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海放牧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海】说说芋头(散文)

精品 【墨海】说说芋头(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0发表时间:2015-10-29 06:35:20

小时候,家乡不种植芋头,所以不知道芋头是何物。
   上学时,曾经读过苏东坡赞美芋头那糯软清香、粘滑爽口的诗句:“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想来芋头吃起来口感细软、绵甜香糯、颜色是白色的,而且具有牛乳的气味。后来,又看到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然身为一方县令,却既馋猫又小气地吟诵到:“闭门品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于是肯定芋头并非一般食物,定然是一种稀罕之物,又是一种足以让人大快朵颐的东西,要不,郑板桥是不会也不必要背着人去吃芋头。
   我第一次与芋头谋面,是在一次登山时邂逅的,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那还是三十一年前的事,风华正茂的我刚刚走上了工作岗位,第一个礼拜天,我就如同飞出笼子的小鸟,欢喜雀跃地与工友们一起去爬山玩,去领略一番山中秋色。
   时值中秋,旷野已经走向了金黄或者枯黄。也许是北高南低的山势的原故,亦或是因为山中地气偏高的结果,刚刚走进山中,就发现满目葱茏着洗眼的绿意,更感到了温暖了许多。如果说是欣赏秋色,还不让说是在品茗春意。
   那时,家乡的山里,没有什么枫树,看不到文人墨客笔下的秋之魂,到处是一些低矮的翠竹和遒劲的松柏。黛绿色的伞冠的桂花树的那些枝枝叶叶间,挤满了细细碎碎的鹅黄色花朵,同时散发着远浓近浅的、既香又甜的馨香。
   无怪那些舒雅之笔,都说菊花是秋花中的君子,金灿灿的山菊花哪怕就是一株,老远就可以闻到它的药香味,何况在山坡上往往连成为一片,微风中,青绿色的底蕴上漂浮着金黄色的波浪,悦目赏心。那些就是植物学家也难一口说出名字的野花,更是姹紫嫣红,重温着阳春三月的花的盛会。
   花香之处必有鸟语,何况在幽静的山中,鸟儿更是春风得意般地鸣唱,纯粹,干净,利索,恰如东方丝竹的妙音在流淌。最让我至今无法忘却的是一种我至今也叫不出它名字的鸟儿,鹅黄的胸部鲜红的唇,背部黑白相间成云朵的图案,虽然它们身体玲珑,可它们叫声却十分洗耳,嘴里似乎一直含着露珠,充满着水意,一点一点的滴下来,不,应该是一滴一滴地洒下来,让林间的幽径依到了叮咚的溪流边一般。
   就在我举目寻找鸟儿的踪迹时,发现山坡山那一片菊丛中突兀着一座低矮的石墙瓦面小院,山风让它漂浮一般地点缀在一片“池荷”中,初来乍到的我误认为那就是仙境,或者说是海市蜃楼。
   先睹为快,我几乎奔跑地向“荷塘”冲了过去,根本顾不得去欣赏那菊上蜂飞蝶舞的情景。走近了才发现,那个院落的墙头上爬满了色彩斑斓的牵牛花,一条小溪叮咚地绕过屋后后,又从院落的东边绕行门前,然后沿着主人出入的小径而下,叮咚欢唱。
   在小溪的两岸,密集地婷婷着舞女裙般的“荷”叶,就在我考虑怎么没有荷的幽香时,才发现那根本不是荷,因为挺出的茎,下宽上榨,又无针刺,同时,那些茎并不是擎在叶子的中间,而是偏在一侧,叶子也不是圆形,而是一种三角的盾形,明显的脉络也不是荷般的阳光形扩散,而是一种如同蝉翼一般的脉络图案。
   如果你不仔细去端倪,还会认为那是睡莲的叶片,可它又具有荷的叶色,没有睡莲叶子那明显的缺口。再说虽然它的叶茎也是呈现莲盘状生长,但不是莲的一抹棕褐色,而是一种由下而上从青绿色渐向紫红色过渡的状况,同时在其茎叶交汇处则是通体的紫红色,所以肯定它又不是睡莲。
   由于山上人家无人在家,同时同行的几位同事也一问三不知,不知道那叶似莲若荷的植物叫什么名字,当时就成为了心中的一个谜。
   再次与它相遇,应该是二十年前的事。时从家乡的黄海之滨出发的我,跨越了滚滚东去的长江,驻足在水乡泽国的烟雨江南。虽然具有水性的江南人不怎么豪爽,但同样和北方人一样热情。一个周末,一位同事看到我一个人孤单地呆在宿舍,很是同情地邀请我前往他家做客。
   当我登上他那辆白色的桑塔纳后,三弯二绕,很快就穿越了喧嚣的城市,驶进了水乡的村野之中。一块块拥有竹青色的稻田,似一块块崭新的地毯铺在道路的两旁,纵横交错的水系在蓝天白云的勾兑下,一抹碧色,特别是那些大大小小的鱼塘宛如一块块规整而温润的翠玉,镶嵌在翠绿之中。时翔时落的那些白鹭和黑鹰,给田野增加了画感的同时,也灵动了江南的这方水土。
   江南的村落,自古就拥有小桥流水的古典韵味,既含诗情,又具画意。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垂柳倒立村河,绿竹掩映门庭,清清爽爽,悦目洗心。与我家乡相同的是,家家户户的面前都会有一块长达四五米的青石板铺成码头,横卧清波,共村民洗菜淘米和浣洗衣物。
   与码头相连的岸上,则一应种植着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各种时令蔬菜,特别是毗邻小河岸上土地,几乎都种植着我心中谜:青紫渐变的茎柄、荷色莲形的叶子的那种植物。
