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关于花生的一些记忆(散文)

精品 【心灵】关于花生的一些记忆(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10发表时间:2015-10-18 12:56:09
摘要:花生,又名落花生、长生果等,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食品和零食。它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对于农业来说,既是经济作物,又是油料作物。

说起花生,我不免就会想起唐代诗人郑愚的那首千古诗行:“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唯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花生,又名落花生、长生果等,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食品和零食。它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对于农业来说,既是经济作物,又是油料作物。
   我与花生的缘,起于懵懂孩郎。咿呀学语时,就喜欢吃爆炒的花生,轻轻地扔一粒入口,只一嚼,就满口喷香,唇齿间余香不绝,顿增食欲。到现在,我还记得在吃花生时,妈妈就地取材地给我说了一个谜语:“麻房子,红罩衣,里面是个白胖子。如果你能够猜出谜底,我就继续给你扒花生米给你吃,不然你就自己扒吧,呵呵……”我伸出右手捞一下头,又用左手摸一下嘴巴,揪着嘴唇傻看着妈妈正在扒花生的双手。
   也许是天意要我更多享受妈妈的爱,突然,一粒花生米从妈妈刚刚扒开的壳子里弹了出来,那薄如蝉翼的、红红的花生表皮,在花生落地的瞬间一下子就碎成为一些细小的碎片,露出了白白胖胖的果仁。哈哈,真是及时雨。我连忙高兴地对妈妈说:“是花生,是花生……”其实,那都是妈妈故意将谜底泄露,目的是在启蒙教育我。但,尽管如此,妈妈还是高兴地“认输”了,并呵呵一笑地连续夸奖道:“真乖,真聪明!”其实,少小时,妈妈不知做了多少次如此雷同的“蠢事”!
   再次提及花生,是因为去年单位进行技改时,在基建的结束后剩余了两汽车的山土,被瓦工就近地堆放到了绿化带里。当我从泰国旅游回来时,春天已经将烟雨江南染成为绿色,可,那绿意氤氲的草坪上却突兀着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包”,大煞风景,着实让人不能够接受。情急之中,我找来了几位员工,一起用锹锨将山土分散地撒入绿化带中。
   好事多谋。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好心却做了件坏事。本以为可以肥沃一下草坪,一场大雨却将山土黏结成为大大的一块,结果将所有覆盖山土的草坪上的草,全部因为黏结、封闭而死,似一块巨大的伤疤留在了绿化带。数日天晴,褐黄一片,风吹尘土飞扬。而江南又雨多,一旦下雨,那雨水又成为了黄水,不仅污了绿化带,还时不时地流淌到穿越其中的水泥路上,害得清洁工每到下雨就叫苦不迭。
   一天雨后,我突发奇想,让员工索性用单位加工出来的不符合标准的石头沙粉覆盖其上,然后再翻挖均匀。我驱车去了趟种子店,想购买一些草籽重新种上,可种子店的老板却说:时已接近盛夏,草籽早就售完。于是我又驱车回家,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位东北文友送我的紫红小花生来,姑且让员工种植上,想临时遮盖一下那块土地的丑,也挡住那块绿化地的伤痕。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我有事没事地走过去查看情况,可种下的花生好像还在清梦中,一直没有生根发芽的讯息……直到第七天,就在我怀疑那花生种子有问题时,才发现那些平整的土面上被撑起一道道缝,中间鼓起一个个小包。我惊喜地将头低到地面,去观看土下情况。每一个鼓起的土块下,都有三到四根玉柱般的嫩茎(种花生一般是三到四粒种子),在合力顶起土块。
   翌日刚刚上班,我就迫不及待地再去观看时,老远就望见那黄褐色的地面上,静谧地栖息着许多展翅欲飞的绿色蝴蝶;当我走近时,才知道那是花生那破土而出的真叶,它们拥有厚积的绿色,同时,在两片真叶中间,花绽一般地生长出黛绿色的芽儿。就在那天午后,花生的嫩芽就绽放成为两对荷绿色的叶子(四枚卵形的图案),以真叶中心为舞台,翩翩起舞。
   花生的叶子长势特别快,只到了第三天,再看那些花生的叶子,就变成了春日新柳的颜色,流绿滴翠,使得那块“伤疤”上恰似新铺了崭新的绿色地毯。而新生的叶子都具有二对四片椭圆形的小叶,咋看就是一只只绿色的蜻蜓静栖在柔弱的叶柄上。花生的叶子,虽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也没有什么芳香的气息,更没有傲人眼目的姿色,但它以独特的姿态静静地孕育着未来的芳香花朵和可口的花生。
