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包子、剪刀、布 (散文)

精品 【星月】包子、剪刀、布 (散文) ——时光档案


作者:高铁 童生,650.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76发表时间:2015-11-10 17:06:09

一、包子
   每次上街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一眼十字街口的那家药店,此前,曾是家主卖包子的小食馆,小食馆的情景会经常在我的梦中出现,不过,这一切,早已成了记忆。
   记得小时候,整条街只有两家食馆有早点卖,一家是国营饭店,另一家是中心镇公司合营小食馆。那时的早点,除了面条就是包子,不但卖家少,而且品种也很少。包子要数公私合营小食馆的最好吃。一个包子三分钱,一两粮票。我经常向母亲要钱、要粮票去买包子吃。早上一起来就围着母亲要钱,母亲不给,我就睡在地上打滚,母亲拗我不过,无奈一边拿钱,一边破口大骂:你要吃死,吃了就别回来了。接过钱直奔小食馆,在售票处买了票,在窗口等着。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油露露、酥潾潾、香喷喷,每次出笼三五分钟就抢完了,拿到包子,吹几口气,一口下去,那个感觉很是惬意,吃在口中,美在心中。
   据大人们说,公司合营小食馆的前身是一家包子铺,在解放前就很有名。包子铺的主人姓李,是河南人,有一手做面食的好手艺,在清朝时曾是李自成部队的伙夫,李自成兵败后一路逃亡,来到本地做起了卖包子的生意。他的包子做工考究,舍得放油,佐料多,分量充足。一个包子卖一个铜板,从不涨价。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好,有了积蓄,在本地买了房子,娶了媳妇,开起了包子铺。做包子的都是本家人,配料秘方由长门人保管,从不外传。
   解放后,包子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改成了公司合营的中心镇小食馆。小食馆扩大了门面,开始卖午饭和晚饭。每年赶交流会的时候小食馆就改为汤锅店,卖牛肉汤锅和羊肉汤锅。但无论怎么改,卖得最火的还是包子。
   改革开放后,做生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南来北往的越来越多,街上的食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早点的品种和口味五花八门,吃个早点很是方便。
   1993年,体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华,华坪县这个小县城也毫不列外地搞起了体制改革,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集体企业都纷纷加入到体制改革的行列,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改革,国营企业改为公司制,集体企业改为个体企业,凡是企业就要改革。总之,就是一个字“改”。人们见面所问的话就是“你们企业改制了么?”中心镇小食馆也由集体企业改成了个体私营经济,改制后,新的老板认为开食馆赚不到大钱,改行做起了卖家电的生意。有几个买断工龄的老婆子约起来在十字街口租了一间铺面,开起了卖早点的生意,招牌还是中心镇小食馆,主营还是卖包子,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常客还是那些喜欢那口的人,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年。为了保住这块牌子,小食馆打了几次招工启事都鲜有人来应招,不是嫌工资低就是嫌工作累。大妈们一个个都逐渐老了,做不活了,退出回家安享天年,最后终于关门大吉,那特有的做包子的技术随之失传。
   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大大小小的食馆层出不穷。现在,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卖早点的铺子,有面馆、有过桥米线、有北方饺子、有天津狗不理包子、有小笼包子等各种不同口味的小吃应有尽有,就是自己钟爱的中心镇小食馆的包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二、剪刀
   小时候,家里最常用的工具除了菜刀就是一把用得玉光玉滑的剪刀,剪刀装在一个纸盒里,纸盒是我家的百宝箱,里面有一些针线和碎布头,母亲常常用剪刀把破得不能在穿的衣服、裤子剪下来利用,好一点的用来补衣服,破旧得很的用来打布壳子。由于剪刀的使用频率非常高,钝得比较快,因此经常需要磨。磨剪刀是个技术活,自己磨弄不好就会把剪刀磨坏。那时有专门的磨刀师傅,磨刀师傅一般都是外地人,他们扛着一根板凳走街串巷服务于千家万户,他们的吆喝声很是特别,老远就能听到,只要听到“磨剪子来戗菜刀”就知道是磨刀师傅来了。这时,家家户户都会把用钝了的剪刀、菜刀等刀具拿出来请磨刀师傅打磨。磨刀师傅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有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磨刀石,还有一个固定在板凳上的手摇磨刀石。第一道工序就是用手摇磨刀石继续初打磨,然后较细的磨刀石打磨,最后用最细的磨锋口。一把剪刀拿在师傅的手上七八分钟就被打磨的锋利无比。磨一把剪刀是五分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下来大约会有一块多钱。有一个师傅很会招揽生意,剪刀磨好后,他会拿出几根头发放在剪刀锋口上,吹口气,头发就断了,在旁边看热闹的人看了之后,就会跑回去把剪刀拿来磨。我也跑回去向母亲要了钱,把剪刀拿来请师傅磨。我把磨好的剪刀拿回家,学着师傅的样子表演给家里人看,可是,怎么也没有吹断,始终都没有搞懂其中的秘密。
