体,并在庐陵文化昌盛写下了卢姓子孙的重重烙印,开启了在卢家洲几百年的辉煌历史。
  

共 25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文学采风,让作者与卢家洲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不觉用自己澄明的双眼和丰盈的内心不遗余力地去挖掘其美丽与深遂,探究其悠久的历史,这便是文学采风的意义所在。作者不仅从卢家洲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古朴与现代共存的村落等方面介绍了卢家洲的古老与深厚,更从族居祠堂、功德碑、进士陵园、罗汉松等具体的点上介绍了卢家洲的丰富与细腻。在这里,听着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如今新农村建设的变化,不由得心生敬慕。全文语言质朴,条理分明,在对景物的叙述中不时掺入自己内心的感受,让文章更显生动饱满。欣赏,荐阅!——编辑:简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希        2015-10-15 09:26:03
  竹子老师,放出来晚了,再次说声对不起!
简希
回复1 楼        文友:庐陵竹        2015-10-16 10:42:56
  编辑辛苦。一点建议,加快编辑速度。文章如果很多可能会压文章,一天二三篇文章也压文章是说不过去的。
   忠言逆耳,为社团好。谢谢!
2 楼        文友:彩云飘啊飘        2015-10-15 14:16:50
  为作者的细腻和视野的开阔点赞,文章张弛有度,结构描述的非常到位,文笔功底深厚,值得赞赏与学习!
3 楼        文友:杨柳依        2015-10-15 17:07:12
  竹子速度挺快的,先占个位置,空了再欣赏。问好。
热爱文学和音乐
4 楼        文友:杨柳依        2015-10-18 23:05:13
  竹子的文章叙事简洁,笔法老到,夹叙夹议,中心突出,值得俺学习。
   写游记不易写好,尤其是写古村落的游记。因为写古村落,大多是写景色,写建筑,写祠堂,写历史人物等等,大同小异,除非文笔特别好,否则难以出彩。如何抓住古村的特别之处,写出新意,或写出深度,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不知竹子及其他文友见解如何。
热爱文学和音乐
5 楼        文友:细雨飞扬        2016-06-15 21:07:16
  竹子老师功底深厚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