   我虽然出生农民家庭,可根本没有正儿八经地去扶犁吆喝和飞舞银镰,更没有汗滴禾下土去管理过什么庄稼。特别是我的家乡是一个沿海滩涂地区,盐碱之地根本不能够种植花生,所以,对花生的生长管理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只知道庄稼地是不能够让杂草生长的,我一看到杂草露头,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拔掉它。多次的进进出出,花生的株距行间就被我踩踏成为路面一般……
   一位来自山东到单位来送原料的货车司机,那天看到我在如寻针芥地在拔草,也许他对花生管理在行,就率直地笑道:“老哥,看样子你是门外汉呀,你得迅速给花生松土才是呀,但不是现在,你要在雨后天晴后。”
   在他的提醒下,我凭着记忆,请一位机修工为我焊了一把小巧玲珑的锄头。江南是水乡,更是多雨的地方,那如烟似雾的雨虽然雨量小,但一下就是数日。一场持续几天的雨后,天终于晴好了,我当即给花生疏松了土壤。几天后,再看那片花生的叶面,在阳光下充满水意,好像涂着一层明油,犹如水面一般地波光粼粼。倘若你仔细观摩,雨后的花生叶面具有着夏荷雨韵,那滴滴雨魂恰似坠落幽荷之上,犹如一颗颗钻石镶嵌其上,晶莹剔透,又温润柔滑。
   趟过了六月初夏的那条河后,就站在了七月流火的扉页上,一场台风先后带来了两场暴雨,由于雨量极大,形成了洪涝积水,高过膝盖的雨水曾经二度淹没了我们种植的那些花生,连梢头也看不到一根。本以为花生会必死无疑,可雨水褪去后,花生却安然无恙,看不出半点伤害的迹象。这不得不让我赞叹花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根本不怕水灾。高兴之余,在炎炎的夏日下,我再次用锄头将板结的土壤疏松一下。
   大约在七月中旬,又一场大雨过后,当我再次去欣赏凝聚花生叶面上的那些晶莹的雨珠时,发现那些荷绿色的叶面中,多了无数只金黄的小蝴蝶在翩舞,不仅增添了花生地的灵性生机,也舞出了花生地的神韵。原来那些蝴蝶就是花生的花朵,花生花朵的颜色,在刚刚绽放时,是一种鹅黄色,然后走过了金黄色,再变成为橙黄色,逐渐萎缩陨落,只留下了一根根嫩白的、几乎透明的花柄,似一根根龙的胡须伸展着,最后一旦挨上泥土,就钻进了泥土,梢头膨大,缔结果实。落花、生果的这个过程,就是花生也叫做落花生的原因。
   花生开花是有一定顺序的。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不难发现,花生的花,都是从最先长的四片叶羽的叶茎与主茎交汇处开始绽放花朵,依次在向上开花、结果。同时,它的花茎越是向上就长得越长,其目的就是花陨后便于花茎垂下入土、结果,花生是一种边花边果的植物。
   花生的花香,是一种淡淡的果香,也有着一丝丝的甜意,还有着一种草香味。一旦满地金黄时,就形成了浓郁的花香弥漫着。数日后,也就是在七月底,当我再去花生地时,那些本来直立向上生长的茎干,大多藤蔓般地匍匐地面,横向生长。那些曾经的花茎一应落地生根,扎入地面之中,其状恰似菩提树的风姿,也是花生叫做长生果的原因。花生的边花、边果的这个过程,时间很长,从盛夏的七月一直持续到金秋十月。
   面对花绽花舞、花落生根成果的花生,让我再次想起了在岁月长河中我与花生的那些缘,在剪来的那段时光中,在那个童年的青石板码头上,我生活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花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在当时,一般一年当中只有春节的时候才可以尽情吃上几把花生,也只有春节时,政府才会按人口供应一定斤两的花生,再就是我们家乡是处在沿海滩涂地区,根本无法种植花生,所以,童年时,花生是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土中,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谜。
   外婆,是一个要强的老人,尽管外公去世多年,她还是一个人单独生活,不去拖累任何一个子女。她往往将自己的那份花生在春节时只炒上一小半,余下的往往要收藏到夏日才去炒吃,但每次再炒时,总是将我们这些小馋虫叫去,每人分上一小把。记得外婆还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花生的传说。
   南宋绍兴年间,一次岳飞率领岳家军在开封朱仙镇和金兀术决一死战,就在岳飞传令点兵准备总攻时,主管火头军的头头来报:粮草将尽,主管运粮常胜国将军又至今未归。岳飞听后十分焦急,禁不住来到帐外,对天高呼:“常胜国,快回来啊!”
