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镇江

精品 镇江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5发表时间:2015-10-20 21:25:34

焦山
   曾经去过一次焦山,那时天比较冷,过江时江风凛冽,在塔顶也是四面来风,留下的记忆就是冷。整个跑完,说实话,还不知道为什么叫焦山,只是看了江天一色的风景,并没觉得怎么样。此次重游,有了导游的讲解,感觉自是不同。
   导游告诉我们,焦山原名“樵山”,并笑问我们知道不知道为什么改名焦山。我的第一反应,是因为树被樵夫砍多了,木头没有了,所以变成焦山了。我对中国人的破坏能力,是深信不疑的。当然,我知道,焦山的改名肯定不是这个原因,这是无法明言的。导游告诉我们,是为了纪念焦光大师,他隐居在此,救世济人,惠及百姓,泽被山川,所以才有了焦山之名。感佩大师,但私下里却以为,大师的名讳真不怎么样,又焦又光,还是树木要被伐光的征兆。一笑。
   焦山主寺是定慧寺,看了名字就觉禅意。导游告诉我们,寺真正名字叫戒定慧寺,猛然一惊。对了,这才是真正佛教的宗旨。苦海无边,菩萨无法渡人,只能教人自渡,授人舟楫以自航。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纷扰时,人生的痛苦,其实就是欲望,所以欲脱苦海,首先是“戒”,是脱离欲望,清心脱俗。戒的第二层次是“定”,能长期持戒,视简单为一切,青灯古佛粗茶淡饭而恪守本真,可以入定。能达此境界,才可以“慧”,有大智慧,得大解脱。也许正因为此名的禅意,据说北京也有一寺,与此同名,不过,由于本寺历史在先,所以此为正宗,拥有姓名权。当然,佛家人与世无争,大家修行互勉,也是乐事。不过,如果释永信方丈为此寺住持,不知会不会使用法律武器,状告北京那寺侵权,索以巨额赔偿?
   我们游寺时,适逢法会,于是不揣冒昧,一窥管蠡。以前见过和尚为纪念逝者的“放焰口”,其实也是小型法会,不过总觉得那些僧人有口无心,流于形式,特别是看到僧人为此与主家计较锱铢时,尤为反感。此次盛会,中央同样三位大和尚,闭目垂拱,已入定境,两侧各四排,每排十余人,前排各多一僧人,分持法器,众僧口诵莲花,心无旁骛,我们悄悄进去时,有的僧人偶一抬头,看见我们也不以为意,仍继续诵经礼佛;有的根本头都不抬,只沉醉自己的佛法庄严中。在此一片神圣而庄严的佛法世界里,逐渐沉迷幻化,恍惚间有物我两忘之感,才真正感到佛法无边。这,就是宗教的魅力。
   以前读过佛经,觉得晦涩难懂,后来了解多了,也能发现其中哲理,但听闻高僧唱经,总觉奇怪,如此简单之文字,怎能有如此抑扬顿挫之乐感?曾经有一次在苏州寒山寺,遇到一个小师傅,问过他,他们唱的经文是否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经文,他正好也无事,当场取出一本《金刚经》,让我们随便翻到一页,他唱给我们听,那抑扬顿挫的诵经声,与经文一字不错,大为叹服。这次看到这么多和尚在唱经,心血来潮,看了看和尚们翻开放在面前的经文,发现页数居然不一样,初颇为奇怪,旋即想到,这些大师们,想必经文早已烂熟于胸,面前摆放着的经书,根本无实用价值,翻到哪一页真无所谓,经书实际上只是一种信仰的供奉,是佛教智慧、佛教精神的象征,所以,面对着经文诵经,是对经书的尊重,是对佛法的尊重,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用价值。
   定慧寺东,是乾隆行宫,竹篱掩映之下的宫殿,宣示着皇室的享乐生活。行宫有一进,匾额上“风流”的“流”字少了一点,导游介绍说是劝世人少一点风流。也许吧,匾额的题写者肯定是看不惯乾隆的自命不凡,有点暗讽这位风流天子的意味。不过,我还是认为,中国魏晋以来的读书人的风流,和男女无关,而是不畏权贵、追求独立的铮铮铁骨,这种风流不是嫌多,而是嫌少。行宫旁边,是有名的焦山碑林,其中尤以王羲之的《瘗鹤铭》为最,称为“大字之祖”。据传,《瘗鹤铭》原为江边石刻,后来沧桑巨变,石刻沉入大江,经打捞出五块壁石,现保留于此,不足一百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是书法爱好者,发动再次进行打捞,废了多少气力,不过又零零碎碎打捞出五个字。导游也在感慨,说长江地下,不知有多少文物。其实,这也许就是个念想,沧海桑田,多少文物已经随着历史的进程烟消云散,再也不可复得了。物犹如此,人,其实不是也这样吗?任凭在世时如何风华绝代,冠绝一时,最终还是化为一抔尘土。这是历史的必然,既是遗憾,也无足遗憾,因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的文物消亡了,又会有新的文物,成为历史的见证。人类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永远就会有新的东西值得我们纪念。
   从碑林拐往江边,经过了古炮台。导游解说镇江抗英,是一百六十年前,其实她错了,也许是她十年前工作时背诵的导游词,自己未加调整。镇江抗英是在1842年,已经有一百七十年了。整个鸦片战争,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很多民族英雄,其中海龄领导的镇江抗英之战,无疑是最让人振奋的,给英国侵略者造成了巨大损伤,以致恩格斯认为,如果中国抗英,每场战争都像镇江之战,英国人绝对到不了南京。看过介绍,海龄抗英的士兵,虽然是八旗子弟,但常住镇江,早已和当地人通婚,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已经把镇江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所以,当英寇来临时,为了家园浴血奋战,这是子弟兵的义务,也是子弟兵的光荣,当然会迸发出视死如归的精神,形成气吞山河的战斗力,才会书写镇江抗英的光辉篇章。
