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大鼓堆”·“洪家坟”(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大鼓堆”·“洪家坟”(散文)


作者:周明金 秀才,102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6发表时间:2015-11-05 18:28:33


   (一)“大鼓堆”
  
   悠悠千古淮河,悠悠千古淮河,千转百回,孕育了独特的淮河文化;沿河两岸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述说着淮河的古老与神奇。淮河中游的南岸有个古镇叫往流集。古往今来,小镇的繁华堪比旧上海。解放前,古镇上那些青砖灰瓦的房舍整齐地排列在纵横交错的几条街道两旁。镇里镇外十多座庙宇的楼顶上铺的则是彩色琉璃瓦。斑驳的墙面,留下经年累月的印记。一排排古老的房屋整齐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个绝美的笑容。褪色后的红砖青瓦也倍显沧桑。昭示着古镇的神秘是让人捉摸不透的。镇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派盎然生机。当时的淮河像一条闪光的玉带绕过镇西北向东飘然而去,每天有数十艘商船停泊在镇子下边的码头旁。
   沿着河坎向西不足二百米,紧挨着河床有一个方圆百十米的土堆,镇上人叫它“大鼓堆”(灰堆子)。据说“大鼓堆”缘于往流集当年的繁华。往流原是一个大码头,很大的那种。附近有很多靠水生活的渔民,每天都会把打渔用的网,晒在现在往流街上。你晒我也晒,一个晒二个晒,附近的渔民都会来这晒网。人一多,就会带动各种需求,慢慢的发展成一个大集头,这个地方被大家叫为:“网留”,意思就是因为渔网而发展的集市。后来变为了现在的“往流”。人多了,吃喝拉撒睡自然也就多了。当年洗衣服没有肥皂,更没有洗衣粉、洗衣液,全靠从草木灰中淋下碱,一筐草木灰淋下的碱也洗不了多少衣服。人们就把草木灰全收集起来淋碱,淋过碱的草木灰就倒在河沿边,越积越多,后来就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灰堆子”。
   说起来“大鼓堆”有点奇特,千百年来尽管它位于来水头上,经年累月受风吹雨淋,波浪冲击,它却安然无恙。紧挨着它两旁的河岸却有明显的崩塌痕迹。久而久之,它有了向河里延伸的迹象。在这“大鼓堆”上,几乎常年都是芳草依依、野花簇簇,四周树木参天,青葱葳蕤。“大鼓堆”成了街区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天然乐园。
   相传,这“大鼓堆”下面有蛤蜊(蛎)精的洞穴。更有人绘声绘色地述说:有一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朱皋大寺逢庙会,请来了南北二乡的地方剧团、杂技团,打花鼓玩猴的、说书的、花挑子、划旱船、玩驴的、卖唱的,舂药的、卖当的也来凑热闹。热闹非常的庙会吸引了四面八方,三乡五里的男女老少。人们聚集在戏场的各个角落里做生意、听戏、看热闹。有两个蛤蜊精也耐不住寂寞,使出浑身解数,转化成俏丽无比的大姑娘。她们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穿着粉红色的衣裳,披散着乌黑的秀发,去大寺赶会。
   会场上也不乏泼皮无赖,社会闲杂,他们借赶会看戏为名,悠哉游哉,到处打情骂俏。其中一个叫韩十一的花花公子,倒也长得一表人才。仗着爹是一个经商的货郎,家中小有积蓄,整日里寻花问柳。一眼瞄见两个娇艳欲滴的“美女”,涎水“咕噜咕噜”直往肚里咽,眼也直了,话也说不利索了,路也走不好了。死皮赖脸的往俩“美女”身边挤。蛤蜊精当然知道韩十一的狼子野心,一边躲闪,一边商量着对策。“姐姐”道行深些,一边保护“妹妹”一边想办法逗一逗韩十一。她向韩十一抛了个媚眼,抿嘴一笑,只把韩十一撩拨的心酥肉麻,浑身发痒,色胆顷刻增长了三分,情不自禁的向姐妹俩靠了靠。“姐姐”伸出纤纤玉手,在韩十一脸上轻轻地点了一点,转身离开会场,韩十一以为这是俩“美女”给的暗号,尾随着离开会场。
   此时已近午时,蛤蜊精要回“家”了。韩十一步步紧跟,心里想:祖上积德,我艳福不浅。两个美女同时爱上我,若不是,咋会向我抛媚眼,暗示我呢?蛤蜊精本非凡人,走起路来身轻若燕,看似迈着碎步,款款而行,实际快步如飞。只把韩十一累得气喘吁吁,后边直叫:“两位姐姐,等等我!好姐姐,慢点走!”姐妹俩不时含情脉脉地回头望一眼,使韩十一恨不得身生双翼。上气不接下气地一个劲地叫着:“好姐姐,等等我!两位姐姐,慢点走哎!”