   大姐、二姐很会使用剪刀,闲下来的时候,她们常常和母亲一起剪布补衣服。过年的时候,她们就找来几张红纸,剪出些好看的窗花和字,贴在屋里的窗子上和墙上,屋子贴上了窗花,一下子就增添了过年的喜气。我有时候,也会学着大人拿剪刀玩,学大人用剪刀剪纸、剪破布。一次,一不小心把食指剪了个口子,鲜血直流,痛得哇哇大叫,母亲闻讯赶来,赶紧拿块干净的布条把伤口包了起来。大姐骂道:“剪刀是好耍的么?耍哇,安逸了不?再耍,还要着的。”现在还有一个小伤痕。
   那时,在农村姑娘人人都会针线活,姑娘们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交流做针线活的心得。姑娘们的针线都是随身带的,一到劳动休息的时候,姑娘们都会聚到一起,把针线活拿出来做,不是打鞋底就是纳鞋垫,有个别的还会绣花,她们一个个飞针走线,谈笑风生。针线活做得好的姑娘被认为是会过日子的,也是小伙子最喜欢的。当时,剪刀、暖水瓶、铁瓷脸盆是姑娘家陪嫁的“三大件”,剪刀是必备不可少的。在省城工作的大表姐夫过年回家探亲的时候带回来一把不锈钢剪刀送给小表姐,小表姐喜欢得不得了,时常随身带着,不时拿出来在姐妹中显摆,后来不小心弄丢了,怎么找也没找到,为此还哭了好几回。
   父亲在县城中心人民小学教书,一次母亲带我去县城看望父亲,末了,领我去街上做衣服。县裁缝店坐落在十字路口,前来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恐怕是最热闹的地方了。走进裁缝店,第一眼就看见裁缝师傅手里的大剪刀,大裁缝剪刀和普通剪刀不一样,有一边是直的!据说拿大剪刀的是大裁缝师,大师傅一般都只做大批量生产的剪裁活计,能请大师傅做衣服的通常都是熟人。大师傅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中等个子,身体有些发胖,脸圆圆的,红润有光泽,上着白短袖衬衣,下着蓝色料子裤,脚上穿一双擦得油亮的黑皮鞋,量身用的皮尺挂在身上,右手拿着一把大剪刀,看上去神气十足。房大子中央摆着一张大桌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叠厚厚的布料。只见师傅在最上面一层的布上划好线后,拿起大剪刀“咔嚓、咔擦”地往下剪,傍边的助手把剪好的布料拿起放好,不一会一大叠布就剪完了,接下来的一道工序是师傅把裁剪好的样子进行拼装。看着大师傅那手艺、那架势,心里很是羡慕,心想以后要是能做个裁缝师傅就好了。
   裁缝师这一职业一直持续了许多年,由于批量生产的成衣的出现,裁缝店的生意日趋冷淡,裁缝渐渐淡出了行业,裁缝师已被设计师取代,裁缝铺已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后来,街上卖的剪刀种类、样式越来越多,其中,最畅销的是“张小泉”剪刀,其材质好,做工精良,美观,耐用,很是受人喜爱。
   街上的盈门口有一家理发店,店子不算大,约有十来个平方,门外挂着一个不起眼的招牌,进门的地方放有一个烧水的火炉。上中学的时候我经常去理发,去的次数多了就和师傅熟了起来,理发师是位五十来岁的中年人,他对人和气,说话不紧不慢,理发的手艺非同一般,理发的时候,理发剪在他手里弄得“嚓嚓”响,他理发一般不用推剪,只用一把理发剪和打剪就能搞定,那理发的手艺简直就是一门艺术。由于师傅师傅手艺好,待人客气,因此,慕名而来的客人很多。在交谈中才知道,原来师傅是一家国营单位的大师傅,曾带过几个徒弟,有的徒弟认为理发师整天围着人的头大交到,觉得没出息,就改行干别的职业去了。师傅却说别看理发虽然不是那么“高、大、上”的职业,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失业的职业,只要理得好,任何时候都能找得着饭吃,古往今来都没有听说过那个理发师是被饿死的,只要有人存在,理发这一行当是少不了的。当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来的时候,他就辞职自己开起了这个个体理发店,收入比以前多了许多,还带了两个拜师学艺的徒弟,生意越来越红火。
   如今,生活好了,爱美的人越来越多,理发这个行业日趋兴盛,大街小巷冒出了许多理发店,店名五花八门,有叫“金剪刀”的,有叫“一剪美”的,还有叫“头等大事”的等等。其中最热闹的是十字街下面那家“金剪刀”美发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发已成了新常态,做一个发型花上两三百元的并不稀奇。每到春节二月初二“龙抬头”的那天,理发店是人头攒动,家家理发店都是人满为患,大家都赶在这天理发就是想图个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中鸿运当头!
