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帮工那些年(散文)

精品 【丁香】帮工那些年(散文)


作者:刘奇康 布衣,347.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0发表时间:2015-11-27 14:24:29

早些年,农村里大凡谁家有娶亲嫁女,红白喜事,生日乔迁,奠基建房,砌墙盘炕的事儿,基本都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相帮,一帮人热热闹闹帮着主家干活,帮者热心,干活舒心,主家放心,事毕众人在一起吃顿饭,闲聊一阵,各自归家。乡村人常有言说:“亲帮亲、邻帮邻”一家有事大家相助。老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居家过日子,谁家没个大大小小的事情,乡里乡亲相互间帮个忙,没有讲究,不讲价钱,心贴心真诚相帮,既是会些手艺的也不索要酬金。这种沿袭多少年的传统方式,一是显得邻里和睦,二是主家能省些经济花销,三是表现出农民的淳朴善良。人人都是那样实在,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私心杂念。
   就说红白喜事生日乔迁娶媳嫁女吧,对农民来说那是办大事,请的人比较多,须安排早中晚三顿饭。往往需要掌厨的、蒸馍的、下面的、淘米的、切菜的、担水的、打杂的、借个东西跑个腿;贴个对联叫个人,就连端饭洗碗,挑水磨面,垒灶生火等诸般大小事务,都是邻里帮忙。
   不需要雇人出钱,谁家有事,村子里沾亲的,是友的便主动提前上门,帮这帮那,到了正日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每件事都办得有头有尾,有条有理,只要一位主事总管,便能安排的妥妥当当,事情办得圆圆满满。
   借个东西帮个小忙的小事不必细说,挖地基建房是农村人家的大事,从扣坯、烧砖、出窑、拉砖、挖地基到扎根基、备沙灰、建房、封顶、上土等一系列工序,时间长,工程大,需要的人手多,花的钱也多。人们为了省钱,除请有技术的泥瓦工以外,其余供水供灰,供砖供泥都由人帮工来完成。
   平时干活多则十来人少则二三人,凡是沾亲的、带故的、左邻的、右舍的、本家的、同族的、发小的、同伴的,闻听消息都争着干上一两天,如此你来我去,主家省力不少。
   一项工程完工基本靠帮工的完成。八十年代初那阵子,建三孔窑洞的花销仅需一二百元钱,最后竣工用土铺窑顶则需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一天里完成,都是村人相助,主家只须管饭而已。
   那时候,谁家有事需请人帮工,只要叫唤一声,没有不去的,凡帮工的都真心来帮。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亲身体会,既是没有亲历亲为过,也感受见识过那时人们的真诚友情。尤其在大集体那个乡村农家缺衣少食的年代,那个缺钱少物的年代,大家一齐受穷,一块儿受苦,互帮互助和和气气。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真诚的,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也经历过,参予过,也帮人当过小工,背过砖块,挖过地基。从记事起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善良淳朴的农村人家,没有金钱交易,没有私心杂念,没有虚情假意,显得那样的真诚,那样的和谐,那样的无私,那样的厚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们渐渐地思想有了变化,理事会、工程队、抬棺队、挖基队、打顶队、助乐队等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壮大深入千家万户,过去许多帮工的活计被专业队伍替代,变成了金钱交易。
   就连耕地种麦,夏收秋收也是无钱难办事,既是要好的朋友,相近的邻居,远方的亲戚,有点手艺有些专长的也不白白干活帮工,干完活儿照样讲价钱,几乎不讲人情。
   有些家里院里的小杂活还要三番五次的请人,像盖房建窑的大活儿需请工程队或技术工还要提前讲好价钱,付些定金,大事也好,小事也罢,却陡然变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了许多,陌生了许多。
   不知是社会发展使然,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使然,村庄还是那些村庄,农民还是那些农民,人还是那些人,但人心却有了变化。
   你若不相信的话到农村里转转,农户里看看,上岁数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社会变了,人心坏了,亲情友情假了,凡事金钱利益至上了。”如今的农村,莫说建房这样的大事,就是请人帮个小忙,不给工钱也要好酒好菜好烟好茶招待,还须说些感激的话语。
   社会在发展,民情在变化,从城市到乡村,人心都在变化着,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农村里娶个媳妇的彩礼也成几十倍的翻番。我常常想起少年时期的那些日子,常常想起你帮我,我帮你的那些年,那时虽然人们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远远不能同当今相比,但那时的人们过得远远没有现今的人思想上那么累,那么烦。
   帮工的年代离我们渐行渐远,帮工的事情少之又少了,那欢乐的场面,欢乐的情景虽然不会再现,但留给人们的思考的问题却也不少。“农民富裕了,但人情缺淡薄了!”
   我开始 给人帮工那是小学五年级时候的事了,那时候十二三岁的少年不像现在的少年清闲,帮父母干些家务是平常事,暑假里割草,麦假里拾麦,闲时放羊,野地里挖菜都是拿手的,遇到家里动工建房等大事也当当小工搬个砖,从小接受着劳动锻炼,倒也觉得有趣。
   给人帮工在我们那一代叫帮忙,谁家有个动工什么的,便要主动去帮着干些活儿,既可以减轻主家的负担又能赚顿饱饭,同时也尽了人情,这在八十年代是农村里比较盛行的,这也彰显出那时候的乡俗风情。
   第一次帮工是在那一年的初冬,小伙伴在星期五放学的时候相邀,请我们星期天帮他家出砖,我爽快地应承了。
   第二天起个大早,给母亲说了要去帮忙的事,便急匆匆赶到伙伴家,此时已有好几个同伴在等候了,还有几个大人也在,我知道这也是帮忙干活的,十多个人到齐后,我们便一块向烧砖窑走去。出砖就是把烧成熟的砖从烧砖窑里搬出来,装在人力两轮平车里运到建房的地基上。窑里大约有两万多块砖,搬的时候需从摆放整齐的四五米高的地方一层层挨着搬。窑里的空间很小,起初只能容两三个人,大人们一层层地搬下来摆放好,三五块砖一摞,我们往外搬,窑外一两个大人负责装车拉运,我们在中间搞运输。
   从窑口到装车的地方也就三十米左右的距离,只不过出窑口的时候有一段五米多的上坡路。窑口的光线也暗,窑内灰尘满天飞,叔叔给我们分配了任务,嘱咐我们小心别被砖砸伤,小心迷了眼睛,并要注意安全,一次不要搬的太多。接着开始干活。
   出砖的活儿我们基本都见过,一群小伙伴也曾在烧砖窑附近玩耍,看见过大人们背砖。背砖时先将砖码成正方形,有七八块砖那么高,左右肩上各挎一根绳子,绳头挂住两边砖角,两手扶住后背砖的底部,一次可背二十块砖左右。背砖的人常常是满脸汗水,脖子上搭一块毛巾,满身灰尘,好不辛苦。
   我们还是些孩子,那里背得了那么多,只能靠端在手里靠在肚皮上往外搬,劲大的搬五块,劲小的搬四块,来回跑得也快。干这种活儿,起初觉得很好玩,连续几趟下来就不行了,腰开始酸了,腿也觉疼了,手也磨得生疼。尽管如此,十多个伙伴谁也没有停下来,直到阿姨送来开水,叔叔才宣布休息。
   上午干到中午,再到天快黑,我们整整干了一天,中间吃了两顿饭。晚饭叫喝汤,每人一碗汤面,略有点白面的窝头管饱。饭后在油灯下闲聊一阵各自回家歇息。
   窑里的砖才出了一小半,但个个小脸上,脖子里沾满了灰尘,两手更不用说了,衣服也脏了,收工的时候,没一个不说累,虽然脏点累点,但谁也没有怨言,通过在一块帮工,伙伴们的感情也加深了许多。
   第一次帮工的经历至今难忘,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给同学家,邻居家,亲戚家干过不少活儿,帮过不少忙,这些有时是别人相请,有时是父亲差遣。我家筑土墙的时候,给牲口铡草的时候,也请同伴们帮过忙干过活,大家也都是热情的,真心的。干活的时候许多同伴能力超过我,有的还是干活的行家里手,想想那吋候,真的觉得很有意义,也很充实。
   做为农村人,做为农民的孩子,还没等到学会耕地摇耧,种田赶车等主要的农事技术活儿,农村里的这些人力活计就被机械化逐渐所替代。从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农村的许多人情世故,旧俗新规,经历了农村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许多事情到目前还记忆犹新,至于亲历亲为的那些事,更是越发的难以忘却了。
   给人帮工也好,请人帮工也好,都是相处较亲近的,都是实心实意地卖力气来干,事毕粗茶淡饭吃得也香,心里也舒畅。现在就不同了,根本没有了原来的规矩,动不动都是雇人出钱来干,既便亲朋跑去转上一圈,就算是帮忙了,也表示了关心,想过去那样抢着帮着干一会儿,几乎是没有的事。
   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我便想到过去帮工的场面,那里有浓浓的乡情静静地流淌。
  