   十几里的路程,姐妹俩前面快步如飞,韩十一步步紧跟,不多时来到“大鼓堆”下苇丛边,一转眼蛤蜊精销声匿迹了。韩十一死死盯着芦苇丛,左等右等也没有见她们出来,就走进芦苇丛中寻找,除了苇丛深深,鸟儿唱答,别的什么也没有。韩十一以为撞见了妖怪,“妈呀”一声转身就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里,活也不想干,饭也不想吃,觉也睡不好。神情恍惚,眼前一直晃动着两个娇艳欲滴的“美女”,一会儿对他笑,一会儿抛来媚眼,一会儿又娇滴滴地说:“韩公子,来啊!韩公子,来啊!”韩十一朝着“美女”扑了过去,却重重的摔到床下。
   韩十一除了做梦,就是到处逛会场,希望再次见到“好姐姐”。有一天,街道迎水寺庙会,韩十一早早地来到会场,戏台上锣鼓声、戏台下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韩十一无心理会,东张西望,一心在找“好姐姐”。突然戏台的一角,姐妹俩正聚精会神地听戏。韩十一一边挤过去,一边不住地喊:“好姐姐!好姐姐!”蛤蜊精一抬头,发现又是上次那个无赖。一转身,到了别的地方。韩十一以为“好姐姐”又回了芦苇丛,忙不迭地赶了过去。来到苇丛,看见两个大大的、水淋淋的蚌壳。韩十一正纳闷,一阵笑声由远而近。韩十一连忙躲在一边想看个究竟。只见两个美女捡起蚌壳,罩在身上,一转身隐进大鼓堆下的洞里。任凭韩十一怎么喊叫,再也不出来。
   一月后,韩十一一命呜呼,空做了一个风流鬼!
   韩十一所见所闻都是真的,其他人也曾见过这出类拔萃的“姐妹俩”,见过芦苇丛中的硕大的、湿淋淋的贝壳。后来,一个叫陈生的青年小伙把其中的一只贝壳放了起来,蛤蜊精讨要无果,回不了家,最终嫁给了陈生。
   说起来也有点巧合,每逢淮河涨水,从“大鼓堆”下面便喷出一道宽不足一米,长约数十米的雪白色泡沫带,像一条银链似的横亘在从西南到东北的水面上。不管风多大浪多猛都丝毫吹打不散,活像一条巨蟒,在河面上蜿蜒腾挪,韵味十足地焕发着雪亮亮的光芒。于是就有人附和说,这是蛤蜊精潽的大水沫。尽管这种说法扑朔迷离,却也给这个淮上小镇笼罩上一层神幻的色彩。
   随着淮河改道,“大鼓堆”也许是没有了蛤蜊精的庇佑,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堙灭。人们看到淮河故道,就会想起“蛤蜊精”的传说,从传说中就自然地联系到“大鼓堆”(灰堆子),但真正知道“大鼓堆”并能指出确切位置的不多了——因为已被安徽迁入户盖上了房屋!