   来到江边,登上焦山,山顶有一塔,名曰万佛塔,塔有七层,每层塔壁上都供奉着密密麻麻的小菩萨,均由当地信徒供奉,想想这个万佛塔,会收入多少香火钱!我没有问供奉的价格,也不关心,只是觉得,佛佑善人,而善人,就是为佛家供奉香火的人吗?塔外四个大字“海不扬波”,充分表明了塔的主旨。中国先民们逐水而居,水是先民的生命源泉,但有时,大水又是先民的灾难渊薮,所以,无知的先民们,以为水有神性,又有魔性,于是通过各种办法祈求水能够发挥神性,克制魔性,能够造福而不是成灾。于是,有用童男童女供奉的,那当然是惨烈的;也有用宝塔镇河妖的,所以,这种靖海宝塔就在水患多出之地诞生了。当然了,真正保证海不扬波的,不是宝塔,而是人力,是人力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从塔顶眺望长江,由于泥沙的沉积,在焦山与长江之间居然出现了宽阔的泥沙隔离带,种植了绿化植物,甚至还修建了公路,好像还在开发一个湿地公园,但让人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脚踩大江,巨浪滔天的雄浑,也没有水天一色,云雾绵延的壮美,这让我想念起了北固楼。
   西津渡
   西津渡实际上就是古镇江的渡口。
   景区北边靠着长江的地方,是渡口遗址,目前是在马路下面恢复的原貌,可以透过玻璃观看。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种设计觉得挺巧妙,后来习以为常了,甚至怀疑脚下遗址的真实性。不过,看到这古渡口,完全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河边,纯天然的一个低洼河沿,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只是因为可以停船,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渡口,大名鼎鼎的西津渡,原来也是这样普通?再想想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没有任何出彩之处,但只要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会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生?悠久的历史,自然而然会产生伟大,这也是余秋雨游览苏州古城的感觉。
   往南走入景区,看见一小潭水,水面上还停着一只画舫,上面一副对联:“生旦净丑扮尽人生百态,唱念做打演足世间功夫”。以前看过这副对联,并为之感动过,此时再见到,如同老朋友见面,熟悉又亲切。画舫雕梁画栋,显然是一个戏班表演的水上舞台,水潭边都是酒吧,喝着酒,看着戏,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想想也是醉了。在画舫没有演戏的时候,不少妙龄少女,身着古装,以此为背景,模仿古代仕女的端庄典雅,并拍照留念,也算人增景美,相得益彰了吧。水潭西边墙上满满的绿色植物,一片古朴典雅,上面两个随性的大字“问津”,展示着渡口的主题。是啊,在渡口,主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于是尽欢而散,喝着美酒,听着歌女的美妙嗓音,强压住分离的痛苦,也只能如此了。水潭南边是一座小山,小山上有亭,正在水潭上,山石的错落有致,加上亭的瘦削雅致,正是画舫的绝妙背景。
   拾级而上,亭子向西,是一条古色古香的商业街,晚上灯笼辉映,让人依稀有穿越之感,不知今夕何夕。亭子向东,是白塔,还有观音洞,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只是都没对外开放。听朋友说,观音洞外表貌似一个房屋,但进去后却是一个山洞,也算匠心独具,可惜无缘得见。再往前走,是原英国驻镇江使领馆旧址,居然也是国家保护文物,短短一条小街,居然连续出现三个国家级保护文物,真令人叹为观止。只是不知道镇江市政府出于何种考虑,这些文物均不对外开放,有些遗憾。
   向东走到尽头,是镇江市博物馆。各地的博物馆大同小异,都是瓷器、玉器、青铜器等等,略看了看也就罢了。据说王羲之在镇江留有不少墨宝,想必该馆的书画应该是比较出色的,可我们去时,正好是书画馆搬迁,不对外开放,略感失望。博物馆门口是伯先路,路上有不少近代建筑,不过也一般,并没有太多特色。
   从亭子再往上攀登,是一座小山,云台山。走到山顶,有一楼阁,叫云台阁。从云台阁上眺望镇江,千间万舍尽收眼底,行人车辆历历在目,是个观景的好地方。也许,正因为如此吧,登阁居然要收门票。我们去得早,阁子尚未开放,透过门缝看去,一片沙盘式结构,估计是镇江的地形图,指导游客如何俯瞰镇江城的。阁外的山顶上,有不少老年人在锻炼,也算餐风饮露,吸取天地精华了吧。
   整个西津古渡,真正的古迹并没开放,让游人尽情欣赏是一大片仿古的建筑,有点奇怪。不过,由于建筑布局设计的巧妙,游人在欣赏完大批仿古的铺垫后,几个真正的古迹横空出世,让游览到达高潮,尽管不能进去细观,也算不虚此行了。