共 33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有时代烙印的文字,讲述了父叔辈年轻时候农村风情,摘取了帮工这个题材,现代年青一辈不一定知道的故事。那是一个温饱减半的时期,偶尔听起叔伯提起那段日子,饿是一个共同的关键字,但是从他们口中说出来,并不凄惨,反而有许多的乐趣,起先不理解,别人说那是因为大家都饿的缘故,人人挨饿,人人平等。现在思考起来却不是简单成这个样子。确实艰苦了些,但艰苦环境下所有的人合在一起的温暖,却是极其值得回忆,相反不是难受的记忆,而是愉悦的,值得记忆夸道的。作者比较现在的物质社会,金钱社会,在回想往日的热闹的情景,无私的那两代人,安静告诉我们:比较金钱的得失,邻里们友善互助之风,更加值得珍惜,但这样的时光渐行渐远……内容很好,文字朴实,如果语句在凝练一点就好了。问好作者,冬日祥和!推荐阅读。【丁香 编辑:秦戈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13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赵淑敏        2015-11-27 14:58:34
  确实一篇打上时代烙印的文,把人们带回那个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真诚坦率,没有功利心,有一种暖暖的真情流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 楼        文友:一墨        2015-11-27 15:24:00
  感谢赐稿丁香,祝刘老师创作愉快!
就这样,一个人待在静寂中,不是为了沉默,而是为了听自己说话;也不是为了拒绝倾听,而是为了倾听夜色。
3 楼        文友:刘奇康        2015-11-27 21:51:24
  谢谢赵编,一墨关注作评。
4 楼        文友:孙成卓        2015-11-30 22:02:23
  恭喜刘老师再得精品,还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加油刘老师!
坐着可以看到一片风景;走着可以领略一路风光!等着老去?还是走着老去?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