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云台山纪行(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云台山纪行(散文)


作者:林之 布衣,29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31发表时间:2015-11-08 15:25:22

【流年】云台山纪行(散文) 一、追寻诗人的踪迹
   茱萸为人们所知,恐怕大多还是通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但说到茱萸,我想到的不是乡愁,而是“香草美人”这个词。纳兰性德《御带花.重九夜》有如此佳句“转忆当年,消受尽皓腕红萸,嫣然一顾。”美人美不美,到底有多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把读者的想象力调到了极致.不但美而且香,怎不叫灯下相看之人心旌摇荡?
   可见,茱萸真是好东西。
   既然叫茱萸峰,想必是茱萸满山,香气萦怀了,今天,我们也不妨做一次“香草美人”。
   茱萸峰前是一片开阔之地,高处王维的雕像迎面而立,白衣素袍,手持卷书。在这莽莽绿色之中一身灵秀,风流倜傥,令人顿觉书香之气如春风骀荡。摩诘本是山西人,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正客居长安,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故乡山西蒲州,他怎么就跑到河南云台了呢?
   我想这里面是有机缘的。茱萸峰也许本来不叫茱萸峰,但它上面一定生长着一种植物叫茱萸。在屈原的《离骚》里,茱萸是恶草,但到汉代时九月九插茱萸已成为一种风俗,传说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颜。晋《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插茱萸之风到唐朝已很普遍,宋元之后,逐渐式微,“延寿客”(菊花)的地位超过了“辟邪翁”(茱萸)。
   从众多的资料记载可知,茱萸自古以来就是食药兼具的本草,《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又“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民间则用以除虫。茱萸分布广泛,有木本茱萸和草本茱萸之分,木本茱萸又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
   不管是哪种茱萸,今天看来,应是茱萸做媒,把王维嫁到这座山峰了。利用名人来打造更响亮的旅游品牌,虽于理不通,却于情可原。
   可刚进山时,我是傻眼的,我并不知道茱萸长什么样,同行的人也都不知道。只粗略知道它属于茴香科,茴香科这么大,谁知道它又是哪一属哪一种,什么眉毛什么眼。早就该上网提前备下课。唉,功夫不深害人不浅哪——香草美人是做不成了。
   实在说来,茱萸峰并没有给我意外的惊喜,一样的人工修砌的台阶,一样杂生又盘旋的树,一样的木头栏杆和青石板的小路,药王庙没有想象的那么香火旺盛,唯有那棵古老的红豆杉勘称树的王者,牵手云彩,俯望群山。
   到达山顶,又见它与其他旅游景点如出一辙,无非庙宇高香,祈愿求福等等诸事,且空间狭仄,人满为患。凡事一旦泛滥就失去它原有的庄重和崇高,人类的精神皈依也只徒有其表。只有那堆积如山的白云,给人无限郎阔的心境。于是只取一张母子登顶照以作纪念。
   归来,越觉没有寻得茱萸的遗憾,又上网搜集图片仔细辨认,可图片总归不如实物(我怕传照者张冠李戴也是有可能的),看起来有的像枣有的像榆,资料称叶如梅,有毛刺,与我想象的不同。
   我们乡野有一种草,竖生,开麦穗状青绿的小花,很香,母亲只告诉我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香草。我想这种草风干了是可以入袋做香囊的,很久以来,我都把茱萸这个名字送给了它,今天才知大相径庭,想象的有点不靠谱。
   但神秘面纱下的茱萸究竟是怎样的真容呢?缘何在生活中就没有见到过也没听到过呢?我密切地关注着所见植物,有时觉得像,但终又不像。
   好像它们从来都没在我们身边存在过,但我又分明感觉我是见过的,梦里?现实?它在老百姓的字典里 一定还有另外的名字,说不定还会很多。
  
   二、山水之间那些快乐的鱼
   下午要去小寨沟。
   沟这个名词,给我许多杂乱无章又影像清晰的想象。
   时值夏日,沟内必有水,有水便生风光无限。长着有名无名的草,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养着各种名目的昆虫和动物。鱼虾自是不必少的,还有扭着蛮腰在水草中穿行的蛇,青蛙穿着泥瓦罐条纹的盛装,阿西莫多似的蟾蜍不辞辛苦地驮着一个个药罐。没有收回家的庄稼秸秆和流浪的落叶都在这里腐烂成泥。当然,这里还应该有可以落脚的地方,以便做孩子们的乐园,采花或捕鱼。
   应该还有个小木寨吧,亭台屋宇都由山林深处的木头建成,木头经年累月吹奏着古老而多情的风笛。但这是不可能的,木寨没有,沟,也远不是我乡村的模样。
   “这里太干净了!”
