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醉里挑灯,路转溪桥(散文)

精品 【丁香】醉里挑灯,路转溪桥(散文) ——貌似真实的辛弃疾


作者:绝地虾米 秀才,1462.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0发表时间:2015-11-12 14:13:48
摘要:辛弃疾,词坛飞将,一代奇人。武能上马抗强金,文能挥笔定乾坤,一个铁腕将帅,一个柔情词人,历史并未将他封神,而是让他更加真实动人!

【丁香】醉里挑灯,路转溪桥(散文) 南宋淳熙八年(1181),一个中年汉子黯然离开了临安城。伴随他的,除了征战多年的烈马便只剩下腰间长悬的利剑。日已西沉,烈马踽踽而行,他转过身,茫然地望了眼这灯红酒绿的帝都,再不迟疑,策马扬鞭,风一般奔向江湖深处。
   他,便是辛弃疾。
   在中国历史上,以武人起事,以文人立名的,唯辛弃疾一人而已。这是梁衡在《把栏杆拍遍》里的说法,他甚至用了“词人本色是将军”这样的评语。诚然,辛弃疾的武人气质让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成为不可多得的豪放派。人言“豪放派”,必谈“苏辛”,然而苏轼的豪放仅停留于“大江东去”,辛词则更为雄浑。什么“金戈铁马”,什么“挑灯看剑”,什么“了却君王天下事”,什么“男儿到死心如铁”,如此种种无不彰显着他的血气与杀意。
   东坡先生就像是千年以前的邻家大男孩,至情至性,偶尔还有点小调皮。那辛幼安呢?他的词里淌着血与泪,他的人生满是艰与险,可惜他没有生在苏轼所处的政通人和的北宋,他只有骑着烈马舞着快剑驰骋于高峻的庙堂、僻远的江湖,亦或是浩渺的文山书海。
   1140年,山东历城(济南),辛弃疾呱呱坠地,当时的北方早已落入金人之手,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任职,但心念故国,渴望南归。自小,在祖父的悉心教诲下,辛弃疾便立志抗击强金,恢复中原。这“弃疾”便是向大汉英雄霍去病致敬,这“幼安”同样是慈爱的祖父对他的满心期许。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用到辛弃疾身上应当是恰如其分的。二十岁便组织抗金义军的他很快加入了当时耿京的部队,虽只是小小的掌印书记官,但手刃叛徒义端和尚却让耿大帅看到了他看似羸弱下的血性。于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到来了。
   当时,耿京命辛弃疾作为信使南下联络南宋朝廷。在临安,高宗皇帝第一次看到这个英气勃勃的青年,嘴角带着诡异的笑,真是英武啊,会不会是下一个岳飞呢?怀疑归怀疑,赵构还是答应收编耿京的武装部队,好歹也是抗金的队伍嘛。就这样,辛弃疾带着文书匆匆赶回北方,然而他等到的却是主帅被杀、张安国叛逃投敌的消息。
   这里不得不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的辛弃疾就地召集几十号人,然后制定了一个疯狂的计划:活捉张安国。此时的张安国早已高坐在金军大帐,五万精兵可不是吃素的,别说人了,就算是苍蝇也别想飞进来。金军大营外,辛弃疾的部下们早已焦头烂额,就凭这几十号人就想硬闯五万人的军营?他们不约而同地摸了摸自己的额头,在确认自己确实正常之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辛弃疾疯了。
   他确实疯了,看着愕然的众人,辛弃疾翻身上马,拔剑在手,怒发冲冠,直直向金营杀去。众人虽不解其意,但也迅速紧随其后,然后,一场震惊华夏的奇袭开始了。一炷香后,在五万金人的强势围攻下,辛弃疾带着数十轻骑生擒叛徒张安国,冲出大营,飘然而去。唐代李白少年时自诩游侠,常佩长剑游历名山大川,一首《侠客行》更是吟得意气风发。谁曾想,几百年后,一个叫辛弃疾的小子用行动向他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侠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对李白才华的最好证明,但同时,也是对少年辛弃疾的最大褒奖。他就像是虎牢关前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风驰电掣,笑傲沙场,携此一战之威,南宋朝廷一个耀眼的将星从此冉冉升起。
   这大抵是辛弃疾的前半生,浓墨重彩,光芒万丈。上阵杀敌的这段时光无疑是纯粹而美好的,带着美好的期盼,朝气蓬勃的辛幼安携来自北方的苍劲之风横扫整个朝堂。然而,他想不到的是,失意的人生从此揭开了序幕。
   南宋朝廷上,像辛弃疾这样的南归人士,有个专门的称呼:归正人。归正人,还不如说是局外人,既是局外人,那你辛弃疾何不入乡随俗,守着一官半职了此残生?想要进入权力中枢?不好意思,没门儿!
