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水乡印记 一抹抹淡淡的乡愁(散文)

精品 【心灵】水乡印记 一抹抹淡淡的乡愁(散文)


作者:澹雅 童生,70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67发表时间:2015-12-07 18:02:48

江南天堂是水做,那么柔,那么甜,千年以来孕育了一代代的风流人物,他们吟诗作对,挥毫泼墨,描绘家乡。一幅幅长卷,抒发的是绵绵的乡愁,挥之不去的是他们一生眷恋的故乡,在心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现在,我的故里,就有这样一位记录者-烙画家谢俭,他用独特的笔墨穿行在江南水墨画卷中,游刃有余,独树一帜。
   对于烙画,我非常陌生,虽从字面上或从烙画照片上有些了解,但毕竟是概念模糊,一知半解。上二星期,听说在松陵“秋海一堂”画廊有谢俭烙画展,我实地观摩,眼前一亮,为之震撼!他的烙画作品,一改传统笔墨,运用特殊画笔,另辟蹊径,也同样精彩。满堂画廊,琳琅满目。有花鸟小品、历史人物、江南园林等创作,还涉及世界名画、书法名作、山水名画的临摹。传统国画和西洋画,用烙画的形式表现,在我们江南地区,可谓是不多见的。那烙画,又有怎样的历史呢?
   据谢老师述说,早在唐朝史书《朝野佥载》记载:巧人张崇者,能作灰画腰带铰具,每一胯大如钱,灰画烧之,见火即隐起,作龙鱼鸟兽之形,莫不悉备。1975年,考古专家在汉墓出土的漆器物上发现烙印戳记,为传说汉代蜀地曾出现过烙花筷子和烙画工艺品提供了佐证。南阳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赠与他一只烙花葫芦作盘缠,刘秀不胜感激,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为答谢李文的救命之恩,赐银千两,加封他为“烙画王”,并将南阳烙画列为贡品。同样,在江南,也涌现出不少烙画名家张友琴、刘锦堂、钱怀瑾、潘三四等,他们各有所长,百花齐放。烙画的复兴,有了传承人,如苏州檀香扇厂的龚福祺,他是烙画名家刘锦堂的徒弟,六十年代为烙画的代表人物,他是最早改用电烫笔的烙画人。
   浸淫于烙画艺术天地的谢俭老师,是怎样走上这条艺术之路呢?是偶然,还是机遇?他回忆道:他的父母都是教师,60年代,双双在梅堰镇的一个乡村教书。那时师资力量薄弱,人手少,他们两人“语数音美”教学全统包了。有一天,谢老师的父亲上美术课,小谢俭跟随爸爸在教室旁听,听到他父亲布置同学画画的消息,他不声不响,在次日也交上一幅“画作”,没署名的作业,竟然被他父亲评为全班佳作。从此,谢老师爱上了画画而一发不可收拾,激起了他创作的欲望。
   到了三四年级,他已不满足眼前的涂鸦,在黎里家乡,他购买了一本《人物画参考资料》,照着书里人物图案白描稿,逐一临摹,打下基础。读书到初中,他遇到了一位教美术的好老师吴克雄。至今,他清楚的记得先生画的工笔画《三打白骨精》,是他膜拜的好作品。年岁稍长,谢老师在家乡结识了一帮文艺青年,少年范志琪、赵政、王达康、吴耀明、张良刚等美术爱好者,都是他小时的玩伴。他们志趣相投,时常聚在一起切磋交流。每天晚上,范志琪家灯火通明,相互点评作品。不断地探索前进,谢老师的技艺日趋成熟。踏上社会,进了工厂,谢老师成了宣传橱窗的主力,作品深受欢迎。后调离到吴江检察院工作,业余时间,他参加了工会组织的书画培训班,由章德贤老师教授美术,接受传统教育。
   一次次的努力,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谢老师到同事的新婚房作客,看到新家具上有烙画,很漂亮。那时,1987年烙画还很少,感觉新奇,心想自己尝试着画画。特地从苏州买来一本《家具烙画艺术》书,还购买了电烙铁、调压器、木板等相关烙画工具,试着参照样书依葫芦画瓢临摹。他的第一幅临摹作品是桂林的著名景点象鼻山,虽稍有粗劣,但已有了模样,得同行赞许。
   刚开始,谢老师感觉烙画深浅难掌握,线条也不流畅,难以控制,一度曾为此苦恼过。1989年,他服从组织的安排,调回家乡黎里财政所工作。那时期,大量临摹世界名画和国画。2001年,谢老师迎来了他的春天,朋友赠送他一本家乡黑白老照片《吴江旧影》集一册,他如获至宝,喜不自禁。一张张照片成了他创作的好素材,其中《黎里市河一角》就是其中的一幅佳作,家乡始终是他梦牵魂绕的地方。
   不知是有缘,还是巧合,感动了上苍,有心人总会碰到有缘人。2004年,谢老师来到同里游玩,在三桥附近见一家小店有烙画作品展出,店主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山花奖得主段炳臣先生。两人一交谈,原是同好。段先生向谢老师坦言,现在从事烙画技艺的人不多,他有意想招收徒弟,免费传授技艺,希望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谢老师工作忙,登门求教的时间并不多,却受益匪浅。段先生说,两人的烙画工具有很大的区别,他是自制电热丝绕在电焊条上的烙画笔,而谢老师是大的一百瓦外热式电烙铁,烫的作品就比较粗糙,细节表达不出来。同时,段先生不厌其烦,从技艺上倾心传授,怎样烫画树叶、树枝、花木、房子等方面作了具体指导。在材料上,指点谢老师不要取劣质的三夹板画画,那种木板质地粗,木纹多,一个平面软硬不匀,不易烫出好效果。说着,段先生耐心地找出好材料烫画比较,谢老师遂有了顿悟,买了焊台新工具,纠正不足之处,烙画从此走上规范,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去年,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大家赴大运河采风,谢老师创作了塘栖广济桥作品,获2014年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精品奖,一举成名。中国新闻网、吴江新闻对谢老师均作了采访报道。家乡,始终是谢老师的创作主题。前不久,谢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三上苏州拍照取景,最近他刚完成《拙政园》烙画新作。说起烙画工艺,谢老师说分几个步骤操作:一、采风。二、先构小稿,再画大底稿。三、将画稿描到椴木板上。四、用烙铁轻轻的勾出轮廓。五、勾出大致的明暗关系。六、深入每个细节刻画。七、修整、补充。八、画面上清漆,打蜡,配框。如一幅50×90画,约需三星期完成。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多年的摸索、创作,现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注重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洋画融合进他的烙画创作中去,对人文历史景观进行深入的刻画,注重细节。利用光影对比产生的立体效果,进行写生、临摹和采集,精心打造、入木三分。在苏州烙画界,赢得赞誉。
   谢俭,一位从黎里古镇走出去的草根画家,现已是苏州知名的烙画家。天时地利人和,适逢家乡黎里旅游开发保护建设正如火如荼,全面打造水乡特色,返璞归真,是老百姓的愿望,也是谢老师笔下描绘的蓝图。乡愁是一种永远的眷恋,乡愁是一种淡淡的惆怅。早年的谢俭他背井离乡,心中充满着深深地故乡情怀。
   现在的他越加忙碌起来,不断的搜集资料,创作势头正旺。近年来,他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以家乡为背景的烙画作品《国际大法官倪征日奥》、《浣溪沙和柳亚子》、《百年前的黎里》等。浓浓的故乡情结,一抹抹淡淡的乡愁,激发着谢老师的创作源泉源源不断,汨汨细流。最近,5.18国际博物馆日,谢老师受邀在家乡黎里柳亚子纪念馆举办“水乡印记-谢俭烙画作品回乡汇报展”,二十幅烙画作品在柳馆赐福堂登堂入室,蓬筚生辉,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膜拜和观赏。烙画本是深刻和细腻的,生动的画面,独树一帜的风格,将推动水乡烙印的记录者-谢俭迈向更高的起点前进。
  