   是的,太干净了,只有石头和水,太阳把水和石都染透了,只留下单一却不单调的颜色:阳光的暖黄。两边顺山势而下气势磅礴地令人无法放眼的绿,到此也戛然而止,仿佛遭到她毫无余地的拒绝,矜持地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使尽浑身解数,也追求不到她,只能把自己停靠成守望的风景,心甘情愿地以自己的茂密来衬托她的妖娆。
   小寨沟是高傲的,她保持着天然的贵族气质。
   但她却敞开胸怀,全心全意地接纳了鱼。她把透明的水给它们,从天边采来阳光给它们,把干净的近乎洁癖的石头给它们做眠床。它们就是这山水之灵气的化身,洁净,透明,悠然自在,不问世间的喧哗和拥挤。
   她给它们以宽怀,它们给她以坦诚,她,它们,相依为命般地在这里独霸一方。如此,小寨沟才是独一无二的小寨沟。
   与鱼不同,小寨沟不得不接纳的是人,近处的,远来的,国内的,国外的,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多时比鱼要多得多。看起来,他们也是快乐的,欢笑,赞美,惊叹和抒情,人们总能为自己的心情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
   鱼太聪明,宠辱不惊。鱼听不懂人语,看人们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走,它只管做自己的鱼,游来游去,自顾风情。
   由于地势的参差,沟内也形成了一些小的瀑布,清澈的水流从丝绸般的青苔铺就的水槽缓缓而下,笑语叮咚,轻巧又活泼。它们要么合二为一,要么一分为二,又如水晶的流苏。“Y字瀑”,“情人瀑”,或“水帘洞”,名字虽无新意,却也算不上俗。
   “不老泉”这个名字好,我所中意的不是它被人为附会了多少尘世的祈愿,而是“不老”二字,与这天地造化之水,实是一种自然的契合。人间多少生老病死,喜怒悲苦,还不都是在一句看似无用却慰人心怀的话中安顿下来——但愿青山不老,细水长流!
   我们终于止住了脚步,不再追赶未知的风景,脚下清冽甘甜的水,是抵挡不过的诱惑。水真凉啊,即使太阳下也凉,好像太阳的温度全被它吸收了。小孩子忙着捞鱼,举着红黄蓝绿的小鱼网,精灵古怪的鱼轻易不靠近他们。我感到刺骨的寒冷,可又舍不得上岸。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惩罚就是,那晚我独自体会什么是炎凉,我的双脚到小腿如冬日赤脚在雪地里行走以后,既麻又凉,既热又胀。回家的途中,已是腿如大象,脚如馒头。去看中医,原来是我身体近况不佳,不宜凉不宜鱼。良心作证,我不仅泡了凉水,还喝下一瓶的不老泉,又加几日餐餐有鱼——它们于我都成了毒药——不胖也肿了。看来是鱼好吃,水好玩,但都不属于我这个贪心之人。
   倘我甘愿做小寨沟一条快乐的鱼呢,它们肯定会先抛我个白眼,再不屑地向我摆摆手:你还不够资格!