   于是乎,我们在大量的诗篇中看到的是那个豪迈任性而又报国无门、感叹韶华而又满心愤懑的词人。他总是引经据典,总是满腹哀怨,在那些破碎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个落拓的老者和迟暮的英雄。
   1181年的那个傍晚,辛弃疾远离了朝堂,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绝美的词作,正式让他实现了从武将向文人的转变。为何会闲居?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是因为他一心主战,与当时朝堂上主和的氛围格格不入,被罢官亦是在所难免。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开始认定辛弃疾的悲剧实质上是个人和时代的悲剧,是一种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悲情。
   然而,直到多年以后我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鉴赏题和学生们茫茫然的眼神时,才慢慢对辛弃疾的固有形象产生了怀疑。出于做题的考虑,我总是向学生强调辛弃疾即便是闲居也是满腹愁怨、慨叹壮志难酬的,因为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分数。但越是这样,我心中的疑窦就越是折磨得我无所适从。于是,我开始收集有关辛弃疾的各种史料,结果,大跌眼镜。
   在同时代人对辛弃疾的弹劾文章中能看到“嗜杀”这样的抨击之语。当然,作为辛词人的拥护者,我们大可认为这是敌对势力的诋毁之词。然而在历史文献中的确出现过辛弃疾诱杀茶商军起义领袖赖文政的记载。茶商军是南宋时期地方私茶贩不堪政府的沉重赋税而组织起来的起义队伍,当时已给朝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时候,朝廷终于想到了辛弃疾。果然,尚武的他初到地方便大刀阔斧,开始了铁腕政策,不多久,茶商军便连连溃败。赖文政跟辛弃疾约好愿意归降,不料辛弃疾将他诱到江州处以极刑,连同归降的800多人一并被斩首。据说,当时的孝宗皇帝听说此事后也是大为震怒,毕竟在皇帝眼中,辛弃疾这种言而无信的行为实在不是官家所为。
   应该说,辛弃疾绝非那种忽视民间疾苦的人,但血腥镇压茶商军也让他那明媚如太阳般的形象上有了些许黑子。毕竟,他不是神,只是一个人,平凡的武人。从当年斩杀义端和尚,到成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辛弃疾始终不改其武人气质,这在重文轻武的南宋朝堂是那样的特立独行。正因如此,他的性格行为才更为复杂。我看到了他初到一方平乱时,下车伊始竟下令将监牢里的100多名犯人统统处死。我又看到他在非常时期竟一次性释放了几十名犯人,我看到了他在将茶商军领袖赖文政诱杀后将其老母亲接到家中亲自奉养。或许,在他武人的眼中,这不过是恩怨分明,快意恩仇,但在旁观的文人眼中,他可能早已成为了恶魔。
   迅速平定茶商军后,辛弃疾被调任为湖南安抚使,面对四方风起的起义浪潮,基于之前平乱的经验,辛弃疾再一次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立飞虎军!飞虎军,其实就是地方精锐武装,主要用于打击盗贼,这跟后来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类似。奏章上到朝堂,没想到,皇帝居然同意了,不过整个朝野可炸开了锅,有人指责花费巨大,有人更是加以阻挠,不过剑已出鞘,这些闲言碎语又怎能改变辛大帅强军的决心?一度连皇帝也感到后悔,连忙下达金牌要求辛大人停止创建飞虎军,岂料这位辛词人竟然悄悄把金牌给藏了起来,来了个瞒天过海,死不认账。就这样,他的不懈坚持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谅解。后来,辛弃疾一手创建的这支飞虎军从地方武装逐渐转变成了国家武力,戍守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等几乎南宋一半的地区,这对维护地方安定和对抗蒙古的大迂回战略都是功不可没的。
   如此看来,创建飞虎军也算是一功,然而历史又怎会如此简单?据说,当年搭建飞虎军营房时,因为物资短缺而且天降大雨,辛弃疾下令全军将士集体出动向当地居民每家征收两片瓦片。营房很快建好了,百姓却免不了受到了叨扰之苦。当时就有人站出来抨击他,他却依然不为所动,或许在他辛将军的眼中,建军利国利民,成大事又何必拘小节?但反对的声音还是一浪高过一浪,周必大在写给皇帝的奏疏中明确指出飞虎军的背后隐藏着辛弃疾的一颗功利之心。很快,辛弃疾结束了军旅生活,丢了官职,灰溜溜地回到了江西带湖,一切雄心壮志都在岁月的流逝中化为了泡影。他是否有功利之心,我无法评说,我只知道他不过是干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或许只是操之过急。但事已至此,辛弃疾只好解甲归田,悻悻然回到山水田园当中,这一去就是20年。
   山水之中的辛弃疾固然心有不甘,免不了牢骚满腹,但正是这一时期的词作才让他一步步奠定了南宋词坛霸主的地位,虽然这并非他的本意。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那首别具一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夏夜,词人行走在山岭之中,月亮从树梢上缓缓升起,生机盎然,惊动了沉睡的喜鹊。月下,清风徐来,蝉声此起彼伏,放眼望去,是一片翠绿的稻田。稻香四溢,蛙声热闹非凡,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年景。此刻,田埂边或许正坐着两个老农,一把锄、一袋烟,欢声笑语,笑看流年。辛弃疾从他们身边缓缓走过,双颊也带着欣慰的笑容,拄着拐杖,带着随从,欣欣然走向前方。远方的天空里,有七八颗耀眼的星,像是在与月亮争辉。山前,两三点雨滴滴落在清爽的心田,道路有些湿滑,这残存的雨也渐行渐远。转过路口,咦,那从前的村店不正躲在树林深处?内心泛起一阵狂喜,转过溪边的小桥,村店的轮廓愈发明显。