共 2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人物纪实散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介绍了苏州知名的烙画家谢俭走上烙画道路的经历。父亲上美术课,小谢俭跟随爸爸在教室旁听,一幅署没名的作业,竟被他父亲评为全班佳作,从此爱上了画画。小学初中谢俭打下基础,进了工厂成为宣传骨干,调吴江检察院工作,业余时间,他参加了工会组织的书画培训班学习。 一次次的努力,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同事新婚,谢俭在婚房看到烙画,就开始尝试。后来谢俭调回家乡黎里财政所工作。机缘巧合,谢俭认识大名鼎鼎的山花奖得主段炳臣先生,在段老师的指点下,谢俭烙画艺术日臻成熟现已是苏州知名的烙画家。文章介绍烙画家谢俭成长过程时,介绍了烙画的历史,分析了谢俭烙画的特点,突显了谢俭烙画的水乡印记,一抹抹淡淡的乡愁!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 梧桐夜语】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10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12-07 18:15:39
  艺术源于生活,烙画也不例外。生活在江南的谢俭,烙画也打上水乡印记,抹上淡淡的乡愁。
2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12-07 18:16:26
  文字朴实,视野开阔。
3 楼        文友:梧桐夜语        2015-12-07 18:17:03
  欣赏佳作,期待更多作品!
4 楼        文友:木石语        2015-12-07 20:38:03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5 楼        文友:雨春        2015-12-07 20:40:59
  感谢赐稿心灵!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5 楼        文友:澹雅        2015-12-08 09:39:52
  谢谢楼上老师推荐阅读。辛苦。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