  
   三、你一定要去温盘峪
   来云台山之前,远方的朋友就提醒我:你一定要去温盘峪。好像不去温盘峪就不能说是去过了云台山。
   但导游好像故意卖关子,我们来来去去好几次经过这里,他们也没说这是温盘峪,只说是红石峡。红石峡,倒是直观贴切的,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墩座在谷底的两块巨型石块,像一手掰开的猪血块。
   在我感性的想象中,峡,是又长又窄又深的,峪,是宽、短而明亮的。峡的形成必然是惊天动地,撕心裂肺,经历了无以复加的阵痛,故它的风景悠远,神秘,有着洪荒的威严。但峪却不同,它是山体成长的一部分,是大山张望外界的眼睛,宽敞,明亮,风光旖旎,气息平和。
   云台山区这峡那峡的太多了,温盘峪,似乎给人新鲜的感觉。但无论是峡是峪,这里都将是我向往的奇妙之旅。景区的门票和宣传页面上都有这里的风景。
   站在高高的坝桥上,整个红石峡景区像缩小的盆景。两岸的山峦虽然也挺拔峻峭,但毫无凌厉之感。所谓的“峡”,也细瘦成了一条小小的水沟,由近及远的几架小桥,玲珑轻巧地搭在水沟之上。而那些成堆成绺的游人,像空中飘落的树叶,五颜六色地在两岸游走。山峦的石是一色的深红,披着浓绿茂密的植被。盆景中的红石峡极为安静。
   下到谷底,却是另一番景象。我们刚接近峡谷的入口,就听见了滔滔的水声。几经周折,来到刚才在坝桥看到的最近的一座小桥,它在高出水面数米处凌空而起。桥下本来波平水静,几步之外已是白浪翻滚,轰然激荡,撞击着两岸陡崖,涛声回声在崖间纠缠,如万马奔腾,气势蓬勃,震耳欲聋。
   我们沿水而行。峡谷时宽时窄,最窄处宽不盈尺,对岸的崖尖愣头愣脑地插到了这方朝外延伸的崖下,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渗透着细小的水珠或水线。宽阔的地方,光线充足,水势舒缓且极为清澈,我们伸长了脑袋也没发现鱼儿的影子,这是真正的清水无鱼了。人们行进的也缓慢而悠闲,尽情享受着大地深处的山水佳音。每到一座小桥,人们都自觉地排着队伍,摆着各种姿势,不停地按着手中的相机或手机,让美好的一切都在这一刻定格。也有人干脆停下来,在浅水里游戏,或者找一块合适的大石块,坐着,躺着,聊天看景。头枕涛声仰望蓝天,大山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天然良所。
   不绝于耳的只有水声。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有幅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却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绝妙之至的构思,让人们在诗情画意中浮想联翩。我想红石峡真是同版的巨作,一道山涧几座小桥,就可谓“千折百回听水声。”
   如果说小寨沟是气质高雅的温婉少女,红石峡则是朝气蓬勃的热血少年。
   而它的源头却沉静地令人仰止,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抬头望,千万条水流或紧贴着石壁如敲钟轮大鼓高奏凯旋之歌,或如丝如缕从空中垂挂下来,叮叮嘤嘤尤如风过琴弦,又在绝壁之下汇成深潭,潭水深幽,映着天光。褐色的石壁上铺满了古老的苍苔。摩肩擦踵的游人流连眼前的神奇画面,有的竟忘记了移动脚步,后面心急的人一声高喊,他们才如梦方醒,疾走两步给别人腾出落脚的空隙。由此到达山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顺着崖壁侧身而行后的大角度攀岩,另一条是稍微平缓却在头顶的茶马古道。攀岩时需小心谨慎,两手紧紧抓住如孩童手腕粗细的铁链,还要注意脚下的湿滑,踩着人们用脚掌打磨出来的石窝,尽量前倾着身子徐徐上升。登顶的人们回头看,只见头顶不见双脚,人们如叠罗汉一般。意兴不尽的人们大多还是选择了这条道路。
   相反,那条镌刻着历史印记的茶马古道,于红尘之外,静观云卷云舒,春去冬来。想多少年之前,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千里无人烟,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这个问题只有去请教绵延起伏的巍巍青山。
  
   四、我的野人经历
   不就是一座山峰一道峡谷吗,哪有像导游说的如上天入地那样难。深沟险壑,奇峰怪石本就是山的性格,如果一点挑战性没有,还叫爬山登山干嘛,干脆叫走山或跑山得了。他们很多人都被忽悠了。
   如果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是正确的,那就要坚定地去尝试。这一点我和鹏哥保持完全的一致。此行的路线是先下山再上山。
   鹏哥大概是中午吃坏了肚子,在WC里消磨了好长时间。步行下山和坐索道下山的人们已经分道而行,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好像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须臾不可迟缓。我一个人被抛在崇山峻岭之巅,强烈的虚脱和恐怖袭击着我,我害怕随时会被无边的空旷和辽远所淹没。