   南山
   镇江的南山,分为三个景区,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主景区——招隐景区。
   招隐景区大门上四个字“城市山林”,立即点出了主题。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身在城市,心在山林,如果在城市中能有一片真正可以愉悦身心的山林,那必定是一片精神的净土,一片理想的家园。进了景区,循山脚而行,来到映山厅。厅前一泓清水,面对青葱南山,山映水中,水重山色,妙处难与君说。想陶潜到此,手持一觞美酒,临清流而赋诗,根本无需采菊东篱下,亦能悠然见南山矣。走进山中,一个高大的牌坊,上用古朴的篆书横挂六个大字:“宋戴颙高隐处”,旁边一副对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一下子让人思绪回到了千年之前。想当年,昭明太子在此读书,记得在玄武湖也曾见到昭明太子读书处,可见这位昭明太子,也算讲求情趣,在青山秀水中发出书声朗朗,文章中想必也带有山水灵秀之气,成为才子楷模也不意外。“招隐山空忆戴公”,更是立刻让我想到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境,斯人已去,其高风千古,空谷遗响,徒留后来人无限怅惘地追慕怀思。这位戴公,是隐士,他仙去后,其宅改为庙,是为招隐寺,于是山也命名招隐山。走过牌坊,来到增华阁,据说即为太子编《文选》之处,上面还有太子读书台。这一台一阁,看了并不起眼,也就高山环抱中的普通一屋,居然就在此处,传出了天下秀才的第一读本,传遍了天下,也传透了历史。时至今日,《文选》仍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必读书目。再往前走,是虎跑泉,泉上有一亭,名万古长清亭。奇怪,杭州的虎跑泉也来到了这里。这个虎跑泉是一个方形小池,池口有一出水口,水沿着方孔穿过道路,流到小溪中。这是巧妙的设计,可以保证泉水不至淹没道路,更为巧妙的是,流向小溪的出水口,居然设计成龙型,巨龙戏水,国泰民安。但我在奇怪,如果这样的设计是戴高士设计,那他当不是个真心隐士——龙是世俗皇权的象征,是隐士最不齿的俗物,如果是真的隐士,应该设计成仙鹤型,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尽得其妙。
   招隐景区还有些景点的,可惜我们时间有限,没再深入,而是来到了竹林景区。这个景区其实就是竹林掩映下的一个破败古寺,也叫竹林寺。寺门口,两块石碑,一块为寿,一块为南山,中间两个长凳,一看便知,是两人配合形成“比”字,取“寿比南山”之意。这种设计,在溧阳南山也看到过。不过,南山石碑边还有一棵松树,看到旁边指导的介绍上,还有一个人在松树和南山石碑之间,将身躯弯曲成“不”字形,开始还觉奇怪,后来想明白了,松为老松,全句应该是三人配合,形成“寿比南山不老松”之句。不过,不字实在太难比划,所以,寿比南山可以了。进了竹林寺,破败不堪,但在荒无人烟的破败古寺,却有一种奇异的想法钻进脑中,总觉得应该发生些传奇故事,才配得上这样的古寺修竹。看着身边的朋友,他摆出一副武林高手的姿态;可我脑中出现的却是《聊斋志异》中多情的狐妖。大家相视一笑,均觉有趣。寺庙后也有林公泉等景点,实在已经破败得不知所谓,连介绍都没有了。无所谓,这时候也不需要景点了,只是漫步在铺满落叶久无人行的山间古道上,林色幽蔽,鸟鸣如缕,落叶松软,清风宜人,空气中带有清香,呼吸间充满蓊郁,倦意全无。在道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埋葬着竹林寺曾经的主人之墓,墓碑字迹已几乎无法辨识,唯有松涛清风常伴这位世外高僧,这是真正的远离俗世,自证因果。

共 68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旅游散记,有景致描写,有引经据典的古人言语诗词,有对于佛教的人生解释,有历史传说和趣闻,于是作者夹叙夹议,得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国人有很多信奉佛教的,也有一些作者喜欢单纯的解读佛经教义,有的还有宣扬宗教的直白文章。本文抛开了这些,以文学性居上的笔锋,给读者以新鲜感和知识,从旅游中得到思想升华。拜读。【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21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10-20 21:31:27
  旅游散文的写法,值得爱好者学习。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2 楼        文友:常言笑        2015-10-20 22:11:47
  镇江是个好地方,去过七回,回回味道不一般
3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5-10-21 20:47:16
  美文的题名把我引来。少小离家,焦山,西津渡,南山,我都没去过。先生把游览感受和禅意佛心浅浅道来,融入景中,清新淡雅,使人感到亲切,淡定。遥握。
喜怒哀乐,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