   再次相遇,我脱口而出地问正在递烟给我的那位同事:“它,叫什么名字?”同事瞟了我一眼,意思好像在笑话我:连芋头也不认识,还是农村人。也许他转念一想:中国之大,各地的植被不可能千篇一律,就呵呵一笑道:“它叫芋头,山芋的芋,头脑的头。”
   江南人一般都擅长讲话,且据底蕴。那天晚上,三杯酒下肚后,他打开了话匣子,他接着芋头的话题。说:“种植芋头一般是在江南花事正浓时,将芋头块茎切成为若干块,当然切分时要按照可能出芽的部位,生根发芽后,在知了鸣唱时节不断生长,一直要到秋染枫红时才可以收获,不然,今天一定让你好好地啃上几个。”
   接着,他还告诉我,龙城一直有着在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且源于元末明初。在元代实行着:“三人一元,五人一刀”的残酷制度,让龙城人恨之入骨。那一年中秋节,刘伯温利用给每家每户送月饼之机,将起义的纸条暗藏在月饼之中。终于在八月十五的夜里,杀尽在龙城的元人,起义成功后,就以芋头为食,共同庆贺。
   席间,他不仅介绍了龙城当地关于芋头的各种烹饪方法——煮、炖、炒、煎、炸均可,还饶有兴趣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鸦片战争时,爱国英雄林则徐主动请缨,前往广州禁烟。英、俄、德、法等国的大使宴请林则徐,特地上了一道冰淇淋,测试林则徐的见识。
   对于这种“洋玩意”,林则徐虽然是位钦差大臣,还真的没有看过。望着有气升腾却不知何物的林则徐,当时误以为是一道热食,不经意地用嘴吹了一吹,瞬间就引起了几位大使的哄堂大笑。明知中招的林则徐当时临危不乱,不动半点声色。
   后来,灵机一动的林则徐在宴请他们时,多以冷菜为主,其中有一道颜色暗灰而发亮菜,光滑圆润,似带寒气,似两条鱼颠卧其中,不冒热气,犹如冷菜一般。不知底里的外使拿起勺子,舀起就往自己的嘴里送,结果被烫得哇哇大叫。那道菜,就是至今很有盛名的“太极芋泥”。
   是夜,刚刚走进宁静的村庄,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来。独处一隅的我,无法不被窗外的雨声勾去了魂魄。村庄的雨声来得清明,来得纯粹,也来得曼妙。没有城市里雨声的那种暧昧,那种朦胧,那种拖沓习性,所以无怪曾经的那些文人墨客能够写出那种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那是因为曾经的环境本身就是如诗似画,源于天然又高于天然的佳茗,定然会流芳后世。
   在那些雨的旋律中,清越如笛的有之,凄婉似萧的有之,明快若琴的有之,沉闷赛钵的有之……不过,它们在雨的曼舞中,共同谱写了一曲天籁,萦绕在水乡的村庄,也曼妙了村庄。
   雨声,在夜的怀抱里一直缠绵到了天明,又融进了白日的衣裳上。在梦醒的村庄里,音响被消弱了许多,但有一种雨打芭蕉或者说是雨舞荷叶的旋律,愈发清明。独有的韵味让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赶紧撑上一把伞,走近雨落鸣唱的园子里,去凝听品味一番。
   平素,一直看似光滑的芋头叶面,实际上和荷叶一般,其上密布着纤细的绒毛,每一滴雨一旦洒落芋头的叶面,瞬间就绽放出一朵耐人品茗或者说品读的菊花,晶莹剔透,瞬间即逝的菊,迅速地变为一粒粒细碎的钻石跌落灰绿的叶子上,夺人眼眸。
   假如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它和雨落荷叶有着不一样的神韵。荷叶上雨珠一般会在荷叶继续舞蹈一番,直到能量消失,才会滚动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块更大的晶钻,巧夺天工地镶嵌在荷叶上。而滴溅到芋头叶子上的雨,则不然,要么直接滑落尘土,要么似乎有着磁性将雨珠黏住,形成了碎钻点缀翡翠的灵韵——蕴涵诗情的画意,也让我久久地在雨的天籁之音中,静静地品茗咀嚼其韵味。
   去年冬天,单位的一位女同事购买了一些芋头,为了回家后快捷一些,就在单位的一个水龙头下清洗。她发现其中二个芋头实在太小,就随手扔进边上的台阶上。由于天寒地冻的日子,在加上风吹日晒,没二天就干瘪得皱皱巴巴,十分难看。那天我路过那里,就将它随手扔进绿化带的一个小坑中,并用脚挨上一些泥土盖了起来。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已经把它忘记得干干净净。没有想到的是芋头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当春风吹醒花红草绿时,在满目苍翠的草坪中,不经意间居然挺秀出二枚小荷叶般的叶片,袅娜的姿态,恰似二位娉婷的少女翩舞在春风中。
   由于喜欢,也是新奇,我忍不住的要走近细看,不经意地要用手去触摸一下芋头的叶面,细腻柔滑,有着丝绸之感,而且不尘不垢,恰似刚刚经过了雨洗。
   在接下来的生长的日子里,无论是花飞花舞的春天,还是蝉唱知了的盛夏,就是菊花笑三秋时,芋头一直只顾生长和分蘖着自己的叶片,不花不朵,不于春花争艳,不于夏花斗妍,更不于秋天那些花黄争色,既是一种淡雅的气质,也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还是一种我行我素的态度,更是一种安然内敛秉性。
   从蜂花相嘻的二月,穿越青绿葳蕤的夏日,一直到叶蝶飘零的深秋,芋头都是以一柄柄叶片仰望南天白云,风来婷婷,雨中娉娉,汲取着大地精华,承接日月的爱抚,沐浴雨露的滋润,并将它们合成为具有丰富营养的土下块茎,发现给我们人类。