   鹏哥状态还好。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很自信地说:他们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到。这给了我强大的心理支持。于是,我慢下来,换个心情来陪伴他的少年无畏,开始享受触手可及的清风阳光。莽莽的山林,像天外飞毯,不疾不徐地在天地间展开,山势的起伏恰似天风吹起的褶皱,而它的深厚又掩盖了山的凌厉。
   有几只黑色的大鸟在远处盘旋嘶鸣,叫声很单调,只一个“呱”字,上声,如呼唤,急切苍老。我想,它们也许正在追逐一场奢华的恋爱。
   上山的兔子下山的狗。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揭穿了导游的谎言,我们到达峰林峡谷底的时候,那些坐索道的也到达不久。如果说小寨沟是气质高雅的温婉少女,红石峡是朝气蓬勃的热血少年,峰林峡则有着中年人的稳重兼沧桑,天光云影,波澜不惊。
   一同徒步上山的,只有我、鹏哥和晴夫妇。晴的老公是位爬山健将,我们紧紧跟在他身后。鹏哥年轻,不但帮我背着行李,还要时不时照顾我的行程。几段陡峭的台阶之后,我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心脏堵到了嗓子眼。好在稍作休息,又恢复体力,之后便是畅通无阻的人工小路。晴的兴致高涨,开始放开嗓子喊山,我和她的老公也跟着喊起来,声音很快被大山吸纳,显得我们气短。但我们高兴,我们就是这里的王。“卖小鸡了嗬,小鸡了嗬”“小鱼儿了嗬”我们开始想怎么喊就怎么喊了,不管它好不好听着不着调。我和晴又脱掉了鞋袜,干脆赤脚而行,脚踩在凹凸不平的石块上,凉爽又舒适。
   索道开始在我们头顶升起,磨磨蹭蹭像小脚老太。我们的人员陆续出现。晴呼喊着她的女儿,两个女儿像两朵花儿,在空中向妈妈招手。我们和他们一一对话,他们能看清我们的一切,而我们只能看到他们半个身子。我的身边盛开着不知名的小白花,扯了长长的藤蔓,我折下一根编成头顶的花环,又折一根披在肩上。他们着陆时,我们也到达目的地。
   “野人来了!”我远远地向他们预报。
   “野人啊!”人群传来欢快的笑声,并纷纷朝我拍照。我果真成了个野人,像从原始部落走来,我甚至想象着燃起篝火,大伙围起圈手拉手的狂欢。可时间不许,天色已晚。
   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然还有个小村庄。人家不多,房屋低矮。我一时恍惚,分不清我们和他们,哪一个才是山外来客,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彼此永远难以抵达。村头有一片郁郁青青的树林,每棵树都有一人环抱之粗,可它们是那么的年轻,枝繁叶茂,体态丰腴。回头望望“陪嫁妆村”几个大字,似乎有几分浪漫,但品味下来却是几多无奈和凄凉。想想也是,这里山高水远路迢迢,谁愿往这里嫁呢,所以只好把女儿嫁出去,还要陪上几件嫁妆。
   那几棵大树,与这个小山村格格不入。

共 56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云台山纪行》,从四个方面祥写了云台山的风貌。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认识了茱萸,又从茱萸联想到“香草美人”。纳兰性德《御带花.重九夜》的诗又把美女比作红萸,美人不但要美,还要香。茱萸峰,应是茱萸满山,香气怡人,谁曾想,只见山峰高,不见茱萸面,不由得伤感。人造的山峰,哪会有满山的茱萸?小寨沟,高贵大气,温柔婉约。她不但要用博大胸怀容纳鱼儿,还要容纳数以万计的游客。而温盘峪——红石峡却白浪翻滚,万马奔腾,气势磅礴,震耳欲聋,只是源头太平静了。如果说小寨沟是一个温柔的少女,温盘峪就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峰林峡却有着中年人的稳重与沧桑。峰林峡和“我”是多么相像啊!“我”徒步走进大山,用藤蔓缠在身上、头上,像个野人似的与大山融为一体。躺进大山的怀抱,享受着大山的温暖,感受着大山的清新。然后,再用自己的毅力爬越到大山的顶部。作者用婉转的笔头,为读者展现的云台山的美丽。并感慨到,云台山之美,美的不自然,夹杂了太多的人为雕凿。一篇优美的游记。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5-11-08 15:28:32
  无论是人还是山,自然美才能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欣赏美文!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雪雪竹        2015-11-08 16:44:50
  2000年的时候,云台山还是少为人知,人不多,自然景色要多一些,当然也有少许人工雕琢的痕迹,人在自然中,自然与人融和一体。欣赏老师佳作,雪竹学习了
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5-11-08 23:50:48
  我去过两次,也没找到茱萸果。嘿嘿,有伴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