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远去的沧桑

精品 远去的沧桑 ——中篇纪实文学


作者:涤尘 布衣,24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1发表时间:2015-10-23 19:59:56
摘要:本篇为纪实文学,篇中叙写半个世纪前自己的中学时代学习生活,表达作者对母校领导、老师及一个时代的怀念。


   我早年学习和生活过的一座城市叫牡丹江,她因座落
   在牡丹江畔而得名。学习之余,我经常把全部身心投入到
   清澈湍急滚滚流淌的江水中,头枕碧水,仰望蓝天,尝一
   口江水甜滋滋的……
   ——作者
  
   年中五月下旬的一天,我收到五十年前在牡丹江一中读书时同班同学韩晶的电话,她是我们班依然坚守在牡市的同学间联系人。这位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归国留学生和工程师的女儿,不但有着冬妮亚(小说和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主人公)一样显赫的身世,也曾有着冬妮亚一样出水芙蓉般的风姿,且学习成绩一直在本班理科学生中领跑。半个世纪过去,她的颠簸不破的魅力,终于让她成为我们后高中时代的“班长”。她说我们班任王泽远老师要来上海,问我的电话,之后她把王老师的电话告诉我说还是你给王老师打好。我说当然当然,我答应着我的这位领导的指示,说理应如此。
   我们这群师生半个世纪后,已从牡丹江流落到全国各地。同我一样,因知青时代娶了上海夫人的有三个退休后来到上海定居;王老师则因爱子作为新一代海归被北京市政府重磅引进,其退休后便从牡丹江移居至京都以享天伦;又因女儿从牛津大学留洋归来被复旦任为博导,不时怀着亲子之痛来沪光顾。这让我们几个到上海定居的同学有了和老师经常聚会的机会,但这次王老师来沪与前几次不同,是单独约见我。
   王老师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他就读的这所综合性大学创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原名为东北大学。就教学水平和声望而言,虽比不得北大、复旦,却绝不输于北师大和南开。大学读书时的王老师学品兼优且文体出众,是系学生会主席。王老师分配到我们学校仅一年,他的才华便博得牡一中校长白迅无的赏识。这个行政十五级不乏专家才识的资深校长,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从日本留学回国,到了六十年代教学成就已饮誉地区乃至全省中教系统声名霍霍。他决定把牡一中高二重点班57班的带班重任交给王老师(注:57班系该校自建校来所排班序,到高三时改为六六级高三四班)。
   这是一个极赋魄力的决定。因为牡一中是省内六所重点中学之一且可排进前二的重点校,而57班的学生有一半是地区所属九县四区尖子生优中选优的秀才学苗。据说这次招生就是地市教育局采纳了白校长的提议,打破中教常规教学模式,开设重点学校中的重点班。有知情者说白校长是想集中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强化重点班的教学手段同全省第一的哈三中拼升学率,当然更期待为国家多培养出几名清华北大的顶尖人才。不难想象,白校长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单有优秀的师资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敢于打破平衡,引入高分段优秀学苗建立重点班并在该班推行竞争机制从而拉动全校教学。年仅二十七岁来校工作只一年的王老师被选作这个班的班任同时成为学校教学试点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足见白校长识人用人的能力和魄力。当年,我同57班诸多同学一样,有幸成为一县千余名初中毕业生中的骄子考入这个班,也就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在他所带班学习和生活了整个高中的二分之一时间。
   从高二一学年到高三下学期王老师被调到社教工作队之前的一年半时间里,一直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课并兼班任。在拥有人大、北大、北师大、复旦等众多名校毕业生的牡丹江一中教师队伍中,王老师在教学上技压群芳,文体场上独领风骚。他有一副好嗓音,沙白的一首抒情诗《接班者之歌》,经他雄浑深沉的男中音朗诵,让同学们热血沸腾;他教唱主席诗词歌曲我们感到他的歌声比歌唱家更赋内涵韵味无穷;学校组织运动会他在教职员工中、长跑田径赛场上有如鹤立鸡群;据说后来他当牡市教育局长时在全市教职员工的环城赛中已愈不惑之年斩获冠军。王老师得天独厚的个人能力为他带班创造了条件。
   王老师带我们班,把争先创优的集体主义精神贯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像现在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带独立团,我们班的同学在王老师带领下也跟独立团战士一样嗷嗷叫。当年学校组织拔河比赛,我们班靠着全班上下场内场外团结战斗的一路呐喊赢得高二学年第一挺进决赛,之后在年龄、体力等综合实力显居下风的情况,硬是靠着全班同学的顽强拼搏战胜了高三学年第一的老大哥班,夺得全校冠军;翌年学校组织从牡丹江到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我们班从起跑就一路领先,一周后已让全校各班遥不可及;而学雷锋为人民服务等思想革命化逐项活动我们班也都走在全校的前列。