   尽管芋头的叶片对芋头的生长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芋头,却往往指的是生长在地下的块茎。芋头的块茎一般是椭圆的外形,默默地生长根茎下,在不断增大自身的同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分蘖生长出一个个子芋,子芋再在条件许可下再孽生出一些孙芋。这种孢子生殖使得那些灰绿色的叶茎下,往往形成一个其乐融融的芋头大家庭,也使得莲座般生长的叶茎在生长新叶的同时,在周围有簇拥生长着翠绿色的子叶或者孙叶。如果要给芋头定义物语的话,我认为最为恰当的应该为和美二字。
   当芋头生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挖掘出来食用(一般是中秋节前后),在清洗和去皮的时候,一般要佩戴防护手套,防止芋头的汁液引起过敏而瘙痒。聪明的江南人大多会将芋头装进蛇皮口袋,在地面上摔掼数次再到清水中清洗。
   芋头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是一种可以防癌的药物,具有开胃生津、清炎镇痛、补气益肾等功效,同时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够激活人体内的细胞,加速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正因为它对人体有着如此多功效,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成为了首选的贡品。
   千百年来,芋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关于芋头的笔墨,早在二千多年的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可以欣赏到芋头的身影——“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赞美芋头的诗行。陆游一生也写了好多涉及到芋头的诗,让我最为喜爱的就是他在《闭户》那句具有画质的诗句:“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盛赞芋头的美味。
   时至今日,台湾还保留着一种风俗,那就是新娘在出嫁之日,随行的嫁妆中无论如何也得装有芋头的种子,寓意像芋头那样生根、发芽,开茎、散叶,并且能够枝繁叶茂,富裕美满。

共 45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芋头的文字,写得洋洋洒洒,颇具功力。作者用流畅、灵动的语言,将自己对芋头的认识一一道来,让我们跟随着这隽永的文字,一起走近了芋头,了解了芋头。芋头不光是好吃,(这一点此篇有着详尽的描写)还是一种观赏植物,那高大的植株、宽阔的叶片,无不给人一种美感。难怪作者对这种神奇的植物这么着迷了。作品从三十年前第一次见到这种植物讲起,一直说到芋头的栽种,芋头的吃法,芋头的典故,关于芋头的各种趣闻,于是,这种叫芋头的植物就在作者的笔下活了,就是读者的心里活了。作品的文字是优美的,一如作者其它的散文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关于芋头的那些故事更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我们一品散文高手、大家呈现出的美味大餐。一篇色香味俱全的作品,一篇值得品铭的作品。倾情推荐。【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02900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10-29 06:36:06
  一篇关于芋头的作品,很有看点。力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10-29 06:36:54
  感谢赐稿,期待着更多好作品不断涌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10-29 06:37:34
  恭祝雨春老师创作快乐,万事如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5-10-29 17:48:41
  感谢赐稿墨海!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5 楼        文友:漂泊的云        2015-10-30 06:34:24
  雨春的作品每篇都是这么精彩,拜读了。
喜欢文字,喜欢音乐,文字和音乐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6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15-11-03 22:33:09
  老大真是厉害,写个芋头也能色香味俱全,馋我啊,芋头我喜欢,芋头粉丝,芋头牛排,芋头粥……呵呵,不能想了,否则晚上做梦都在芋头哟。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