   话音刚落,只见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四起,“哗哗”作响,一种外表带麻壳子的土黄色的小东西,铺天盖地地落到帐前。岳飞随手捡起一些,剥开外壳后发现,里面露出了又紫又红的豆豆。岳飞首先自己尝了一个,越嚼越香,吃了十多颗就有饱胀的感觉。于是,他让将士们每人都吃上了一些。众将士问这果子叫什么名字时,岳飞想了想,根据常胜国的谐音,就为它取名“长生果”。
   官兵吃长生果、马食长生果壳,军粮问题顿时就解决了,军心大振,气势如虹,在岳飞的神机妙算和精心指挥下,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朱仙镇大捷,一举歼灭了兀术的主力,迫使金军狼狈地逃回黄河北岸,黄河以南的大片国土尽皆收复。
   到了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了家乡,前往齐鲁的泰山脚下,去求学,才见到了生长在土地中的花生。时任我们班级班主任的那位教授,是一位从部队转业的老师,他的父母还生活在农村,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着土地。山东的好多地方是沙土地,适合种植也利于花生的生长。
   一个金秋十月的星期天,同学们组织了一次活动,去帮助班主任家去收花生。我也参加了那次活动。那是一个秋阳高悬、天高气爽的日子,沿途看到,玉米似一个老人在捋着黑褐色的胡须,高粱又若三国里那关羽的面孔,而那些谷子穗头又恰似一根根金黄的狗尾巴在起伏着,泛起金色的波浪……总之,我们走进了成熟的季节,走进了金黄的世界。
   走到教授家的那块花生地时,老远就可以看到,花生地还荡漾着绿色,主旋律还是灰绿色的。当我们走近时,才看到花生下部的许多叶子已经枯黄,有着秋后那银杏叶的叶色。收花生,一般是用不着叉镰一类的农具,只要你弯下腰,用手轻轻地将花生的秸秆向上一拔,再轻轻地抖一下,就将花生根部的那些泥土抖落,露出了黄白色的花生。跟随后面的同学只要一把一把地将那些花生摘下,放入篮筐中即可。刚刚拔起的花生,它的颜色是黄白色的,一旦阳光晒去水分后,花生的外壳就变成了金黄色(也有灰白色的)。
   记得,那天在教授家吃的晚餐,主打就是我一直认为是稀罕之物的花生。那桌子上的菜有一半是花生制作的,那盆水煮花生,香气扑鼻,别说是男生十指飞舞,就是女生也放下了一贯的羞涩,一边吃着还一边说笑着。爆炒花生,是看馋吃更馋之物,如果被当年的鲁迅老先生看到后,描写孔乙己形象时,恐怕就不是什么茴香豆了。最具佐餐魅力的是那盘具有地方特色的酱花生,虽然壳子完好,连拔出的花生米也近乎是从田里刚刚挖出的,但只要你一粒入口,就会永远黏在你记忆的褶皱里。
   在泰山,在当时吃上一顿鱼,应该属于贵客临门。而那一天晚上,教授不知从那里买来了一盘鱼,虽然都是些长不足20公分的、杂七杂八的小鱼,但在红烧时被特意加入了些许新鲜的花生米,在鲜香的基础上又植进了香甜,使得鱼不仅特可口,那花生米也更具特色。那饭,更是我至今无法忘却的味道,金黄的小米掺杂进被加工成为小米粒子大小的花生米粒,有着黄金镶嵌白玉之感,奇香无比,说不大快朵颐,你也不会相信。
   从一坐上饭桌开始,我就感到让我难以名状的香味弥漫着,每一筷菜入口后,都有一种香气直入我的丹田,细品又说不出来是什么调料。当那位嘴快又细心的女同学问教授:“你家食用的是什么菜油?”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当时泰山地区家家户户食用的油,全部是用花生压榨出来的花生油,这样就无法不具有浓郁的、特有的香味。
   饭后,就在我们同学闲聊时,一身海昌蓝的教授母亲,磕磕绊绊地从灶房走来,手里端着洁白的柳制编筐,走到我们围坐的桌子边后,随手倒扣在桌子的中间:“呵呵,我差点忘记了,我这里还有一些花生酥了!”随着她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洁白的米花中间散落着许多或整或碎的花生米,被红褐色糖稀粘结在一起,不知是被什么刀切成为规则的块状,只要你手指轻轻一动,就成为一块块你想要的小块,便于选择大小。尽管我们尽可能地保持温文尔雅,但最后还是所剩无几。
   不但我们普通老百姓十分喜欢食用花生,以及花生制品,据教授说就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在当年佐酒时,也喜欢一盘香喷喷的油炸花生米。有一次,周总理还用自己家乡(淮安,也盛产优质的花生)带来的花生,去招待来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生动形象地描绘过:落花生是如此——可亲、可爱、可食。
   现在已经是金秋十月的时候,在烟雨江南,虽然还看不到银杏的叶黄,也无法领略枫叶的红韵,甚至连田野里的稻谷还穿着绿色的外套,但,当我再次光临我那块花生地时,发现花生的叶茎上已经没有了花黄的踪影,更没有了昔日那蜂飞蝶舞的倩影,也许是花生即将走过自己的轮回,走进了成熟期,在其秸秆的根部,好多叶子已经变成为了杏黄色……
   透过茎瘦叶黄的花生茎蔓,似乎听到了关于花生来源的争执。有人说花生来源于南美洲的巴西,直到明清时才传入中国。也有人说应该原产于中国,在我国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据考古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古远时代。我比较偏向于后者,因为早在唐代,诗人郑愚就曾经写下关于花生的诗行,而且流传至今。