  
   (二)“洪家坟”
  
   豫南邓圩村王岭村民组有座荷儿山(状如荷花瓣,因此得名)。荷儿山土质贫瘠,别说垦荒种庄稼,山体上连草都不长,是公认的“屙屎都不生蛆”的地方,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橡栗子树,橡栗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与光秃秃的荷儿山形成很大的反差。荷儿山的东边有一片古坟地,不规整地分布着大小三十多座古坟,这就是著名的“洪家坟”。
   “洪家坟”有着怎样的来历呢?相传很久以前,荷儿山西北八里有一块能出“百官”的风水宝地,其地形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之大,方圆十里。当然荷儿山也是众多花瓣中的一瓣花叶。当时,荷儿山边有个村庄叫洪庄子,村庄上居住着二十多户洪姓人家。洪姓族长是个土财主,家中骡马成群,猪羊满圈。拥有土地三百石(dan,土语的土地面积,1石=10斗,1斗=10升,等同于容积单位。1斗=1亩。一说一石,读音为一担。一石的土地面积为二分,五石才是一亩地)。
   为了扩大再生产,为了更有利的种好庄稼,确保年年都能有个好收成,洪家族长组织家族的青壮年劳力在荷儿山西边开挖了一口10斗大塘。开始挖塘时十分顺利,当水塘挖到一人深时,便有鲜血一样的泉水汩汩涌出。人们十分惊讶,有一青年连忙把此事报告给族长,族长说:“只管挖,哪来恁么多的事?”族长的话无疑就是圣旨,没有人敢抗旨不尊!大家战战兢兢,夜以继日的继续开挖。挖着挖着,向族长报告的那个青年一夜之间变成了哑巴,陡失言语,无法表达,连比带划,十分痛苦。家人告诉族长,族长说:“可能是连日的劳累,急火攻心;也可能是挖塘时没有选择黄道吉日,得罪了哪路神仙。”于是族长先请郎中为“哑巴”治病,又在家里当院摆上供桌,燃香烧纸,磕头祷告。一个月后,水塘顺利地挖好,取名“哑巴塘”(现在这口水塘仍然存在)。
   “哑巴塘”挖好一个月后,不幸灾难接二连三的降临到洪家族人头上。今天这家病死一口,明天那家淹死两口,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洪家先后淹死、摔死、烧死、病死、吊死三十多口。这些死去的洪家人都埋葬在荷儿山旁边一块地里。自然形成了“洪家坟”。
   洪家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死去这么多人,不得不引起族长的重视。一天上午,族长请来了云游四方的道士弘玄法师。弘玄察看了洪家庄水口走向,来龙去脉,觉得风水不错: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不但宜居,还会人旺财旺,代代安康。弘玄又察看了洪家的祖坟,祖坟虽不能庇佑子孙后代高官厚禄,但也能确保子孙后代大福大贵。这问题出在哪呢?弘玄边走边想,不觉来到荷儿山上,弘玄手搭凉棚一看,不由得为之一震,从西北方伸来一道气岭,犹如一片张开的莲花瓣,自己脚下就是花尖。可是下边的那口水塘却切断了花瓣的经脉。
   弘玄找到了洪家连遭不幸的症结所在,回到族长家。弘玄说:“老族长,刚才我仔细察看了你的庄宅、祖坟,都还不错。问题出在山下那口水塘。请问:塘挖于何时?经哪位方家选择?”族长说“水塘挖于三月前,我认为依山而建,有利于塘下二百余石田地的灌溉。没经任何人察看。”弘玄说:“你们洪家前些日子之所以接连死人,就是因为挖了这口水塘。”族长一惊,忙问:“挖水塘与死人有联系?那可怎么办呢?能不能破啊?”弘玄说:“西北方有块莲花宝地,其地势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伸展应该有十里,西边这座山就是翘起的花尖,水塘就在莲花瓣的经脉上,你们开挖这口水塘,恰好挖断了地脉。”族长脸上的汗“唰”地就出来了,没想到开挖一座水塘,送了30多个无辜的生命,这岂不是罪孽!弘玄又问道:“老族长,你们当时挖水塘时是不是从地下涌出象鲜血一样的红水?”族长想起“哑巴”的报告,说:“挖塘时确有红水涌出,有人向我报告,我以为是红色泉眼!”弘玄说:“这就对了,你们挖水塘时挖断了地脉,损伤了地气,这比太岁头上动土要厉害数倍!”老族长浑身发抖,连忙屈膝下跪,求弘玄法师想办法破解。弘玄说:“事已至此,帮你破解是肯定的。你需准备猪一头,羊三只,鱼五尾,上等好酒七坛,九支高香,草纸十捆,鞭炮十万响,农历七月十五,由我带着洪姓大小男丁到莲花宝地中心去祭拜,以求地神谅解!”