   王老师能带好班,并非仅凭集体主义精神争先创优,其较高的带班艺术还体现在:立足于维护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长足发展,摈弃形而上的原则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三上学期临近期末,我班团支部审批一名同学入团,该同学是我们班委,学习及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对组织班务活动很有贡献。只是,该同学有用废票乘车之事,填表时我向团支部反映了此事。那时我已先于这名同学入团,我问支委会他有没有向支部做过交代,因为入团志愿书中专有一栏“还有哪些需要向团组织说明的问题”。我提出问题后,该同学却矢口否认。事情是我俩共同经历的,当初检票的66次列车长曾让我回校汇报此事我犹豫着放了下来。时隔一年审批他入团,对他来说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既提出,其理应承认错误,以示他对组织的忠诚。但有支委说这事一个人见证不成立,听此言我大为不悦,便说那就让学校团委到铁路调查好了。我相信这事能够查清,但一旦查清该同学可就是错上加错,隐瞒和不诚实大概比原错误性质更严重,团支部被推上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此情况下,王老师找我谈话。他说,“用废票坐车这肯定是个错误……”王老师这句话在事实上已经肯定了我反映问题的可靠性;王老师接着说,“可他跟你一样,都还是个学生,未成年的孩子。成长中一时间的过失要从教育着眼,不要看得太重,更不能因为某种处理方式影响他的学习和成长……”王老师接下来的话让我为之一愣。时下学校正在开展学雷锋活动,全社会做好事蔚然成风,那么入团审批似更应强调原则和标准。不过,我也明白,王老师是抛开大道理和我说“家常话”。他的话包容着一番良苦用心,既是关心呵护该同学,也是在启发并希望我用生活中最朴素的人情事理认识和处理问题。那个同学和我一样,都是从各自所在县考来又身负报考清华北大的宏伟志向远别家乡和亲人来校求学的,但是此事一旦立案调查,不但入团成了问题,还会让他在品质问题上背上包袱影响学习,王老师找我谈话显然是为了避免这一危害性后果。而我当初反映问题也只是希望该同学能在思想上入团不影响团组织的先进性,倘如出现这一后果同是我不愿看到的。在王老师的诱导、信任和期待面前,我点头同意了他的意见。这个用废票的同学后来因其父历史问题没被学校团委批准,但是在团支部审批会上我是举手表示同意了的。事后我想,从政审角度看,该同学入不成团早成定局,但如没有王老师的妥善处理他将遭受比这更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王老师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久久为之思索。我能明白他为了不影响一个人的长足发展,有意规避形而上的原则及相关危害,允许其在进步过程中或某一阶段保留某些缺点和隐私。当初他同我谈话也是不希望我和团支部的审批会去触碰留在该同学内心深处已经结痂的疮疤,而是期待它的自愈。但这一方法的正确性如何确认呢?文革期间我经常去市图书馆消遣,一个偶然间我读到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的论断,在对这一论断的深入思考中我领悟到,这正是王老师思想方法的理论依据。以此说来,王老师在处理该同学入团审批一事上体现了较高的领导艺术,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党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典范。我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时间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经历过清队、审干、核查、整党、社教、严打,以后又到执法执纪机关当领导,类似问题遇到很多,由于因袭王老师的思想方法,执事中既注意掌握原则更注重实际效果,时时设身处地的为被处理对象着想,向领导拿意见时慎之又慎,从不过左过激并留有余地,决不因自己居庙堂之高轻率作出某一不利于他人政治进步的决定。由此,既给领导当好了参谋,也使自己的工作免遭了许多被动,尤为重要的是保护和调动了一些干部的积极性。
   王老师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今天或许并不彰显格外意义,但早在半个世纪前,全社会都在学英雄宏批人性论的年代,就能以尊重生命和维护人的生存尊严,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人文关怀为教义,其言其行何其进步和伟大!
   王老师带班卓有建树,教学上更是技压群芳。他教我们班的语文每学期都向全市中教举办公开课。每到公开课,一中语文教学就像过自己的节日,场面格外隆重。教室后墙摆满三排座椅,把课桌压缩到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弓着腰不把着桌椅就站不住的状态。