  
   三、布
   凡是经历过艰难岁月的人都会对布有深刻的记忆,那时,布是非常紧缺的物资,布是凭票供应的。我清楚地记得一个人一年的布票是一尺八寸二,我们一家五口人的布票仅够作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布票是万万不能弄丢的。母亲把领来的布票像珍宝一样的藏起来,认真思量要给谁做衣服。做衣服的时候,母亲把所有人的衣服都拿出来认真比较,看谁的衣服改换了,挑出来的衣服一定是最旧、补巴最多的。即便是换下来的衣服也不会扔掉,能够改小的尽量改小后拿给小孩穿,我经常穿大人穿旧后改小的衣服。那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打四五个补丁是非常普通的事,实在是破旧得不能再穿了就把它拆下来打布壳子,布壳子是用来做布鞋用的。所谓打布壳子就是把拆下来的破布沾上浆糊一层一层地贴在一张木板上,晒干后揭下来作为做布鞋底的材料。因布壳子也很有限,其中还得添加其它材料,最常用的是竹壳。人们把拾来的竹壳去掉竹毛,打湿、压平,晾干后剪成鞋样夹在鞋底的中央,鞋底的两面才用新的白布。从破衣服拆下来的小布条也不会丢弃,小布条混在蓑草中编背系或编草鞋,混有布条的背系和草鞋比较结实耐用。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人们对布的利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恐怕是对“勤俭节约”的最好诠释。
   纳鞋底是女人们的专利,在田间休息的时候,女人们都会把随身带的鞋底拿出来纳,若是还没结过婚的姑娘纳只男人穿的鞋底,就会有人开玩笑说“是不是有婆家了,送人家的鞋子都在做了。”姑娘就会拿起锥子把他追得满田跑,旁边的人则大声起哄,这种乐子会时常发生,这也算是劳动之余的乐趣。
   因为布的缺乏,在农村,有的男孩子到了七八岁还大光屁股,上身只穿一件小马夹或兜肚。少数人家一人只有一套衣服,甚至大男人只穿一条花短裤干活的也不鲜见。为了让衣服经久耐穿,人们可是想尽了办法,经久耐用的布料是最受欢迎的,商场里厚实一点的布料卖得最快。在为数很少的布料中,灯芯绒是最好的,即好看又耐磨,就是价格要贵一些,能够穿灯芯绒布做的衣服的人家算得上是富裕一点的人家了。有一年,我家买过一次黄色的帆布,母亲把买回来的帆布做成了两条裤子,父亲一条,我一条,刚开始穿的时候觉得很新奇,越穿越感觉不好穿,因为布较硬,膝盖会磨得通红,穿两天就不想穿了,脏了洗起来也费力,一下水就梆硬,后来就干脆拆下来做鞋底了。
   在做衣服方面,我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是村子里的傈僳族,他们会在田间地角种上许多麻杆,待麻杆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收割了做成生麻,再经过处理后搓成麻线织布,用麻布做的衣服即耐磨又好看,傈僳姑娘的裙子都是用麻布做的,一条裙子可以穿若干年,只是很难洗,一条裙子着水后有几十斤重,她们一般都会将穿脏了的麻布裙子丢在水沟里泡上几天之后才洗,洗的方法是用棒棒捶,用脚踩。麻布衣服泡不烂、捶不烂,可见其结实程度非同一般。
   傈僳族的另一种衣服是羊皮褂,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就是把山羊杀以后剥下来的皮子展开钉在土墙上,阴干后用土碱进行处理,然后做成皮褂子。做一件羊皮褂大一点的羊皮要两张,小一点的要三张。羊皮褂长到膝盖,两面都可以穿,冬天时毛有的一面在里面穿起来很暖和,夏天时把有毛的一面翻在外面穿,既不热也不怕雨,非常方便,因其十分耐磨,特别适合干活时穿,一件羊皮褂可以穿十几二十年。我在农村的时候也穿过一件羊皮褂,上高中以后就没有再穿了。
   在布的问题上人们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的确良,的确良是化纤制品,可以大量生产,的确良的出现,基本上解决了缺布的问题,的确良不要布票,解决了大多数人家的布票问题。的确良很耐磨,很少有穿破的,一般破的都是衣领颈后部分,因为长期与后脑根厮磨,加上汗的腐蚀,磨毛后,最终破了。

共 623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用记忆的片段串缀起来的文章,带着我们重温那些旧时光,散落在光阴里的故事,抖去岁月的风尘,依然闪着灿烂的光芒。儿时街口的包子铺,是最诱人的美味,每天能吃到那里的包子,对我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享受。据说包子铺历史悠久,祖传的手艺一代代延续下来,成为小街上最兴旺的买卖。时过境迁,街道改造,各种小吃店应有尽有,只是曾经的那家包子铺,却再也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剪刀对我们来说最熟悉不过,家家户户的常用物件,尤其是在农村里,针头线脑剪刀碎布,那是女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裁缝用一把锃亮的大剪刀,裁剪缝制着生活,理发匠用他那灵巧的双手,修剪装扮着生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小小的剪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人类从进化到文明史,知道了用衣服来遮羞蔽体之后,布与我们的生活就息息相关。布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衣服的流行趋势也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千姿百态。女人爱美,爱到了骨子里,那些色彩缤纷样式各异的衣着打扮出来的女子,在人群里摇曳生姿。社会在发展,观念在转化,有时候,还真有点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感觉了呢。不管明天布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要还爱着这个温暖的世界,留下的,就都是美好的记忆。欣赏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红尘有爱】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112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5-11-10 17:10:23