   族长一一照办,日后果真平安无事。不久族长驾鹤归西,按照生前遗嘱:葬在“洪家坟”东北角,给无辜而死的族人挡寒风,以慰藉地下的魂灵。再后来洪家后人一看到“洪家坟”地就伤心,不得已举家迁出。随后有李姓迁入,改名“李家洼”;再后来王姓迁入,把此地更名为“王岭子”。弘玄法师说的莲花宝地就是闻名遐迩能出“百官”的单老林。
   虽然神奇,不由得你不信,荷儿山上至今还生长着许多同单老林一模一样的橡栗子树。

共 43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两篇与地名相关的神奇故事。《大鼓堆》是往流集的人把草木灰全收集起来淋碱,草木灰倒在河沿边,日积月累形成的“灰堆子”。这里树木葳蕤,成了天然娱乐场。有一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朱皋大寺逢庙会,剧团、杂技团,打花鼓玩猴的、说书的、花挑子、划旱船、玩驴的、卖唱的,舂药的都来凑热闹。大鼓堆下的两只蛤蜊精也化作美如天仙的姑娘来看热闹。花花公子韩十一见了垂涎欲滴,穷追不舍。蛤蜊精见韩十一如此好色,故意逗弄。韩十一思念成疾,一命呜呼。后来,一个叫陈生的小伙把其中的一只贝壳捞起来,蛤蜊精讨要无果,回不了家,最终嫁给了陈生。淮河涨水,从“大鼓堆”下面便喷出一道宽不足一米,长约数十米的雪白色泡沫带,风浪不散,人们说这是蛤蜊精潽的大水沫。后来淮河改道,“大鼓堆”也许是没有了蛤蜊精的庇佑,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堙灭。《洪家坟》讲的是豫南邓圩村王岭村有座荷儿山,荷儿山西北八里有一块能出“百官”的风水宝地,其地形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洪家族长组织族人在荷儿山西边挖塘。挖断了莲花地脉,族人相继死了三十多口,葬在“洪家坟”。后得道士指点,到莲花宝地中心去祭拜才得平安。不久族长驾鹤归西,按照生前遗嘱:葬在“洪家坟”东北角,给无辜而死的族人挡寒风,以慰藉地下的魂灵。两篇文章语言流畅,故事神奇,教人弃恶扬善。故事使地名神秘,地名让故事可信。佳作,欣赏!【编辑:梧桐夜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11-05 18:29:35
  故事使地名神秘,地名让故事可信。二者相得益彰!
回复1 楼        文友:周明金        2015-11-06 17:09:01
  谢谢老师美评!
2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11-05 18:30:20
  每个地名都这么神奇,佩服作者的见识!
回复2 楼        文友:周明金        2015-11-06 17:09:38
  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3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11-05 18:31:01
  期待更多作品,妆点心灵!
回复3 楼        文友:周明金        2015-11-06 17:10:09
  不足之处,敬请批评!
4 楼        文友:木石语        2015-11-05 20:35:04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回复4 楼        文友:周明金        2015-11-06 17:10:48
  感谢老师厚爱!
5 楼        文友:雨春        2015-11-05 20:38:11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5 楼        文友:周明金        2015-11-06 17:11:24
  给社长添麻烦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