   让我最难忘怀的是王老师《沁园春.长沙》的公开课。我相信没有哪位老师能把这首词讲解和演绎到王老师那种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不同于一般老师授课只讲课文和相关知识,而是把作品思想主题的发掘,精神意境的探索和思维方法的开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在学生文学素养及文学情操的熏陶、启蒙和积累。课堂上他的举手投足往往都赋予文章作者的思考和形象。而他的启发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让课堂充满生机。记得那一天,王老师极其精彩地讲解完作品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和“谁主沉浮”等几个经典词句中的关键动词“击”“翔”“竞”“主”之后突然发问,谁知道这是个什么描写顺序?也许是王老师令人拍案叫绝的授课表现激发了我的灵感;也许是作为文科学生的责任感迫使我精神高度集中,准备随时回答问题不让王老师的公开课出现任何冷场和瑕疵,我在全班同学中以最快的反应举手请求回答。王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扳着课桌站起来说,按时空描写顺序。王老师又说讲具体些,我便在王老师的点拨中答道:头三句先交代了时间——寒秋,和地点——橘子洲;接下来具体从方位进入描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平视由远及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先仰视后俯视由上至下,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括,我的近于完美的解答愈加激发了王老师的讲课激情。我记得那堂课我举手回答了王老师两个问题,我曾为自己的圆满解答激动得有些发抖,因为我在全市中学语文教师和市文教局有关领导面前给王老师和我们班争了脸。
   三十年后的1998年,我作为营口开发区法院常务副院长率队从辽宁营口带车远程执行至黑龙江伊春而后绕行到牡丹江,王老师和部分同学陪同我们一行人前往镜泊湖旅游。车上我提起这段校园往事,前边讲过的我们后高中时代的“班长”韩晶说,“你们之间还有这样的配合呀!”从离校到和她再见面已经三十年过去,三十年的人间沧桑已把这个当年的工程师女儿造就成再造这座城市的牡丹江第一工程公司老总。还好,她除开说话带点“酸味”,并没让我感到一个女强人的陌生,且已逾天命之年少时风韵犹存,她的戏谑和玩笑也不失亲切。说到公开课上我和王老师的配合那也确实是个配合,且很精彩,但那不是作假,王老师从不为讲好公开课提前对学生做什么安排。这是他的职业素质和品格,也是他对于自己组织教学和他的学生的自信。
   那天,王老师串讲完《沁园春.长沙》的整篇课文并分析了作品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重又开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开篇咏读时,讲台上的他扬扬洒洒,有如玉树临风;一时间,我仿佛感到他和同学们都已离开了课堂,置身在作者笔下的“万类霜天”或“苍茫大地”;他脚下踩踏的也不再是讲台而是湘江橘子洲;就在他举手投足间,已将同学们和观摩课上的全市语文老师领入了作者的思想意境;而王老师自己,俨然就是当年那个指点江山的青年领袖,或是《沁园春.长沙》的词作者。同学们正是从王老师的形象讲解中感受到了千百年来为常人司空见惯沉寂的大自然,因作者的莅临风生水起;感受到了主宰大地消长兴衰的主人,与作者穿越时空的对话和呼唤;感受到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未世伟人向往自由抨击黑暗,宣传真理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襟……
   至今,五十年前王老师对《沁园春.长沙》那些经典词句的解读犹在耳畔,余音缭绕。
   课堂上的王老师技压群芳,课堂外的王老师也是风度依然超群绝伦。六五年仲秋,白校长把留下来的住校师生集中在学校大礼堂里,举办一个仲秋茶话会,并亲自命名“团结节”。那天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和学生都算上大概近百人,用课桌围成一个中空外圆的场地,一边品尝学校给大家买的月饼和糖果一边座谈。其间,王老师随意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写了起来,便有同学围过来看,当有同学提议让王老师出节目时,他把正在写着的那页纸揉成一团揣进口袋走进中间的圆形场地,回身手势指向场地一方黑板上“团结节”三个大字,为大家解读其中的深远内涵并代表住校师生向白校长等校领导的节日关怀表达了谢意,之后便开始了他挥洒豪放的即兴赋诗。他的风度和才情震撼着在场的每个师生。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无法原文复述王老师那首诗,现在回思,可谓别梦依稀:

共 1056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于学生时代的回顾和对于尊师王泽远的介绍和追忆,最大的感想就是;:我多么希望那个时代和王老师的风华永驻于我们身边……:牡丹江一中57班的学习生活给的学生后来的人生带来了最大的收益,这是那个时代不争的事实。使的学生们从既往的学习方法中获得了工作能力,也从其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养成了不畏任何工作环境下的艰难困苦。文章对与当下的教育事业和学校都是一种难得的教材。【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24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涤尘        2015-10-25 06:41:19
  感谢欣雨文竹对本文作精品推荐,但见此间并无人参与评论,看来此文在此站并不受欢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