   我想,那时的辛弃疾应该不会想到杀敌报国吧。沉浸在这静谧祥和的风光中,那些前尘往事、恩恩怨怨也变得不值一提。在这里,他是一个淡然的隐士,一个关心民间的老者,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人。
   临终的那一刻,他含着最后一口气,奋力喊道:“杀贼,杀贼……”这就是辛弃疾,一个纯粹、铁血而又柔情的汉子,一个偏执到近乎癫狂的传奇。
   千百年来,一颗璀璨的明星依然在属于他的天空,肆意绽放,任性自由。

共 38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洋洋洒洒的一篇大论,把辛弃疾的一生来龙去脉论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以武人起事,以文人立名的,惟辛弃疾一人而已的高度评价让我对辛苦弃疾所写词的喜爱更加深入,对他更加佩服崇拜。千百年了,他依然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作品细腻深刻、语意融汇,寓意深邃,动感心怀,作者饱满深情的笔触带我们穿着越到了历史的宋朝,又领略了一遍辛大人的文滔武略,这个豪情满怀,壮志未酬的英雄最终把他的情、爱、恨融入到了文字之中,于是我们才看到了那豪放的诗篇,温情的小调。非常精彩的佳作,欣赏并推荐加精。【丁香编辑:聂白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112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聂白精        2015-11-12 14:18:01
  佳作欣赏,问好文友,遥祝笔丰冬祺。因本人知识水平有限,虽然非常喜欢楼主的文章,但理解力不够,还没有很好的诠释出作者的笔力,请多多包含。
回复1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12 14:32:55
  非常谢谢聂白精文友的悉心编按,辛苦了,遥祝冬安~~
2 楼        文友:赵淑敏        2015-11-12 16:27:43
  大虾,好一篇辛大人传,从历史纵横到如今。杀伐果断,文采飞扬。欣赏!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回复2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12 16:44:37
  哈哈,谢谢玉米姐姐驻足留评,姐姐过奖了,这次尝试了一下文化散文,力道还远远不够。太懒了,只好多练笔,祝您冬安哟~~~
3 楼        文友:凌雨涯        2015-11-12 18:34:36
  虾米的文风很有趣,欣赏。
冷漠无法品读
回复3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12 21:19:56
  呵呵,谢谢雨涯哥哥驻足留评,看茶,要多写文啊。
4 楼        文友:孙成卓        2015-11-12 21:15:24
  曾文辛弃疾人如其文,其词!今儿拜读您的作品,还真如此!
坐着可以看到一片风景;走着可以领略一路风光!等着老去?还是走着老去?
回复4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12 21:22:03
  谢谢成卓兄驻足留评,看茶!说实话,我看到辛弃疾好杀的记载,心里也不太爽,不过这也不影响他的作品。都是凡人嘛。
5 楼        文友:傀魅诗灵        2015-11-13 11:07:01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能诠释后人对辛弃疾的评论。作者能从辛弃疾一生故事出发,以作传的形式娓娓道来,文章的顺序环环相扣,安排得当。对于历史,文学看来老师都有一定的研究。读过此文,更加深了对于辛的认识。精品佳作,拜读!
甘为耕耘者,宁做穷书生。
回复5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13 12:15:53
  谢谢文友驻足留评,看茶~,感谢您的支持!
6 楼        文友:湘南一枝梅        2015-11-13 14:30:49
  老实说,这是我读到虾米老师所有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历史底蕴深厚,文笔大气,洋洋洒洒,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好文章,恭喜加精。
我是一只快乐的候鸟,我用拍打日月并穿越闪电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尽情挥洒我飞翔的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13 15:07:50
  哈哈,谢谢一枝梅大哥的肯定,欢迎常来,多多交流~~~~~~
7 楼        文友:牧夜人        2015-11-21 20:40:36
  貌似真实的辛弃疾,
回复7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11-21 20:45:25
  欢迎常来!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