   如今,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花生成为了价廉物美的食品,因为其营养丰富,也成为了老百姓百吃不厌的佳果,更是寻常百姓人家餐桌上时常出现的一道美食。在我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一种习俗,新婚夫妇的好多生活用具里,甚至在被角或者枕头里,都被事先放进红枣、板栗、桂元和花生,寓意着落花成果、早生贵子。另外,在我的家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出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长寿,于是在孩子过满月时,往往请来炉匠,用黄金铸造出一粒金花生,如同以前的锁子一样,悬挂在孩子的脖颈上。所有这些,都在说明花生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美好的寓意。

共 54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关于花生的一些记忆》这是一篇叙事与抒情并重的散文,也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对这种题材的作品把握得很好,犹如信手拈来一般 。这次雨春老师给我们带的是花生。花生可是一种好东西。不光可以当成干果生吃,也可以制作成各类佳肴。它还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油类作物 。用花生果压榨的食用油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是高档的油料。作者用灵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种植花生的情形,期间还穿插着儿时的记忆,以及关于花生的那些传说,让作品极具阅读性。作品笔墨流畅,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感情真挚,写人栩栩如生,写景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是对童年时代的描写,充满了童贞和童趣,从中还不难看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舔犊之情。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很细,对花生的整个生长过程都写得符合事实,让读者如同走进试验田一般,这也是作者一惯的风格。笔力不凡的作品,无不彰显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很好的作品,力荐阅读。【编辑:悟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020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悟者        2015-10-18 12:57:41
  雨春又开始种花生了,还把整个过程写了出了。很好的作品哟!
回复1 楼        文友:雨春        2016-02-18 14:15:09
  感谢你的精彩编按!
2 楼        文友:悟者        2015-10-18 12:58:07
  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2 楼        文友:雨春        2016-02-18 14:16:02
  会继续努力的,感谢你的鼓励!
3 楼        文友:悟者        2015-10-18 12:58:40
  恭祝创作丰收!恭祝万事如意!
回复3 楼        文友:雨春        2016-02-18 14:16:41
  谢谢,是文字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4 楼        文友:木石语        2015-10-18 18:26:02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回复4 楼        文友:雨春        2016-02-18 14:17:08
  谢谢社长的留言!
5 楼        文友:梓郁        2015-10-18 20:22:14
  雨社的观察力真是极细致,将花生的生长形态描述的活灵活现。原先我不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后来也像雨社这样种了花生后才解开了疑惑,哈!果然正如此文所写。佩服雨社的文笔和观察力,多么普通的事物都能在你的笔下生根开花。
安静写字,快乐生活。
回复5 楼        文友:雨春        2016-02-18 14:17:58
  谢谢你的驻足留评!
6 楼        文友:云水逸        2015-10-20 13:35:46
  雨社有人喊你回去收花生了,再不回去,花生就被文友抢完了,哈哈!
缘于文字我们相识在江山!
回复6 楼        文友:雨春        2016-02-18 14:18:32
  谢谢!哈哈!
7 楼        文友:素语微澜        2015-10-27 08:16:41
  细心的捕捉,灵动的文字,真让我们长了见识!向雨春老师学习!
明媚于文字中,是对生命最为自然的放逐。于我,文字不仅是人生的伙伴,更是人生的知己。当心灵有了归处,且看岁月,无论风雨霜雪, 我们都是温暖的归客。
回复7 楼        文友:雨春        2016-02-18 14:19:17
  感谢驻足留评!也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