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鸡肋”源考

编辑推荐 “鸡肋”源考


作者:常言笑 布衣,30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9发表时间:2015-10-21 08:26:05

“鸡肋”一词,相信我们平时不会陌生,而关于“鸡肋”的说法,笔者在自身周围通常听到的说法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事实上,却值得探讨.
   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所述,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可知,关于“鸡肋”的言语,当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而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难道是我们平常的俗语错了?
   若想知晓其中关节,还得追本溯源。因为《三国演义》是演义,既然是演义,在用语上肯定更着重于文学性,与史书的严谨度不可相提并论,而其书所成年代则于明初。故不可视其为“正出”。而关于“鸡肋”的准确说法,则可从另一严格的史书中寻得“证据”。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这就是,“鸡肋”事实上的说法,最早当见于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九州春秋》虽非正史,但是却被为正史作良注的,学风颇为谨慎的裴松之所引,由此可知,鸡肋的说法,最早当源于此版本。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作通常的说法,是沿用了最早的版本。
   但是,由以上两个版本对比,读者不禁要疑惑,“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岂非矛盾?非也!非也!其实不然,因为这里涉及一个汉语语法问题。
   “食之无肉”中的“无肉”并非真的“无肉”。而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少肉,也就是俗语中的“没有什么肉”,肉很少的意思。“食之无味”中的“无味”并非是没有味道,而是滋味很少。可以理解为因为肉少,所以相比吃别的部位(肉多的部位),它的味道就少了很多。前句“弃之有味”中的“有味”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滋味。并不能等同于后句中的“可惜”。
   所以,两种说法均运用了古人的行文习惯,用不同的话语,表达了想同的意思。“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罗氏说法,可以释义为:吃它没什么肉(肉太少),扔了又不舍它的滋味。言下之意,可惜啊。而这个“可惜的意思,是被明显地隐藏在句中”。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则将滋味很少的原因(鸡肋肉少)隐藏了。
   因此,我们可以知晓,这两种说法,分别运用了“藏后”与“藏前”两种手法。所以这两种说法,虽然不能用等同的语法来解释,但在语义上却是相同的。

共 11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语法的研讨性文章,该文取材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俗语,并将其同《三国演义》中杨修对鸡肋的释义作比较,“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虽然出自杨修之口,却与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关于鸡肋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不管有味还是无味,交付与读者去品尝吧。(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0-21 09:16:56
  每当提到鸡肋,人们就会想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成语,同时也可以泛指世上的很多事物很多人,他们也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常言笑        2015-10-21 09:24:10
  其实,开玩笑讲,鸡肋还是有其用处的,比如煲汤,再不然,当饲料喂狗。世间万物与人一般,放错地方就是垃圾,时迁离了梁山就是一贼。可盗了徐宁的甲,解了梁山的急,便成了梁山好汉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