  感谢高铁老师赐稿,支持星月,问好!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回复1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0 17:22:51
  非常感谢红尘对本拙文的精心编辑,星月有你是广大作者的福音,问好,敬茶!
2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5-11-10 17:12:33
  一段段旧时光里的记忆,在历经岁月的变迁之后,依然闪着灿烂的光芒。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回复2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0 17:25:47
  过去的时光永远留在记忆中,改革开放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3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5-11-10 17:13:23
  期待看到老师更多的佳作,祝创作愉快,问好!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回复3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0 17:27:58
  佳作谈不上,我会继续努力的,这里有我的梦想!
4 楼        文友:戏寒        2015-11-10 17:44:05
  文笔老练,行文如泉涌。
回复4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0 17:50:41
  老师过奖了,感谢欣赏,问好。
5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5-11-10 18:18:43
  拜读高铁老师的文章,欣赏学习,问好,祝您创作愉快!
潇湘竹雨
回复5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0 21:01:05
  潇湘竹雨好,感谢您的小说,请多批评指正,问好。
6 楼        文友:野苍耳        2015-11-10 18:30:23
  读着老师的文章,好像我回到了小时候。不过对包子,小的时候我是没什么概念的。感谢高铁老师带来的好文,祝创作愉快!
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回复6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0 21:05:10
  过去的时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每当回忆起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触景生情,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7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5-11-10 22:36:26
  包子是儿时对美食一份难忘的记忆,剪刀是儿时女性做女红的工具,布匹是缝制衣服的必需品,一篇反映时代的怀旧文字,朴实、厚重、大气。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7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1 14:45:42
  过去的岁月虽然在物质上确实是有些贫困,但在精神生活上却是很丰富的,有许多事挥之不去,细细回忆起来感觉很是恋恋不舍。
8 楼        文友:晨夕若梦        2015-11-11 12:14:43
  暖暖的回忆总是很温馨。一篇跨时代的怀旧佳作。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
   佳作,问候高铁老师!
晨夕若梦
回复8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1 19:54:33
  非常感谢晨夕若梦的点评,在回忆往事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9 楼        文友:油菜花香        2015-11-11 16:28:14
  拜读老师的文章,不禁勾起童年的记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拜读学习老师好文!
回复9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1 19:56:30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很多过去的东西值得借鉴和发扬。
10 楼        文友:欣月        2015-11-11 17:13:07
  包子是日常吃食。剪子,布是生活用具。它们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它们在岁月的长河里跟随时代的步伐演绎着不同时代人的生命色彩,在每一个年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回复10 楼        文友:高铁        2015-11-11 19:59:33
  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明天的生活更令人期待!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